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以来中共“中华民族复兴”话语的建构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_l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5—0001—13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之一。建党纪念文本等文献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作了深刻阐述,建构了以“中华民族”“民族解放”“民族复兴”等为核心术语的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体系,其基本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受命于中华民族危难之时,是在旧民主主义时期其他政治力量无力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无力扫除民族复兴两大障碍、无力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的,是近代中华民族发展的产物;党承担起“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肩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救亡图存和民族独立、解放与复兴”的历史使命,致力于书写实现中华民族解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与改革成功,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华民族复兴的三次伟大飞跃;要通过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几近亡国灭种到走向伟大复兴的历程,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一、背景:其他政治力量无力扫除民族复兴两大障碍


  党诞生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危难时刻,那时的中国犹如风雨飘摇里一座“将倾”的大厦,沉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之中。中国共产党不是唯一、也不是最早为挽救民族危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继而不懈奋斗的政治力量,在其出世前就有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怀抱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一伟大梦想,并为扫除中华民族复兴两大障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以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孙中山为代表的仁人志士“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而前赴后继、屡扑屡起,但都相继失败了。党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其他政治力量无力扫除民族复兴两大障碍、无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想之时,接过救中国与发展中国、争取民族解放与民族复兴的接力棒,使中华民族前途实现了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换。建党纪念文本等文献描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陷于沉沦及中共出世以前各种政治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奋斗屡屡归于失败的历程,阐明了中共的诞生使中华民族命运实现了历史性转折。
  民主革命时期,相关文本强调中共在“旧民主主义不能救中国已确切无疑地证明了”的背景下登上了历史舞台,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1922年6月15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指出:列强入侵后,“中国曾行过几次旧式的反抗”,“反抗失败的结果”使先进中国人“渐渐觉悟非改良政治组织不足以抵抗外力,于是戊戌变法运动、君主立宪运動、辛亥革命运动渐次发生”,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在中国政治史上算是开了一个新纪元”,但由于革命派妥协,其结果“名为共和国家,实际上仍由军阀掌握政权”,军阀与国际帝国主义互相勾结,这种局面如果持续下去,将“使中国永远不能发展实业”、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实现复兴,于是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军”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起而领导“解放我们中国人受列强和军阀两重压迫的战争”。1939年6月30日,《新中华报》社论指出:“没有帝国主义的侵略,没有封建的压迫剥削,没有中国资本主义的相当发展,没有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壮大,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华民族发展的产物,她不仅承继了太平天国以来的革命传统,并且保持、发扬了四千年来文化、思想、道德、学术等一切优秀的民族遗产。”1943年7月1日,《解放日报》社论指出,“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整整六十年,我国志士仁人,断头流血,推翻了满清政府”,但旧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失败了,历史表明“旧民主主义已不适用于中国,要有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民主革命才能胜利”,“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顺天应人产生出来的……它的所以产生,所以发展,所以没有人能把它取消得掉,那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要求有这样一个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为纪念中共成立28周年而撰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先进的人们,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在此背景下,“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十月革命以后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本强调中国共产党崛起乃受命于中华民族危难之时,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扛起了民族解放重任。1961年6月30日,刘少奇在建党40周年讲话中指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中国人民曾经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了长期的、前赴后继的、可歌可泣的斗争,但是都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共产党运用这个武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提出了正确的斗争目标、方针和方法”。1951年1月11日是太平天国爆发100周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面对帝国主义侵略,“是像满清封建王朝一样妥协退让,还是坚决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与光荣呢”,太平天国的英雄们毫不犹豫地采取了后一种态度,即“坚决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与光荣”,但最后悲壮地失败了。后来的辛亥革命也“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辛亥革命表明,我国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达到最后胜利”,“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走过的道路”才使争取中华民族解放获得成功,如今“中华民族受人欺侮的压迫的时代,已经远远地抛在后面”。
  改革开放时期,文本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在民族危机空前深重、其他政治力量没有找到拯救中华民族出路的背景下担负起天下的兴亡。1981年7月1日,胡耀邦在建党60周年讲话中指出:“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以前,中国人民为了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了长期的英勇斗争……但是所有这些斗争,都没有找到真正解救中国的出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才打开了全新局面。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讲话中指出:经过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斗争和探索“一次一次地失败后”,“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同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屈辱和困惑,进行了艰苦的求索与抗争”,“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奋起斗争”,但都失败了,“中国必须有一个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来领导,才能实现民族的解放和复兴,这是近代历史得出的结论”,党成立以来的80年是“开辟民族复兴道路的80年”,“开创了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宏图伟业”。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指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一次次抗争,但又一次次失败”,“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于是,“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习近平指出:封建官僚们进行的所谓自强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旧式农民起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等救国方案、救亡运动,“都先后在近代中国一一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都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在“其他各种政治力量都无力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救亡图存和民族独立、解放与复兴”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诞生并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他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指出:近代以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他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从鸦片战争那时起,“实现民族复兴就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没有能够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使“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民族复兴”。

二、使命:肩负起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从国家民族这一维度,就是以革命争取中华民族解放,扫清民族复兴两大障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自成立以来就不断申明并自觉承担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两大历史任务。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指出:“这个世纪,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邓小平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思想,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江泽民在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指出: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習近平指出:“两个历史任务相互衔接,前者是后者的基础。那么,必须走什么样的道路、必须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必须由哪个阶级哪个政党来领导人民进行斗争才能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就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核心问题”,党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致力于争取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解放与复兴”。
  革命时期,相关文本反复强调党要肩负起拯救中华民族、实现民族解放的重大责任。1922年6月召开的中共二大提出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的民主革命纲领。同年9月,《向导》发刊词指出:“现军阀的内乱固然是和平统一与自由之最大障碍,而国际帝国主义的外患,在政治上在经济上,更是箝制我们中华民族不能自由发展的恶魔”,“因此我中华民族为被压迫的民族自卫计,势不得不起来反抗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要反对列强的走狗军阀,即必须通过反帝反封建斗争扫除民族复兴两大障碍。李大钊强调“只有铲除国内的督军制和国外资本主义这二重障碍”,才能谈得上“创造少年中国”“中华民族之复活”;李达称国际帝国主义与国内武人政治是“搅乱中国的两大障碍物”,只有扫除两大障碍才能为民族复兴创造前提。1937年6月28日,张闻天撰文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以最后解放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为它的唯一宗旨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年来,没有一天违反过为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最后解放而斗争的目标”。1938年6月发布的《中央中共十七周年纪念宣传纲要》,强调“最后解放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是它的历史使命”;同年7月1日,张闻天撰文称中共“在它产生之后的第一年”就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这个纲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这样明确的给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指出了一条自求解放的道路与共同奋斗的目标”,中共“服从于它自己的历史使命,即最后解放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使命”。1940年7月5日,毛泽东在《团结到底》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的兴亡,是中国国民党的责任,是一切抗日党派的责任,是全国人民的责任,但在我们共产党人看来,我们的责任是更大的……现在国难日深,世界形势大变,中华民族的兴亡,我们要负起极大的责任来。”1943年7月2日,中共中央发表宣言称“中国共产党在其诞生之时,即在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此后党团结带领人民“为着反对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走狗,为着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前赴后继,举行了轰轰烈烈英勇顽强的斗争”,历史表明“我党奋斗的方向,是使中华民族起死回生的完全正确的方向”。1946年7月1日,《解放日报》社论指出:党“勇敢地破天荒第一次在中国人面前喊出反帝反封建,确定了中国人民翻身的道路”,“为着中国民族、人民的解放事业,自我牺牲,鞠躬尽瘁”。革命时期,中共虽主要使用“民族解放”的提法,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有时也提到了“民族复兴”“国家复兴”等说法,如:1937年9月25日,洛甫、毛泽东致周恩来等的信函中提到:“中华民族之复兴,日本帝国主义之打倒,将于今后的两党团结与全国团结得到基础。”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使用过“中国经济复兴”“国家复兴”“文化复兴”等提法。
  建设时期,文本强调党要承担起建设新中国、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那时虽然没有直接使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法,甚至很少使用“中华民族”一词,但提出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现代化、赶超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历史任务,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振兴的发展路径,提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思想,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指导方针。1950年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中国共产党现在面对着的巨大的中心任务”是“使从长期战争中诞生的年青的共和国得到经济财政状况的基本好转”,还要“战胜美帝国主义的干涉而解放台湾和中国的一切领土”,“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完成这样的任务,我们也一定能够完成这样的任务”。此后,党先后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化”,“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三化”和“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四个现代化”的国家战略目标。1952年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党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地勇敢地去迎接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伟大历史任务”,要“以领导与推动国家建设为目的,这个目的是长远的,是为了把我们的国家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并为了把我们的国家推向社会主义的前途”。1961年6月30日,刘少奇在建党40周年讲话中提出“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号召“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改革时期,文本强调党要担当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1979年6月30日,《人民日报》社论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把落后的中国改造成为繁荣富强的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遗留下来的未竟事业,是时代交给我们的神圣使命”。1982年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号召“以‘山高人更高’的英雄气概”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目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除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原有术语,又使用了“小康社会”“振兴中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更能体现中华传统、中国特色的术语,来描绘党的历史使命与国家的发展目标。孙中山率先喊出的“振兴中华”口号重新响彻中华大地,如1983年“七一”前夕的6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毋忘团结奋斗,致力振兴中华》的社论。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及“新中国的成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开始了伟大的中国文明的复兴”。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次写入党代会政治报告,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此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词渐成流行语,并与对党的使命、国家目标、中华民族前景的表达密切关联在一起。十三大闭幕时,《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从上世纪中叶到本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我国人民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水深火热之中,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落到世界的后列。从本世纪中叶到下世纪中叶的又一个一百多年,则是我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伟大进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会实现。百年屈辱,是上几辈人悲惨的命运;百年奋飞,是我们这几代的神圣使命。”1988年4月14日,《人民日報》社论指出:“在世界民族之林重振中华民族的雄风,是我们这几代人神圣的历史使命。”邓小平没有使用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提法,但他在1990年4月讲到了要“振兴中华民族”,更重要的是其“三步走”发展战略首次清晰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与步骤,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建党70周年讲话中指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对国家统一负有重大历史责任”。1992年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新的历史使命”,要牢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完成“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1997年6月30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祖国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作为自己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讲话中指出:“在新的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任务。”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成为描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描绘中华民族宏伟目标的关键词汇。2015年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构成当代中国最为关键的命运共同体”,党“肩负执政兴国的神圣使命”,要带领中华民族“穿越历史的三峡,走向复兴的彼岸”。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强调“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要求全体党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激发走向百年政党的力量,推进民族复兴的征程,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2019年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最现实的使命担当”,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从“反对帝国主义以谋求民族独立”“赶英超美”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从“结束军阀割据”“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到“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实施,从“四个现代化”“三大历史任务”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一直把“中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并为将其变为辉煌的现实而不懈努力。

三、历程:中华民族复兴的三次伟大飞跃


  受命于中华民族危难之时的中国共产党,肩负起“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千秋伟业,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主心骨,成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统一的凝聚核心,成为“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使中华民族迎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建党纪念文本等文献建构了革命时期“做了一件事”,革命、建设时期做了“两件大事”,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作出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使中华民族迎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三次伟大飞跃的宏大叙事。
  革命时期,纪念文本强调党的历史是为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历史。张闻天在建党16年之际撰文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最后解放,而奋斗到今”,“充分发扬了中华民族的英武气概与不屈不挠精神”;他在建党17年之际撰文指出,党成立以来的17年“是为了民族独立、民权自由与民生幸福的民主共和国而英勇奋斗的十七周年”,党矢志不移为“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全体利益而奋斗”,党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他在建党18年之际撰文称“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彻底的解放的事业,已经奋斗了十八年”,中共所主张与拥护的抗战路线“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所必须采取的路线,因此,也是完全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的路线”,党的一切主张与行动“没有一件是对中华民族没有利益的”,没有中国共产党,“中国抗战决然不能胜利,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决然不可能”。建党19年之际,《新中华报》发表时评称“十九年来,中共始终站在自己的民族和阶级的立场,为彻底解放中华民族和全体人民而英勇牺牲苦战着,中共十九年的战斗史,也就是中华民族争取自身解放的光荣历史”。1941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称“中共二十年来的历史,是为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历史,他最忠实的代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1944年7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二十三年中,中国共产党经过了历史的最严格的考验”,“已经由一个几十个人的小团体,发展成为一个伟大的群众政党”并“越来越变成了一个对于民族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力量”。1946年7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二十五年来,“党和中国人民在一起的战斗,已凝成了中国民族不可战胜的强大的民主力量,我们已极大地推进了历史,我们的伟大事业已证明了中国的不可灭亡”。1947年7月1日,新华社社论指出:党已领导人民“经历了第一次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三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现在正在进行的“爱国自卫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受到考验”,党一定“能够引导这个解放运动走上胜利”,“中华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民主解放必定要胜利”。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总结道:“党的二十八年是一个长时期,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中国革命成功使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这一“三次伟大飞跃”的第一步。   建设时期,文本强调党的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1952年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事实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但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而且能够领导人民以惊人的速度来建设自己的新国家。”1961年6月30日,刘少奇在建党40周年讲话中指出:“在四十年问,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做了许多事情,概括起来说,主要是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是在中国进行人民民主革命”,党团结了全国人民“一共用了二十八年的时间,终于打倒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件事是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十二年来,我们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并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已经不再是停滞不前的国家,而是正在蓬蓬勃勃地向前发展的国家了”。次日,《人民日报》发表《光荣伟大的四十年》社论指出:四十年来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了光辉的胜利”,“六亿五千万人民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在“七七”抗战25周年之际,《人民日报》社论指出:“二十五年前,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今天的中国同二十五年前相比,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已经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变成了社会主义强国,中国人民受人欺侮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解放的大旗,倡导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了千百万群众英勇抗战”,“抗日战争胜利不仅拯救了中华民族,而且锻炼了中国人民”,为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使中华民族“站起来”更加行稳致远并开启了走向繁荣富强的第二步。
  改革时期,纪念文本强调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981年7月1日,胡耀邦在建党60周年讲话中指出:经过60年的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功地实现了我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开展了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坚强地站起来了,中华民族被人欺负压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建党70周年讲话中指出:70年来党领导各族人民做了“三件大事”,即“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逐步實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件事情还正在做”,三件大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国家独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在建党80周年讲话中指出:80年来,“我们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中国人民已拥有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巨大变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历史奇迹”。2006年7月1日,胡锦涛在建党85周年讲话中指出:85年里,党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干了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三件大事,“中国共产党85年的历史,就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同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八十五年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最悲惨境遇向着光明前途奋进的伟大历史转变,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积贫积弱向着全面小康生活迈进的伟大历史转变,这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历史奇迹。”2009年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不懈奋斗的历史”,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坚持不懈的奋斗,“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指出: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同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90年前,在中华民族存亡续绝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彪炳千秋的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阻挡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指出:95年来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从而实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三次“伟大飞跃”: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四、解码:“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近代以来历史与人民的“四个选择”即“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由贫弱到富强的命运转换、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三次伟大飞跃”,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建党纪念文本等文献强调了中华民族复兴历程中“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其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主心骨,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形成了包括“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一内涵的“两个先锋队”思想,并在改革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共创建时期就提出了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军”,又提出“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两个先锋队”思想已经萌生。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明确提出了两个先锋队的思想:“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1937年10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最彻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锋队”。此后,两个“先锋队”思想,开始呈现于“七一”纪念文本中。1938年6月发布的《中央关于中共十七周年纪念宣传纲要》,称“中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马列主义的党”,但“中国工人阶级的最高利益,是同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一致的”,因此,党要为“最后解放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而奋斗,“一年来在民族抗战的各个战线上,中共同志已经表示出了他们是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同年7月1日,张闻天在《解放》周刊第43—44期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周年纪念》一文中称“中共是代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全体利益的党”,既是“先进的中国工人阶级代表”,又“能够在实际行动上表现出它是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优秀的模范与冲锋队”。1940年7月5日,《新中华报》发表时评指出:1921年7月中共成立,“从此,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政党,中华民族有了争取独立解放的先锋队”。1941年7月1日,《解放日报》社论指出:“中国共产党不但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包括建党纪念文本在内的历史文献没有直接提到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过依然强调党忠实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与广大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1951年6月30日,刘少奇在建党30周年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党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公认的领袖,同时,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十年后,他在建党40周年讲话中指出: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它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忠贞不渝的”。改革时期,党重申与发展了“两个先锋队”思想,强调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复兴之路。1986年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65年党的历史,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折,中华民族跨入蓬勃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党,不愧为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1996年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75年的伟大历程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的繁荣强大,就没有全国各族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002年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提出“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并要求“最广大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胡锦涛在建党85周年讲话中指出: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的根本依据,始终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中国人民正是在长期的历史比较中,选择我们党作为自己根本利益的代表,作为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2018年3月,他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色,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他在同年12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讲话中再次强调:“我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坚定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他最近指出:“我们党的章程开宗明义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主心骨的宣示,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阐明了党的领导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主心骨,与最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密切联系,忠实代表着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民族解放、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成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统一的凝聚核心。
  其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
  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程,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成为争取中华民族解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在谈及马克思诞辰纪念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拯救中国的导星”,“应该细细的研考马克斯的唯物史观,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作民族独立的运动”“以达于民族独立的境界”,“恢复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建党纪念文本,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见证了“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形成及体系的确立,见证了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发展。1943年7月,王稼祥为纪念中共成立22周年撰文指出:党成立以来22年的历史“是寻找、确定和充实中国民族解放道路的历史”,“中国民族解放整个过程中——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正确道路就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民族解放和中国共产主义到胜利前途的保证”。1945年7月1日,《解放日报》社论指出: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到中国,“它一到了中国,一有了中国共产党,人类最高智慧的普遍真理一旦同中国人民的实践结合起来,就发生极其重大的成果,把中国革命推上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毛泽东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结合的典型”,为“取得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胜利”提供了思想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刘少奇在建党30周年讲话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导我们党和中国人民团结自己、战胜敌人的惟一正确的思想武器,毛泽东同志是精通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且是把它恰当地运用起来解决中国革命中各种问题的最杰出的能手。”他在建党40周年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历史”,最善于促成这种结合的“就是我们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改革时期的建党纪念文本等文献,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下走在伟大的复兴之路上。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2018年5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迹,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其三,只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与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共早期领导人在建党时期就已指出,社会主义不仅是争取民族解放之路,也是实现国家富强之路。李大钊称“中国实业之振兴,必在社会主义之实行”,陈独秀称“用什么方法来创造经济?我们的答案是采用国家社会主义”。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多次阐述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强调中国革命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不必中间横插一个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如他在1939年5月发表的《五四运动》一文中指出:“民主革命是为了建立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所没有过的社会制度,即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这个社会的前身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近百年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它的后身是社会主义的社会。若问一个共产主义者为什么要首先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而斗争,然后再去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那答复是:走历史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后,党创立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并领导全国人民胜利地完成了这一伟大战略转变,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1年6月30日,刘少奇在建党30年讲话中指出:要“完成新民主主义的建设事业,使中国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在此以后还要进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去”。在改革开放起步之时,邓小平提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六十年来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中国离开社会主义就必然退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他又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997年9月12日即十五大开幕之际,《人民日报》社论强调“中国共产党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唯一的康庄大道”。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07年10月15日即十七大开幕之际,《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一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他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其四,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它使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邓小平开启了改革开放大业,他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江泽民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讲话中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建国以后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又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使“中华民族雄姿勃勃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奋斗”。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他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讲话中指出:以“讓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为目的的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习近平在改革开放40周年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进程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意义,称其为“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之一,它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目前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穿越革命、建设、改革的激流,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一以贯之”,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冲刺,又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将随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而变成辉煌的现实。
  责任编辑:黄晓军
其他文献
熊希龄是民国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和慈善家,担任过北洋政府第四任总理,是一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1896年,熊希龄转入实业,决定在湖南开办机器制造业,随后成立了宝成机器公司。在当时,西方一些国家通过武力手段迫使落后的清朝政府内河开埠,出于安全考虑,内河的航运陷入停滞。无论是官方和民间都担心内河开通后,西方势力会利用航道达到军事目的。内河航运横跨几个省,还涉及湖北省的利益问题。而发展实业,振兴国民经
内容提要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举世罕见的跌宕起伏,其变化幅度之大,外观上看,在某种意义上呈现出“V字型”演化情状。在20世纪上半叶,来自列强的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主义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落后力量,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常推进。在日益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以及人民解放的目标逐渐得以实现。以1949年新中国建立为标志,中国终止了自1840年鸦片
14岁时,卡梅隆看了电影《2001太空漫游》后,在心中萌發了制作电影的愿望。卡梅隆大学辍学后当了卡车司机,但他从未放下自己的电影梦。他曾对一个好友说:“我早晚有一天要拍电影,而且我要拍出史无前例的好电影。在浩瀚的太空中,星球之间的战争,主人公驾着宇宙飞船,手里拿着激光剑,太空有怪物,有战车……”朋友问:“得花多少钱才能拍出这样的科幻大片呢?”卡梅隆说:“等我开车攒够了钱就拍。”  1977年,朋友
内容提要 文化现代性过程中诞生了新的审美生命政治,这使得各种后发现代性国家民族文化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了借助异文化启迪而实现再生的生命权力。文化现代性的重要工作之一在于确立普遍性审美生命政治原则,将后发现代国家个体的生命力从对异文化的拒绝、抵抗态度转化为仿佛自觉欢迎并从中获得快乐的热情。异文化会向本文化打开其多层次而又相互交融的错综复杂面貌,为个体生命的未来开拓展现多重可能性,从而与本文化之间形成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和谐社会建设理念的提出,社会福利促进相关事宜获得更多关注。在某些领域,由于国家福利供给不足,社会服务组织涌现。这些服务机构的作用和角色引起了政府和学界的重视。如何利用社会服务组织满足社会需求,如何构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成为急需研究的问题。由于社会服务组织的服务对象不同,其业务形态各异,发展水平与时间也多有不同。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北京,聚焦于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深入探讨当
When it comes to Italian food, the very first that pops into your mind must be Pasta, the seemingly easiest food to cook in Italy or even the world at large. You boil some water, throw in the pasta, s
当 我和世界不一样  那就让我不一样  坚持对我来说就是以刚克刚  我 如果对自己妥协  如果对自己说谎  即使别人原谅  我也不能原谅  最美的愿望 一定最疯狂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  在我活的地方  我和我最后的倔强  握紧双手绝对不放  下一站是不是天堂  就算失望 不能绝望  我和我骄傲的倔强  我在风中大声地唱  这一次为自己疯狂  就这一次 我和我的倔强  对 爱我的人别紧张  我的固执
关键词模糊的宗主权英国政府西藏的法律地位  〔中图分类号〕K26;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3-0097-13  居世界屋脊的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防重地,因此成为有关国家觊觎和分裂的对象。自殖民主义东侵以来,英国不断以“宗主权”(suzerainty)挑战中国治藏主权,积极鼓吹侵藏的学者麦肯(AlexMcKay)宣称:“英国承认中国对西
期刊
内容提要为了获得人力资本外部性,高、低技能劳动力都不断向大城市集聚。然而,中国大城市对待高、低技能劳动力的政策并不一样,与吸引高技能劳动力相反,对低技能劳动力总是进行限制。2017年以来的大城市“抢人大战”更是这种政策的进一步强化。为此,本文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视角构建一个统一的模型框架,重点剖析大城市限制低技能劳动力对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大,城市人力资本外部性程
Reporter: At Fort Lauderdale’s Tundra restaurant, you can really chill out, and so can your food.   I feel like I’m stepping into the ice age. One part ice factory, one part fine dining, Tundra res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