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中国摄影界在人员结构和文化技术水平上有了突破性的变化。尤其是近几年来,一些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士纷纷进入媒体界,从事摄影工作,这种现象的产生促进了摄影界人员的结构性调整。但是,相应的文化积淀仍显薄弱。一个艺术门类可以飞速发展,但支撑这一门类的知识,可不是靠一日之功就可以建立起来的。今天的摄影界,正处于一种机械性状态中缺乏美感的状态,这种审美意识上的薄弱,直接导致今天摄影界人员文化素质间接性缺失以及诸多问题的产生。
关键词:中国摄影艺术 人员结构 机械性 审美意识
国内著名摄影师于得水在近年的一个访谈节目里不无感慨地说道:“这可以归结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那时候有一种说法,摄影是一支没有文化的队伍。实际情况也基本如此。当时,中国的摄影没有高等教育,拿相机的人大多没有文凭,有文凭也是别的行业的文凭,转行搞摄影的……”于得水的话,直接地阐明了早期中国摄影界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早期摄影家的基本人员构成大致分为三种
(一)从事传统媒体行业的报社新闻记者等采编人员,其主要作用是充当政府的喉舌,宣传政府的政治思想工作,这类摄影家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在业界得到了一定的关注,被戏称为“新华体”。
(二)机关单位、企业单位等为了增强市场影响力和树立与企业未来发展相符合的形象,专门设立宣传部门,组织一批专门从事企业文化的宣传人员,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宣传本行业的文化故事、行业劳模等,以扩大影响力。
(三)群众艺术馆定期举行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并以配合政治宣传为主要内容。
一个艺术门类可以飞速发展,但支撑这一门类的知识,可不是靠一日之功就可以建立起来的。今天的摄影界,正处于一种有“学识”但是无“养料”的状态当中,这种文化底蕴积淀上的薄弱,直接导致今天摄影界文化素质间接性缺失以及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的出现。
二、从早期的摄影家结构看中国当代摄影人的审美问题
信息时代,与时俱进的人文思想对当代的摄影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点评,抛开优点,说说“吐槽”:抱着相机到大街上拍一些犄角旮旯叫“人文”。回老家拍点鸡、鸭、鹅、水牛和老屋,黑白灰色调是标配,叫“乡愁”。脱光衣服拍点肉体、蕾丝袜子,大红色标配,暴力文字必须有,叫“情色艺术”。摄影和拍照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艺术和生活同样如此。有的人把拍照称作摄影,把自己的生活强行贴上艺术的标签,一组没有美感、没有思想、没有任何可圈可点的照片,就因为拍的是裸体,就可以大张旗鼓地顶着行为艺术的旗号。
先不对上述“吐槽”进行任何结合历史价值观、唯物辩证角度等方式来辩证论述观点的对与错,一般性或是个性,而是必须承认上述现象确确实实地存在,并且被观赏者以一种赤裸的、风趣的、调侃性的言语所表达出来。归根究底,上述的“吐槽”所指向的一个问题即是“审美问题”,这里所说的“审美”的缺失者指的是当代的摄影人。
艺术是一门学问,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艺术产生、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生活中迸发出的灵感作为创作的原材料。一提到艺术,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舞蹈、歌唱等,用人的肢体语言诉说一段故事。艺术也是文艺,民间则有人称这一群体为“搞艺术的”,艺术的表现需要审美能力,而摄影则是对“审美能力”的平面展示。用镜头拍下眼睛里所看到的、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照片,能够得到专家与大众的认可的摄影者,随着名气的提升会被称为摄影家。
摄影连接时间、空间,记录真实。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张照片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光景,被拍摄的对象则是道光、咸丰年间一位位高权重的朝臣——耆英,此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卖国贼,《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等,他都作为签订者参与其中。此张照片人物拍摄得比较清晰,脸形瘦长、吊眼弯眉、额头滑亮,这张照片为法国人于勒·埃及尔所拍摄。(如图一)
分析这张照片,得到一个观点:中国并非摄影艺术的起源国,更可以直接说是在历史上对摄影这门艺术学问就处于一种架空的状态,而从早期中国摄影家的组成结构也可以看出,更多的摄影是为了时代服务,为了政治留念。而真正去研究摄影所讲究的“审美”的人士却不多。
没有充分的养料,如何满足成长中的需要。对当代中国摄影人的审美问题进行归纳如下。
(一)过分强调自己的身份与职业,认为普通大众看不懂作品就是艺术本身的含义
2017年3月16日,在上海复旦大学的新闻学院举行了一场“复旦大学文化创新沙龙”,受邀出席的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联合创始人周大为,针对不少人提出的看不懂当代艺术的问题,索性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什么一些当代艺术让中国人感觉很陌生,因为很多艺术家很装。中国有很多冒牌当代艺术家,并不是真的艺术家,冒牌艺术家很会表现、表演,是很称职的演员。在我们不了解艺术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会被这些虚假的东西所蒙蔽,当代艺术尤其如此。”
周大为的观点与网络上的“吐槽”可视为同理,当代的摄影人渐渐抛弃掉大众能够认可的艺术作品,那么就是对观赏者审美意识的忽视。
(二)审美能力与影响判断的缺失
在艺术的发展上,中国既是一个艺术大国,也是一个审美小国。相对于摄影艺术非常娴熟的欧美国家,我国的摄影人在現代主义美学的基本教育和视觉训练上与之相比仍有明显差异,国人的审美经验一般仍停留在“美即是漂亮”的传统认知上。近两年的“土豪金”“红光灯”等在恶俗的趣味的裹挟下而更加低俗。目前,很多摄影人所面临的问题不是拍不出好看的照片,而是根本不懂什么是好看的照片。把大众认为不好看,甚至看不懂的摄影作品抬升到另一个层次,换言之,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大师的作品,难懂。这也就是为什么“糖水片”尽管名声很臭,却从来不乏追随者的原因所在。当然,在审美能力与影像判断能力缺失的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知识体系的阙如。 三、中国当代摄影的危机表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快速转型,各种社会问题和事件不断地发生。摄影技术也作为一种独特的记录工具更加地走向成熟化。从20多年的中国摄影发展进程来看,处于一线的、以摄影为媒介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也好,摄影师也罢,几乎很少看到摄影科班出身的人。这不得不说是摄影教育的失败,这种局面也说明了当代中国摄影处于一种危机时刻。中国当代摄影危机时刻的表现如下。
(一)作品形式语言过于符号化
中国当代的摄影艺术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发展起来的,例如观念摄影。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摄影家大多从中国的古典元素,如水墨画、书法、建筑、古典文学当中获取灵感,在国家提倡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今天,试图在艺术全球化的背景下努力地构建出一种中国特色,却又显得过分生硬。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对传统中华文艺的借鉴与模仿,是中国摄影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一种缺点——过于符号化而变得僵硬。多数的摄影者从模仿大师的风格,到生搬硬套地挪用,其本质上是一种“二次模仿”,没有用独立的思维模式去深刻地探究与创造。
(二)商业色彩浓厚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当代摄影越来越商业化。更多的艺术家不再是为了艺术本身的升华而创作,而是为了卖更高的价钱。艺术上层人士思想已经发生变化,那么普通的摄影者更奉行“用摄影养家糊口”的观念。如今的中国摄影更多的是建立在财力的基础上,企业不断投入资金聘请大师为其拍摄宣传海报,借用大师的名义来吸引顾客等,将更多的商业目的融入其中。同时,随着科技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对于摄影大师拍出的那些让人看不懂的作品来说,更多的普通摄影者则更趋向于利用身边的设备拍摄想要的照片。
(三)在迎合西方的视觉体验中逐渐地迷失自我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荷赛奖等摄影界著名的大奖都是在欧美地区,而更多的中国摄影人要想获得比赛资格甚至捧得大奖,更多地选择从西方人的审美视角出发,想要西化。这与第一点提到的“作品形式过于符号化”实际上可以说是两个极端的表现。但是过于符号化更加地明确自己想要坚持的摄影风格,而迎合西方的视觉体验拍摄的摄影作品则逐渐地迷失自我:疏离中国传统艺术,对于西方艺术的模仿更多地停留在表面上,无法深化。
四、结语
要想彻底改变中国当代摄影的面貌和现状,就要改变中国的摄影教育现状。中国的摄影教育改良,需要从两个领域展开:一方面,就是展开对数码摄影的语言实验;另一方面,回到传统。
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高校摄影专业基础设备的投入,学校应引进专业的师资团队管理摄影学生,提供优良的技术与学术指导,并积极开展地区之间、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摄影学术交流,政府、学校、企业形成一个联动的体系,为当代的中国摄影创造一个优秀的艺术环境。
同样,摄影家一定要肩负起中国当代摄影引路人的责任,从自身做起,把握正确的艺术文化方向,回到传统,但也要与传统分开,禁止模仿,要秉承“继承与创新”的观念。当代的摄影者还应避免形成过于极端的摄影理念,以免迷失自我,造成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蔡萌.演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摄影研究(1976-2010)[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
[2]梁欣然.论当代中国观念摄影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J].现代装饰:理论,2011(04).
[3]袁徐庆,肖子阳.宋元山水画与中国当代摄影藝术中“我”的立场——试析中国当代摄影的主客观立场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S1).
[4]汤铭明.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景观摄影[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刘学礼,男,大专,天津市河西区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关键词:中国摄影艺术 人员结构 机械性 审美意识
国内著名摄影师于得水在近年的一个访谈节目里不无感慨地说道:“这可以归结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那时候有一种说法,摄影是一支没有文化的队伍。实际情况也基本如此。当时,中国的摄影没有高等教育,拿相机的人大多没有文凭,有文凭也是别的行业的文凭,转行搞摄影的……”于得水的话,直接地阐明了早期中国摄影界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早期摄影家的基本人员构成大致分为三种
(一)从事传统媒体行业的报社新闻记者等采编人员,其主要作用是充当政府的喉舌,宣传政府的政治思想工作,这类摄影家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在业界得到了一定的关注,被戏称为“新华体”。
(二)机关单位、企业单位等为了增强市场影响力和树立与企业未来发展相符合的形象,专门设立宣传部门,组织一批专门从事企业文化的宣传人员,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宣传本行业的文化故事、行业劳模等,以扩大影响力。
(三)群众艺术馆定期举行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并以配合政治宣传为主要内容。
一个艺术门类可以飞速发展,但支撑这一门类的知识,可不是靠一日之功就可以建立起来的。今天的摄影界,正处于一种有“学识”但是无“养料”的状态当中,这种文化底蕴积淀上的薄弱,直接导致今天摄影界文化素质间接性缺失以及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的出现。
二、从早期的摄影家结构看中国当代摄影人的审美问题
信息时代,与时俱进的人文思想对当代的摄影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点评,抛开优点,说说“吐槽”:抱着相机到大街上拍一些犄角旮旯叫“人文”。回老家拍点鸡、鸭、鹅、水牛和老屋,黑白灰色调是标配,叫“乡愁”。脱光衣服拍点肉体、蕾丝袜子,大红色标配,暴力文字必须有,叫“情色艺术”。摄影和拍照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艺术和生活同样如此。有的人把拍照称作摄影,把自己的生活强行贴上艺术的标签,一组没有美感、没有思想、没有任何可圈可点的照片,就因为拍的是裸体,就可以大张旗鼓地顶着行为艺术的旗号。
先不对上述“吐槽”进行任何结合历史价值观、唯物辩证角度等方式来辩证论述观点的对与错,一般性或是个性,而是必须承认上述现象确确实实地存在,并且被观赏者以一种赤裸的、风趣的、调侃性的言语所表达出来。归根究底,上述的“吐槽”所指向的一个问题即是“审美问题”,这里所说的“审美”的缺失者指的是当代的摄影人。
艺术是一门学问,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艺术产生、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生活中迸发出的灵感作为创作的原材料。一提到艺术,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舞蹈、歌唱等,用人的肢体语言诉说一段故事。艺术也是文艺,民间则有人称这一群体为“搞艺术的”,艺术的表现需要审美能力,而摄影则是对“审美能力”的平面展示。用镜头拍下眼睛里所看到的、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照片,能够得到专家与大众的认可的摄影者,随着名气的提升会被称为摄影家。
摄影连接时间、空间,记录真实。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张照片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光景,被拍摄的对象则是道光、咸丰年间一位位高权重的朝臣——耆英,此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卖国贼,《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等,他都作为签订者参与其中。此张照片人物拍摄得比较清晰,脸形瘦长、吊眼弯眉、额头滑亮,这张照片为法国人于勒·埃及尔所拍摄。(如图一)
分析这张照片,得到一个观点:中国并非摄影艺术的起源国,更可以直接说是在历史上对摄影这门艺术学问就处于一种架空的状态,而从早期中国摄影家的组成结构也可以看出,更多的摄影是为了时代服务,为了政治留念。而真正去研究摄影所讲究的“审美”的人士却不多。
没有充分的养料,如何满足成长中的需要。对当代中国摄影人的审美问题进行归纳如下。
(一)过分强调自己的身份与职业,认为普通大众看不懂作品就是艺术本身的含义
2017年3月16日,在上海复旦大学的新闻学院举行了一场“复旦大学文化创新沙龙”,受邀出席的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联合创始人周大为,针对不少人提出的看不懂当代艺术的问题,索性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什么一些当代艺术让中国人感觉很陌生,因为很多艺术家很装。中国有很多冒牌当代艺术家,并不是真的艺术家,冒牌艺术家很会表现、表演,是很称职的演员。在我们不了解艺术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会被这些虚假的东西所蒙蔽,当代艺术尤其如此。”
周大为的观点与网络上的“吐槽”可视为同理,当代的摄影人渐渐抛弃掉大众能够认可的艺术作品,那么就是对观赏者审美意识的忽视。
(二)审美能力与影响判断的缺失
在艺术的发展上,中国既是一个艺术大国,也是一个审美小国。相对于摄影艺术非常娴熟的欧美国家,我国的摄影人在現代主义美学的基本教育和视觉训练上与之相比仍有明显差异,国人的审美经验一般仍停留在“美即是漂亮”的传统认知上。近两年的“土豪金”“红光灯”等在恶俗的趣味的裹挟下而更加低俗。目前,很多摄影人所面临的问题不是拍不出好看的照片,而是根本不懂什么是好看的照片。把大众认为不好看,甚至看不懂的摄影作品抬升到另一个层次,换言之,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大师的作品,难懂。这也就是为什么“糖水片”尽管名声很臭,却从来不乏追随者的原因所在。当然,在审美能力与影像判断能力缺失的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知识体系的阙如。 三、中国当代摄影的危机表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快速转型,各种社会问题和事件不断地发生。摄影技术也作为一种独特的记录工具更加地走向成熟化。从20多年的中国摄影发展进程来看,处于一线的、以摄影为媒介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也好,摄影师也罢,几乎很少看到摄影科班出身的人。这不得不说是摄影教育的失败,这种局面也说明了当代中国摄影处于一种危机时刻。中国当代摄影危机时刻的表现如下。
(一)作品形式语言过于符号化
中国当代的摄影艺术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发展起来的,例如观念摄影。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摄影家大多从中国的古典元素,如水墨画、书法、建筑、古典文学当中获取灵感,在国家提倡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今天,试图在艺术全球化的背景下努力地构建出一种中国特色,却又显得过分生硬。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对传统中华文艺的借鉴与模仿,是中国摄影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一种缺点——过于符号化而变得僵硬。多数的摄影者从模仿大师的风格,到生搬硬套地挪用,其本质上是一种“二次模仿”,没有用独立的思维模式去深刻地探究与创造。
(二)商业色彩浓厚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当代摄影越来越商业化。更多的艺术家不再是为了艺术本身的升华而创作,而是为了卖更高的价钱。艺术上层人士思想已经发生变化,那么普通的摄影者更奉行“用摄影养家糊口”的观念。如今的中国摄影更多的是建立在财力的基础上,企业不断投入资金聘请大师为其拍摄宣传海报,借用大师的名义来吸引顾客等,将更多的商业目的融入其中。同时,随着科技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对于摄影大师拍出的那些让人看不懂的作品来说,更多的普通摄影者则更趋向于利用身边的设备拍摄想要的照片。
(三)在迎合西方的视觉体验中逐渐地迷失自我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荷赛奖等摄影界著名的大奖都是在欧美地区,而更多的中国摄影人要想获得比赛资格甚至捧得大奖,更多地选择从西方人的审美视角出发,想要西化。这与第一点提到的“作品形式过于符号化”实际上可以说是两个极端的表现。但是过于符号化更加地明确自己想要坚持的摄影风格,而迎合西方的视觉体验拍摄的摄影作品则逐渐地迷失自我:疏离中国传统艺术,对于西方艺术的模仿更多地停留在表面上,无法深化。
四、结语
要想彻底改变中国当代摄影的面貌和现状,就要改变中国的摄影教育现状。中国的摄影教育改良,需要从两个领域展开:一方面,就是展开对数码摄影的语言实验;另一方面,回到传统。
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高校摄影专业基础设备的投入,学校应引进专业的师资团队管理摄影学生,提供优良的技术与学术指导,并积极开展地区之间、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摄影学术交流,政府、学校、企业形成一个联动的体系,为当代的中国摄影创造一个优秀的艺术环境。
同样,摄影家一定要肩负起中国当代摄影引路人的责任,从自身做起,把握正确的艺术文化方向,回到传统,但也要与传统分开,禁止模仿,要秉承“继承与创新”的观念。当代的摄影者还应避免形成过于极端的摄影理念,以免迷失自我,造成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蔡萌.演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摄影研究(1976-2010)[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
[2]梁欣然.论当代中国观念摄影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J].现代装饰:理论,2011(04).
[3]袁徐庆,肖子阳.宋元山水画与中国当代摄影藝术中“我”的立场——试析中国当代摄影的主客观立场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S1).
[4]汤铭明.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景观摄影[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刘学礼,男,大专,天津市河西区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