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青春期心理问题;亲子关系;意象对话技术
一、一般资料
李云(化名),男,15岁,初三学生,身高一米六,生长发育正常,身材适中。家庭关系一般,父母亲都是公务员,姐姐大学刚毕业,在家备考公务员。家族中无先天性心脏病史,无精神疾病史。
李云小时候与爷爷奶奶一起在乡下居住,五岁时因为脚受伤,被父母带到城里一起生活至今,每年在节假日回爷爷家几次。小学学习成绩总是班级前三名,升初中开始变差。他喜欢体育运动,特长为田径短跑,是校篮球队成员。平时和父母沟通较少,不愿意回家;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尚可,有几个谈得来的朋友。
二、个人陈述
求助者是在其父亲的陪伴下来做咨询,向咨询师做了以下陈述。
自己是校篮球队成员,有时候训练回家较晚,为此经常受到父母的批评。某天晚上因有事没有回家,第二天他感到父母比较冷漠,加上那段时间父母经常吵架,他在家的时间便越来越少。父母认为他的朋友都是后进生,行为习惯很不好,担心他被带坏,便限制他们来往。这些朋友和他一样,家庭存在很多的问题,在一起时可以相互倾诉,找到共鸣。因为都想逃离现在的生活,于是商量一起出去找工作,自力更生(第一次离家出走)。
父母找到他后,为了联系方便,给他买了手机,每天都会打电话催他早点回家。一次,朋友过生日,他回家较晚,发现门已经反锁,只好在门卫处待了一晚上。第二天得知养育自己15年的父母不是亲生父母,他感到天要塌下来一样,内心非常痛苦,再次和同伴离家出走,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第二次离家出走)。
为了让他能学习好一点,父母把他送到老家。由于不能适应新环境,想念以前一起吃苦、打篮球的朋友,就一个人离校找朋友玩,并且好几天没回家(第三次离家出走)。
之后还有一次出去,没有和父母说(第四次离家出走),被父母带回去后,母亲很绝望地说:“你不想待在这个家,干脆就断绝亲子关系。”在气头上的他说:“断就断!”父亲也气得拿出纸笔,让他写下了断绝书……
他很想念之前一家人和和睦睦在一起的情景,现在感觉很无助,认为自己没人要,最终在父亲朋友的劝说和建议下,到学校做心理咨询。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一)咨询师观察
求助者由父亲陪伴,穿着校服,穿戴整齐,低着头,不停地抠手指,咬指甲。叙述时,条理清晰,回答切题,说话反应比较慢,情绪波动大。
(二)父亲的反映
这孩子小时候是和我很好,在学校很受老师、同学的喜欢。上初中交了不好的朋友才这样,几次离家出走,很晚才回家,每天都要电话催几次。回到家沉默不语,经常撒谎。每次他离家出走,我们都很担心。我们也知道,他在外面待不下去了会自己回来的。每到这个时候,我和她妈就会争吵,因为她总护着他,这些坏毛病都是她惯出来的。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会把他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来养,而且这么多年了我们也是这样做的。我们希望他和姐姐一样,能考个大学,有点出息,到时候他想怎么样随他。
四、评估与诊断
(一)心理状态的评估与诊断
综合收集到的资料,求助者有自知力,迫切希望解除烦恼、焦虑,没有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存在焦虑、紧张情绪,愿意找朋友诉说,且焦虑没有泛化,可以排除神经症,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二)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来访者年龄为15岁,属于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有成人感但经济不独立;处于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阶段,自我探索程度较高;来访前做过全面体检,身体一切正常。
2.社会性原因
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得知自己的身世,他感到自己缺少父母的关爱,缺乏父母的支持;朋友都是后进生,且在学校行为习惯不好,父母担心他受影响,强制他离开朋友;父母对他离家出走的态度比较冷漠。
3.心理原因
存在明显的不合理认知:他认为父母不是亲生父母,就意味着不管他,不要他;与父母缺乏交流,在家不怎么说话;对父母的关心、询问采用回避、沉默、反抗等方式。
五、咨询过程
每四天一次,每次45分钟左右,共8次咨询。
(一)第一阶段:咨询关系建立和诊断阶段(第1~2次咨询)
第一次咨询:收集资料
采用摄入性会谈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如家庭状况、精神状态、求助动机等。在他陈述时积极倾听,对他当时的情绪给予理解,并鼓励其合理宣泄负性情绪,让他在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纳的同时,明白自己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助人自助)及咨询过程中的有关事项与原则(保密原则)。另外,对其抠手指、咬指甲的行为,在排除缺锌等微量元素的前提下,认为是焦虑导致。
第二次咨询:确定咨询目标
咨询师和求助者共同商定,确定以下目标。
近期目标:放松心情;打开心结,放下心理包袱;感受家庭温暖;改变不合理认知,建立合理认知。
长远目标:与父母沟通,减少矛盾和隔阂,促进双方相互理解。强化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睦。
(二)第二阶段:实施心理帮助的咨询阶段(第3~7次咨询)
第三次咨询:减轻压力
意象对话技术中的“背包旅行”(“背包”意象的含义是压力、心理包袱),将背包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面对它、认识它,并与背包中让自己感觉痛苦的意象和解。
引导他想象在一个夏天的中午,他要顶着烈日去旅行。在旅行的路上,背包越来越重,只好停下来休息。打开背包,他看到除了旅行必备品外,还有几块形状规则的小石头。这些小石头很好看,体积不大,但是很重,似乎所有的重量都来自它们。 咨询师建议他把这些石头扔掉,他说这些都是他的朋友,要生死都在一起(比较在乎这些石头,这些石头可能代表他的心理包袱)。咨询师指导他去面对它们,看看它们的颜色、形状,上面有没有名字等等,并把自己介绍给这几块小石头。相互熟悉之后,把自己的态度明确表达出来。
他对石头说:“虽然你们很重,但是我觉得你们是我的朋友,我不会把你们丢掉不管的。不管发生任何事情,我都会永远陪伴在你们的身边,我们是一体的。我也很感谢你们一直陪伴着我,谢谢你们!”
随后,转换角色,代表小石头和自己对话。
小石头说:“对不起,我们的重量让你这么辛苦,请你原谅我们!你刚才的那番话,让我们都很放松,因为我们之前很担心你会丢掉我们,我们真的很怕。感谢你一直守护着我们,我们爱你!”
双方和解后,继续旅行。他把包抱在胸前,发现这些石头像棉花一样轻,心情也放松了,走得比之前更快。
在小路上继续走着,他发现没路了,周围都是荆棘,有点迷茫(反映他适应的困难,或对前途的不知所措)。于是咨询师指导他在原地停下来,暗示小石头可以在紧急时帮助他、支持他。当他平静下来,仔细观察周围的时候,发现荆棘后有一条笔直的大道。棉花般的石头让他很轻松地跳过通往大道上的一个水坑。
最后在大道上,他快速奔跑着,跳跃着,欢呼着……
咨询师观察:意象开始时,来访者比较拘谨、紧张,不停抠手指,说话比较慢,思考较多;在结束时,平躺在椅子上,深呼吸。自我反映比较轻松,觉得身体轻了很多。
布置作业:每天进行一次类似的练习。
第四次咨询:理解自己生命中的重要点
生命线分析:在一张纸上画一条线,代表自己的生命线,长短代表自己生命的长短。线上每个点表示某一个时间点,可以用曲线来代表情绪的高涨与低落,也可以表达对未来的希望等。
在他的生命线中,五岁时有一个小落点,15岁左右有一个大落点(包含三个,逐渐下降),体现了他的几次创伤:从小被亲生父母抛弃,无意识中经历第一次分离;爷爷奶奶将他带大,五岁时离开奶奶,经历第二次分离;偶尔因不听话,被爸爸妈妈关在门外,经历第三次分离;得知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经历第四次分离;爸爸妈妈要和自己断绝亲子关系,经历第五次分离。多重伤害相继发生,让他难以承受,不知如何面对,一群与其经历类似的朋友,和他一起经历酸甜苦辣,使他被抛弃的伤心和痛苦有一个宣泄口,朋友给他的支持和鼓励,让他觉得有了归属感。青春期的成人感特征迫使他离家出走,自己找工作,养活自己,寻找亲生父母。
在此过程中,咨询师引导来访者认识到人生起起落落是很正常的,每次情绪的跌落都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在意点”。来访者通过分析认为自己很在意亲情,最喜欢的场景是一家人在一起玩。
第五次咨询:理想父母和现实父母
通过理想父母和现实父母的比较,来访者对母亲比较满意,是他理想中的母亲;希望父亲能多给自己一些关心和鼓励,而不是责备(父亲比较严肃,他不敢与父亲沟通。例如:与姐姐打闹,经常要等到父亲出去之后才开始)。他认识到其实爸爸对自己比较关心,有时候妈妈不在家,迫不得已需要向爸爸要钱买东西,虽然爸爸经常会问一大堆问题才给,但经常会多给很多。从中可以了解到他很看重爸爸。
咨询师与来访者讨论父母非亲生,并与他断绝父子关系的事件,使其认识到父母的做法可能有另外的原因。通过合理情绪疗法,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猜测才是问题的关键。
父母与其面对面沟通,表示自从说了那些话,一直很后悔,当时是看他不听话,才和他说明身世,希望能以此激发他;而断绝关系也是冲动之举,希望他能原谅父母的做法。父母认为他虽不是亲生,但一直视如己出,平时很疼爱他,有时候难免爱之深、责之切。
听到父母的这些话,他泪流满面,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父母之前的种种行为,都是出于对自己的爱。
第六次咨询:在意象中理解父亲
考虑到之前他的现实父亲和理想父亲差距较大,所以设置父子角色转换意象对话练习,让来访者在想象中扮演父亲和自己。从中他发现,作为儿子,很希望得到父亲的肯定;作为父亲,严厉只是父亲的性格使然。
这一练习,让他更深刻地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减轻了他内心的压力,降低了焦虑。
随后比较自己和父亲之间的异同,发现两者性格很相似,都喜欢交朋友,且对朋友很好;但在家人面前让人感觉很冷淡,很严肃,且不善言谈。这个发现让他感觉很兴奋。随后咨询师安排他和爸爸进行了一次谈话,主题他们自己定,但要让对方知道双方很像。
第七次咨询:检验心理包袱
同样的场景设置,再次进行背包“旅行”。他想象和朋友一起行走,但又比朋友走得快。一个人走累的时候,停下来等朋友。指导他去看看之前的小石头,发现没有带在身上(没有真正地和解)。咨询师暗示朋友给他带过来了,算是给他的一个惊喜。之后再次运用上次的方法,再次和解。最后他想把这些小石头埋在地下,让他们休息(这种处理方式不会让他有太多的消极情绪,而且会在以后再需要的时候将创伤转化为积极情绪)。简单告别,并记住它们,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过来(引导来访者理解压力的两面性)。
意象对话结束后,来访者自述比之前要轻松很多,思考、反应都比之前快很多;咨询师观察他的精神状态有所好转,语速变快。
(三)第三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第八 次咨询)
第八次咨询:总结
亲生父母和养父母情境设置:假设你以后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各方面都很好。有一天,一对很穷的夫妇找到你,说是你的亲生父母,而且你也证实了。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
他的回答是先问养父母的意见,如果他们同意,就组成一个大家庭;如果不同意,努力说服他们,最终让他们都开心。咨询师给予肯定,告诉来访者能有这样的想法,一方面说明他内心善良,有孝心,尊重养父母;另一方面说明他很宽容,善解人意,能原谅亲生父母(他的目标是大团圆。对于15岁的学生,这是比较成熟的、非常好的解决方法)。 咨询师肯定了来访者在咨询中的积极参与,并让他认识到认知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咨询结束后,咨询师和其父母就咨询内容进行交流,提议将爱表达出来,适当地给孩子一些自由。
六、咨询效果评估
求助者自我评价:自述心理包袱已经没有了,焦虑程度减轻;很久没有咬手指了,很少抠手指。与爸爸妈妈的关系好很多,经常会一起出去玩。
父亲的评价:整个人又变得活泼了,喜欢和家长聊天,脸上经常会有笑容。
咨询师评价:
两次房树人图画比较结果:自我开放度增大,焦虑程度降低,作画情绪由之前的悲伤转变为惬意。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基本完成,能正常生活和学习。在随后的回访中,总体状况较佳。
七、自我评价与反思
本咨询个案是来访者父母介绍过来的,来访者有一些抵触,表达不流畅,所以采用意象对话的方法。笔者认为能在增进咨访关系的同时解决问题,是比较成功的。
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父母希望他能好好和他们一起生活,不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但如《催眠大师》中任小妍所说,任何一个被遗弃的小孩都会奋不顾身地去寻找自己的父母,一旦找到,便不会松手。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并没有阻止来访者,而是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引导他能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去解决问题。
另外,来访者和父母对自身的反思,是促成他们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而且,笔者在教学和咨询过程中也越来越发现,认知往往是问题的关键,如果负面认知积累较多,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问题。本个案中,来访者几次分离的经历虽然都是重大事件,但通过引导,来访者能认识到负性事件中包含的积极因素。或许这能帮助他学会以后如何从积极的一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不可避免,但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却可以调节与控制。因此,在平时的心理活动课教学中,需要对中小学生的认知进行引导。
罗曼·罗兰曾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充满阳光。”作为学校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如果想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事情,正确认识自我,就要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压力,为人师表。咨询师也需要去深入体验生活中的每一种滋味,不断进行自我觉察,促进自我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南莫中学,南通,226681)
编辑/张 帆 终校/杜文姬 高 杰
一、一般资料
李云(化名),男,15岁,初三学生,身高一米六,生长发育正常,身材适中。家庭关系一般,父母亲都是公务员,姐姐大学刚毕业,在家备考公务员。家族中无先天性心脏病史,无精神疾病史。
李云小时候与爷爷奶奶一起在乡下居住,五岁时因为脚受伤,被父母带到城里一起生活至今,每年在节假日回爷爷家几次。小学学习成绩总是班级前三名,升初中开始变差。他喜欢体育运动,特长为田径短跑,是校篮球队成员。平时和父母沟通较少,不愿意回家;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尚可,有几个谈得来的朋友。
二、个人陈述
求助者是在其父亲的陪伴下来做咨询,向咨询师做了以下陈述。
自己是校篮球队成员,有时候训练回家较晚,为此经常受到父母的批评。某天晚上因有事没有回家,第二天他感到父母比较冷漠,加上那段时间父母经常吵架,他在家的时间便越来越少。父母认为他的朋友都是后进生,行为习惯很不好,担心他被带坏,便限制他们来往。这些朋友和他一样,家庭存在很多的问题,在一起时可以相互倾诉,找到共鸣。因为都想逃离现在的生活,于是商量一起出去找工作,自力更生(第一次离家出走)。
父母找到他后,为了联系方便,给他买了手机,每天都会打电话催他早点回家。一次,朋友过生日,他回家较晚,发现门已经反锁,只好在门卫处待了一晚上。第二天得知养育自己15年的父母不是亲生父母,他感到天要塌下来一样,内心非常痛苦,再次和同伴离家出走,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第二次离家出走)。
为了让他能学习好一点,父母把他送到老家。由于不能适应新环境,想念以前一起吃苦、打篮球的朋友,就一个人离校找朋友玩,并且好几天没回家(第三次离家出走)。
之后还有一次出去,没有和父母说(第四次离家出走),被父母带回去后,母亲很绝望地说:“你不想待在这个家,干脆就断绝亲子关系。”在气头上的他说:“断就断!”父亲也气得拿出纸笔,让他写下了断绝书……
他很想念之前一家人和和睦睦在一起的情景,现在感觉很无助,认为自己没人要,最终在父亲朋友的劝说和建议下,到学校做心理咨询。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一)咨询师观察
求助者由父亲陪伴,穿着校服,穿戴整齐,低着头,不停地抠手指,咬指甲。叙述时,条理清晰,回答切题,说话反应比较慢,情绪波动大。
(二)父亲的反映
这孩子小时候是和我很好,在学校很受老师、同学的喜欢。上初中交了不好的朋友才这样,几次离家出走,很晚才回家,每天都要电话催几次。回到家沉默不语,经常撒谎。每次他离家出走,我们都很担心。我们也知道,他在外面待不下去了会自己回来的。每到这个时候,我和她妈就会争吵,因为她总护着他,这些坏毛病都是她惯出来的。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会把他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来养,而且这么多年了我们也是这样做的。我们希望他和姐姐一样,能考个大学,有点出息,到时候他想怎么样随他。
四、评估与诊断
(一)心理状态的评估与诊断
综合收集到的资料,求助者有自知力,迫切希望解除烦恼、焦虑,没有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存在焦虑、紧张情绪,愿意找朋友诉说,且焦虑没有泛化,可以排除神经症,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二)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来访者年龄为15岁,属于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有成人感但经济不独立;处于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阶段,自我探索程度较高;来访前做过全面体检,身体一切正常。
2.社会性原因
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得知自己的身世,他感到自己缺少父母的关爱,缺乏父母的支持;朋友都是后进生,且在学校行为习惯不好,父母担心他受影响,强制他离开朋友;父母对他离家出走的态度比较冷漠。
3.心理原因
存在明显的不合理认知:他认为父母不是亲生父母,就意味着不管他,不要他;与父母缺乏交流,在家不怎么说话;对父母的关心、询问采用回避、沉默、反抗等方式。
五、咨询过程
每四天一次,每次45分钟左右,共8次咨询。
(一)第一阶段:咨询关系建立和诊断阶段(第1~2次咨询)
第一次咨询:收集资料
采用摄入性会谈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如家庭状况、精神状态、求助动机等。在他陈述时积极倾听,对他当时的情绪给予理解,并鼓励其合理宣泄负性情绪,让他在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纳的同时,明白自己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助人自助)及咨询过程中的有关事项与原则(保密原则)。另外,对其抠手指、咬指甲的行为,在排除缺锌等微量元素的前提下,认为是焦虑导致。
第二次咨询:确定咨询目标
咨询师和求助者共同商定,确定以下目标。
近期目标:放松心情;打开心结,放下心理包袱;感受家庭温暖;改变不合理认知,建立合理认知。
长远目标:与父母沟通,减少矛盾和隔阂,促进双方相互理解。强化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睦。
(二)第二阶段:实施心理帮助的咨询阶段(第3~7次咨询)
第三次咨询:减轻压力
意象对话技术中的“背包旅行”(“背包”意象的含义是压力、心理包袱),将背包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面对它、认识它,并与背包中让自己感觉痛苦的意象和解。
引导他想象在一个夏天的中午,他要顶着烈日去旅行。在旅行的路上,背包越来越重,只好停下来休息。打开背包,他看到除了旅行必备品外,还有几块形状规则的小石头。这些小石头很好看,体积不大,但是很重,似乎所有的重量都来自它们。 咨询师建议他把这些石头扔掉,他说这些都是他的朋友,要生死都在一起(比较在乎这些石头,这些石头可能代表他的心理包袱)。咨询师指导他去面对它们,看看它们的颜色、形状,上面有没有名字等等,并把自己介绍给这几块小石头。相互熟悉之后,把自己的态度明确表达出来。
他对石头说:“虽然你们很重,但是我觉得你们是我的朋友,我不会把你们丢掉不管的。不管发生任何事情,我都会永远陪伴在你们的身边,我们是一体的。我也很感谢你们一直陪伴着我,谢谢你们!”
随后,转换角色,代表小石头和自己对话。
小石头说:“对不起,我们的重量让你这么辛苦,请你原谅我们!你刚才的那番话,让我们都很放松,因为我们之前很担心你会丢掉我们,我们真的很怕。感谢你一直守护着我们,我们爱你!”
双方和解后,继续旅行。他把包抱在胸前,发现这些石头像棉花一样轻,心情也放松了,走得比之前更快。
在小路上继续走着,他发现没路了,周围都是荆棘,有点迷茫(反映他适应的困难,或对前途的不知所措)。于是咨询师指导他在原地停下来,暗示小石头可以在紧急时帮助他、支持他。当他平静下来,仔细观察周围的时候,发现荆棘后有一条笔直的大道。棉花般的石头让他很轻松地跳过通往大道上的一个水坑。
最后在大道上,他快速奔跑着,跳跃着,欢呼着……
咨询师观察:意象开始时,来访者比较拘谨、紧张,不停抠手指,说话比较慢,思考较多;在结束时,平躺在椅子上,深呼吸。自我反映比较轻松,觉得身体轻了很多。
布置作业:每天进行一次类似的练习。
第四次咨询:理解自己生命中的重要点
生命线分析:在一张纸上画一条线,代表自己的生命线,长短代表自己生命的长短。线上每个点表示某一个时间点,可以用曲线来代表情绪的高涨与低落,也可以表达对未来的希望等。
在他的生命线中,五岁时有一个小落点,15岁左右有一个大落点(包含三个,逐渐下降),体现了他的几次创伤:从小被亲生父母抛弃,无意识中经历第一次分离;爷爷奶奶将他带大,五岁时离开奶奶,经历第二次分离;偶尔因不听话,被爸爸妈妈关在门外,经历第三次分离;得知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经历第四次分离;爸爸妈妈要和自己断绝亲子关系,经历第五次分离。多重伤害相继发生,让他难以承受,不知如何面对,一群与其经历类似的朋友,和他一起经历酸甜苦辣,使他被抛弃的伤心和痛苦有一个宣泄口,朋友给他的支持和鼓励,让他觉得有了归属感。青春期的成人感特征迫使他离家出走,自己找工作,养活自己,寻找亲生父母。
在此过程中,咨询师引导来访者认识到人生起起落落是很正常的,每次情绪的跌落都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在意点”。来访者通过分析认为自己很在意亲情,最喜欢的场景是一家人在一起玩。
第五次咨询:理想父母和现实父母
通过理想父母和现实父母的比较,来访者对母亲比较满意,是他理想中的母亲;希望父亲能多给自己一些关心和鼓励,而不是责备(父亲比较严肃,他不敢与父亲沟通。例如:与姐姐打闹,经常要等到父亲出去之后才开始)。他认识到其实爸爸对自己比较关心,有时候妈妈不在家,迫不得已需要向爸爸要钱买东西,虽然爸爸经常会问一大堆问题才给,但经常会多给很多。从中可以了解到他很看重爸爸。
咨询师与来访者讨论父母非亲生,并与他断绝父子关系的事件,使其认识到父母的做法可能有另外的原因。通过合理情绪疗法,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猜测才是问题的关键。
父母与其面对面沟通,表示自从说了那些话,一直很后悔,当时是看他不听话,才和他说明身世,希望能以此激发他;而断绝关系也是冲动之举,希望他能原谅父母的做法。父母认为他虽不是亲生,但一直视如己出,平时很疼爱他,有时候难免爱之深、责之切。
听到父母的这些话,他泪流满面,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父母之前的种种行为,都是出于对自己的爱。
第六次咨询:在意象中理解父亲
考虑到之前他的现实父亲和理想父亲差距较大,所以设置父子角色转换意象对话练习,让来访者在想象中扮演父亲和自己。从中他发现,作为儿子,很希望得到父亲的肯定;作为父亲,严厉只是父亲的性格使然。
这一练习,让他更深刻地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减轻了他内心的压力,降低了焦虑。
随后比较自己和父亲之间的异同,发现两者性格很相似,都喜欢交朋友,且对朋友很好;但在家人面前让人感觉很冷淡,很严肃,且不善言谈。这个发现让他感觉很兴奋。随后咨询师安排他和爸爸进行了一次谈话,主题他们自己定,但要让对方知道双方很像。
第七次咨询:检验心理包袱
同样的场景设置,再次进行背包“旅行”。他想象和朋友一起行走,但又比朋友走得快。一个人走累的时候,停下来等朋友。指导他去看看之前的小石头,发现没有带在身上(没有真正地和解)。咨询师暗示朋友给他带过来了,算是给他的一个惊喜。之后再次运用上次的方法,再次和解。最后他想把这些小石头埋在地下,让他们休息(这种处理方式不会让他有太多的消极情绪,而且会在以后再需要的时候将创伤转化为积极情绪)。简单告别,并记住它们,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过来(引导来访者理解压力的两面性)。
意象对话结束后,来访者自述比之前要轻松很多,思考、反应都比之前快很多;咨询师观察他的精神状态有所好转,语速变快。
(三)第三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第八 次咨询)
第八次咨询:总结
亲生父母和养父母情境设置:假设你以后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各方面都很好。有一天,一对很穷的夫妇找到你,说是你的亲生父母,而且你也证实了。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
他的回答是先问养父母的意见,如果他们同意,就组成一个大家庭;如果不同意,努力说服他们,最终让他们都开心。咨询师给予肯定,告诉来访者能有这样的想法,一方面说明他内心善良,有孝心,尊重养父母;另一方面说明他很宽容,善解人意,能原谅亲生父母(他的目标是大团圆。对于15岁的学生,这是比较成熟的、非常好的解决方法)。 咨询师肯定了来访者在咨询中的积极参与,并让他认识到认知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咨询结束后,咨询师和其父母就咨询内容进行交流,提议将爱表达出来,适当地给孩子一些自由。
六、咨询效果评估
求助者自我评价:自述心理包袱已经没有了,焦虑程度减轻;很久没有咬手指了,很少抠手指。与爸爸妈妈的关系好很多,经常会一起出去玩。
父亲的评价:整个人又变得活泼了,喜欢和家长聊天,脸上经常会有笑容。
咨询师评价:
两次房树人图画比较结果:自我开放度增大,焦虑程度降低,作画情绪由之前的悲伤转变为惬意。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基本完成,能正常生活和学习。在随后的回访中,总体状况较佳。
七、自我评价与反思
本咨询个案是来访者父母介绍过来的,来访者有一些抵触,表达不流畅,所以采用意象对话的方法。笔者认为能在增进咨访关系的同时解决问题,是比较成功的。
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父母希望他能好好和他们一起生活,不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但如《催眠大师》中任小妍所说,任何一个被遗弃的小孩都会奋不顾身地去寻找自己的父母,一旦找到,便不会松手。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并没有阻止来访者,而是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引导他能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去解决问题。
另外,来访者和父母对自身的反思,是促成他们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而且,笔者在教学和咨询过程中也越来越发现,认知往往是问题的关键,如果负面认知积累较多,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问题。本个案中,来访者几次分离的经历虽然都是重大事件,但通过引导,来访者能认识到负性事件中包含的积极因素。或许这能帮助他学会以后如何从积极的一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不可避免,但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却可以调节与控制。因此,在平时的心理活动课教学中,需要对中小学生的认知进行引导。
罗曼·罗兰曾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充满阳光。”作为学校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如果想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事情,正确认识自我,就要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压力,为人师表。咨询师也需要去深入体验生活中的每一种滋味,不断进行自我觉察,促进自我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南莫中学,南通,226681)
编辑/张 帆 终校/杜文姬 高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