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2日,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遭掷鞋干扰,各国媒体当即纷纷报道,消息瞬间传遍世界。但当时正在进行直播的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和新闻频道立刻做了断讯处理,画面切回到演播室。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也曾随行温总理采访,后来她在博客中描述了这一段经历:由于伦敦正值大风雪,交通困难,包括凤凰在内的一些香港媒体便放弃了前往剑桥大学采访,认为“反正中央台有直播,外国通讯社有画面”,于是“大家齐聚在一起看中央四套的直播”。当央视直播出现状况后, “大家开始上网寻找最新消息,很快,路透和BBC的快讯出来了,原来有人扔鞋子,很快路透有了警察拿着那只鞋子的照片。过了几分钟,Sky打出了突发新闻:记者报道有一个台下的听众扔鞋子,记者不忘加上一句:用最时髦的方式抗议。”
除央视直播中断现场信号外,在国内媒体的初期报道中,在处理这条新闻的时候,同样隐去了重要的情节,除了只是把这一事件说成“干扰事件”之外,报道的角度主要放在中方的抗议和英方的道歉上,根本没有提及扔鞋一事。包括外交部2月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外国记者问及此事,新闻发言人也笼统地一句话带过:“演讲过程中,有人极力干扰现场秩序,破坏演讲。”也就是说,国内受众从国内新闻媒体上无法获知温总理在剑桥演讲时现场发生了何种干扰。
国外一些媒体立刻就此说事儿,再次对中国新闻媒体的报道手法给予负面评价。如某些西方媒体评论道:“2008年,前任总统布什被人扔鞋子的时候,中国媒体反应迅速,报道及时,展现了新闻工作者的优良素质。昨天,中国媒体奉行了沉默是金”;“新华社报道,英国当局对此意外事件表示歉意,而且中方‘对这件事情表示极大的愤慨’。但是,报道中没有说明意外事件具体指什么”; “对温家宝在剑桥的遭遇,大陆媒体多采用官方新华社的通稿,都绝口不提扔鞋一事”; “中国媒体对可能令国家领导人难堪的的新闻通常一律不予报道,因为不愿意丢面子”。
2月3日晚,中央电视台在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新闻联播》中,用了整整4分钟的时间,详细报道了“扔鞋事件”始末。报道从语焉不详到客观坦率,媒体立刻由被动转为主动,不仅得到了国内受众的肯定,也令西方媒体大跌眼镜。一些媒体随即称: “中国中央电视台在2月3日晚间的《新闻联播》节目中,罕有地完整播出了整个‘扔鞋’过程。打破了中国媒体不报道本国领导人被抗议的惯例”;“当星期二晚间,没有经过任何剪辑的剑桥掷鞋图像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中的时候,很多中国问题观察家感到出乎意外”。
对国家领导人在出访时遭遇受干扰的事件通过媒体公布于众的做法,对于中国来说实属罕见,“扔鞋”这种极端状况更是首例。如果说,媒体“不报”是多年来的惯例,那么,“报”就成为了改进,甚至具有突破的意义。不管转变的决策过程如何,但在短短一天多的时间内,相信至少有以下两个因素促使决策者及时做出决断。
一是看到互联网已使事件的相关信息广为传播。中国的网民不仅从网上各种新闻源第一时间获得有关信息,并且还在不断获得后续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从国外新闻媒体网站发出的文字报道、路透社拍摄的保安人员捡拾讲台上鞋子的照片,以及CNN、Sky、YouTube等网站的众多视频。获得这些信息的不少网友,又通过论坛、博客等手段将这些信息迅速地在国内进行二次传播。也就是说,尽管国内的新闻媒体没有报道现场状况,但网民通过互联网已洞悉全部。倘若此时新闻媒体的报道不及时改变,势必陷入更被动状态,试想随着事件的发展,媒体如何进行后续报道?
二是看到事件发生后民众的反应冷静平和。“德国之声”2月4日的一则报道写道: “在一次北京街头民意调查中,接受访问的居民却有不同的观点: ‘对于我们来说,温总理在我们心中,我觉得,你报一报吧,对咱们国家也挺有好处的’; “这只有给他加分,增光,没有什么影响。’这两位居民的观点代表了绝大多数北京人的看法。在中国的网络论坛上,许多网友发贴称赞温家宝在整个事件中反应沉着,并将演讲继续下去。”广大网友不仅高度评价了温总理当场“处变不惊”,纷纷夸赞说“体现了大国政治家的风度”,而且还出主意说温总理的回答其实可以更加幽默,如:“这位扔鞋同学可能认错了人吧。” “朋友,这鞋是中国制造吧?没我们造鞋,你还光着脚呢。”网友对扔鞋者的行为也纷纷给予谴责,有的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盛名,扔鞋可不是剑桥的一个专科,高等学府不是暴力的地方,有意见有矛盾都是通过辩论和讨论来解决的”;有的说:“剑桥应为有这样的学生而感到羞耻。明目张胆在大庭广众间将伊拉克人的创意借用了已经够丢人了,可倒是在家好好练练哪,既无臂力又无准星,说是个‘山寨版的飞鞋’都抬举他了!”
不论从哪个层面和角度看,国内媒体的初期报道手法都显得落伍,且显得没有自信。
在间丘露薇的文章中,有两处文字点了国内新闻媒体报道缺陷的穴: “虽然知道如果有这样的突发状况,央视的直播一定会切换,但是这次大家作为观众,而不是同行,觉得这样的处理让人觉得很突兀”;会场“万一有突然状况怎么办?大家想了想,应该可以倚靠外电吧。”闾丘露薇文章的结束一句更是直指问题的核心:“媒体如此的小心,似乎还没有相应的自信,是担心自己,还是担心观众? 知名博客、媒体人王小峰也就此事发表看法,认为:“以前我们都不知道国家领导人出访的时候发生什么事情,也不太清楚中国或中国人在外国人眼里的负片是什么,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看到的都是正片。随着新闻来源的逐步丰富,随着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短兵相接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不仅让中国人一时感到不适,也让领导们感到不适。”学者王锦思更是针对国内媒体的一些报道描述,撰写了《温家宝笑对干扰后不是“全场”掌声又何妨》的评论。文中写道:“温家宝题为《用发展眼光看中国》的演讲,不仅适合西方人,也适合我们看自己,看西方。如同需要我们客观介绍自己给西方一样,我们也同样需要客观介绍西方给中国民众,把中国老百姓当傻子的时代早都应该结束了。”
在30年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中国媒体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在不断进步,但是必须看到一些以往的“惯例”已不适应今天的传播环境。不少做法不仅伤害到了公众的知情权,而且伤害到了媒体的权威性。说到底,一个大国的媒体,尤其是主流新闻媒体,在今天全球化的传播语境中,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新媒体时代,必须要树立自信心态,并以专业状态、专业素质和专业手法进行报道。不如此,就无法继续赢得广大受众的尊重和美誉,就会进一步失去以往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和品牌价值。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反映心态。这就是“扔鞋事件”报道给予中国媒体最大的启示吧。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
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
除央视直播中断现场信号外,在国内媒体的初期报道中,在处理这条新闻的时候,同样隐去了重要的情节,除了只是把这一事件说成“干扰事件”之外,报道的角度主要放在中方的抗议和英方的道歉上,根本没有提及扔鞋一事。包括外交部2月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外国记者问及此事,新闻发言人也笼统地一句话带过:“演讲过程中,有人极力干扰现场秩序,破坏演讲。”也就是说,国内受众从国内新闻媒体上无法获知温总理在剑桥演讲时现场发生了何种干扰。
国外一些媒体立刻就此说事儿,再次对中国新闻媒体的报道手法给予负面评价。如某些西方媒体评论道:“2008年,前任总统布什被人扔鞋子的时候,中国媒体反应迅速,报道及时,展现了新闻工作者的优良素质。昨天,中国媒体奉行了沉默是金”;“新华社报道,英国当局对此意外事件表示歉意,而且中方‘对这件事情表示极大的愤慨’。但是,报道中没有说明意外事件具体指什么”; “对温家宝在剑桥的遭遇,大陆媒体多采用官方新华社的通稿,都绝口不提扔鞋一事”; “中国媒体对可能令国家领导人难堪的的新闻通常一律不予报道,因为不愿意丢面子”。
2月3日晚,中央电视台在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新闻联播》中,用了整整4分钟的时间,详细报道了“扔鞋事件”始末。报道从语焉不详到客观坦率,媒体立刻由被动转为主动,不仅得到了国内受众的肯定,也令西方媒体大跌眼镜。一些媒体随即称: “中国中央电视台在2月3日晚间的《新闻联播》节目中,罕有地完整播出了整个‘扔鞋’过程。打破了中国媒体不报道本国领导人被抗议的惯例”;“当星期二晚间,没有经过任何剪辑的剑桥掷鞋图像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中的时候,很多中国问题观察家感到出乎意外”。
对国家领导人在出访时遭遇受干扰的事件通过媒体公布于众的做法,对于中国来说实属罕见,“扔鞋”这种极端状况更是首例。如果说,媒体“不报”是多年来的惯例,那么,“报”就成为了改进,甚至具有突破的意义。不管转变的决策过程如何,但在短短一天多的时间内,相信至少有以下两个因素促使决策者及时做出决断。
一是看到互联网已使事件的相关信息广为传播。中国的网民不仅从网上各种新闻源第一时间获得有关信息,并且还在不断获得后续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从国外新闻媒体网站发出的文字报道、路透社拍摄的保安人员捡拾讲台上鞋子的照片,以及CNN、Sky、YouTube等网站的众多视频。获得这些信息的不少网友,又通过论坛、博客等手段将这些信息迅速地在国内进行二次传播。也就是说,尽管国内的新闻媒体没有报道现场状况,但网民通过互联网已洞悉全部。倘若此时新闻媒体的报道不及时改变,势必陷入更被动状态,试想随着事件的发展,媒体如何进行后续报道?
二是看到事件发生后民众的反应冷静平和。“德国之声”2月4日的一则报道写道: “在一次北京街头民意调查中,接受访问的居民却有不同的观点: ‘对于我们来说,温总理在我们心中,我觉得,你报一报吧,对咱们国家也挺有好处的’; “这只有给他加分,增光,没有什么影响。’这两位居民的观点代表了绝大多数北京人的看法。在中国的网络论坛上,许多网友发贴称赞温家宝在整个事件中反应沉着,并将演讲继续下去。”广大网友不仅高度评价了温总理当场“处变不惊”,纷纷夸赞说“体现了大国政治家的风度”,而且还出主意说温总理的回答其实可以更加幽默,如:“这位扔鞋同学可能认错了人吧。” “朋友,这鞋是中国制造吧?没我们造鞋,你还光着脚呢。”网友对扔鞋者的行为也纷纷给予谴责,有的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盛名,扔鞋可不是剑桥的一个专科,高等学府不是暴力的地方,有意见有矛盾都是通过辩论和讨论来解决的”;有的说:“剑桥应为有这样的学生而感到羞耻。明目张胆在大庭广众间将伊拉克人的创意借用了已经够丢人了,可倒是在家好好练练哪,既无臂力又无准星,说是个‘山寨版的飞鞋’都抬举他了!”
不论从哪个层面和角度看,国内媒体的初期报道手法都显得落伍,且显得没有自信。
在间丘露薇的文章中,有两处文字点了国内新闻媒体报道缺陷的穴: “虽然知道如果有这样的突发状况,央视的直播一定会切换,但是这次大家作为观众,而不是同行,觉得这样的处理让人觉得很突兀”;会场“万一有突然状况怎么办?大家想了想,应该可以倚靠外电吧。”闾丘露薇文章的结束一句更是直指问题的核心:“媒体如此的小心,似乎还没有相应的自信,是担心自己,还是担心观众? 知名博客、媒体人王小峰也就此事发表看法,认为:“以前我们都不知道国家领导人出访的时候发生什么事情,也不太清楚中国或中国人在外国人眼里的负片是什么,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看到的都是正片。随着新闻来源的逐步丰富,随着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短兵相接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不仅让中国人一时感到不适,也让领导们感到不适。”学者王锦思更是针对国内媒体的一些报道描述,撰写了《温家宝笑对干扰后不是“全场”掌声又何妨》的评论。文中写道:“温家宝题为《用发展眼光看中国》的演讲,不仅适合西方人,也适合我们看自己,看西方。如同需要我们客观介绍自己给西方一样,我们也同样需要客观介绍西方给中国民众,把中国老百姓当傻子的时代早都应该结束了。”
在30年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中国媒体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在不断进步,但是必须看到一些以往的“惯例”已不适应今天的传播环境。不少做法不仅伤害到了公众的知情权,而且伤害到了媒体的权威性。说到底,一个大国的媒体,尤其是主流新闻媒体,在今天全球化的传播语境中,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新媒体时代,必须要树立自信心态,并以专业状态、专业素质和专业手法进行报道。不如此,就无法继续赢得广大受众的尊重和美誉,就会进一步失去以往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和品牌价值。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反映心态。这就是“扔鞋事件”报道给予中国媒体最大的启示吧。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
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