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生命因学生而精彩,教师的生活因教学而充实。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课堂精彩无限呢?我觉得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备课。也就是说,如果要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能力,就不能不重视备课这个环节。
提到备课,首先应该明确“备课”的概念。备课不等于“背课”,备课的含义远比背课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备课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一方面,从广义上说,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应该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因为教师也是以自己的所有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另一方面,狭义上的备课就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教案,即实施教学的方案。
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你要想上好课,就必须要备好课。备课时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解读教材和学生。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且新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材进行全面、深度、系统的解读。我们不能被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同时,我们还要认真解读学生,要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就能防止因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导致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而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样,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深浅也要适中。内容太深,学生难以接受;内容过浅,而学生索然无味。我们只有真正做到深入浅出,才能让学生乐学。
2.客观分析教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全部。况且,教材的更新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尽管编写者遵循教材编写的基本原理,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来构建教材体系,但也会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也无法完全满足现实中的每个学生的需要。如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限于篇幅,教材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写得十分详尽,也不可能把一些定理、法则、公式、规律的发现探索过程叙述得清清楚楚;教材编写的相对稳定性,不可能及时地把一些反映时代的内容收集进去……所以教师必须客观地认识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地进行加工。教学实践也已证明: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就不一样。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不妨对下列问题做出回答:⑴教材内容是不是完成课时教学所必需的?还要补充什么?有哪些内容与目标无关?哪些内容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⑵教学从哪里开始?教材中所呈现的知识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⑶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只有在回答了上述问题之后,才能采用有效的策略,诸如调整教学顺序、提供现实背景、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改变呈现方式、设计或引进开放题、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甚至重组教材内容,等等,使教材内容成为更易于课堂教学表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材料,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3.备教学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有一定的预测。
制定课时目标前,应整体把握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总目标和低中高段的各段目标,备课才能有的放矢。教学低段时的备课应“高瞻远瞩”,中段的备课应“瞻前顾后”,而高段备课在冲向总目标的同时能“居高临下”。这样,备课就能注意各年段之间的有机衔接,避免“各自为政”的盲目性。总目标为终点,年段目标为线,单元目标为面,课时目标为点,备课时点面结合,螺旋上升,达到实用与高效。
4.备好教学程序。
4.1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循序渐进过程。在备课时,我们要根据这一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灵活安排各个环节的先后次序及主次地位。
4.2启发学生思维,精心设计问题。
启发思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而数学的思维来自问题。所以,在备课时,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惑的问题,微妙的问题,疑难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4.3恰当选择教学方法。
近年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由过去的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一改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注意采用富有启发性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问题法、研讨法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提到备课,首先应该明确“备课”的概念。备课不等于“背课”,备课的含义远比背课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备课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一方面,从广义上说,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应该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因为教师也是以自己的所有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另一方面,狭义上的备课就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教案,即实施教学的方案。
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你要想上好课,就必须要备好课。备课时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解读教材和学生。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且新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材进行全面、深度、系统的解读。我们不能被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同时,我们还要认真解读学生,要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就能防止因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导致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而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样,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深浅也要适中。内容太深,学生难以接受;内容过浅,而学生索然无味。我们只有真正做到深入浅出,才能让学生乐学。
2.客观分析教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全部。况且,教材的更新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尽管编写者遵循教材编写的基本原理,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来构建教材体系,但也会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也无法完全满足现实中的每个学生的需要。如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限于篇幅,教材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写得十分详尽,也不可能把一些定理、法则、公式、规律的发现探索过程叙述得清清楚楚;教材编写的相对稳定性,不可能及时地把一些反映时代的内容收集进去……所以教师必须客观地认识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地进行加工。教学实践也已证明: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就不一样。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不妨对下列问题做出回答:⑴教材内容是不是完成课时教学所必需的?还要补充什么?有哪些内容与目标无关?哪些内容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⑵教学从哪里开始?教材中所呈现的知识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⑶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只有在回答了上述问题之后,才能采用有效的策略,诸如调整教学顺序、提供现实背景、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改变呈现方式、设计或引进开放题、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甚至重组教材内容,等等,使教材内容成为更易于课堂教学表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材料,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3.备教学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有一定的预测。
制定课时目标前,应整体把握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总目标和低中高段的各段目标,备课才能有的放矢。教学低段时的备课应“高瞻远瞩”,中段的备课应“瞻前顾后”,而高段备课在冲向总目标的同时能“居高临下”。这样,备课就能注意各年段之间的有机衔接,避免“各自为政”的盲目性。总目标为终点,年段目标为线,单元目标为面,课时目标为点,备课时点面结合,螺旋上升,达到实用与高效。
4.备好教学程序。
4.1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循序渐进过程。在备课时,我们要根据这一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灵活安排各个环节的先后次序及主次地位。
4.2启发学生思维,精心设计问题。
启发思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而数学的思维来自问题。所以,在备课时,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惑的问题,微妙的问题,疑难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4.3恰当选择教学方法。
近年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由过去的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一改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注意采用富有启发性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问题法、研讨法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就是好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