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学片段及反思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liguo1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怀念母亲》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的第二篇课文。
  教学片断1:对于“母亲”,每位学生都能正确理解。本篇课文的主题是写作者对两位母亲那种“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的思想感情,于是我在上课导入时是这样做的。
  板书:母亲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辛辛苦苦抚养我们已经十多年了,那你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向大家介绍你的母亲吗?
  生1:我的妈妈对我非常好,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留给我吃,自己却不舍得吃。
  生2:我的妈妈为了拉扯我们姐弟三人,每天都非常辛苦地工作,早出晚归,都累瘦了。(该生是一名农民工子女,她是姐弟三人中的老大,说这些话时。她已是满眼含泪,声音哽咽)
  生3:我的妈妈对我要求非常严格,双休日都不让我出去玩,但我知道,妈妈是为了让我能更好地学习,虽然我对妈妈的做法不满意,但我知道妈妈是为了我好,她是非常爱我的……
  难点突破:听了几位同学饱含深情的发言,班上大半学生都动了感情。这时,我在黑板上写上了“怀念”二字,让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题,并来自己默读课文内容,用心感受作者的一字一句。学生在默读时,我能从学生专注的神情中看出他们是真正地在用心去读书,用自己对母亲的爱来体会作者对母亲所抒发的感情。我知道,我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学习的目标达到了。有了前面的基础,再来理解课文内容就容易多了。
  反思: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借助重点词句的学习,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都能找出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思潮起伏、心潮腾涌、怅望灰天、幻出”等重点词语,也能通过对词语的理解来体会它们在帮助作者表达思想感情时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片断2:对于“凄凉”,学生们能借助词典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来体会作者的感情,但“又凄凉又甜蜜”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就说不清了。于是我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我班有34名学生,其中有10名学生是外地来此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他们有的是从几岁就跟随父母来此打工,有的是父母外出打工,自己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几年后才随父母出来的。他们虽然没有像作者季羡林那怿离开祖国,但他们也是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比其他24名连家乡都没有离开过的学生多了一些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在理解“为什么又凄凉又甜蜜”时,我是这样对学生进行引导的:
  师:同学们。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你知道凄凉是什么意思吗?
  生:凄凉是寂寞冷落、凄惨的意思。
  师:那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凄凉”吗?
  生:他离开了自己的祖国。独自一人在德国,非常寂寞,所以他感到凄凉。
  师:那他感到非常寂寞,为什么又说是甜蜜的呢?(生都不举手发言)
  师!我们班有些同学虽没有离开自己的祖国,但却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有谁是这样的请举手!那你在家乡时有没有伙伴、同学呢?你来到这里以后,想不想他们呢?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1:想,我想到了和他们一起玩耍时的情景。
  生2:我想到了和他们之间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师:那你想到这些的时候,你们是怎样的心情?
  生1:非常高兴,非常舒服。
  生2:甜蜜。
  师:对,甜蜜的,高兴的。那你现在能理解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为什么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吗?
  生:作者自己独自一人在国外,想到故国的老朋友却没有一个在身边,非常寂寞,但又想到与老朋友之间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又感到非常甜蜜。
  师:对,作者独自一人在国外,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丝宽心、一点甜蜜,这些牢固地烙印在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所以说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难点突破:这些学生在说想到故乡的朋友时,因为有切身体会,所以说得比较动情,其他学生也都受到了一定的感染,能抓住“凄凉、甜蜜”理解了作者这比较复杂的思想感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真是特别顺利。在学完整篇课文后,学生都能体会出作者季羡林对两位母亲那“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之情。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课前认真、充分备课的重要性,认识到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作用。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会在课前更加充分、细致地备课;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继续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能逐渐学会自己用适合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责任编辑 丁洪刚
其他文献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刘忠在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提供问题与答案,学生作为一个简单的记忆器,机械地死记硬背,学生们也以记住几个答案为优秀,主体意识得不到发挥。教师如果能创设一些适当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去寻求问题,呈交全班,集思广益。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给予适当提指引和鼓励,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因为有了学生的亲自参与,必会给学生带来难以磨
期刊
一、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目标。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同时,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例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将熄灭蜡烛火焰改为学生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出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有:用烧杯罩住、用嘴吹灭、用绕成圆环状的铜丝放在火焰中等;然
期刊
发挥主体作用调动课堂气氛  高树梅    21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过程不再是在老师的满堂灌下进行,而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悟、自得,由教师讲学生听,转化成学生想、说,教师指导,这样就等于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师生共同活动,达到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课堂气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期刊
初中数学课堂的分层教学pdf  杜 刚    所谓分层教学,即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不同,有的放矢地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pdf  杜 刚    一、利用信息技术时物理实验和情境进行演示模拟    高中物理中的好多实验都具有理想性,而在实际操作当中由于条件无法满足或根本没有条件去做:如反冲和
期刊
巧用古诗文作文添异彩  刘玉珲  古诗文名句,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沉淀着灿烂的文化,它表意凝练,含义深刻,脍炙人口。加大古诗文的背诵力度,丰富语言积累,正好体现了新课标强调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要求。巧妙引用古诗文写好作文,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作品文化底蕴。考场优秀作文,有不少成功的例证:    一 巧引古诗文开头    好文章讲究
期刊
“校园华尔兹”舞的教学方法  刘永红    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中高中组有“青春风采”、“校园华尔兹”两个舞蹈,我在本学期首先给学生教了“校园华尔兹”。“校园华尔兹”选用舒缓而浪漫、优美而流畅的华尔兹音乐,带给学生舞蹈美和音乐美的体验。这种体验能增进高中学生对社交礼仪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培养高中学生大方优雅的气质和健康、挺拔的体态。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运用的三步教学方法。    一、
期刊
帮助学生畅游语文天地  张军政    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多少教育专家竭尽心智开出一服一服的治疗方剂,但收效甚微。虽然这话有点偏颇,但是是客观事实。语文教师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这没有错,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畅游语文广阔的天地。语文广阔的天地为我们教育者提供了贡献才智的舞台。  首先,关注学生。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是
期刊
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互动的过程,它的核心是“交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因此,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时间中学会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自然交际    交际情境的创设是交际的首要条件,语文课程标准上列出了许多创设方式,我们教师应在教学中有目的、有创造性地创设情境,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关照孩子的交际能力,充实学生的话题
期刊
一、增加时代特色增强课堂吸引力    革命导师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一个人即使有再丰富的知识、再发达的智力,都要依赖情感的力量。否则,就不能形成乐观进取的态度,也难以实践。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增强课堂吸引力,首先应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在传统的教学中,从课本出发,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在授课过程中又缺乏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
期刊
我国已经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也在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