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伟大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些都在说明学习要注重思考,要学会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才能发现问题,通过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古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而中国的孩子在小学阶段还能纷纷举手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到了初中就只能有少数学生继续向老师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就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解放思想敢于“提出问题”
传统师生关系是一种“我讲你听”的专制型关系,教师之于学生有着无可辩驳的真理和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其必然结果是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学生不愿意向老师提出问题,也不敢提,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现代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是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能回答的,还是不能回答的,都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教师只有放下身段和学生做朋友才能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空间,给学生勇气提出问题、探讨问题。
二、营造发现问题的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大胆“提出问题”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解惑,首先要让学生乐于提问,要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情境,营造发现问题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提问题的欲望。但是有些教师自己备课不充分,害怕学生的提问,唯恐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丧失了自己的威信,对于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教师答不出学生的问题并不是丢脸的事情,孔子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课堂上面对众多学生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全部回答上来。我在教学中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每当这个时候,我不是胡乱搪塞过去,而是很友好的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我下课后和其他老师商量一下再给你答案,顺便让你自己也继续思考,看谁先找到答案,好吗?”这样以来学生不但不会瞧不起老师,而且会更加积极探究问题的答案和老师比赛。
三、改进教学方式,培养顽强的质疑精神,让学生会“提出问题”
首先要确立一个可以探究的问题,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实际,来选择要探究的问题。问题应有一定的难度和探究价值,需要学生运用已学的多方面的知识,提出多方面的假设、并多方思考才能解决。
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提问的常用方式,让学生模仿。如:
1.“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根据是什么?”等,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
2.“你能找到别的或更快捷的途径解决这个问题吗?”培养学生求异、联想、发散、创造等思维能力。
3.“如果这样的话、应该怎样改动?”培养学生假设、想象力。
4.“你能归纳这一类题的做法(或一般规律)吗?”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平时教师坚持这样做、学生自然潜移默化,学会向教师或同学发问,在发问的同时,自然把学习引向深入,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在答问题中学会提问题。回答问题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回答问题的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产生新问题的灵感,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平时教师坚持这样做、学生自然潜移默化,学会向教师或同學发问,在发问的同时,自然把学习引向深入。
总之,“提出问题”是创造的前提,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利于教师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维状态,在问题的相互的交流过程中,师生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解放思想敢于“提出问题”
传统师生关系是一种“我讲你听”的专制型关系,教师之于学生有着无可辩驳的真理和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其必然结果是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学生不愿意向老师提出问题,也不敢提,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现代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是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能回答的,还是不能回答的,都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教师只有放下身段和学生做朋友才能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空间,给学生勇气提出问题、探讨问题。
二、营造发现问题的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大胆“提出问题”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解惑,首先要让学生乐于提问,要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情境,营造发现问题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提问题的欲望。但是有些教师自己备课不充分,害怕学生的提问,唯恐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丧失了自己的威信,对于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教师答不出学生的问题并不是丢脸的事情,孔子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课堂上面对众多学生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全部回答上来。我在教学中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每当这个时候,我不是胡乱搪塞过去,而是很友好的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我下课后和其他老师商量一下再给你答案,顺便让你自己也继续思考,看谁先找到答案,好吗?”这样以来学生不但不会瞧不起老师,而且会更加积极探究问题的答案和老师比赛。
三、改进教学方式,培养顽强的质疑精神,让学生会“提出问题”
首先要确立一个可以探究的问题,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实际,来选择要探究的问题。问题应有一定的难度和探究价值,需要学生运用已学的多方面的知识,提出多方面的假设、并多方思考才能解决。
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提问的常用方式,让学生模仿。如:
1.“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根据是什么?”等,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
2.“你能找到别的或更快捷的途径解决这个问题吗?”培养学生求异、联想、发散、创造等思维能力。
3.“如果这样的话、应该怎样改动?”培养学生假设、想象力。
4.“你能归纳这一类题的做法(或一般规律)吗?”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平时教师坚持这样做、学生自然潜移默化,学会向教师或同学发问,在发问的同时,自然把学习引向深入,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在答问题中学会提问题。回答问题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回答问题的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产生新问题的灵感,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平时教师坚持这样做、学生自然潜移默化,学会向教师或同學发问,在发问的同时,自然把学习引向深入。
总之,“提出问题”是创造的前提,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利于教师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维状态,在问题的相互的交流过程中,师生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