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年底,从上海携程亲子园教师喂孩子吃芥末,到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被爆“扎针喂药”,虐童事件层出不穷,对幼儿的施暴手段“花样百出”。一时间,媒体、专家和普通大众都对此密切地发声,表态度、剖真相、给建议,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既分析了幼儿教育目前面临的现状,又提出如何保护幼儿安全一些策略,这种对虐童事件的深刻反思,将有益于未来我国幼儿教事业的发展。
官媒发声:“幼有所肓”的底线不容击穿
人民日报
近期的这些事件,虽然都属极端个案,但都击中了孩子这根家长绷得最紧的神经。孩子们的身心伤害、事件引发的负面舆情,哪怕是百分之或一千分之一的几率,都不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应该在源头上予以整改。
新华网
揪心、寒心、痛心!此时此刻,用这三个“心”反映公众的心情,一点都不为过。尤其是为人父母者,谁听到这样的虐童事件不会恐慌?由彼及此,谁能百分之百保证自己的孩子是绝对安全的?我们不禁要问,为何类似事件一件接着一件?我们常常讲要“将心比心”,然而对于没有“心”的老师,讲再多也无异于白费力气。
希望有关部门全力调查、对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给公众一个交代。也希望此事能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强监管,从源头上整改,吹散虐童阴影。
虐童事件为何频繁发生
张俊(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鹤琴幼儿园园长)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总体上还是不高的,这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收入水平低,远远达不到他们的劳动强度和担负责任相称的水平。当越来越少的人愿意选择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必然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不合格教师进入这个职业。因此,“虐童”已经是一个社会现象,远不是所谓师德教育所能解决的问题。
人民日报
这些虐童事件无不表明,幼师若是素质差,幼儿就会遭殃。提高幼师素质、抬升准入门槛、完善幼师培养,是解决此类问题时不能绕开的一环。严惩虐童幼师,与关心幼师待遇和培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从问题出发,针对“幼师真穷、幼教真苦、托幼真难”的现实情况,有必要设定幼师收入补偿制度,有必要弥补幼师心理落差以增强职业认同感,有必要通过职称评定等方式将幼师纳入统一管理,有必要对幼师上岗进行资格审查、定期考核、不定期淘汰……或许,这样才能让真正爱孩子的人从事培育“祖国花朵”的工作,才能让孩子在健康温馨的学前教育中免受无谓的伤害、形成完整的人格。
有效沟通准确了解孩子在园状况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最近网上曝光了很多幼儿园虐童的事件,很多家长为此非常着急,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会不会遇到这种情况,但是因为孩子太小,又不知道该怎样去问他这样的事情,我给大家的建议就是与孩子进行“情景模拟”。
家长在孩子回家安顿好以后,在非常轻松的情况下,可以与孩子做一个小“游戏”。比如,家长对孩子说:宝宝,我特别想跟你玩一会儿,你愿意吗?当孩子回答“愿意”的时候,家长继续说:咱们学学幼儿园好不好?我来当宝宝,你来当老师。当孩子答应以后,家长就可以模拟出在幼儿园的各种情景。家长可以突然闹起来,说:我肚肚疼,我想我妈妈啦。看看孩子是如何反应的,如果孩子的表现很自然,开始安慰你,那说明他在幼儿园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也是被如此安抚的。相反,他可能会用阿姨(老师)的一些方式来对待你,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就会知道孩子遇到了什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发生过什么。
小楼老师(ID:xiaolouxinli)如果孩子上了一天幼儿园,而父母只问:你今天过得怎么样?他们是难以回答的。对于幼童,需要有一些清晰的问题,有一些引导的问题,让他们能够顺利表达和回忆。如果只通过检查孩子身体有没有伤,才能来确认他们在幼儿园有没有受到伤害,可能就太晚了。我建议家长可以通过问问题的方式来了解孩子每天上幼兒园的情况,比如:
今天在幼儿园里发生的最好/最不好的事是什么?告诉我今天什么事让你笑了?你今天听到的最奇怪的话是什么啊?(或者:你今天听到谁说了奇怪的话吗?)如果外星人到了你们班,要带走一个人,你希望它把谁带走?(也许有些孩子还不知道外星人,但可能知道妖怪,野兽等等,可以换)今天你们老师说得最多的是什么事情呢?如果明天你变成了老师,你会做什么呢?诸如此类。
当你问孩子这些问题的时候,可能会得到让你惊讶的答案。也可能,这些问题会引导他们告诉你更多发生在幼儿园的事情。当然,这些问题还远远不够。希望我们能一起努力保护好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家长应战胜焦虑,做好孩子的保护伞
渡渡群某位幼儿园园长
关于虐童事件,有一些话要提醒家长朋友们,不管我们内心经历了多么大的恐慌和震惊,请记住:首先,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第二,这只是我们成人要面对的事情,请不要把这些负面的情绪传递给幼小的孩子。第三,保护好孩子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细心的观察孩子的身体和情绪变化,积极与老师沟通,多角度增加对老师和照顾者的了解以判断他们是否值得信赖。
暖暖妈爱分享
我要告诉孩子的是:家长是你永远的依靠。
孩子犯了错误被批评了,作为家长要第一时间理解和支持孩子。即使是孩子真的做错了,也要先安抚,再就事情的对错来教育。不要直接就批评或指责,这会影响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感。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不管发生什么,父母永远都是最坚强的依靠。只有孩子相信了我们,才会无所顾忌的跟我们沟通。
官媒发声:“幼有所肓”的底线不容击穿
人民日报
近期的这些事件,虽然都属极端个案,但都击中了孩子这根家长绷得最紧的神经。孩子们的身心伤害、事件引发的负面舆情,哪怕是百分之或一千分之一的几率,都不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应该在源头上予以整改。
新华网
揪心、寒心、痛心!此时此刻,用这三个“心”反映公众的心情,一点都不为过。尤其是为人父母者,谁听到这样的虐童事件不会恐慌?由彼及此,谁能百分之百保证自己的孩子是绝对安全的?我们不禁要问,为何类似事件一件接着一件?我们常常讲要“将心比心”,然而对于没有“心”的老师,讲再多也无异于白费力气。
希望有关部门全力调查、对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给公众一个交代。也希望此事能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强监管,从源头上整改,吹散虐童阴影。
虐童事件为何频繁发生
张俊(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鹤琴幼儿园园长)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总体上还是不高的,这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收入水平低,远远达不到他们的劳动强度和担负责任相称的水平。当越来越少的人愿意选择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必然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不合格教师进入这个职业。因此,“虐童”已经是一个社会现象,远不是所谓师德教育所能解决的问题。
人民日报
这些虐童事件无不表明,幼师若是素质差,幼儿就会遭殃。提高幼师素质、抬升准入门槛、完善幼师培养,是解决此类问题时不能绕开的一环。严惩虐童幼师,与关心幼师待遇和培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从问题出发,针对“幼师真穷、幼教真苦、托幼真难”的现实情况,有必要设定幼师收入补偿制度,有必要弥补幼师心理落差以增强职业认同感,有必要通过职称评定等方式将幼师纳入统一管理,有必要对幼师上岗进行资格审查、定期考核、不定期淘汰……或许,这样才能让真正爱孩子的人从事培育“祖国花朵”的工作,才能让孩子在健康温馨的学前教育中免受无谓的伤害、形成完整的人格。
有效沟通准确了解孩子在园状况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最近网上曝光了很多幼儿园虐童的事件,很多家长为此非常着急,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会不会遇到这种情况,但是因为孩子太小,又不知道该怎样去问他这样的事情,我给大家的建议就是与孩子进行“情景模拟”。
家长在孩子回家安顿好以后,在非常轻松的情况下,可以与孩子做一个小“游戏”。比如,家长对孩子说:宝宝,我特别想跟你玩一会儿,你愿意吗?当孩子回答“愿意”的时候,家长继续说:咱们学学幼儿园好不好?我来当宝宝,你来当老师。当孩子答应以后,家长就可以模拟出在幼儿园的各种情景。家长可以突然闹起来,说:我肚肚疼,我想我妈妈啦。看看孩子是如何反应的,如果孩子的表现很自然,开始安慰你,那说明他在幼儿园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也是被如此安抚的。相反,他可能会用阿姨(老师)的一些方式来对待你,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就会知道孩子遇到了什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发生过什么。
小楼老师(ID:xiaolouxinli)如果孩子上了一天幼儿园,而父母只问:你今天过得怎么样?他们是难以回答的。对于幼童,需要有一些清晰的问题,有一些引导的问题,让他们能够顺利表达和回忆。如果只通过检查孩子身体有没有伤,才能来确认他们在幼儿园有没有受到伤害,可能就太晚了。我建议家长可以通过问问题的方式来了解孩子每天上幼兒园的情况,比如:
今天在幼儿园里发生的最好/最不好的事是什么?告诉我今天什么事让你笑了?你今天听到的最奇怪的话是什么啊?(或者:你今天听到谁说了奇怪的话吗?)如果外星人到了你们班,要带走一个人,你希望它把谁带走?(也许有些孩子还不知道外星人,但可能知道妖怪,野兽等等,可以换)今天你们老师说得最多的是什么事情呢?如果明天你变成了老师,你会做什么呢?诸如此类。
当你问孩子这些问题的时候,可能会得到让你惊讶的答案。也可能,这些问题会引导他们告诉你更多发生在幼儿园的事情。当然,这些问题还远远不够。希望我们能一起努力保护好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家长应战胜焦虑,做好孩子的保护伞
渡渡群某位幼儿园园长
关于虐童事件,有一些话要提醒家长朋友们,不管我们内心经历了多么大的恐慌和震惊,请记住:首先,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第二,这只是我们成人要面对的事情,请不要把这些负面的情绪传递给幼小的孩子。第三,保护好孩子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细心的观察孩子的身体和情绪变化,积极与老师沟通,多角度增加对老师和照顾者的了解以判断他们是否值得信赖。
暖暖妈爱分享
我要告诉孩子的是:家长是你永远的依靠。
孩子犯了错误被批评了,作为家长要第一时间理解和支持孩子。即使是孩子真的做错了,也要先安抚,再就事情的对错来教育。不要直接就批评或指责,这会影响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感。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不管发生什么,父母永远都是最坚强的依靠。只有孩子相信了我们,才会无所顾忌的跟我们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