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其象知其人品其言

来源 :教育观察·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初中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高中阶段的古诗词鉴赏应以此为基础,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古诗词鉴赏教学的三大有效策略是:通过想象等手段彰显意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和体悟诗情;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作品与个人以及世界的关系;引领学生把玩、揣摩、品鉴诗歌的语言节奏、遣词造句、表现手法和结构形态等。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高中;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55-03
  [作者简介]徐琦凌(1970—),女,福建厦门人,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教师,一级教师。
  鉴赏古诗词(包括现代人创作的古体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1]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古诗词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而高中阶段则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这是一个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面对和回答的一个问题。
  一、显其象,悟其情
  任何文本都是凭借语言文字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但诗词表情达意的方式有其特殊性。“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2]诗人心中涌动着诗情,丝丝缕缕,难以名状,无法用言语直接言说或传达。于是诗人便用言语塑造意象,再借助意象,形象、直观而又囫囵、模糊地传递诗情。清代文学家叶燮说:“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也。”[3]因此,意象便成为诗的典型标志。《小雅·采薇》中的抒情主人公为国征战,“昔我往矣”,参战的豪迈混合着离开家乡和亲人时的难舍,种种复杂情绪就交织并熔铸于“杨柳依依”的形象中。历经沙场,侥幸生存,“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九死一生的庆幸,对亲人生死未卜的担忧,物是人非的感慨,个人前途的迷茫,以及其他各种难以名状的情绪,都寄寓在“雨雪霏霏”中。这“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就是传达诗情的意象。意象是内在的主观之“意”隐藏于外在的客观之“象”之中,是物象和情思的融合,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从呈现方式来看,古诗词的意象有几种情形:一是并列意象,即几个意象是平等的,没有主次、轻重之分。如《秋夜独坐》中“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山中落果和灯下鸣虫即是并列意象。二是主次意象,即几个意象有主有次之分和轻有重之别。《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多个意象中,只有幽竹才是主角。三是背景意象。诗中有多个意象,但其中一些意象只是主体意象的背景。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和乌衣巷只是燕子活动的背景;苏轼的《海棠》,东风、浓雾、月光都是共托海棠花的背景。
  “意象是情思的载体,是情思的物化形态。读者正是凭借直观可感的意象,窥察诗人的情思。没有意象,情思往往难以表达;不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情思常常无从领会。因而,对古诗词教学而言,‘披文得意’必须以‘显像’为中介。”[4]在古诗词鉴赏中,要抓住其中的意象,然后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想,再现画面,由象思情,从而对其诗情或主旨感同身受或有更加深入的感悟。
  彰显意象的主要方法,一是媒体再现,运用课件、表演和绘画等,将言语塑造的意象还原为画面。二是言语描述,即教师用自己的言语进行描述以还原意象。三是再造想象,让学生通过大脑加工将文字塑造的意象还原为活生生的画面。鉴赏古词诗时的再造想象又有两种类型:一是再现想象,即鉴赏人在诗歌语言的引导下,设身处地尽可能地想象出作者创作所想象的情景。这是再造想象常用的类型。二是补充想象,即鉴赏人在作品塑造的意象基础上,抓住创作时留下的空白点,通过想象,丰富、补充意象,使之更加完整或丰满。
  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播放多媒体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flash,让学生就里面的景象谈感受;紧接着,教师再出示一段“鹰击长空,百舸争流”的flash,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感受词中运用的诸多意象与《天净沙·秋思》有何不同。教师通过意象的彰显,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视觉对比,整首词描绘的虽然是湘江的寒秋景物:万类霜天、百舸争流、鱼翔浅底、鹰击长空、漫江、层林、万山等,却将这湘江秋景的生机勃勃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改传统写秋时的感伤和肃杀,显得更加壮美和大气,充分表现出了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豁达的情怀,对自由解放的追求和向往。正是借助意象的彰显,让学生从形象中获得情感体验,产生共鸣,从而走进词中的意境,感悟词情。
  二、知其人,论其世
  文学作品的产生与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孟子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5]在此,孟子意在阐发尚友之道,却在不经意中揭示了古诗词鉴赏的有效方法:一要知人,二要论世。知人包括深入了解诗人的为人和生平,既包括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社会遭遇、思想渊源、家世交游等,也包括了解诗人个性气质、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创作才能等。论世则是全面了解其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包括了解诗人生活的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生活阅历、审美理想和艺术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总是反映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民族精神、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和文化传承。诗人是激情的奴隶,只有文字排遣和宣泄了激情,才能摆脱火焰的灼烤。诗人的激情不可避免地源自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只有知人才能准确地把握诗中蕴藏的丰富情感。同时,诗人又是社会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都会在他的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知人是探究诗人与作品的关系,论世是探究古诗词与世界的关系。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揭示诗人背景、经历与古诗词内容、风格的因果联系。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基本上都是伤春悲秋,在诗人的眼中,秋天就是凄凉的代言,具有萧森和凄凉的色调,向读者传达了无限的悲伤。例如,诗圣杜甫的名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都体现出了秋天的悲凉和萧飒。例如,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通过昏鸦、老树和枯藤为读者营造出了凄凉的秋天景色,表达出了强烈的羁旅之愁。在对杜甫的诗词进行鉴赏的时候,值得人思索的地方在于作者究竟是为何愁苦,其悉苦为何如此之多。这时候就需要结合作者创作的背景以及作者个人的身世来进行分析。杜甫身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候,并且亲身经历了长达多年的安史之乱,目睹了国家的衰败,以及百姓的流离失所。杜甫入朝为官时,遭人妒忌,得不到重用,难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只能够浪迹天涯,贫病交加、报国无门、有家难回,看到纷纷落木,因此感怀。马致远作为一个异地飘零的天涯游子,看到如此凄凉的秋景,因此需要抒发凄苦之情。
  辛弃疾的作品之所以“壮中见悲,沉郁顿挫,抒慷慨呜咽之情”,是因为他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从小生长于金人统辖的区域,从小就立志收复失地,他的一生都在为抗金御敌统一中原而奋斗。可是满怀爱国情怀的词人却受到朝廷的歧视而不被重用。了解作者的经历,其词多数抒发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诗人一生的思想感情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个人生活尽力的变化,时代的变迁,都可能影响到诗词的情感基调和旨意。如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分别是词人早期和南渡后晚年的作品。《醉花阴》含蓄地述说了闺中的寂寞哀愁和青年女子对爱情生活的向往;而《声声慢》则表现了词人深入灵魂的孤寂与戚戚。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区别,是因为早期词人生活安适,与丈夫赵明诚以诗词唱和,婚姻美满。外族入侵后,词人被迫南渡,不久丈夫病逝,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长期流亡,形单影只的生活留给自己的只有丧夫、国破、流亡的凄惨记忆。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适当了解作者的经历及她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才能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中之内涵。
  三、品其言,悟其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词更是被视为语言的精华,因为它短小的篇幅,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内涵。咀嚼、玩味古诗词的语言形式是古诗词鉴赏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
  高中古诗词鉴赏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高度地概括起来,阅读的基本过程是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过程,鉴赏古诗词的语言,就是“学文”的过程。课程标准对阅读有如是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1]鉴赏古诗词的语言形式包括:
  其一,把玩古诗词的语言节奏。古诗词是一个个排列有序的具有表意功能的声音符号构成。鉴赏过程中,首先接触到的是经过特意组合的语音符号,并通过大脑皮层的转换,由语音符号进入到对语义的理解与把握。从接受的角度进行观照时,语音节奏便成为古诗词最表层的形态。
  其二,揣摩古诗词的遣词造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我国古典诗词遣词造句凝练含蓄、独出机杼,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词的选用、独特的排列组合以及各种不同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是诗词语义建构和表现的基本单元,也是情感内容介入语言形式的中心层次,尤其是词语的选用。“在某种意义上讲,词语的选用就是诗歌创作的全部艺术。”[6]揣摩古诗词的遣词造句,是鉴赏古诗词语言形式的最重要部分。
  其三,品鉴古诗词的体式结构和表现手法。体式结构是诗词意义建构的最大单元,表现在形式层面上,体式结构是诗词的完形结构形态。古诗词常见的结构形态,有起承转合、重章叠句、层层铺垫、预伏照应、巧妙过渡、卒章显志等。古诗词的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有象征手法、铺陈渲染、联想想象、以小见大、言此意彼、情境交融、动静结合等。
  以《沁园春·长沙》为例,这首词就做到了情与景的完美融合。上片都是景物描写,下片抒情。按照写景的顺序来说,是由仰视转为俯视、由远及近、由上到下,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主要用了反衬、以动写静和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从味觉、触觉、嗅觉、听觉和视觉的角度进行写景。同时,讲究练字,极具语言魅力。如,“染”字就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就像是经过人染过似的。“击”字,将雄鹰那种搏击长空和展翅奋飞的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翔”字表达出了水中的鱼儿自由自在的状态。语言形象和精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运用动词的传神,能够体现出作者的独运匠心。学生学习后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
  《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演奏的那一段,诗人运用了8个比喻句来描写无形的乐声,如“急雨”“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铁骑突出刀枪鸣”,凭借这些形象的比喻,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雄壮,或低回婉转的乐声,不仅表现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又将她的演奏描摹得生动可感,让读者印象非常深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35.
  [3]〔清〕叶燮,沈德潜.原诗·说诗晬语[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35-36.
  [4]施茂枝.古诗词教学的两个基本点[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1):42-46.
  [5]朱熹.孟子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2.
  [6]〔英〕玛·布尔顾.诗歌解剖[M].傅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198.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标上说:"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应该拥有一双"慧眼",应善于从生活中、周围环境中、各种媒体中捕捉数学知识,从小处、平常处着眼,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关键词】愉快教学 新课程标准 快乐学数学    通过联系实际、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结合一些新的教学辅助手
期刊
《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一文中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我们一个弱点就是对外交际的语言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中国人用什么办法学英语才能了取得最好的效果。”这说明实施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是我们当前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时代要求我们应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新编英语教学大纲的核心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能力。做为基础教育学
期刊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提到:“施行素质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和《讲话》为
期刊
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比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在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建立了一个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动态的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个性爱好,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随着科学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多媒体
期刊
【摘要】丰富的想象力正是3-6岁幼儿心智发展的特征之一,然而他们尚无能力完全分辨想象和事实之间的差距。孩子说谎标志他有了想象力,幼儿期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正确对待和干预幼儿说谎行为,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关键词】幼儿、说谎 、认识 、干预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时期的
期刊
[摘要]分析教学评价的发展简史,发现现代教育评价的显著特点、教学评价的意义,用于指导我校高职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教学评价;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17-02  [作者简介]马亚琴(1980—),女,天津人,本科,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多语系讲师;王晓丹(1986—),女,湖南长沙人,
期刊
[摘要]以嵌入式和融入式访谈的方式对河南省M县下属乡镇村民进行调查,发现农村义务教育存在问题颇多,主要表现在:开设课程单一,学生天赋被埋没;学生家长对学生选择的盲目性答应;考试内容呆板且远远超出了学生的真实水平;缺乏奖励机制,教师内动力不足等。从不被大众关注的问题入手对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新的解读,以期唤起学者对农村义务教育更为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问题;解决方案  [
期刊
[摘要]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幼儿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全局思想,充分了解幼儿个性特点,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开展培养及训练活动,为幼儿创造发展语言的条件,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让幼儿在自由、宽松、融洽的语言环境下提升创造力。  [关键词]语言教学;环境;倾听;习惯;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期刊
[摘要]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关爱生命、优化品质和开发潜能为目标,以生命健康教育、生涯发展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为内容,以激发生命情感、强化生命体验、挖掘生命潜能为操作流程。实施过程中,应注重生命心理型教师素养的提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整合,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合力。  [关键词]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学生”也包括学习能力较差的“厌学生”,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培养其兴趣,唤醒其成长,成为当前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小学语文为例,探索如何以趣导情,以励导行,在语文教学中给“厌学生”营造一方晴空,让这些“迷路的孩子”重燃希望的火焰。  [关键词]小学语文;厌学生;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