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与现代教育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本文作者通过对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解,将这些应用到课堂中,使自己的课堂更加地生动,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上手更快。
【关键词】 教学做合一;信息技术;劳力上劳心;创新;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他看来,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这个“做”,不仅仅是四脚上会做,更应该是心会做,即“劳力上劳心”。但怎么样让学生学会“劳力上劳心”,这个就是身为教师必须要思考的事情。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希望通过利用科学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符合潮流的新时代接班人。与老的教育模式不同,现代教育中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着学生开展教与学的教学工作。这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观点,不谋而合。教师教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做。但是学会“做”并不是最终的目标,“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最高目标。“劳力上劳心”实质的思想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这些观点,与我们现在新课标所提出来的观点相吻合。
在中学小课程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们喜欢的课程之一,学生们喜欢这堂课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同学是喜欢信息技术本身的内容,有些同学则是因为主课相对苦,是来副课轻松一下的,还有些同学想到信息课,则将它与游戏画上等号。在这个课堂中,会遇到形形色色各种学生,怀揣着各种目的来上课的,不像语文,数学等主课那样,主观目的性非常强。
也正是因为学生的轻视,学校的不重视,使有些信息技术老师,从刚毕业的干劲十足,到后来也慢慢的习以为常,懒得备课,懒得认认真真地去上一节课。其实,信息技术技术作为一门副课,虽然它没有硬性的指标说学生一定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但是这样的要求,反而更能让我们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去上好这一节信息技术课。而真正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除了自身的条件之外,还需要精心的准备,才能让我们的学生,从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去创造。
一、教中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有些人说,其实学生不用教也能学会某个知识点。的确,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果你一节课一直在讲,那么这节课必定是一个失败之作。在这里,我把教,更看作是引导,引导学生去学。在课堂中,引入的手段有太多,每一堂课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引导手段。如在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的《文字处理与应用》中,虽然这一单元我们学的是WORD2010这一个软件,如果光是从操作方面来说,我觉得这课根本不用上,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操作,不出一个小时,学生也能学会这个软件的简单应用。但是,这样的标准是不符合我们最后的“劳力上劳心”的标准的。课程既然提出来了,那么就要精心地去设计“教”的环节,为后面学生的“学”作辅助。
在课本中,提供了用WORD做电子杂志的这样一个范例,我从这个范例入手,但是统一的标准肯定不适合全体的学生,所以我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制定内容。制作一本可以分享爱好,分享知识的这么一本杂志。有些老师很反对学生接触关于游戏的一切,在我的课程中,我鼓励我的学生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自己喜欢的东西,制作出与其他人不一样的作品。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提炼归纳知识要点,将知识的传递,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学习。比如,在WORD中,艺术字,形状及文本框的学习中,如何设置填充的颜色,如何设置边框的形状颜色,如何将这些文字、图形对象更具美感和艺术性,我通过归纳相似的知识点,给予相应引导,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而这样做的效果,也非常地显而易见,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劳动,获得和老师不一样的效果,或者说超越其他同学、老师。这样的教学,轻松的不仅仅是学生自己,收获的更是老师自己。通过这样的教学与观察,了解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再针对个别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与教学。
二、学中做,挖掘学习主动性
我觉得学习本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还记得婴儿脸上会因为学会一样新技能而发出的欢乐的笑声,但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学习却成为了一件痛苦的事情。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借着没有升学压力的优势,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快乐,乐得其所。
学生的学可以分为主动的学和被动的学,所有人都知道,学生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主动的学。前者的学习方法,一直是从事教育的人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之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除了自身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之外,还有一个就是老师的个人魅力。这种个人魅力可以表现为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性格展现以及教师的个人情感表达。而往往因为老师的个人魅力,使学生产生对这门课程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归纳起来,还是要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上这门课程。
在学习的前期阶段,要求学生及时地做好准备工作,思考本堂课相关知识点,在没有系统学习的情况下,自己是否能通过自学,获取相关知识。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我经常会利用最后的几分钟,要求学生提前学习下一课的内容,找找上下两课中是否存在相关的知识点,可以相互通用。
在正式的授课阶段,更多的利用多媒体来丰富课堂,多媒体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在挑选多媒体素材时,要结合课程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做到锦上添花。比如,在七年级(上)《表格的应用》中,结合实际,将这一课的“版主荟萃”,改为“人物风云”,介绍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作为教师,我也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苹果公司的乔布斯。通过视频,展示乔布斯传奇,苹果公司的传奇。最后引入主题,用表格为乔布斯制作相关简历。通过视频的展示,学生对这个传奇人物有了全面的认识,也很清楚明白了今天自己的任务。在明确任务之后中,就了解到自己今天要学习知识的核心有哪几点。这样的学习不仅有目的性,而且效率也非常高。
在学习的后期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要点,那么就可以在最后的成果上面,发挥自己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
三、教学做合一,培养创新力
任何的教学,最终的目的,都是為了让学生学会做。但这种做,不是光靠四肢,不动脑筋地做,而是要让学生在做的基本上,创造更好的东西。
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注重的,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会尽量地压缩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操作。单纯地动手能力培养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现在社会发展的要求了,创新、创造力的培养,才是“做”的本质。
在七年级(上)《自选图形的应用》中,主要的知识点是学习自选图形的美化、组合、旋转、和任意多边形的使用。如何将这么多知识点转换成连贯的知识点,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呢。于是我想到了用自选图形来画一枝花,但是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是用WORD中的自选图形画出来的,而是先提问,有没有画出这枝花的可能性。在大多数同学们否定后,才将正确的答案公布。这样学生被这样的逆转所震惊,激发他们去创造新的作品。
在做的过程中,用积极地态度去肯定学生的作品,并给予学生一些修改建议,使学生的作品更加地完善。在做完后,抽出一定的时间去欣赏学生优秀的作品,这样做,不仅使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作业的交流,也能让那些在这方面优秀的同学有展示的机会,让不足的同学可以得到借鉴。把学生们的心牢牢地抓住在信息技术课程当中。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在“学中做”,“做中学”,使学习动力从被动转换为主动,在“教学做合一”中,充分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不过是给以引导而已。享受学习的过程,为自己的成就而感觉喜悦,有了这样一种氛围之后,学生们增加了学习欲望,增长了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为将来的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教学做合一;信息技术;劳力上劳心;创新;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他看来,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这个“做”,不仅仅是四脚上会做,更应该是心会做,即“劳力上劳心”。但怎么样让学生学会“劳力上劳心”,这个就是身为教师必须要思考的事情。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希望通过利用科学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符合潮流的新时代接班人。与老的教育模式不同,现代教育中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着学生开展教与学的教学工作。这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观点,不谋而合。教师教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做。但是学会“做”并不是最终的目标,“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最高目标。“劳力上劳心”实质的思想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这些观点,与我们现在新课标所提出来的观点相吻合。
在中学小课程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们喜欢的课程之一,学生们喜欢这堂课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同学是喜欢信息技术本身的内容,有些同学则是因为主课相对苦,是来副课轻松一下的,还有些同学想到信息课,则将它与游戏画上等号。在这个课堂中,会遇到形形色色各种学生,怀揣着各种目的来上课的,不像语文,数学等主课那样,主观目的性非常强。
也正是因为学生的轻视,学校的不重视,使有些信息技术老师,从刚毕业的干劲十足,到后来也慢慢的习以为常,懒得备课,懒得认认真真地去上一节课。其实,信息技术技术作为一门副课,虽然它没有硬性的指标说学生一定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但是这样的要求,反而更能让我们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去上好这一节信息技术课。而真正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除了自身的条件之外,还需要精心的准备,才能让我们的学生,从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去创造。
一、教中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有些人说,其实学生不用教也能学会某个知识点。的确,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果你一节课一直在讲,那么这节课必定是一个失败之作。在这里,我把教,更看作是引导,引导学生去学。在课堂中,引入的手段有太多,每一堂课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引导手段。如在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的《文字处理与应用》中,虽然这一单元我们学的是WORD2010这一个软件,如果光是从操作方面来说,我觉得这课根本不用上,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操作,不出一个小时,学生也能学会这个软件的简单应用。但是,这样的标准是不符合我们最后的“劳力上劳心”的标准的。课程既然提出来了,那么就要精心地去设计“教”的环节,为后面学生的“学”作辅助。
在课本中,提供了用WORD做电子杂志的这样一个范例,我从这个范例入手,但是统一的标准肯定不适合全体的学生,所以我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制定内容。制作一本可以分享爱好,分享知识的这么一本杂志。有些老师很反对学生接触关于游戏的一切,在我的课程中,我鼓励我的学生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自己喜欢的东西,制作出与其他人不一样的作品。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提炼归纳知识要点,将知识的传递,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学习。比如,在WORD中,艺术字,形状及文本框的学习中,如何设置填充的颜色,如何设置边框的形状颜色,如何将这些文字、图形对象更具美感和艺术性,我通过归纳相似的知识点,给予相应引导,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而这样做的效果,也非常地显而易见,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劳动,获得和老师不一样的效果,或者说超越其他同学、老师。这样的教学,轻松的不仅仅是学生自己,收获的更是老师自己。通过这样的教学与观察,了解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再针对个别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与教学。
二、学中做,挖掘学习主动性
我觉得学习本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还记得婴儿脸上会因为学会一样新技能而发出的欢乐的笑声,但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学习却成为了一件痛苦的事情。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借着没有升学压力的优势,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快乐,乐得其所。
学生的学可以分为主动的学和被动的学,所有人都知道,学生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主动的学。前者的学习方法,一直是从事教育的人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之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除了自身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之外,还有一个就是老师的个人魅力。这种个人魅力可以表现为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性格展现以及教师的个人情感表达。而往往因为老师的个人魅力,使学生产生对这门课程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归纳起来,还是要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上这门课程。
在学习的前期阶段,要求学生及时地做好准备工作,思考本堂课相关知识点,在没有系统学习的情况下,自己是否能通过自学,获取相关知识。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我经常会利用最后的几分钟,要求学生提前学习下一课的内容,找找上下两课中是否存在相关的知识点,可以相互通用。
在正式的授课阶段,更多的利用多媒体来丰富课堂,多媒体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在挑选多媒体素材时,要结合课程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做到锦上添花。比如,在七年级(上)《表格的应用》中,结合实际,将这一课的“版主荟萃”,改为“人物风云”,介绍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作为教师,我也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苹果公司的乔布斯。通过视频,展示乔布斯传奇,苹果公司的传奇。最后引入主题,用表格为乔布斯制作相关简历。通过视频的展示,学生对这个传奇人物有了全面的认识,也很清楚明白了今天自己的任务。在明确任务之后中,就了解到自己今天要学习知识的核心有哪几点。这样的学习不仅有目的性,而且效率也非常高。
在学习的后期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要点,那么就可以在最后的成果上面,发挥自己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
三、教学做合一,培养创新力
任何的教学,最终的目的,都是為了让学生学会做。但这种做,不是光靠四肢,不动脑筋地做,而是要让学生在做的基本上,创造更好的东西。
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注重的,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会尽量地压缩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操作。单纯地动手能力培养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现在社会发展的要求了,创新、创造力的培养,才是“做”的本质。
在七年级(上)《自选图形的应用》中,主要的知识点是学习自选图形的美化、组合、旋转、和任意多边形的使用。如何将这么多知识点转换成连贯的知识点,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呢。于是我想到了用自选图形来画一枝花,但是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是用WORD中的自选图形画出来的,而是先提问,有没有画出这枝花的可能性。在大多数同学们否定后,才将正确的答案公布。这样学生被这样的逆转所震惊,激发他们去创造新的作品。
在做的过程中,用积极地态度去肯定学生的作品,并给予学生一些修改建议,使学生的作品更加地完善。在做完后,抽出一定的时间去欣赏学生优秀的作品,这样做,不仅使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作业的交流,也能让那些在这方面优秀的同学有展示的机会,让不足的同学可以得到借鉴。把学生们的心牢牢地抓住在信息技术课程当中。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在“学中做”,“做中学”,使学习动力从被动转换为主动,在“教学做合一”中,充分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不过是给以引导而已。享受学习的过程,为自己的成就而感觉喜悦,有了这样一种氛围之后,学生们增加了学习欲望,增长了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为将来的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