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扶贫开发实现了从单点扶贫向整体推进、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救济式扶贫向产业化扶贫的历史性转变。
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自治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按照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全县锁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709户59079人。近年来,在宁夏和吴忠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支持下,同心县紧紧围绕精准扶贫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抓重点、破难点、培育新的增长点,在真抓实干中谋发展、求实效,在强力攻坚中稳增长、促转型,在聚焦聚力中抓项目、育产业,在敢于担当中抓脱贫、惠民生。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同心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增幅居宁夏全区第一,1至9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三量齐升、提质增效、动能增强、逆势而上、弯道超车的良好态势。“面对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现实,同心县坚持靶向治疗,攻坚拔寨,始终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12356’的工作思路,构制时间表、任务书,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脱贫攻坚迈出坚实步伐。”吴忠市委常委、同心县委书记马洪海表示。
“回头看”
2014年同心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26183户94450人,分布在12个乡镇153个村。在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中,同心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社评议、村审查、乡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查、群众评议、三榜公示、三上三下”的工作方法,得到自治区和吴忠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在项目扶持和自身发展过程中,同心县2014年脱贫3385户12204人,2015年脱贫3274户11800人,加上生态移民迁出建档立卡贫困户410户1511人,截至2015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9114户68935人。2016年年初,按照“凡是贫困户一户不漏,凡是已经脱贫的一户不纳入”的原则和“五看七步”识别法,全县近万名干部扎实开展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回头看”,彻底解决了“扶持谁”的问题,使精准脱贫靶向更加精准。
在“回头看”工作中,县、乡、村干部职工和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三支一扶”人员及区、市属部门微机操作人员,村村进、户户看、人人查,严格按照识别程序、识别标准和信息采集指标,扎实开展工作。“县、乡、村三级各负其责,层层把关,一级为一级负责。每一个村都有一名包抓县级领导,有一名包村乡镇负责人,有一名包村干部,有一个工作队,把精准识别贫困户的程序、标准、方法和步骤宣传到群众,成立群众代表监督评定小组,改变了过去由村干部说了算,现在由群众说了算,过去群众不知道,现在人人都知道。”同心县县长丁炜说。
据介绍,各乡镇(管委会)、包村部门、驻村工作队、包扶部门,紧密配合,全力推进。县上成立两个督查组,由县人大主任和政协主席带队对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进行跟踪督查。同时,县扶贫办成立4个指导检查组,包乡镇进行跟踪督促、检查、指导,确保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既宣传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又提高了贫困群众的参与率和知晓率,同时也转变了贫困群众‘等靠要’和‘平均主义’的思想观念,改变了过去由村干部说了算到现在由老百姓说了算的基层工作方式。”县扶贫办主任马希丰说,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中,把精准识别贫困户与精准识别干部相结合,锤炼了各级干部,化解了一大批干群矛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精准滴灌”
“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最大民生工程,我们必须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坚定决心和信心,优化流程、选准路径,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确保实现‘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力争提前脱贫’的目标,贫困县摘帽、61个贫困村出列、59079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马洪海表示。
为此,同心县构建了精准扶贫“十子”机制,扎实开展了“三个四”扶贫工程,全面压紧脱贫责任。严格落实县级领导“115”定点帮扶制度和县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双组长”制,进一步压实县乡村和驻村工作队责任,实行“一票否决”。按照中央和区市党委要求,“十三五”脱贫攻坚完不成任务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不调离不调整;贫困村不出列,工作队不撤走;建档立卡贫困户不脱贫,帮扶责任人不脱钩。
紧盯2018年脱贫摘帽目标和每年至少2万人的脱贫任务,同心县坚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与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相結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增收项目到村到户、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帮扶责任到干部到人头。
探索建立了一手资料、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一个责任人的“五个一”精准帮扶工作机制和“周督查、月通报、季观摩、半年考核、年终销号”的考核推进机制、村干部考核奖励机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由县级领导牵头的“五个一批”及综合办公室、效能监察、审计监督等1室8组。制定了《同心县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同心县脱贫攻坚责任清单》和《同心县2016年26个脱贫考核销号实施方案》等文件,把全县脱贫攻坚的主要目标任务、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和保障网分别制作了总作战图、乡镇部门作战图、行政村作战图,各司其职、共同作战。
为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脱贫保”,将丧失劳动能力的16048名贫困人口全部进行了政策兜底。按照人均1万元的标准将95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转为生态护林员。为1000户贫困户建设或回购了移民安置房。坚持因村施策,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引进7家龙头企业,培育5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机枸杞12万亩、中药材30万亩、油用牡丹1.5万亩、文冠果4万亩。确保今年26个贫困村销号,3.2万贫困人口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000元,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各项精准脱贫目标任务。 “十大工程”
同心县始终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统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12356”的精准扶贫工作思路,构制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保障网,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脱贫攻坚迈出坚实步伐。
“我们先后实施了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等‘十大脱贫攻坚工程’,建立了产业、金融、教育、生态、光伏和劳务等‘六大精准扶贫模式’,构建了行业、专业、社会帮扶‘三大扶贫格局’,初步实现了精准识别、产业扶持、教育培训、责任帮扶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项目资金、帮扶措施到户。”丁炜说。
目前,全县上下以推进产业发展为引擎,以脱贫增收为核心,打好“组合拳”,延长产业链,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同心实际的“生态 产业 富民”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子。
“下马关万头黑毛驴繁育基地开工建设,张家树、郑儿庄村旱地黄花菜试验示范种植,王团镇黄草岭村乡村扶贫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同德等移民村屋顶光伏扶貧和下马关陈儿庄、三山井等村农光互补、畜光互补、村级电站项目加快推进;劳务产业作为群众脱贫增收的铁杆庄稼,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8万人次,工资性收入29亿元。”说起产业扶贫,马希丰掰着指头,为记者算起了扶贫账。
据了解,同心县大力探索创新金融扶贫模式,筹措资金2亿元,设立了扶贫产业基金、清真产业基金等8项基金,对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评级授信,采取无担保、无抵押、以项目定贷款的方式,累计发放扶贫贷款38亿元,为精准扶贫“造血健体”。
数据显示,同心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5.2万人减少到2016年的5.9万人;贫困面由38%降至14.8%,下降了23.2个百分点;小康综合指数由2010年的57.3%提高到2015年的75.16%。扶贫开发实现了从单点扶贫向整体推进、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救济式扶贫向产业化扶贫的历史性转变,老百姓从等靠要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转变。
“加快发展始终是同心最大的政治、最紧迫的任务。我们把脉大势、理清思路,提出建设‘五个同心‘的战略举措,推进了‘富民为先、产业为要、以人为本、富民强县’的发展路径,明确了打造宁夏中南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样板县,奋力冲刺山区第一方阵的战略目标。坚持特色优先,走出了具有同心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实践证明,这些思路、举措、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主题,契合同心实际,让我们找准了主抓手、认准了突破口,走出了具有同心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马洪海说。
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自治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按照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全县锁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709户59079人。近年来,在宁夏和吴忠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支持下,同心县紧紧围绕精准扶贫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抓重点、破难点、培育新的增长点,在真抓实干中谋发展、求实效,在强力攻坚中稳增长、促转型,在聚焦聚力中抓项目、育产业,在敢于担当中抓脱贫、惠民生。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同心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增幅居宁夏全区第一,1至9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三量齐升、提质增效、动能增强、逆势而上、弯道超车的良好态势。“面对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现实,同心县坚持靶向治疗,攻坚拔寨,始终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12356’的工作思路,构制时间表、任务书,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脱贫攻坚迈出坚实步伐。”吴忠市委常委、同心县委书记马洪海表示。
“回头看”
2014年同心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26183户94450人,分布在12个乡镇153个村。在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中,同心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社评议、村审查、乡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查、群众评议、三榜公示、三上三下”的工作方法,得到自治区和吴忠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在项目扶持和自身发展过程中,同心县2014年脱贫3385户12204人,2015年脱贫3274户11800人,加上生态移民迁出建档立卡贫困户410户1511人,截至2015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9114户68935人。2016年年初,按照“凡是贫困户一户不漏,凡是已经脱贫的一户不纳入”的原则和“五看七步”识别法,全县近万名干部扎实开展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回头看”,彻底解决了“扶持谁”的问题,使精准脱贫靶向更加精准。
在“回头看”工作中,县、乡、村干部职工和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三支一扶”人员及区、市属部门微机操作人员,村村进、户户看、人人查,严格按照识别程序、识别标准和信息采集指标,扎实开展工作。“县、乡、村三级各负其责,层层把关,一级为一级负责。每一个村都有一名包抓县级领导,有一名包村乡镇负责人,有一名包村干部,有一个工作队,把精准识别贫困户的程序、标准、方法和步骤宣传到群众,成立群众代表监督评定小组,改变了过去由村干部说了算,现在由群众说了算,过去群众不知道,现在人人都知道。”同心县县长丁炜说。
据介绍,各乡镇(管委会)、包村部门、驻村工作队、包扶部门,紧密配合,全力推进。县上成立两个督查组,由县人大主任和政协主席带队对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进行跟踪督查。同时,县扶贫办成立4个指导检查组,包乡镇进行跟踪督促、检查、指导,确保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既宣传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又提高了贫困群众的参与率和知晓率,同时也转变了贫困群众‘等靠要’和‘平均主义’的思想观念,改变了过去由村干部说了算到现在由老百姓说了算的基层工作方式。”县扶贫办主任马希丰说,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中,把精准识别贫困户与精准识别干部相结合,锤炼了各级干部,化解了一大批干群矛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精准滴灌”
“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最大民生工程,我们必须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坚定决心和信心,优化流程、选准路径,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确保实现‘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力争提前脱贫’的目标,贫困县摘帽、61个贫困村出列、59079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马洪海表示。
为此,同心县构建了精准扶贫“十子”机制,扎实开展了“三个四”扶贫工程,全面压紧脱贫责任。严格落实县级领导“115”定点帮扶制度和县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双组长”制,进一步压实县乡村和驻村工作队责任,实行“一票否决”。按照中央和区市党委要求,“十三五”脱贫攻坚完不成任务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不调离不调整;贫困村不出列,工作队不撤走;建档立卡贫困户不脱贫,帮扶责任人不脱钩。
紧盯2018年脱贫摘帽目标和每年至少2万人的脱贫任务,同心县坚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与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相結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增收项目到村到户、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帮扶责任到干部到人头。
探索建立了一手资料、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一个责任人的“五个一”精准帮扶工作机制和“周督查、月通报、季观摩、半年考核、年终销号”的考核推进机制、村干部考核奖励机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由县级领导牵头的“五个一批”及综合办公室、效能监察、审计监督等1室8组。制定了《同心县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同心县脱贫攻坚责任清单》和《同心县2016年26个脱贫考核销号实施方案》等文件,把全县脱贫攻坚的主要目标任务、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和保障网分别制作了总作战图、乡镇部门作战图、行政村作战图,各司其职、共同作战。
为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脱贫保”,将丧失劳动能力的16048名贫困人口全部进行了政策兜底。按照人均1万元的标准将95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转为生态护林员。为1000户贫困户建设或回购了移民安置房。坚持因村施策,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引进7家龙头企业,培育5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机枸杞12万亩、中药材30万亩、油用牡丹1.5万亩、文冠果4万亩。确保今年26个贫困村销号,3.2万贫困人口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000元,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各项精准脱贫目标任务。 “十大工程”
同心县始终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统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12356”的精准扶贫工作思路,构制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保障网,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脱贫攻坚迈出坚实步伐。
“我们先后实施了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等‘十大脱贫攻坚工程’,建立了产业、金融、教育、生态、光伏和劳务等‘六大精准扶贫模式’,构建了行业、专业、社会帮扶‘三大扶贫格局’,初步实现了精准识别、产业扶持、教育培训、责任帮扶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项目资金、帮扶措施到户。”丁炜说。
目前,全县上下以推进产业发展为引擎,以脱贫增收为核心,打好“组合拳”,延长产业链,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同心实际的“生态 产业 富民”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子。
“下马关万头黑毛驴繁育基地开工建设,张家树、郑儿庄村旱地黄花菜试验示范种植,王团镇黄草岭村乡村扶贫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同德等移民村屋顶光伏扶貧和下马关陈儿庄、三山井等村农光互补、畜光互补、村级电站项目加快推进;劳务产业作为群众脱贫增收的铁杆庄稼,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8万人次,工资性收入29亿元。”说起产业扶贫,马希丰掰着指头,为记者算起了扶贫账。
据了解,同心县大力探索创新金融扶贫模式,筹措资金2亿元,设立了扶贫产业基金、清真产业基金等8项基金,对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评级授信,采取无担保、无抵押、以项目定贷款的方式,累计发放扶贫贷款38亿元,为精准扶贫“造血健体”。
数据显示,同心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5.2万人减少到2016年的5.9万人;贫困面由38%降至14.8%,下降了23.2个百分点;小康综合指数由2010年的57.3%提高到2015年的75.16%。扶贫开发实现了从单点扶贫向整体推进、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救济式扶贫向产业化扶贫的历史性转变,老百姓从等靠要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转变。
“加快发展始终是同心最大的政治、最紧迫的任务。我们把脉大势、理清思路,提出建设‘五个同心‘的战略举措,推进了‘富民为先、产业为要、以人为本、富民强县’的发展路径,明确了打造宁夏中南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样板县,奋力冲刺山区第一方阵的战略目标。坚持特色优先,走出了具有同心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实践证明,这些思路、举措、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主题,契合同心实际,让我们找准了主抓手、认准了突破口,走出了具有同心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马洪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