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农村小学低学段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动手操作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思维。作为农村孩子,由于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所见有限,怎样培养他们在教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能力呢?
1 创设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动手操作创造宽松的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教师既是学生的长辈,又要和学生交朋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亲和力,不能让学生在一种怕教师的心态中学习。只有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学生才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
2 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
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更是数学教学的好帮手。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单一陈旧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得出数学概念和结论。为此,可以按如下方式进行教学。
2.1 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①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解决的问题;②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④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叙述出来并参与讨论;⑤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出评价。并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的行为。
2.2 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手段,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如教师可以适时地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3 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中概括出数学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概括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践。如果只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根本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从何谈动手能力的提高呢?例如教师经常让学生说说动手操作的过程,这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思维向另一种思维转化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即增长知识,又发展能力。只有重视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才是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 不同的操作类型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按照操作的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 认知型操作。认知型操作是指学生通过尝试的动手操作,对被研究的数学对象获取一定感性认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认知型操作能力对于概念的教学有很大作用。①自制学具。在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制学具,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对对象的初步认识。②感知体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等手段对实物进行感知体验,也可以直接获取概念的表象认识。
3.2 形成型操作。形成型操作是指在学生初步感知数学知识或结论后教师借助一些方法或途径,帮助学生将具体的实践操作形成的表象转化为数学知识或能力的过程。
3.2.1 实物测量。实物测量是指教给学生测量物体的方法和步骤,让其在生活中利用实物进行具体操作实践。
通过实物测量,可以使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和步骤,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感到数学知识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了学生数学意识的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2.2 借助图式表象。教师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图表形式表现出来,帮助学生从具体操作中获取数学知识。
图式表象还可以在几何形体的认识和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中得到运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数学知识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3 发散型操作。发散型操作是指在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后,教师再引导其作创造性实践的过程。①小设计。利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提出实际的问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解决方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②游戏。利用游戏中营造的轻松愉悦的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动手。
总之,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需在。培养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有步骤地组织。对小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甚至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去。我们一定要注意实践活动不能脱离教学而变成单一的、机械的、无目的性的操作,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学,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1 创设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动手操作创造宽松的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教师既是学生的长辈,又要和学生交朋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亲和力,不能让学生在一种怕教师的心态中学习。只有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学生才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
2 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
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更是数学教学的好帮手。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单一陈旧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得出数学概念和结论。为此,可以按如下方式进行教学。
2.1 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①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解决的问题;②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④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叙述出来并参与讨论;⑤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出评价。并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的行为。
2.2 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手段,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如教师可以适时地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3 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中概括出数学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概括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践。如果只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根本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从何谈动手能力的提高呢?例如教师经常让学生说说动手操作的过程,这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思维向另一种思维转化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即增长知识,又发展能力。只有重视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才是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 不同的操作类型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按照操作的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 认知型操作。认知型操作是指学生通过尝试的动手操作,对被研究的数学对象获取一定感性认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认知型操作能力对于概念的教学有很大作用。①自制学具。在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制学具,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对对象的初步认识。②感知体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等手段对实物进行感知体验,也可以直接获取概念的表象认识。
3.2 形成型操作。形成型操作是指在学生初步感知数学知识或结论后教师借助一些方法或途径,帮助学生将具体的实践操作形成的表象转化为数学知识或能力的过程。
3.2.1 实物测量。实物测量是指教给学生测量物体的方法和步骤,让其在生活中利用实物进行具体操作实践。
通过实物测量,可以使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和步骤,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感到数学知识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了学生数学意识的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2.2 借助图式表象。教师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图表形式表现出来,帮助学生从具体操作中获取数学知识。
图式表象还可以在几何形体的认识和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中得到运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数学知识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3 发散型操作。发散型操作是指在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后,教师再引导其作创造性实践的过程。①小设计。利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提出实际的问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解决方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②游戏。利用游戏中营造的轻松愉悦的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动手。
总之,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需在。培养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有步骤地组织。对小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甚至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去。我们一定要注意实践活动不能脱离教学而变成单一的、机械的、无目的性的操作,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学,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