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就如何有效利用阅读教学营造教学氛围、巧妙设疑;注重情感熏陶,拓展感性思维空间;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等三方面进行阐释,以充分发挥阅读教学作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逐步为师生所认同和悦纳,“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更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教学成效的关键不是以教师传授了什么,而是以学生学会了什么、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来衡量。
为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巧妙利用“师生互动”环节,通过设疑提问、交流研讨、拓展训练等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阅读教学作用,扩展阅读空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营造教学氛围,巧妙设疑,增进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重视教师的讲授能力和授课艺术,而忽视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和启发学生思考,师生间、文本与学生间因缺乏必要的连接纽带而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必要的阅读兴趣,不能深入文本,缺乏思考空间,难以获取情感体验,导致学生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匠心独具地创设与教材文本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触景生情,进而深入理解教材内涵。
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端木蕻良所写的《土地的誓言》一文时,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如泛泛而论,必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无从引起情感共鸣。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采用先通过短片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形象的画面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设置问题: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由于学生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短短几分钟,学生们就迅速在文中找出这些句子和词语:“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进而引导学生合作、交流、研讨,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们经过交流、研讨,很快得出结论:本文表达出作者的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感情。只要教师能够深入文本,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并有效地予以指导,学生们的阅读、合作交流、口语表达等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二、注重情感熏陶,拓展感性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审美教育离不开“情感教育”,从“美”中生“情”、以“情”为“美”是语文审美教育的核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对学生的渗透作用,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感悟文本,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如朱自清《春》中描写春风的一段:“‘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赋予春风人的情感,把无形中的春风描绘成一幅有声有色、有人有物、有情有感的图画,认真读一读,就会产生心灵的愉悦,让人回味无穷。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些人身上所体现出的是人性的品质和情感,体现的是一种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奉献精神,我们要充分发掘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调动学生引发联想和想象,指导有效阅读和体悟,拓展思维空间,在引导学生感知作品自然美的同时,指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精神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进而提升写作水平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习作水平,我们要充分发挥文本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提升学生素养。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慷慨激昂,意境开阔,意蕴丰富,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它所展示的画面,就可以让学生借助想象,应用生动的语言,加以具体描绘。指导学生从诗句词语入手,反复感受诗的意境,调动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多角度(形、声、色)、多方面描绘想象的图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引入这样的训练,强化并予以具体指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水平定能得到提升。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我们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并予以强化指导和训练,学生的语文技能一定会得到提升,必将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学也必然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逐步为师生所认同和悦纳,“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更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教学成效的关键不是以教师传授了什么,而是以学生学会了什么、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来衡量。
为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巧妙利用“师生互动”环节,通过设疑提问、交流研讨、拓展训练等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阅读教学作用,扩展阅读空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营造教学氛围,巧妙设疑,增进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重视教师的讲授能力和授课艺术,而忽视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和启发学生思考,师生间、文本与学生间因缺乏必要的连接纽带而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必要的阅读兴趣,不能深入文本,缺乏思考空间,难以获取情感体验,导致学生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匠心独具地创设与教材文本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触景生情,进而深入理解教材内涵。
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端木蕻良所写的《土地的誓言》一文时,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如泛泛而论,必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无从引起情感共鸣。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采用先通过短片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形象的画面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设置问题: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由于学生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短短几分钟,学生们就迅速在文中找出这些句子和词语:“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进而引导学生合作、交流、研讨,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们经过交流、研讨,很快得出结论:本文表达出作者的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感情。只要教师能够深入文本,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并有效地予以指导,学生们的阅读、合作交流、口语表达等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二、注重情感熏陶,拓展感性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审美教育离不开“情感教育”,从“美”中生“情”、以“情”为“美”是语文审美教育的核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对学生的渗透作用,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感悟文本,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如朱自清《春》中描写春风的一段:“‘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赋予春风人的情感,把无形中的春风描绘成一幅有声有色、有人有物、有情有感的图画,认真读一读,就会产生心灵的愉悦,让人回味无穷。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些人身上所体现出的是人性的品质和情感,体现的是一种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奉献精神,我们要充分发掘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调动学生引发联想和想象,指导有效阅读和体悟,拓展思维空间,在引导学生感知作品自然美的同时,指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精神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进而提升写作水平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习作水平,我们要充分发挥文本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提升学生素养。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慷慨激昂,意境开阔,意蕴丰富,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它所展示的画面,就可以让学生借助想象,应用生动的语言,加以具体描绘。指导学生从诗句词语入手,反复感受诗的意境,调动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多角度(形、声、色)、多方面描绘想象的图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引入这样的训练,强化并予以具体指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水平定能得到提升。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我们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并予以强化指导和训练,学生的语文技能一定会得到提升,必将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学也必然会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