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历史,我们就会看到,每一次的产业革命,都发端于科技创新,成就于金融创新。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次、第三次,实际上都是这样。蒸汽机的发明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但是作为蒸汽时代重要标志的火车要能奔跑起来,却依赖于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当时,主要就是通过发行铁路债券这一金融创新,解决了大规模铁路建设的资金问题,使火车真正驰入了百姓生活。科技与金融完美地,或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推动产业的大发展,使产业革命的成果真正地转化出来。
这也是近年来杭州银行在国家和各级政府调整产业结构、支持科技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致力于推进科技金融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一开始配合地方政府企业转型战略,做配套金融服务,到后来扎根科技金融,取得良好的效益,经过最近几年的探索和机制建设,杭州银行已经逐步形成了针对中小企业的科技金融运作模式。
在科技金融的海洋里练就“专业、专注”的本领
杭州银行正式提出实施科技金融发展战略是在2009年。那一年,杭州银行在杭州设立了一家专门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营机构——科技支行。
此后,又在北京、深圳、南京、合肥、宁波等分行所在地区设立了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或科技金融专营部门,专业从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
目前,这些机构服务的客户已经累计超过1000家,主要集中在生物与新医药、资源环境、新材料、高新技术服务、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而且经培育后企业成长喜人。在杭州科技支行,2010年和2011年销售环比增幅均超过50%以上的有100多家,占机构总客户数的34%,与传统生产型企业现状形成鲜明的反差。
这些成绩是怎么做到的?
用杭州银行行长俞胜法的话来说,就是“在科技金融的海洋里遨游,关键是要练就好本领,这些年杭州银行主要做到了四个字——专业、专注”,这也被认为是杭州银行科技金融发展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
第一,坚持专业的市场定位,主要支持中小型、初创型的科技型企业。
“比如杭州科技支行在成立之初,我行就明确提出必须以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定位,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创投企业和大学生创业企业等提供金融服务,这是被明确写入对科技支行的管理要求及相关制度中的,而且我们也是这么坚持做的。”俞胜法行长说。正是因为这种坚持,使杭州银行的科技金融在专业的领域里做得更加的深入和透彻。
第二,创新了一套独特的科技金融运作模式,比如说单独的授信审批标准、独特的风险控制手段、单独的信贷规模和考核政策等。
杭州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授信审核一直强调以“投资者眼光判断企业”,他们主要分析企业团队结构和能力、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产品市场认同度等,与主要依靠财务状况、抵质押物的传统信贷审核有很大的区别。而且他们还引进了风险分担机制,跟政府、担保企业、基金等建立风险池,如果有损失多方共同分担。跟风险投资企业进行投贷联动,风险投资企业进行投资后,杭州银行贷款能及时跟进,在服务企业的同时更好地控制风险。
第三,专业的团队。杭州银行专营科技金融业务的客户经理除了具有必备的金融素养外,还需要有行业素养。如对于LED产业、生物制药、互联网产业等新兴产业,客户经理要了解该行业(产业)的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市场的运作模式,以及能够对公司的成长性作一个判断。
“我觉得在专业、专注的理念下,我们现在的业务模式还是很有特点和特色的,尤其是客户专业服务、风险把控等方面,经过三四年的摸索,我们确实初步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杭州银行实际情况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俞胜法行长说。
把创新作为科技金融服务的生命线
之所以杭州银行能够把科技金融做得有声有色,俞胜法行长觉得,创新是不可缺少的方面,甚至可以说是杭州银行科技金融服务的生命线。
首先是要有创新的环境。北京、深圳、杭州等地近年来进行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在政府的支持下,很多创新企业在当地落户,而且这些地区的科技型企业行业面比较广,小规模的比较多,当地的创投、担保、私募基金等金融服务机构也比较活跃。这为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人才引进方式的创新也非常重要。杭州银行专营科技金融的决心,可以在招聘上反映出来。近些年,杭州银行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招聘财经背景的员工,他们同时也招收理工类毕业生。理工科出身的客户经理,对行业的技术比较敏感,创业者讲到什么技术,往往一听就懂。现在很多创业者都是技术背景,如果跟他讲财务上怎么安排,风险怎么防控,尤其是初创企业,对方可能没那么感兴趣,理工背景的客户经理与之交流,双方更有共同语言。
另外,就是机制和产品的创新。杭州银行除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科技金融运作模式外,在市场模式和产品上也在不断探寻创新,个性化地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客户。
在北京地区,其它银行也在做科技金融,但杭州银行的定位与它们并不雷同。其它银行做得更多的是比较成熟的科技型企业,杭州银行提出要与他们有一个错位竞争,这就是后来定位的新三板企业。
针对新三板企业,杭州银行北京中关村支行做了很多个性化的创新方案,切实解决了很多发展中的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有一家做节能软件的企业,因为刚刚开拓市场,很多目标客户都不愿意出钱买它的软件。由于缺乏资金回笼款,企业的发展切实地感受到资金的压力。
杭州银行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创新设计了这样一个方案:软件提供商、需求方和银行,三家签一个协议,软件提供商为需求方做服务,不需要对方一次性支付费用,而是通过提供软件服务,以从节能费用分成的方式获得收益。杭州银行给软件提供方贷款,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供需双方的资金均需经由杭州银行进行监管,这样,既保证了双方的账目透明,为双方建立了信任感,又解决了软件提供方的资金问题,为日后的节能分成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因为这种个性化的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企业和银行建立了稳固的信任关系,有些企业甚至主动要求把杭州银行作为监管银行。中关村支行的新三板业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客户非常欢迎,监管部门、北京中关村管委会也非常认可。
2012年上半年,杭州银行总资产近2900亿元,实现净利润18.4亿元。俞胜法行长告诉记者,之所以在比较严峻的市场环境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紧抓基础性的管理和服务外,近几年杭州银行科技金融等新兴业务,对银行整体业务推动效果非常明显。
“银行的发展好不好,最终取决于客户成长性。如果一家银行的资产主要集中在成长性不足或者发展潜力有限的产业,那么,银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就会有很大的困难。”俞胜法说,“我们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在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成长空间的同时,也是为杭州银行今后长远的发展做铺垫,这是杭州银行长期的战略。”
这也是近年来杭州银行在国家和各级政府调整产业结构、支持科技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致力于推进科技金融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一开始配合地方政府企业转型战略,做配套金融服务,到后来扎根科技金融,取得良好的效益,经过最近几年的探索和机制建设,杭州银行已经逐步形成了针对中小企业的科技金融运作模式。
在科技金融的海洋里练就“专业、专注”的本领
杭州银行正式提出实施科技金融发展战略是在2009年。那一年,杭州银行在杭州设立了一家专门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营机构——科技支行。
此后,又在北京、深圳、南京、合肥、宁波等分行所在地区设立了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或科技金融专营部门,专业从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
目前,这些机构服务的客户已经累计超过1000家,主要集中在生物与新医药、资源环境、新材料、高新技术服务、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而且经培育后企业成长喜人。在杭州科技支行,2010年和2011年销售环比增幅均超过50%以上的有100多家,占机构总客户数的34%,与传统生产型企业现状形成鲜明的反差。
这些成绩是怎么做到的?
用杭州银行行长俞胜法的话来说,就是“在科技金融的海洋里遨游,关键是要练就好本领,这些年杭州银行主要做到了四个字——专业、专注”,这也被认为是杭州银行科技金融发展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
第一,坚持专业的市场定位,主要支持中小型、初创型的科技型企业。
“比如杭州科技支行在成立之初,我行就明确提出必须以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定位,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创投企业和大学生创业企业等提供金融服务,这是被明确写入对科技支行的管理要求及相关制度中的,而且我们也是这么坚持做的。”俞胜法行长说。正是因为这种坚持,使杭州银行的科技金融在专业的领域里做得更加的深入和透彻。
第二,创新了一套独特的科技金融运作模式,比如说单独的授信审批标准、独特的风险控制手段、单独的信贷规模和考核政策等。
杭州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授信审核一直强调以“投资者眼光判断企业”,他们主要分析企业团队结构和能力、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产品市场认同度等,与主要依靠财务状况、抵质押物的传统信贷审核有很大的区别。而且他们还引进了风险分担机制,跟政府、担保企业、基金等建立风险池,如果有损失多方共同分担。跟风险投资企业进行投贷联动,风险投资企业进行投资后,杭州银行贷款能及时跟进,在服务企业的同时更好地控制风险。
第三,专业的团队。杭州银行专营科技金融业务的客户经理除了具有必备的金融素养外,还需要有行业素养。如对于LED产业、生物制药、互联网产业等新兴产业,客户经理要了解该行业(产业)的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市场的运作模式,以及能够对公司的成长性作一个判断。
“我觉得在专业、专注的理念下,我们现在的业务模式还是很有特点和特色的,尤其是客户专业服务、风险把控等方面,经过三四年的摸索,我们确实初步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杭州银行实际情况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俞胜法行长说。
把创新作为科技金融服务的生命线
之所以杭州银行能够把科技金融做得有声有色,俞胜法行长觉得,创新是不可缺少的方面,甚至可以说是杭州银行科技金融服务的生命线。
首先是要有创新的环境。北京、深圳、杭州等地近年来进行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在政府的支持下,很多创新企业在当地落户,而且这些地区的科技型企业行业面比较广,小规模的比较多,当地的创投、担保、私募基金等金融服务机构也比较活跃。这为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人才引进方式的创新也非常重要。杭州银行专营科技金融的决心,可以在招聘上反映出来。近些年,杭州银行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招聘财经背景的员工,他们同时也招收理工类毕业生。理工科出身的客户经理,对行业的技术比较敏感,创业者讲到什么技术,往往一听就懂。现在很多创业者都是技术背景,如果跟他讲财务上怎么安排,风险怎么防控,尤其是初创企业,对方可能没那么感兴趣,理工背景的客户经理与之交流,双方更有共同语言。
另外,就是机制和产品的创新。杭州银行除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科技金融运作模式外,在市场模式和产品上也在不断探寻创新,个性化地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客户。
在北京地区,其它银行也在做科技金融,但杭州银行的定位与它们并不雷同。其它银行做得更多的是比较成熟的科技型企业,杭州银行提出要与他们有一个错位竞争,这就是后来定位的新三板企业。
针对新三板企业,杭州银行北京中关村支行做了很多个性化的创新方案,切实解决了很多发展中的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有一家做节能软件的企业,因为刚刚开拓市场,很多目标客户都不愿意出钱买它的软件。由于缺乏资金回笼款,企业的发展切实地感受到资金的压力。
杭州银行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创新设计了这样一个方案:软件提供商、需求方和银行,三家签一个协议,软件提供商为需求方做服务,不需要对方一次性支付费用,而是通过提供软件服务,以从节能费用分成的方式获得收益。杭州银行给软件提供方贷款,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供需双方的资金均需经由杭州银行进行监管,这样,既保证了双方的账目透明,为双方建立了信任感,又解决了软件提供方的资金问题,为日后的节能分成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因为这种个性化的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企业和银行建立了稳固的信任关系,有些企业甚至主动要求把杭州银行作为监管银行。中关村支行的新三板业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客户非常欢迎,监管部门、北京中关村管委会也非常认可。
2012年上半年,杭州银行总资产近2900亿元,实现净利润18.4亿元。俞胜法行长告诉记者,之所以在比较严峻的市场环境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紧抓基础性的管理和服务外,近几年杭州银行科技金融等新兴业务,对银行整体业务推动效果非常明显。
“银行的发展好不好,最终取决于客户成长性。如果一家银行的资产主要集中在成长性不足或者发展潜力有限的产业,那么,银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就会有很大的困难。”俞胜法说,“我们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在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成长空间的同时,也是为杭州银行今后长远的发展做铺垫,这是杭州银行长期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