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促进区域教育发展,使教育科研与学校需要紧密结合,海淀区在推进区域教育科研工作中创新性地采取了群体课题的工作方式。所谓群体课题,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区域内多所不同类别、不同学段学校广泛参与,并围绕一个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开展合作研究的课题组织形式。这类课题的研究内容重点聚焦于课题学校在当时、当地面临的具有共性的关键问题。群体课题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在区域内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形成研究共同体,集中力量解决学校普遍关注的共性问题,提升区域多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海淀区在推进群体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教师研究内容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任务重、研究时间分散等特点,将现场研究和网络研修相结合,探索出了以“科学管理、整体推进—学习引领、分类指导—深入研究、重点突破”为核心的群体推进模式,有效提升了学校教育科研的工作水平。
建立分层管理制度,打造高效研究团队
建立群体课题的一个基本目的是扩大教育科研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一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因此群体课题参与人员来自不同学校,学科分布广泛。要想充分发挥群体课题在区域教育科研中的引领作用,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在“十一五”时期群体课题探索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了群体课题的分层管理制度,即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和学校地域分布,采取“分类指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层层培训”的运行机制,将群体课题各子课题学校分成了一个核心研究组和若干研究小组,各个研究小组推举本组小组负责人,由各小组负责人和群体课题组织者共同组成核心研究组,共同商议小组组织管理制度,建立了群体课题的分层管理结构。这样,课题研究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主要通过核心研究组结合本课题的管理制度来实施,课题研究工作上通下达,相互勾连。在研究小组之下,有些学校还又进行了校内的课题分级管理,将课研究重心下移,落实到组、人,层层负责,层层落实,为课题的有效推进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障。
开展专题学习引领,组织课堂研究探索
群体课题要形成一支有职业追求的教育科研研究团队,必须从团队学习培训开始。课题组在整个研究历程中,注重团队素质提升,重视培训方法的创新,把通识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采取集体学习、一对一指导、“一带十”传帮带等各种培训方式,提高团队成员的教育科学研究专业素质。如针对如何选题的专业培训,针对如何开题的“开题论证”,针对研究方法和课堂实践的案例培训等。通过专题培训,拓宽了课题组老师们的研究视野,为学校的课题研究找到了相应的途径和切入点。在研究实践中,小学教学有效性课题组还开创性地将“同课异构”方式作为教师课堂研究探索的载体,取得了很好实效。课题组针对有效课堂教学研究重点,形成“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多元思路和评价标准,使课题组每个成员都能体会到研究探索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价值,以此引发大家更加积极地探索教学方法。
组织现场研究互动,实现深入分类指导
群体课题注重现场研究,现场研究就是指在教育实践情境中开展的研究活动,包括课题研究组的现场听评课活动和现场会活动。现场研究类活动具有教育现实问题的冲击力、感染力,具有实时交流、对话、互动的特质,可以实现及时反馈等教育效果。海淀区各群体课题组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现场研究类活动,主要有课题听课评课、群体课题现场会等。
课题听课评课是指课题组专家在课题研究的背景下,从专业理论的视角对课题组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指导。每次课题听课评课都依据研究阶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主题,专家的指导更有针对性,更贴近教师的认识水平,更能解决教师实践中的困惑。课题听课评课深受课题组教师的欢迎,已经成为群体课题推进的重要日常活动方式。
群体课题现场会是在群体课题研究进入关键阶段后,不定期举行的大型研究交流活动。参与现场会的成员,不仅限于课题组内部,关注本课题研究主题的专家、科研人员和兄弟学校教师等都可以参加现场会。课题组通过现场会的形式对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整理,向与会者介绍,并组织较深入的探讨。通过组织群体课题现场会,不仅能够使课题组的研究得到梳理和升华,也能够推广课题组的阶段研究成果,促进更多教师的专业成长。
利用网上研修平台,拓展研究交流途径
除了现场研究,近年来,群体课题还积极利用海淀教师研修平台开展网上研修活动。网上研修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方式,这种交流方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实现了更广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为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
网上研修活动主要有科研论坛、资源共享和网上会议等多种形式。课题组成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通过网络与其他研究者交流和互动。最新调查结果表明,网上科研主题研讨因为其主题来自课题组成员,参与自由度较大,可以自主控制研讨时间,已经成为课题组教师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
结合群体课题研究内容,开展各种网络活动,是网上研修的另外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开展这类活动,不仅可以帮助课题组实践研究成果,获得第一手资料,也可以给各种社会力量提供参与教育实践的机会,丰富本区内教育活动资源,直接促进区域教育发展。
结论
群体课题研究模式可以促进区域教科研交流,形成区域教科研特色。在选择群体课题推进策略时,应注意群体性、务实性和灵活性的原则,保证群体课题推进中最大范围的参与度,活动内容紧扣研究主题,活动形式丰富灵活。
组织开展群体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多所学校的共性问题,从而促进区域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因此,保证群体课题成员最大范围的参与度是在课题推进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海淀区在群体课题推进中针对教师的研究特点,采取了现场研究和网上研修相结合的推进策略,现场研究中日常研修活动和阶段性扩大研修活动相结合,网络研修中课题组活动和扩大参与面的各界活动相结合,形成了立体的群体课题参与平台,保证了较高的参与度。
群体课题的参与学校和教师数量较多,如何使众多的研究者都能理解并把握本课题的研究依据和研究内容,形成课题组共同的研究愿景,是群体课题推进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从海淀区的经验来看,为每项活动明确主题,在本研究的理论背景中开展日常研修活动,使参与者舍弃日常研修中大而全、广而泛的观察视角,专注具体的理论理解与应用,这些具体策略可以帮助庞大的群体课题组有序推进研究进程,逐一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丰富的活动形式也是在群体课题推进过程中吸引研究者参与、反复深化研究认识的重要策略。海淀区各群体课题在推进过程中,既有日常活动方式,也有大型汇报交流活动,既有面对面交流也有网络互动交流,既有限定时空的即时交流,也有灵活自由的论坛交流,既有面对课题组成员的交流,也有与课题组外的扩大交流。丰富的活动形式,为课题研究的推进提供了载体和平台,也是课题推进的重要保证。■
建立分层管理制度,打造高效研究团队
建立群体课题的一个基本目的是扩大教育科研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一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因此群体课题参与人员来自不同学校,学科分布广泛。要想充分发挥群体课题在区域教育科研中的引领作用,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在“十一五”时期群体课题探索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了群体课题的分层管理制度,即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和学校地域分布,采取“分类指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层层培训”的运行机制,将群体课题各子课题学校分成了一个核心研究组和若干研究小组,各个研究小组推举本组小组负责人,由各小组负责人和群体课题组织者共同组成核心研究组,共同商议小组组织管理制度,建立了群体课题的分层管理结构。这样,课题研究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主要通过核心研究组结合本课题的管理制度来实施,课题研究工作上通下达,相互勾连。在研究小组之下,有些学校还又进行了校内的课题分级管理,将课研究重心下移,落实到组、人,层层负责,层层落实,为课题的有效推进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障。
开展专题学习引领,组织课堂研究探索
群体课题要形成一支有职业追求的教育科研研究团队,必须从团队学习培训开始。课题组在整个研究历程中,注重团队素质提升,重视培训方法的创新,把通识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采取集体学习、一对一指导、“一带十”传帮带等各种培训方式,提高团队成员的教育科学研究专业素质。如针对如何选题的专业培训,针对如何开题的“开题论证”,针对研究方法和课堂实践的案例培训等。通过专题培训,拓宽了课题组老师们的研究视野,为学校的课题研究找到了相应的途径和切入点。在研究实践中,小学教学有效性课题组还开创性地将“同课异构”方式作为教师课堂研究探索的载体,取得了很好实效。课题组针对有效课堂教学研究重点,形成“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多元思路和评价标准,使课题组每个成员都能体会到研究探索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价值,以此引发大家更加积极地探索教学方法。
组织现场研究互动,实现深入分类指导
群体课题注重现场研究,现场研究就是指在教育实践情境中开展的研究活动,包括课题研究组的现场听评课活动和现场会活动。现场研究类活动具有教育现实问题的冲击力、感染力,具有实时交流、对话、互动的特质,可以实现及时反馈等教育效果。海淀区各群体课题组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现场研究类活动,主要有课题听课评课、群体课题现场会等。
课题听课评课是指课题组专家在课题研究的背景下,从专业理论的视角对课题组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指导。每次课题听课评课都依据研究阶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主题,专家的指导更有针对性,更贴近教师的认识水平,更能解决教师实践中的困惑。课题听课评课深受课题组教师的欢迎,已经成为群体课题推进的重要日常活动方式。
群体课题现场会是在群体课题研究进入关键阶段后,不定期举行的大型研究交流活动。参与现场会的成员,不仅限于课题组内部,关注本课题研究主题的专家、科研人员和兄弟学校教师等都可以参加现场会。课题组通过现场会的形式对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整理,向与会者介绍,并组织较深入的探讨。通过组织群体课题现场会,不仅能够使课题组的研究得到梳理和升华,也能够推广课题组的阶段研究成果,促进更多教师的专业成长。
利用网上研修平台,拓展研究交流途径
除了现场研究,近年来,群体课题还积极利用海淀教师研修平台开展网上研修活动。网上研修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方式,这种交流方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实现了更广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为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
网上研修活动主要有科研论坛、资源共享和网上会议等多种形式。课题组成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通过网络与其他研究者交流和互动。最新调查结果表明,网上科研主题研讨因为其主题来自课题组成员,参与自由度较大,可以自主控制研讨时间,已经成为课题组教师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
结合群体课题研究内容,开展各种网络活动,是网上研修的另外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开展这类活动,不仅可以帮助课题组实践研究成果,获得第一手资料,也可以给各种社会力量提供参与教育实践的机会,丰富本区内教育活动资源,直接促进区域教育发展。
结论
群体课题研究模式可以促进区域教科研交流,形成区域教科研特色。在选择群体课题推进策略时,应注意群体性、务实性和灵活性的原则,保证群体课题推进中最大范围的参与度,活动内容紧扣研究主题,活动形式丰富灵活。
组织开展群体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多所学校的共性问题,从而促进区域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因此,保证群体课题成员最大范围的参与度是在课题推进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海淀区在群体课题推进中针对教师的研究特点,采取了现场研究和网上研修相结合的推进策略,现场研究中日常研修活动和阶段性扩大研修活动相结合,网络研修中课题组活动和扩大参与面的各界活动相结合,形成了立体的群体课题参与平台,保证了较高的参与度。
群体课题的参与学校和教师数量较多,如何使众多的研究者都能理解并把握本课题的研究依据和研究内容,形成课题组共同的研究愿景,是群体课题推进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从海淀区的经验来看,为每项活动明确主题,在本研究的理论背景中开展日常研修活动,使参与者舍弃日常研修中大而全、广而泛的观察视角,专注具体的理论理解与应用,这些具体策略可以帮助庞大的群体课题组有序推进研究进程,逐一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丰富的活动形式也是在群体课题推进过程中吸引研究者参与、反复深化研究认识的重要策略。海淀区各群体课题在推进过程中,既有日常活动方式,也有大型汇报交流活动,既有面对面交流也有网络互动交流,既有限定时空的即时交流,也有灵活自由的论坛交流,既有面对课题组成员的交流,也有与课题组外的扩大交流。丰富的活动形式,为课题研究的推进提供了载体和平台,也是课题推进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