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四川省平昌县围绕建设“开放合作引领县”目标,把返乡创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引擎,作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渠道,始终坚持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劳动者主体的工作思路,以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四大体系为重点,深入实施“回引工程”。
平昌县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县,总人口108万,常年输出农村劳动力32.5万人次,其中男女比例为6∶4,年龄层级结构为:18—25岁占10%;26—40岁占40%,40—55岁占35%,55岁以上15%。举家外出共计6.27万人次,占19.29%;省外务工26万人次,省内转移就业6.5万人次。2015年,全县劳务收入48.2亿元,人均工资性收入1.51万元/年,较上年度同比增长11.6%、11.9%。2016年,全县劳务收入55.4亿元,人均工资性收入1.73万元/年,较上年度分别增长15%、14.6%。近3年来累计回引创业实体7262个,其中回引培育1000万元以上项目47个,投资规模达100万元以上的969个,一般返乡农民工创业6293个;总投资达68.89亿元,实现产值11.97亿元,带动吸纳就业12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达2.5万人;引领大学生返乡创业109人。
(一)上下联动,凝聚返乡创业新合力
牢固树立抓回引创业就是抓发展的理念,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强力实施“回引创业工程”。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平昌县回引创业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平昌县回引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书记、县长双组长制,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政务服务、创业培训、政策宣传等7个专项工作组,切实加强回引创业组织领导。二是强化统筹联动。组建7个由县级领导任组长的农民工回引创业工作组,“四大家”主要领导带队每月一次外出对接抓回引,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联席会,分片区召开现场推进会,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强化责任落实。将回引创业纳入全县综合目标考核,旗帜鲜明地唱响“以回引创业论英雄”的工作导向,乡乡定目标,村村有任务,强化督查考核,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评比,半年一考核,真正把压力传导到最基层,广袤农村大地焕发蓬勃生机,一大批在外人士毅然返乡创业,带动一方群众脱贫致富。雅安市名山区种茶能手王浩把户口迁移到平昌,創建秦巴茗兰茶叶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茶叶8000亩,建成年加工能力达万吨的茶叶加工厂。四川音乐学院高材生马小清毕业回乡组建盖山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100亩,种植核桃3万余株,带动当地群众134户脱贫奔小康。
(二)优化服务,打造返乡创业新环境
坚持把效率作为最好的优惠政策和最低的投资成本,着力营造诚信高效的服务环境。一是强化业务指导培训。建立创业指导中心,开展创业项目征集推介、创业指导、创业培训、政策咨询、代理代办等服务;由相关职能部门专家和业务骨干667人组成创业服务专家队伍,通过下乡巡诊、电话咨询、座谈交流等形式,提供咨询服务,积极助推回乡创业。务实开展创业培训,创新推进“技能+创业”培训,不断更新培训内容,灵活培训方式,努力提高回乡人员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近3年来,邀请县内外专家深入现场,开展就业创业、职业技能累计培训296期,3万多人参加培训,创业者创业能力大幅度提升。二是营造优质政务环境。在县政务服务中心设置农民工返乡创业专门窗口,开辟创业“绿色通道”,对回乡人员兴办企业和经济实体办理手续从简从快,大力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全程跟踪”的一条龙服务模式;对规上企业实行县级领导挂联和部门帮扶制度,落实专班专人定期研究解决具体问题,为企业纾解发展困难。成功回引中国农业大学王洪仁等青年学子,组建成立平昌县启明生态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330万元,吸纳社员450余名,形成年存栏节粮蛋鸡15万只、出栏散养土鸡30多万只,带动农户人均增收1800余元,获评“四川省蛋鸡标准化示范场”。该企业由副县长王仁才挂联,县农业局具体负责帮扶,多次主动协调解决要素保障、资金运转、产品营销等具体问题。三是搭建返乡创业平台。依托产业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完善基础配套,引导人才、资金、技术向园区聚集,培育链条完整、业态丰富、要素齐全的创业创新孵化平台。围绕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推进星光工业园区提质扩面,建立专项引导资金,鼓励园区企业为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器等开辟专门区域,实现园区发展、企业增效。星光工业园回引平昌籍在渝企业家王军投资3亿元创办施迈电器产业园,年可创产值2.8亿元,创利税5200万元。实施电商产业 “个十百千万”工程,畅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引进蜀丰电子商务公司重点打造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平昌电子商务城,入驻电商企业34家,物流快递企业38家,物流吞吐量突破500万吨,实现年产值约4亿元(线上销售额达2亿元),带动就业创业1万人。大力推进农村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依托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引导返乡创业者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业,提高创新创业质效。青凤镇红宝村大学生蔡明山回乡投资3100万元,流转土地500多亩发展山区现代农业,从事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应用推广,成为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农业产业范本。
(三)聚集要素,出台返乡创业新政策
坚持把环境作为“生命线”来抓,采取更加灵活、更加实际的办法,降低门槛、“非禁即入”,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对外开放,凡是对返乡创业有利的措施、办法都大胆先行先试,切实增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吸引力。一是降低创业准入门槛。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允许农民专合组织成员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益权、货币、实物、知识产权作价出资,不受比例限制;放宽经营场所,允许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和退役军人等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作为电子商务创业经营场所,允许“一址多照”“一照多址”、集群注册;放宽经营范围,凡国家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各类创业者开放。二是加大税收支持力度。对农民工返乡创办鼓励类产业企业,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返乡农民工创业从事农、林、牧、渔业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将个体经营营业税起征点提高到月营业额5000元,对未达到的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三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新建或租用生产用房在500平方米以上、年稳定解决就业50人以上、年税收1万元以上的加工、制造小型工业项目,按建筑面积分别给予100元/平方米、60元/平方米补助,补助资金在企业投产后按30%、40%、30%比例分三年拨付到位。符合乡村规划新建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建和改造乡镇农贸市场,自营业之日起三年内免收各种规费。新建农贸市场5000平方米以上的,验收合格或正常营业时,一次性给予5万元补助。对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参与“巴食巴适”品牌营销和策划,延链补充产业空白的经营实体,享受财政扶持。四是加大金融帮扶力度。坚持“财政资金投入、社会资本参与、金融信贷撬动”的多元投入模式,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出台的金融扶持政策,出台《平昌县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办法》,把农民工和企业家返乡创业作为金融扶持重点对象,从融资、税收、用地、水电、奖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对规模流转土地1000亩及以上、流转期5年以上的创业者,土地流转费按每年每亩300元补助3年;对投资额在100万元及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业企业、商贸企业,贷款额1000万元及以下县财政按年利率3%贴息,贷款额1000万元以上县财政按年利率5%贴息。创新“金融+”机制,筹资1.5亿元设立了产业扶持基金、返乡创业引导基金、风险基金、农业担保基金、精准扶贫发展基金和创业就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等六大发展基金。引进了南商行、农科村镇银行,设立“巴山惠农贷”“巴山兴业贷”等金融产品重点支持回引项目,农业银行“兴业贷”项目累计给20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3170万元。发放涉农贷款87.34亿元,新型经营主体贷款3.41亿元,返乡创业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各1.8亿元和2.6亿元,财政共贴息4000万元。石垭乡在外民营企业家何文荃依靠返乡创业引导基金和金融贷款,建成特色循环有机农业产业园,发展七彩林业1万亩,投资1亿元建设大巴山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吸纳700多人长期就业务工,树立了返乡人员成功创业的标杆。 (四)三产互动,搭建返乡创业新载体
大力实施产业兴县战略,围绕“一核三线五极七区”城乡空间和产业布局,强化基础配套,加大扶持力度,特色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一是特色化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围绕脱贫攻坚片区发展规划和六大特色产业布局,包装推介回乡创业项目652个。以绿色生态、富硒有机为标准,发展生态农业型创业85家、三产互动型创业35家、科技融合型创业29家、电子商务型创业20家(网点250家)。实现村村至少有1个回引项目,每个贫困村都建有1个1000亩以上的返乡创业示范园,以茶叶、花椒、莲藕、核桃、巴药、水产为主导的六大特色产业突破70万亩,实现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江口镇大运村回引在外人士18人,流转土地5100亩,投资1.3亿元建成花果大运生态园,吸纳入社成员428户,带动农户1500人,户均增收2万元。二是集约化发展新型工业。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加快培育新型工业新经济,推动工业弱县向工业强县转变。按照“一区三园四基地”目标定位,着力活存量、优增量、强体量,做大白酒食品、机械制造、清洁能源、农产品精深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建设省级经济开发区,切实做好江口醇等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实施“骨干企业梯队培育计划”,设立工业发展基金和中小企业再担保风险补偿基金,培育一批小微企业、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引进一批优势企业,培育亿元产值企业17家,全县规上企业达到61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重点企业、工业园区为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器等开辟专门区域,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创新空间。三是全域化发展乡村旅游业。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推进特色景区景点建设,完善旅游要素,丰富产业层次,构建复合型旅游业态,有效发挥旅游产业的聚合效应和撬动作用,带动餐饮、住宿、运输等全链条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为返乡人员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出台优惠政策和扶持办法,引导在外创业人员返乡从事乡村旅游,全方位参与投资开发文旅项目,采取贴息贷款、小额信贷方式,鼓励返乡人员在景区开办特色农家乐。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引导返乡人员开发经销特色旅游产品,杨氏风干鱼、朱老头腊肉等本地特色农产品深受市场好评。在驷马水乡景区,引导106户贫困户以闲置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出资入股组建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19家特色农家乐、7家民宿客栈和水尚玩家等旅游项目,有效推动“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在电商创业园,通过“背二哥”物流等运输链条,将平昌原生态的农特产品运送到电商创业园进行“旅游化加工”,再利用电商平台,把产品推向市场,提高產品附加值,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四是立体化发展商贸服务业。大力实施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构建具有平昌特色的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加快电子商务在农村的推广运用,畅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科学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激发农民创业热情,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将发展电子商务作为实施“回引工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抓手,采取措施加快电商发展,为返乡创业产品销售提供了良好平台。
(五)立体宣传,营造返乡创业新氛围
坚持通过返乡创业凝聚发展正能量,对返乡创业投资者政治上给地位,事业上给荣耀,经济上给实惠,全力激发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是突出媒体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媒体,在县电视台开设了“走南闯北平昌人”专题报道和“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访谈”栏目,目前开播28期;建立县、乡、村在外农民工微信群、QQ群,随时与他们共享家乡创业信息;在县政务网站设置返乡创业专区,即时公示全县发展变化和创业信息。二是突出活动宣传。充分运用岁末年初农民工返乡时机,大打“家乡牌、亲情牌”,分别举办县、乡、村在外成功人士茶话会;成功举办以“聚焦发展·创业创新”为主题的创业论坛,连续4年举行返乡创业报告会,营造了尊重创业、支持创业的浓厚氛围。三是突出定向宣传。由县委宣传部牵头,组建6支采访报道组分赴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开展访谈,采访报道在外成功人士代表56人,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创业热情,带动越来越多的平昌籍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
(六)助农增收,构建返乡创业新机制
坚持创新创造,积极探索多方参与、多方联动、多方盈利的投入机制、经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激发返乡创业动力活力。一是创新多元投入的发展机制。坚持“财政资金投入、社会资本参与、金融信贷撬动”的多元投入模式,足额兑现返乡创业奖补政策,引导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农户聚集。深入实施“金融+农业”发展模式,推行“政银企农”四方联动,做实回引创业强劲支撑。二是创新多方盈利的联结机制。积极探索“产业基地+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化服务队+农户”等模式,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返租倒包、利益兜底、利润返还、订单生产等方式,建立返乡创业利益联结机制,致力在全产业链中实现多方盈利,让创业者和贫困户实现双赢。三是创新多措并举的风险防范机制。成立回引创业产业发展担保公司,每年预算5000万元的产业发展基金,着力破解创业者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全面落实政策性保险并给予财政资金补助,建立“最低保护价+最终收购价”的农产品价格保障机制,实行产品统一保底回收,最大限度降低产业发展风险,切实保障农户利益。
(一)进一步强化产业引导
推进农村“双创”,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依托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规模种养业、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发展农产品烘干、贮藏、保鲜、净化、分等分级、包装、营销等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引导开发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加工食品。提升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升级版农家乐、采摘园和休闲农业聚集村,提升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产品和服务档次。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产互动,形成良好的产业分工和利益分配关系,让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并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县级相关部门帮助搞好市场分析、政策咨询、技术支持和项目论证,引导发展既符合市场需求、又能发挥返乡下乡人员优势的特色化、小众化、中高端、高附加值农产品,提高创业创新质量和效益。
(二)进一步强化主体培育
在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上,鼓励返乡人员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股份合作制、合作制和股份制企业等,通过开展网上营销、打造特色品牌等赢得市场、分散风险,形成创业创新的命运共同体。强化引导返乡人员到现代农业产业园、扶贫特色产业园等各类园区去创业创新,创新返乡创业人员与产业园区联结机制,构建“生产+加工+科技”三位一体、上下游产业衔接的新格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三)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
为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政策宣传,帮助解疑释惑,让返乡下乡人员能够知晓和熟悉政策。积极协调推动政策落实。在金融上,推动落实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以及农业设施、机具抵押贷款试点等政策。在财政上,推动落实将返乡下乡人员纳入已有财政支农政策扶持主体范围,将其开展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所需贷款纳入担保体系支持范围政策。在用地上,推动落实鼓励返乡下乡人员使用农村集体土地发展农业产业,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创业创新,依托自有和闲置农房院落发展“农家乐”,允许和当地农民合作利用宅基地改建自住房等政策。根据农村创业创新的实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出新的政策举措,使政策举措变为规划、工程和项目,成为新的工作抓手。
(四)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
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思路,尽快建成一批服务创业创新的平台。具体做好三件事:一是建立创业创新基地。依托扶贫产业园区,打造一批典型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二是开展创业创新培训。有计划地利用青年农场主培训计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等各类渠道,组织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培训,把返乡农民工纳入培训计划,每年要培训10万人。三是搭建网上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中国农村创业创新信息网和中国农村产业融合信息网、积极配合,把网络平台搭建好,为创业创新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
一、基本情况
平昌县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县,总人口108万,常年输出农村劳动力32.5万人次,其中男女比例为6∶4,年龄层级结构为:18—25岁占10%;26—40岁占40%,40—55岁占35%,55岁以上15%。举家外出共计6.27万人次,占19.29%;省外务工26万人次,省内转移就业6.5万人次。2015年,全县劳务收入48.2亿元,人均工资性收入1.51万元/年,较上年度同比增长11.6%、11.9%。2016年,全县劳务收入55.4亿元,人均工资性收入1.73万元/年,较上年度分别增长15%、14.6%。近3年来累计回引创业实体7262个,其中回引培育1000万元以上项目47个,投资规模达100万元以上的969个,一般返乡农民工创业6293个;总投资达68.89亿元,实现产值11.97亿元,带动吸纳就业12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达2.5万人;引领大学生返乡创业109人。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上下联动,凝聚返乡创业新合力
牢固树立抓回引创业就是抓发展的理念,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强力实施“回引创业工程”。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平昌县回引创业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平昌县回引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书记、县长双组长制,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政务服务、创业培训、政策宣传等7个专项工作组,切实加强回引创业组织领导。二是强化统筹联动。组建7个由县级领导任组长的农民工回引创业工作组,“四大家”主要领导带队每月一次外出对接抓回引,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联席会,分片区召开现场推进会,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强化责任落实。将回引创业纳入全县综合目标考核,旗帜鲜明地唱响“以回引创业论英雄”的工作导向,乡乡定目标,村村有任务,强化督查考核,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评比,半年一考核,真正把压力传导到最基层,广袤农村大地焕发蓬勃生机,一大批在外人士毅然返乡创业,带动一方群众脱贫致富。雅安市名山区种茶能手王浩把户口迁移到平昌,創建秦巴茗兰茶叶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茶叶8000亩,建成年加工能力达万吨的茶叶加工厂。四川音乐学院高材生马小清毕业回乡组建盖山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100亩,种植核桃3万余株,带动当地群众134户脱贫奔小康。
(二)优化服务,打造返乡创业新环境
坚持把效率作为最好的优惠政策和最低的投资成本,着力营造诚信高效的服务环境。一是强化业务指导培训。建立创业指导中心,开展创业项目征集推介、创业指导、创业培训、政策咨询、代理代办等服务;由相关职能部门专家和业务骨干667人组成创业服务专家队伍,通过下乡巡诊、电话咨询、座谈交流等形式,提供咨询服务,积极助推回乡创业。务实开展创业培训,创新推进“技能+创业”培训,不断更新培训内容,灵活培训方式,努力提高回乡人员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近3年来,邀请县内外专家深入现场,开展就业创业、职业技能累计培训296期,3万多人参加培训,创业者创业能力大幅度提升。二是营造优质政务环境。在县政务服务中心设置农民工返乡创业专门窗口,开辟创业“绿色通道”,对回乡人员兴办企业和经济实体办理手续从简从快,大力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全程跟踪”的一条龙服务模式;对规上企业实行县级领导挂联和部门帮扶制度,落实专班专人定期研究解决具体问题,为企业纾解发展困难。成功回引中国农业大学王洪仁等青年学子,组建成立平昌县启明生态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330万元,吸纳社员450余名,形成年存栏节粮蛋鸡15万只、出栏散养土鸡30多万只,带动农户人均增收1800余元,获评“四川省蛋鸡标准化示范场”。该企业由副县长王仁才挂联,县农业局具体负责帮扶,多次主动协调解决要素保障、资金运转、产品营销等具体问题。三是搭建返乡创业平台。依托产业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完善基础配套,引导人才、资金、技术向园区聚集,培育链条完整、业态丰富、要素齐全的创业创新孵化平台。围绕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推进星光工业园区提质扩面,建立专项引导资金,鼓励园区企业为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器等开辟专门区域,实现园区发展、企业增效。星光工业园回引平昌籍在渝企业家王军投资3亿元创办施迈电器产业园,年可创产值2.8亿元,创利税5200万元。实施电商产业 “个十百千万”工程,畅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引进蜀丰电子商务公司重点打造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平昌电子商务城,入驻电商企业34家,物流快递企业38家,物流吞吐量突破500万吨,实现年产值约4亿元(线上销售额达2亿元),带动就业创业1万人。大力推进农村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依托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引导返乡创业者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业,提高创新创业质效。青凤镇红宝村大学生蔡明山回乡投资3100万元,流转土地500多亩发展山区现代农业,从事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应用推广,成为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农业产业范本。
(三)聚集要素,出台返乡创业新政策
坚持把环境作为“生命线”来抓,采取更加灵活、更加实际的办法,降低门槛、“非禁即入”,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对外开放,凡是对返乡创业有利的措施、办法都大胆先行先试,切实增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吸引力。一是降低创业准入门槛。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允许农民专合组织成员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益权、货币、实物、知识产权作价出资,不受比例限制;放宽经营场所,允许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和退役军人等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作为电子商务创业经营场所,允许“一址多照”“一照多址”、集群注册;放宽经营范围,凡国家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各类创业者开放。二是加大税收支持力度。对农民工返乡创办鼓励类产业企业,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返乡农民工创业从事农、林、牧、渔业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将个体经营营业税起征点提高到月营业额5000元,对未达到的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三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新建或租用生产用房在500平方米以上、年稳定解决就业50人以上、年税收1万元以上的加工、制造小型工业项目,按建筑面积分别给予100元/平方米、60元/平方米补助,补助资金在企业投产后按30%、40%、30%比例分三年拨付到位。符合乡村规划新建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建和改造乡镇农贸市场,自营业之日起三年内免收各种规费。新建农贸市场5000平方米以上的,验收合格或正常营业时,一次性给予5万元补助。对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参与“巴食巴适”品牌营销和策划,延链补充产业空白的经营实体,享受财政扶持。四是加大金融帮扶力度。坚持“财政资金投入、社会资本参与、金融信贷撬动”的多元投入模式,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出台的金融扶持政策,出台《平昌县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办法》,把农民工和企业家返乡创业作为金融扶持重点对象,从融资、税收、用地、水电、奖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对规模流转土地1000亩及以上、流转期5年以上的创业者,土地流转费按每年每亩300元补助3年;对投资额在100万元及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业企业、商贸企业,贷款额1000万元及以下县财政按年利率3%贴息,贷款额1000万元以上县财政按年利率5%贴息。创新“金融+”机制,筹资1.5亿元设立了产业扶持基金、返乡创业引导基金、风险基金、农业担保基金、精准扶贫发展基金和创业就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等六大发展基金。引进了南商行、农科村镇银行,设立“巴山惠农贷”“巴山兴业贷”等金融产品重点支持回引项目,农业银行“兴业贷”项目累计给20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3170万元。发放涉农贷款87.34亿元,新型经营主体贷款3.41亿元,返乡创业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各1.8亿元和2.6亿元,财政共贴息4000万元。石垭乡在外民营企业家何文荃依靠返乡创业引导基金和金融贷款,建成特色循环有机农业产业园,发展七彩林业1万亩,投资1亿元建设大巴山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吸纳700多人长期就业务工,树立了返乡人员成功创业的标杆。 (四)三产互动,搭建返乡创业新载体
大力实施产业兴县战略,围绕“一核三线五极七区”城乡空间和产业布局,强化基础配套,加大扶持力度,特色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一是特色化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围绕脱贫攻坚片区发展规划和六大特色产业布局,包装推介回乡创业项目652个。以绿色生态、富硒有机为标准,发展生态农业型创业85家、三产互动型创业35家、科技融合型创业29家、电子商务型创业20家(网点250家)。实现村村至少有1个回引项目,每个贫困村都建有1个1000亩以上的返乡创业示范园,以茶叶、花椒、莲藕、核桃、巴药、水产为主导的六大特色产业突破70万亩,实现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江口镇大运村回引在外人士18人,流转土地5100亩,投资1.3亿元建成花果大运生态园,吸纳入社成员428户,带动农户1500人,户均增收2万元。二是集约化发展新型工业。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加快培育新型工业新经济,推动工业弱县向工业强县转变。按照“一区三园四基地”目标定位,着力活存量、优增量、强体量,做大白酒食品、机械制造、清洁能源、农产品精深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建设省级经济开发区,切实做好江口醇等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实施“骨干企业梯队培育计划”,设立工业发展基金和中小企业再担保风险补偿基金,培育一批小微企业、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引进一批优势企业,培育亿元产值企业17家,全县规上企业达到61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重点企业、工业园区为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器等开辟专门区域,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创新空间。三是全域化发展乡村旅游业。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推进特色景区景点建设,完善旅游要素,丰富产业层次,构建复合型旅游业态,有效发挥旅游产业的聚合效应和撬动作用,带动餐饮、住宿、运输等全链条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为返乡人员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出台优惠政策和扶持办法,引导在外创业人员返乡从事乡村旅游,全方位参与投资开发文旅项目,采取贴息贷款、小额信贷方式,鼓励返乡人员在景区开办特色农家乐。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引导返乡人员开发经销特色旅游产品,杨氏风干鱼、朱老头腊肉等本地特色农产品深受市场好评。在驷马水乡景区,引导106户贫困户以闲置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出资入股组建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19家特色农家乐、7家民宿客栈和水尚玩家等旅游项目,有效推动“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在电商创业园,通过“背二哥”物流等运输链条,将平昌原生态的农特产品运送到电商创业园进行“旅游化加工”,再利用电商平台,把产品推向市场,提高產品附加值,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四是立体化发展商贸服务业。大力实施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构建具有平昌特色的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加快电子商务在农村的推广运用,畅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科学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激发农民创业热情,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将发展电子商务作为实施“回引工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抓手,采取措施加快电商发展,为返乡创业产品销售提供了良好平台。
(五)立体宣传,营造返乡创业新氛围
坚持通过返乡创业凝聚发展正能量,对返乡创业投资者政治上给地位,事业上给荣耀,经济上给实惠,全力激发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是突出媒体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媒体,在县电视台开设了“走南闯北平昌人”专题报道和“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访谈”栏目,目前开播28期;建立县、乡、村在外农民工微信群、QQ群,随时与他们共享家乡创业信息;在县政务网站设置返乡创业专区,即时公示全县发展变化和创业信息。二是突出活动宣传。充分运用岁末年初农民工返乡时机,大打“家乡牌、亲情牌”,分别举办县、乡、村在外成功人士茶话会;成功举办以“聚焦发展·创业创新”为主题的创业论坛,连续4年举行返乡创业报告会,营造了尊重创业、支持创业的浓厚氛围。三是突出定向宣传。由县委宣传部牵头,组建6支采访报道组分赴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开展访谈,采访报道在外成功人士代表56人,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创业热情,带动越来越多的平昌籍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
(六)助农增收,构建返乡创业新机制
坚持创新创造,积极探索多方参与、多方联动、多方盈利的投入机制、经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激发返乡创业动力活力。一是创新多元投入的发展机制。坚持“财政资金投入、社会资本参与、金融信贷撬动”的多元投入模式,足额兑现返乡创业奖补政策,引导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农户聚集。深入实施“金融+农业”发展模式,推行“政银企农”四方联动,做实回引创业强劲支撑。二是创新多方盈利的联结机制。积极探索“产业基地+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化服务队+农户”等模式,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返租倒包、利益兜底、利润返还、订单生产等方式,建立返乡创业利益联结机制,致力在全产业链中实现多方盈利,让创业者和贫困户实现双赢。三是创新多措并举的风险防范机制。成立回引创业产业发展担保公司,每年预算5000万元的产业发展基金,着力破解创业者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全面落实政策性保险并给予财政资金补助,建立“最低保护价+最终收购价”的农产品价格保障机制,实行产品统一保底回收,最大限度降低产业发展风险,切实保障农户利益。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强化产业引导
推进农村“双创”,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依托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规模种养业、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发展农产品烘干、贮藏、保鲜、净化、分等分级、包装、营销等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引导开发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加工食品。提升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升级版农家乐、采摘园和休闲农业聚集村,提升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产品和服务档次。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产互动,形成良好的产业分工和利益分配关系,让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并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县级相关部门帮助搞好市场分析、政策咨询、技术支持和项目论证,引导发展既符合市场需求、又能发挥返乡下乡人员优势的特色化、小众化、中高端、高附加值农产品,提高创业创新质量和效益。
(二)进一步强化主体培育
在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上,鼓励返乡人员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股份合作制、合作制和股份制企业等,通过开展网上营销、打造特色品牌等赢得市场、分散风险,形成创业创新的命运共同体。强化引导返乡人员到现代农业产业园、扶贫特色产业园等各类园区去创业创新,创新返乡创业人员与产业园区联结机制,构建“生产+加工+科技”三位一体、上下游产业衔接的新格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三)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
为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政策宣传,帮助解疑释惑,让返乡下乡人员能够知晓和熟悉政策。积极协调推动政策落实。在金融上,推动落实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以及农业设施、机具抵押贷款试点等政策。在财政上,推动落实将返乡下乡人员纳入已有财政支农政策扶持主体范围,将其开展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所需贷款纳入担保体系支持范围政策。在用地上,推动落实鼓励返乡下乡人员使用农村集体土地发展农业产业,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创业创新,依托自有和闲置农房院落发展“农家乐”,允许和当地农民合作利用宅基地改建自住房等政策。根据农村创业创新的实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出新的政策举措,使政策举措变为规划、工程和项目,成为新的工作抓手。
(四)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
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思路,尽快建成一批服务创业创新的平台。具体做好三件事:一是建立创业创新基地。依托扶贫产业园区,打造一批典型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二是开展创业创新培训。有计划地利用青年农场主培训计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等各类渠道,组织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培训,把返乡农民工纳入培训计划,每年要培训10万人。三是搭建网上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中国农村创业创新信息网和中国农村产业融合信息网、积极配合,把网络平台搭建好,为创业创新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