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学科是一门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动手操作和数学思维的科学。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在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的作用下,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逐渐成为教师所关注的重点。但是,教师使用的教学方式依然过于传统,为了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会让学生充分背诵教学重难点,缺少对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学生会逐渐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动力,课堂教学质量也会随之降低。因此,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下面,本文就对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1-159
动手操作就让学生通过动手来体验抽象知识,从而有效掌握抽象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小学阶段中,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在逐步的培养中。而动手能力则是学生从小就会的一种能力。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规律,为学生开展动手实验环节,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学生会激发出学习的乐趣,也会在动手操作中培养自己的思维和认知。这样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提出学习任务,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经过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提前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及时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从而让课堂教学更顺利的展开。在传统的课前预习环节中,教师会让学生通过阅读数学公式、尝试做题来进行课前预习。这样的预习方式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的预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数学预习中,教师就为学生提出动手操作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预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动作操作能力,还能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从而掌握教学知识点,为后续有效课堂学习打造基础。
例如,我们以《圆》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教学为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圆的概念以及圆周长的计算方式。教师就将动手操作实验设计到预习环节中,为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如,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自己的测量办法,尝试一下怎样计算和测量圆的周长。并且动手来证明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准确。当教师将预习任务布置给学生之后,学生在预习环节中将自己的猜想和实验进行了记录。然后,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方法,并且通过运用教学用具来展示自己的结果。然后,教师为学生讲解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并让学生将自己测量方法的结果和公式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看最终结果是否一样。通过在课前预习环节中为学生提出动手操作的任务,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动力,学生也会积极进行学习和实践操作。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提前掌握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打造基础,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创设趣味情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兴趣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背诵大量的数学公式、做丰富的数学题以及记忆其他数学知识。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提升,需要记忆的知识也逐渐丰富起来,需要记忆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很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混淆和遗漏,会进一步加重学生的学习压力。与此同时,教师所使用的固定化教学方式,也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会让学生产生数学很难学的想法,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开展动手实验操作环节。在为学生创设趣味学习情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培养对动手操作的乐趣,也会自愿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提升学习效果。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
例如,我们以《圆柱和圆锥》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教学为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等底面积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关系。但是对于数学抽象事物的学习来说,直接让学生阅读数学文本不如让学生直面观察数学现象掌握的更牢。因此,教师就为学生开展动手实验操作环节。在数学学习之前,教师先为学生准备和本节课有关的教学道具,如,沙子、测量尺、圆柱和圆锥的器具等。教师再从互联网中搜集一些和本节课有关的动态动手操作视频,设计成教学课件。之后,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先把提前准备好的教学用具发到学生的手中,并且为学生提出本节课的教学问题:“同学们,现在你们手中有这些道具,如何利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判断这些同等底面积和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之间关系。”由于部分学生没有提前预习而出现不会操作的现象。教师就把提前制作好的微课视频展现给学生,并大致说一下操作方式。学生在视频的教导下,很容易得出相应的结果。通过为学生创设具有趣味性的学习场景,让学生不在害怕数学的学习,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乐趣,还能实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
三、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需要教师明确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意识到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性。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运用小组合作方式,为学生开展教学。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小组任务。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还能及时找出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从而有效完善和改正。
例如,我们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教学为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三角形边长的概念。因此,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角形的三个边,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然后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并且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搜集三角形的实际物体,仔细观察三角形的边长。当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引导。之后,学生通过小组内部的相互讨论和动手操作,最終找到了结果。教师通过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还提升了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实现了高质量课堂教学和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点,也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重难点,为学生开展动手实践教学环节。以此让学生摆脱原有低效的学习方式,在不断的学习中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动力,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翁红梅.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2012(3).
[2]温建红,刘蓓.论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实施策略[J].数学教学研究,2013(5).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1-159
动手操作就让学生通过动手来体验抽象知识,从而有效掌握抽象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小学阶段中,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在逐步的培养中。而动手能力则是学生从小就会的一种能力。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规律,为学生开展动手实验环节,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学生会激发出学习的乐趣,也会在动手操作中培养自己的思维和认知。这样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提出学习任务,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经过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提前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及时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从而让课堂教学更顺利的展开。在传统的课前预习环节中,教师会让学生通过阅读数学公式、尝试做题来进行课前预习。这样的预习方式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的预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数学预习中,教师就为学生提出动手操作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预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动作操作能力,还能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从而掌握教学知识点,为后续有效课堂学习打造基础。
例如,我们以《圆》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教学为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圆的概念以及圆周长的计算方式。教师就将动手操作实验设计到预习环节中,为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如,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自己的测量办法,尝试一下怎样计算和测量圆的周长。并且动手来证明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准确。当教师将预习任务布置给学生之后,学生在预习环节中将自己的猜想和实验进行了记录。然后,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方法,并且通过运用教学用具来展示自己的结果。然后,教师为学生讲解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并让学生将自己测量方法的结果和公式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看最终结果是否一样。通过在课前预习环节中为学生提出动手操作的任务,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动力,学生也会积极进行学习和实践操作。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提前掌握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打造基础,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创设趣味情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兴趣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背诵大量的数学公式、做丰富的数学题以及记忆其他数学知识。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提升,需要记忆的知识也逐渐丰富起来,需要记忆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很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混淆和遗漏,会进一步加重学生的学习压力。与此同时,教师所使用的固定化教学方式,也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会让学生产生数学很难学的想法,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开展动手实验操作环节。在为学生创设趣味学习情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培养对动手操作的乐趣,也会自愿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提升学习效果。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
例如,我们以《圆柱和圆锥》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教学为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等底面积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关系。但是对于数学抽象事物的学习来说,直接让学生阅读数学文本不如让学生直面观察数学现象掌握的更牢。因此,教师就为学生开展动手实验操作环节。在数学学习之前,教师先为学生准备和本节课有关的教学道具,如,沙子、测量尺、圆柱和圆锥的器具等。教师再从互联网中搜集一些和本节课有关的动态动手操作视频,设计成教学课件。之后,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先把提前准备好的教学用具发到学生的手中,并且为学生提出本节课的教学问题:“同学们,现在你们手中有这些道具,如何利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判断这些同等底面积和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之间关系。”由于部分学生没有提前预习而出现不会操作的现象。教师就把提前制作好的微课视频展现给学生,并大致说一下操作方式。学生在视频的教导下,很容易得出相应的结果。通过为学生创设具有趣味性的学习场景,让学生不在害怕数学的学习,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乐趣,还能实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
三、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需要教师明确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意识到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性。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运用小组合作方式,为学生开展教学。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小组任务。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还能及时找出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从而有效完善和改正。
例如,我们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教学为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三角形边长的概念。因此,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角形的三个边,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然后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并且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搜集三角形的实际物体,仔细观察三角形的边长。当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引导。之后,学生通过小组内部的相互讨论和动手操作,最終找到了结果。教师通过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还提升了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实现了高质量课堂教学和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点,也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重难点,为学生开展动手实践教学环节。以此让学生摆脱原有低效的学习方式,在不断的学习中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动力,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翁红梅.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2012(3).
[2]温建红,刘蓓.论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实施策略[J].数学教学研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