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孩子们在牙牙学语时就会背许多诗歌,一直在诗歌的陪伴中长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诗歌的学习有明确的要求:诵读古代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的品味和审美情趣。中考的试卷中也有鉴赏类的试题。这就要求初中学生学习诗歌不仅重在积累,也要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诗歌的内容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但更多的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思乡、爱国、惜别、怀古、忧思。欣赏这类诗歌,我的做法是:寻找意象,寻找抒情点,即透过意象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自然界中,客观存在很多事物,在没有写进诗歌里,我们把它们叫做物象。写进诗歌中,便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诗歌中有一个术语,称为意象。例如,柳树只是物象,写进诗歌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想起思念家乡的感情呢?此时柳树便融入作者的情感。凡是被诗人写入诗中的意象无不渗透作者的情感。通过意象我们就能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如何透过意象来鉴赏诗歌?我以李煜的《相见欢》为例,设置了三个问题:
(1)找出主要意象。
(2)在诗人的笔下,这些意象具有哪些特点?
(3)思考意象与表达诗人的感情有什么联系?
学生在自由朗读后,找出主要意象,小组之间讨论,然后交流。体会意象的特点,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诗中的意象还原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月亮——常寄托作者思亲离愁别绪,思乡之愁。这首词里月亮不是满月如璧,而是一弯如钩的残月孤独的悬挂天空,更增添了一份惆怅,结合作者的身境自然表现出望月思故园。表达出亡国之痛。
梧桐——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梧桐太多表示一种凄苦之意,长与孤独忧愁,特别是与离情别绪相联系。词中诗人选“梧桐”这一意象本有凄苦之意,诗人再加以“寂寞”一词修饰让人自然联想到深秋落叶已尽,黑黄的枝杈在秋风中瑟瑟发抖的图景,一种惆怅之情自然得以表现 。
秋——除了刘禹锡,自古以来文人都借助这一季节表现荒凉、萧条,表达孤独、凄苦之情。
借助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深入的欣赏诗歌,学生较容易的领会诗中的情感。
此外,我又要求学生寻找诗歌中的“抒情点”,“抒情点”就是诗歌中透露诗歌思想感情的字眼。这首诗抒发了亡国之痛,没有直接写这种思想感情的字眼,诗歌是借助月亮、梧桐这些意象来表达这一“滋味”。很多诗歌中有直接表达诗歌情感的字眼,如马致远《秋思》中的“肠断”,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愁心”,杜牧《泊秦淮》中的“亡国恨”,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故园情”……
常见的意象往往蕴涵约定俗成的含义,寻找意象自然能较容易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再找出“抒情点”更能有助于理解。
真正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师生收集整理意象确定的句子、含义很重要。例如,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离别”的诗句。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杜甫的《春望》“城春草木深”。杜鹃,又名子规、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地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愁苦之事联系在一起,如李白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详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梅花,象征富贵。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芳草,喻离恨。白云,寄托对友人的怀念。水,寄托绵绵的愁思。
寻找意象,寻找抒情点,在我看来是诗歌鉴赏的一把钥匙,抓住这把钥匙,相信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普兰店第十六中学)
诗歌的内容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但更多的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思乡、爱国、惜别、怀古、忧思。欣赏这类诗歌,我的做法是:寻找意象,寻找抒情点,即透过意象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自然界中,客观存在很多事物,在没有写进诗歌里,我们把它们叫做物象。写进诗歌中,便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诗歌中有一个术语,称为意象。例如,柳树只是物象,写进诗歌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想起思念家乡的感情呢?此时柳树便融入作者的情感。凡是被诗人写入诗中的意象无不渗透作者的情感。通过意象我们就能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如何透过意象来鉴赏诗歌?我以李煜的《相见欢》为例,设置了三个问题:
(1)找出主要意象。
(2)在诗人的笔下,这些意象具有哪些特点?
(3)思考意象与表达诗人的感情有什么联系?
学生在自由朗读后,找出主要意象,小组之间讨论,然后交流。体会意象的特点,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诗中的意象还原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月亮——常寄托作者思亲离愁别绪,思乡之愁。这首词里月亮不是满月如璧,而是一弯如钩的残月孤独的悬挂天空,更增添了一份惆怅,结合作者的身境自然表现出望月思故园。表达出亡国之痛。
梧桐——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梧桐太多表示一种凄苦之意,长与孤独忧愁,特别是与离情别绪相联系。词中诗人选“梧桐”这一意象本有凄苦之意,诗人再加以“寂寞”一词修饰让人自然联想到深秋落叶已尽,黑黄的枝杈在秋风中瑟瑟发抖的图景,一种惆怅之情自然得以表现 。
秋——除了刘禹锡,自古以来文人都借助这一季节表现荒凉、萧条,表达孤独、凄苦之情。
借助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深入的欣赏诗歌,学生较容易的领会诗中的情感。
此外,我又要求学生寻找诗歌中的“抒情点”,“抒情点”就是诗歌中透露诗歌思想感情的字眼。这首诗抒发了亡国之痛,没有直接写这种思想感情的字眼,诗歌是借助月亮、梧桐这些意象来表达这一“滋味”。很多诗歌中有直接表达诗歌情感的字眼,如马致远《秋思》中的“肠断”,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愁心”,杜牧《泊秦淮》中的“亡国恨”,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故园情”……
常见的意象往往蕴涵约定俗成的含义,寻找意象自然能较容易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再找出“抒情点”更能有助于理解。
真正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师生收集整理意象确定的句子、含义很重要。例如,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离别”的诗句。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杜甫的《春望》“城春草木深”。杜鹃,又名子规、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地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愁苦之事联系在一起,如李白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详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梅花,象征富贵。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芳草,喻离恨。白云,寄托对友人的怀念。水,寄托绵绵的愁思。
寻找意象,寻找抒情点,在我看来是诗歌鉴赏的一把钥匙,抓住这把钥匙,相信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普兰店第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