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想逃离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s850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青春期心理问题;亲子关系;意象对话技术
  一、一般资料
  李云(化名),男,15岁,初三学生,身高一米六,生长发育正常,身材适中。家庭关系一般,父母亲都是公务员,姐姐大学刚毕业,在家备考公务员。家族中无先天性心脏病史,无精神疾病史。
  李云小时候与爷爷奶奶一起在乡下居住,五岁时因为脚受伤,被父母带到城里一起生活至今,每年在节假日回爷爷家几次。小学学习成绩总是班级前三名,升初中开始变差。他喜欢体育运动,特长为田径短跑,是校篮球队成员。平时和父母沟通较少,不愿意回家;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尚可,有几个谈得来的朋友。
  二、个人陈述
  求助者是在其父亲的陪伴下来做咨询,向咨询师做了以下陈述。
  自己是校篮球队成员,有时候训练回家较晚,为此经常受到父母的批评。某天晚上因有事没有回家,第二天他感到父母比较冷漠,加上那段时间父母经常吵架,他在家的时间便越来越少。父母认为他的朋友都是后进生,行为习惯很不好,担心他被带坏,便限制他们来往。这些朋友和他一样,家庭存在很多的问题,在一起时可以相互倾诉,找到共鸣。因为都想逃离现在的生活,于是商量一起出去找工作,自力更生(第一次离家出走)。
  父母找到他后,为了联系方便,给他买了手机,每天都会打电话催他早点回家。一次,朋友过生日,他回家较晚,发现门已经反锁,只好在门卫处待了一晚上。第二天得知养育自己15年的父母不是亲生父母,他感到天要塌下来一样,内心非常痛苦,再次和同伴离家出走,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第二次离家出走)。
  为了让他能学习好一点,父母把他送到老家。由于不能适应新环境,想念以前一起吃苦、打篮球的朋友,就一个人离校找朋友玩,并且好几天没回家(第三次离家出走)。
  之后还有一次出去,没有和父母说(第四次离家出走),被父母带回去后,母亲很绝望地说:“你不想待在这个家,干脆就断绝亲子关系。”在气头上的他说:“断就断!”父亲也气得拿出纸笔,让他写下了断绝书……
  他很想念之前一家人和和睦睦在一起的情景,现在感觉很无助,认为自己没人要,最终在父亲朋友的劝说和建议下,到学校做心理咨询。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一)咨询师观察
  求助者由父亲陪伴,穿着校服,穿戴整齐,低着头,不停地抠手指,咬指甲。叙述时,条理清晰,回答切题,说话反应比较慢,情绪波动大。
  (二)父亲的反映
  这孩子小时候是和我很好,在学校很受老师、同学的喜欢。上初中交了不好的朋友才这样,几次离家出走,很晚才回家,每天都要电话催几次。回到家沉默不语,经常撒谎。每次他离家出走,我们都很担心。我们也知道,他在外面待不下去了会自己回来的。每到这个时候,我和她妈就会争吵,因为她总护着他,这些坏毛病都是她惯出来的。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会把他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来养,而且这么多年了我们也是这样做的。我们希望他和姐姐一样,能考个大学,有点出息,到时候他想怎么样随他。
  四、评估与诊断
  (一)心理状态的评估与诊断
  综合收集到的资料,求助者有自知力,迫切希望解除烦恼、焦虑,没有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存在焦虑、紧张情绪,愿意找朋友诉说,且焦虑没有泛化,可以排除神经症,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二)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来访者年龄为15岁,属于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有成人感但经济不独立;处于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阶段,自我探索程度较高;来访前做过全面体检,身体一切正常。
  2.社会性原因
  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得知自己的身世,他感到自己缺少父母的关爱,缺乏父母的支持;朋友都是后进生,且在学校行为习惯不好,父母担心他受影响,强制他离开朋友;父母对他离家出走的态度比较冷漠。
  3.心理原因
  存在明显的不合理认知:他认为父母不是亲生父母,就意味着不管他,不要他;与父母缺乏交流,在家不怎么说话;对父母的关心、询问采用回避、沉默、反抗等方式。
  五、咨询过程
  每四天一次,每次45分钟左右,共8次咨询。
  (一)第一阶段:咨询关系建立和诊断阶段(第1~2次咨询)
  第一次咨询:收集资料
  采用摄入性会谈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如家庭状况、精神状态、求助动机等。在他陈述时积极倾听,对他当时的情绪给予理解,并鼓励其合理宣泄负性情绪,让他在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纳的同时,明白自己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助人自助)及咨询过程中的有关事项与原则(保密原则)。另外,对其抠手指、咬指甲的行为,在排除缺锌等微量元素的前提下,认为是焦虑导致。
  第二次咨询:确定咨询目标
  咨询师和求助者共同商定,确定以下目标。
  近期目标:放松心情;打开心结,放下心理包袱;感受家庭温暖;改变不合理认知,建立合理认知。
  长远目标:与父母沟通,减少矛盾和隔阂,促进双方相互理解。强化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睦。
  (二)第二阶段:实施心理帮助的咨询阶段(第3~7次咨询)
  第三次咨询:减轻压力
  意象对话技术中的“背包旅行”(“背包”意象的含义是压力、心理包袱),将背包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面对它、认识它,并与背包中让自己感觉痛苦的意象和解。
  引导他想象在一个夏天的中午,他要顶着烈日去旅行。在旅行的路上,背包越来越重,只好停下来休息。打开背包,他看到除了旅行必备品外,还有几块形状规则的小石头。这些小石头很好看,体积不大,但是很重,似乎所有的重量都来自它们。   咨询师建议他把这些石头扔掉,他说这些都是他的朋友,要生死都在一起(比较在乎这些石头,这些石头可能代表他的心理包袱)。咨询师指导他去面对它们,看看它们的颜色、形状,上面有没有名字等等,并把自己介绍给这几块小石头。相互熟悉之后,把自己的态度明确表达出来。
  他对石头说:“虽然你们很重,但是我觉得你们是我的朋友,我不会把你们丢掉不管的。不管发生任何事情,我都会永远陪伴在你们的身边,我们是一体的。我也很感谢你们一直陪伴着我,谢谢你们!”
  随后,转换角色,代表小石头和自己对话。
  小石头说:“对不起,我们的重量让你这么辛苦,请你原谅我们!你刚才的那番话,让我们都很放松,因为我们之前很担心你会丢掉我们,我们真的很怕。感谢你一直守护着我们,我们爱你!”
  双方和解后,继续旅行。他把包抱在胸前,发现这些石头像棉花一样轻,心情也放松了,走得比之前更快。
  在小路上继续走着,他发现没路了,周围都是荆棘,有点迷茫(反映他适应的困难,或对前途的不知所措)。于是咨询师指导他在原地停下来,暗示小石头可以在紧急时帮助他、支持他。当他平静下来,仔细观察周围的时候,发现荆棘后有一条笔直的大道。棉花般的石头让他很轻松地跳过通往大道上的一个水坑。
  最后在大道上,他快速奔跑着,跳跃着,欢呼着……
  咨询师观察:意象开始时,来访者比较拘谨、紧张,不停抠手指,说话比较慢,思考较多;在结束时,平躺在椅子上,深呼吸。自我反映比较轻松,觉得身体轻了很多。
  布置作业:每天进行一次类似的练习。
  第四次咨询:理解自己生命中的重要点
  生命线分析:在一张纸上画一条线,代表自己的生命线,长短代表自己生命的长短。线上每个点表示某一个时间点,可以用曲线来代表情绪的高涨与低落,也可以表达对未来的希望等。
  在他的生命线中,五岁时有一个小落点,15岁左右有一个大落点(包含三个,逐渐下降),体现了他的几次创伤:从小被亲生父母抛弃,无意识中经历第一次分离;爷爷奶奶将他带大,五岁时离开奶奶,经历第二次分离;偶尔因不听话,被爸爸妈妈关在门外,经历第三次分离;得知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经历第四次分离;爸爸妈妈要和自己断绝亲子关系,经历第五次分离。多重伤害相继发生,让他难以承受,不知如何面对,一群与其经历类似的朋友,和他一起经历酸甜苦辣,使他被抛弃的伤心和痛苦有一个宣泄口,朋友给他的支持和鼓励,让他觉得有了归属感。青春期的成人感特征迫使他离家出走,自己找工作,养活自己,寻找亲生父母。
  在此过程中,咨询师引导来访者认识到人生起起落落是很正常的,每次情绪的跌落都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在意点”。来访者通过分析认为自己很在意亲情,最喜欢的场景是一家人在一起玩。
  第五次咨询:理想父母和现实父母
  通过理想父母和现实父母的比较,来访者对母亲比较满意,是他理想中的母亲;希望父亲能多给自己一些关心和鼓励,而不是责备(父亲比较严肃,他不敢与父亲沟通。例如:与姐姐打闹,经常要等到父亲出去之后才开始)。他认识到其实爸爸对自己比较关心,有时候妈妈不在家,迫不得已需要向爸爸要钱买东西,虽然爸爸经常会问一大堆问题才给,但经常会多给很多。从中可以了解到他很看重爸爸。
  咨询师与来访者讨论父母非亲生,并与他断绝父子关系的事件,使其认识到父母的做法可能有另外的原因。通过合理情绪疗法,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猜测才是问题的关键。
  父母与其面对面沟通,表示自从说了那些话,一直很后悔,当时是看他不听话,才和他说明身世,希望能以此激发他;而断绝关系也是冲动之举,希望他能原谅父母的做法。父母认为他虽不是亲生,但一直视如己出,平时很疼爱他,有时候难免爱之深、责之切。
  听到父母的这些话,他泪流满面,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父母之前的种种行为,都是出于对自己的爱。
  第六次咨询:在意象中理解父亲
  考虑到之前他的现实父亲和理想父亲差距较大,所以设置父子角色转换意象对话练习,让来访者在想象中扮演父亲和自己。从中他发现,作为儿子,很希望得到父亲的肯定;作为父亲,严厉只是父亲的性格使然。
  这一练习,让他更深刻地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减轻了他内心的压力,降低了焦虑。
  随后比较自己和父亲之间的异同,发现两者性格很相似,都喜欢交朋友,且对朋友很好;但在家人面前让人感觉很冷淡,很严肃,且不善言谈。这个发现让他感觉很兴奋。随后咨询师安排他和爸爸进行了一次谈话,主题他们自己定,但要让对方知道双方很像。
  第七次咨询:检验心理包袱
  同样的场景设置,再次进行背包“旅行”。他想象和朋友一起行走,但又比朋友走得快。一个人走累的时候,停下来等朋友。指导他去看看之前的小石头,发现没有带在身上(没有真正地和解)。咨询师暗示朋友给他带过来了,算是给他的一个惊喜。之后再次运用上次的方法,再次和解。最后他想把这些小石头埋在地下,让他们休息(这种处理方式不会让他有太多的消极情绪,而且会在以后再需要的时候将创伤转化为积极情绪)。简单告别,并记住它们,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过来(引导来访者理解压力的两面性)。
  意象对话结束后,来访者自述比之前要轻松很多,思考、反应都比之前快很多;咨询师观察他的精神状态有所好转,语速变快。
  (三)第三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第八 次咨询)
  第八次咨询:总结
  亲生父母和养父母情境设置:假设你以后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各方面都很好。有一天,一对很穷的夫妇找到你,说是你的亲生父母,而且你也证实了。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
  他的回答是先问养父母的意见,如果他们同意,就组成一个大家庭;如果不同意,努力说服他们,最终让他们都开心。咨询师给予肯定,告诉来访者能有这样的想法,一方面说明他内心善良,有孝心,尊重养父母;另一方面说明他很宽容,善解人意,能原谅亲生父母(他的目标是大团圆。对于15岁的学生,这是比较成熟的、非常好的解决方法)。   咨询师肯定了来访者在咨询中的积极参与,并让他认识到认知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咨询结束后,咨询师和其父母就咨询内容进行交流,提议将爱表达出来,适当地给孩子一些自由。
  六、咨询效果评估
  求助者自我评价:自述心理包袱已经没有了,焦虑程度减轻;很久没有咬手指了,很少抠手指。与爸爸妈妈的关系好很多,经常会一起出去玩。
  父亲的评价:整个人又变得活泼了,喜欢和家长聊天,脸上经常会有笑容。
  咨询师评价:
  两次房树人图画比较结果:自我开放度增大,焦虑程度降低,作画情绪由之前的悲伤转变为惬意。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基本完成,能正常生活和学习。在随后的回访中,总体状况较佳。
  七、自我评价与反思
  本咨询个案是来访者父母介绍过来的,来访者有一些抵触,表达不流畅,所以采用意象对话的方法。笔者认为能在增进咨访关系的同时解决问题,是比较成功的。
  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父母希望他能好好和他们一起生活,不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但如《催眠大师》中任小妍所说,任何一个被遗弃的小孩都会奋不顾身地去寻找自己的父母,一旦找到,便不会松手。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并没有阻止来访者,而是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引导他能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去解决问题。
  另外,来访者和父母对自身的反思,是促成他们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而且,笔者在教学和咨询过程中也越来越发现,认知往往是问题的关键,如果负面认知积累较多,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问题。本个案中,来访者几次分离的经历虽然都是重大事件,但通过引导,来访者能认识到负性事件中包含的积极因素。或许这能帮助他学会以后如何从积极的一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不可避免,但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却可以调节与控制。因此,在平时的心理活动课教学中,需要对中小学生的认知进行引导。
  罗曼·罗兰曾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充满阳光。”作为学校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如果想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事情,正确认识自我,就要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压力,为人师表。咨询师也需要去深入体验生活中的每一种滋味,不断进行自我觉察,促进自我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南莫中学,南通,226681)
  编辑/张 帆 终校/杜文姬 高 杰
其他文献
〔摘要〕关于价值观探索的生涯教育课应该怎么上?除了呈现价值观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观。本文从六个方面探索了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上应该如何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生涯教育;价值观;教研活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9-0064-02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五早晨,上海市崇明区高中心理教师们观摩了一节主题为价值观探索的生
〔关键词〕性别意识;性别平等;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0-0044-03  【活动背景】  中小学开展性别平等教育,是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规划目标的重要措施,也是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创新实践。积极推动性别平等教育进校园,把性别平等理念的种子植根孩子心中,有利于培育具有男女平等价值观的新一代。  【活动目标】  1.认
〔摘要〕既然人的一生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也可以不斷成长,那么就不该用“固定型思维”的方式去看待人生中的那些阶段性失败,更不该用自己某一阶段的过失与失败去禁锢自己的一生。在3个有哲理性故事的陪伴下,通过咨询、整理、复盘,记录自己与心理咨询的一段旅程,也记录自己的不断成长,同时,学会感恩、学会敬畏,学会爱与陪伴,并找到人生幸福的方向和意义——做一名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心理教师。  〔关键词〕成长型思维;固定
〔摘要〕“颜值”这个网络新词在不经意间成了周围人群广泛使用的形容词,特别是青春校园内,本是挥洒汗水、勇攀高峰的年龄,却被其困扰。本文的主人公小苗便是这样,她因自己长得丑而困惑,整天心情抑郁,出现睡眠问题,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课上睡觉,不认真听课,同时与班级男生存在矛盾,有时甚至是肢体冲突,她一直有疑惑:我很丑,温柔还有用吗?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恶劣心境;个案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
〔关键词〕创伤应激障碍;辅导个案;初三女生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小灵(化名),初三女生。右手打着绷带,在好友的搀扶下走进咨询室。不自然的微笑,犹疑不定的眼神,呆滞僵硬的坐姿,言谈举止中,让人明显地感受到她内心的紧张与焦虑,恰似一只惊弓之鸟。  二、主要问题概述  两个月前的一天傍晚,放学时分,下着瓢泼大雨,小灵只手打伞骑车行进在茫茫的雨幕之中。天色渐渐暗淡,路的拐角处,小灵右手失控,连车带人摔
〔摘要〕五年级的一个安静的小男生突然变得不敢来上学,在学校时会中途突然哭着要妈妈来接,害怕妈妈一天一天地变老,害怕身边的亲人离世。对死亡充满了恐惧感。班主任和家长及时寻求心理教师的帮助。心理教师运用意象对话、来访者中心等技术帮助小男生感受与恐惧共处,最后他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关键词〕死亡恐惧;意象对话;辅导个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
〔关键词〕小学生;自我认知;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4-0032-03  【活动理念】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概念的形成期,他们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受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或自傲的极端心理。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相信自己;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正向的
〔关键词〕高考延期;不确定事件;变化与压力;心理弹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6-0038-05  【活动背景】  2020年3月3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20年全国高考时间安排的公告》,宣布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新时间为7月7日—8日,比往年延期一个月。高考延期信息一经发布,网上议论纷纷,反应各异。2020届高三学
有些小学生总觉得写作文难,写出的作文不是单调无味,三言两语,就是内容空洞,不着边际。面对这一情况,我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发现生活中的事情,写出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把作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做到“源头时有活水来”。  首先,我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学生的日常活动范围,形式单一,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教室上课,与社会生活的接触较少,生活经验不丰富,写作文时就缺少现
〔摘要〕抗疫期间,学校延迟开学。在这个特殊时期,我国各大中小学校纷纷开启了特殊的教学模式——“网络课堂”。浙江省海宁市中小学教师线上教学适应性现状调查显示:教师们在作业批改与辅导、监控学生学习状态、家校沟通等方面遇到了困难,很多教师经常感到无奈、焦虑与烦躁。面对教学模式的变化,教师们倍感压力。本文结合积极心理学、正面管教的理念,以提升教师线上沟通水平为目标,给出“掌中大脑”情绪调适方法,促进教师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