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数学课中读题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基础。通过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条件与问题,明确条件与问题的种种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题作良好的铺垫。
关键词 有效读题;小学生;审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7-0256-01
一、指导学生读题,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认真读题,它不仅是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还是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方法和习惯非常重要。那如何培养孩子的审题习惯呢?
第一步,训练学生先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而且要培养学生每道题至少读三遍的习惯。
第一遍读题就是简单的识字,我要求学生用食指一边指着题目一边试着读,遇到生字还要帮助学生认识生字,先把生字写在黑板上,注上拼音,反复让学生跟读几遍,这样学生就会记住这个字。就如我们私下开玩笑说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既是数学老师又是半个语文老师。读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读正确,不添字漏字。第二遍读题再让孩子找出自己读得懂的地方和读不懂的地方。第三遍读题,特别是解决问题,要思考弄清信息和問题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一读、二找、三思考”,让孩子有效的经历这样的一个审题的过程,才能提高孩子的审题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会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道题说的是个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求什么?让学生说给学生听,最后教师再进行指导,与孩子一起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去验证孩子审题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样不但能培养孩子的审题能力和观察能力,还能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步,数学体现的是简单的美,没有过多的修饰,所以要让孩子学会细读。在读中找到关键词语、重点数据、关键句子,并去体会,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例如,低年级的教科书中在解决问题的这部分知识中都是以图文呈现。所以,在教学时还要告诉学生,首先要读图,了解图中的信息,然后再去读文字,接着再来分析知道哪些条件,要求的是什么问题,让学生知道图和文字是有联系的,要把图文结合起来读,结合起来理解。通过认真的读图,说出图意,可帮助他们理解题意,理清图和文之间的联系,就能在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掌握了读图文应用题的方法,他们在解决这部问题就轻松多了。
第三步,教会学生看线段图、画线段图,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揭露隐藏着的数量关系,掌握数量。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例5:小林家和小云家相距4.5千米。小林骑自行车每分钟骑250米,小云骑自行车每分钟骑200米。周日早上9时两人分别从家骑自行车相向而行,两人何时相遇?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将复杂的问题直观化了,找到了隐藏着的数量关系,即:小林骑的路程 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了正确的方程,0.25X 0.2X=4.5。
二、巧用“围魏救赵”,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
指导学生有效读题除了直接指导怎样读题以外,还可以适当采用“围魏救赵”的方法来间接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比如指导学生利用一道练习题举一反三、知识迁移、练习拓展等。记得一次练习课上订正完6.04立方分米=(6.04)升=(6040)毫升后,我追问学生:“这道题咱们还可以怎样出题?”学生积极举手回答,认为把这题改成6.04立方分米=(6)升(40)毫升,这样既辨别了两道题的不同,巩固了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学生的正确率。
三、养成读题的好习惯,摒弃不良习惯
在以往教学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对题目只粗略地一看,遇到题目长的犯懒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读完,然后想当然地做起来,答案自然是错误的。所以,我要求学生做到解题要首先读题、认真读题,克服不良思维定势等不良读题习惯。比如学生对熟悉的题型总是会麻痹大意,掉以轻心,看也没看清,提笔就写,结果可想而知。就拿这次期中考试来说,有这样一道填空题“用分数表示图中的白色部分”,我们平时遇到的题目都是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受不良思维定势的作用,好几个同学都在这道题里失误了,把它做成了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读“题”百遍,其义自现。读题先从一句话题目开始,由易到难,逐步发展到较复杂的题目;其次,读题后,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画圈、画线,从中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让学生找出题目结构的规律和读条件的顺序,注意是否有多余条件,学会读题方法。比如学生在做这道习题时:五年级一班在操场上排队,不管是7人一排,还是8人一排,都剩余3人。五年级一班最少有多少人?学生认真读题后,学生圈出了重点词语“最少”,想到了“最少”就是“至少、最小”的意思,接着再联想到学习的知识点——最小公倍数,从而弄清了题目其实就是求7和8的最小公倍数。
孩子的分析能力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对于一些难以得出的信息,教师也可以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说清题意,引导学生说思路。让学生学会画线段图,教学中巧设对比,仔细辨别,这样随着孩子年龄的慢慢增长,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孩子独立审题的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当然,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老师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及热情鼓励,因为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有效提问可以让学生理清思绪,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良好的审题习惯的培养是重要的,持之以恒的,并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但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困难的。教师需要明确“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必须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因此,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关键词 有效读题;小学生;审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7-0256-01
一、指导学生读题,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认真读题,它不仅是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还是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方法和习惯非常重要。那如何培养孩子的审题习惯呢?
第一步,训练学生先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而且要培养学生每道题至少读三遍的习惯。
第一遍读题就是简单的识字,我要求学生用食指一边指着题目一边试着读,遇到生字还要帮助学生认识生字,先把生字写在黑板上,注上拼音,反复让学生跟读几遍,这样学生就会记住这个字。就如我们私下开玩笑说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既是数学老师又是半个语文老师。读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读正确,不添字漏字。第二遍读题再让孩子找出自己读得懂的地方和读不懂的地方。第三遍读题,特别是解决问题,要思考弄清信息和問题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一读、二找、三思考”,让孩子有效的经历这样的一个审题的过程,才能提高孩子的审题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会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道题说的是个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求什么?让学生说给学生听,最后教师再进行指导,与孩子一起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去验证孩子审题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样不但能培养孩子的审题能力和观察能力,还能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步,数学体现的是简单的美,没有过多的修饰,所以要让孩子学会细读。在读中找到关键词语、重点数据、关键句子,并去体会,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例如,低年级的教科书中在解决问题的这部分知识中都是以图文呈现。所以,在教学时还要告诉学生,首先要读图,了解图中的信息,然后再去读文字,接着再来分析知道哪些条件,要求的是什么问题,让学生知道图和文字是有联系的,要把图文结合起来读,结合起来理解。通过认真的读图,说出图意,可帮助他们理解题意,理清图和文之间的联系,就能在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掌握了读图文应用题的方法,他们在解决这部问题就轻松多了。
第三步,教会学生看线段图、画线段图,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揭露隐藏着的数量关系,掌握数量。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例5:小林家和小云家相距4.5千米。小林骑自行车每分钟骑250米,小云骑自行车每分钟骑200米。周日早上9时两人分别从家骑自行车相向而行,两人何时相遇?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将复杂的问题直观化了,找到了隐藏着的数量关系,即:小林骑的路程 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了正确的方程,0.25X 0.2X=4.5。
二、巧用“围魏救赵”,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
指导学生有效读题除了直接指导怎样读题以外,还可以适当采用“围魏救赵”的方法来间接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比如指导学生利用一道练习题举一反三、知识迁移、练习拓展等。记得一次练习课上订正完6.04立方分米=(6.04)升=(6040)毫升后,我追问学生:“这道题咱们还可以怎样出题?”学生积极举手回答,认为把这题改成6.04立方分米=(6)升(40)毫升,这样既辨别了两道题的不同,巩固了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学生的正确率。
三、养成读题的好习惯,摒弃不良习惯
在以往教学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对题目只粗略地一看,遇到题目长的犯懒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读完,然后想当然地做起来,答案自然是错误的。所以,我要求学生做到解题要首先读题、认真读题,克服不良思维定势等不良读题习惯。比如学生对熟悉的题型总是会麻痹大意,掉以轻心,看也没看清,提笔就写,结果可想而知。就拿这次期中考试来说,有这样一道填空题“用分数表示图中的白色部分”,我们平时遇到的题目都是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受不良思维定势的作用,好几个同学都在这道题里失误了,把它做成了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读“题”百遍,其义自现。读题先从一句话题目开始,由易到难,逐步发展到较复杂的题目;其次,读题后,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画圈、画线,从中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让学生找出题目结构的规律和读条件的顺序,注意是否有多余条件,学会读题方法。比如学生在做这道习题时:五年级一班在操场上排队,不管是7人一排,还是8人一排,都剩余3人。五年级一班最少有多少人?学生认真读题后,学生圈出了重点词语“最少”,想到了“最少”就是“至少、最小”的意思,接着再联想到学习的知识点——最小公倍数,从而弄清了题目其实就是求7和8的最小公倍数。
孩子的分析能力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对于一些难以得出的信息,教师也可以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说清题意,引导学生说思路。让学生学会画线段图,教学中巧设对比,仔细辨别,这样随着孩子年龄的慢慢增长,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孩子独立审题的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当然,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老师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及热情鼓励,因为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有效提问可以让学生理清思绪,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良好的审题习惯的培养是重要的,持之以恒的,并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但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困难的。教师需要明确“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必须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因此,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