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 城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j8203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莲城是莲城人。
  莲城是个小城,五六万人口。城内有棵千年古槐,树身丈围,年年爆开新枝翠葉。古槐位于一条东西大街上,街市繁华,人流穿梭。往北靠城隍庙一侧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巷子:水泉巷、田巷、凤凰巷、丁字巷、马背巷、仁义巷、悬壶巷,依序排过去,延伸至城东和城西。他家住水泉巷,一巷皆姓吴。吴莲城年轻时虎背熊腰,半生在泥水里挖藕拉纤干杂活儿,上了点儿年纪时,常坐在小巷深处的柳荫里喝茶。
  水泉巷有两眼古井,城有多古,井便有多古。民国十八年大旱,天下十井九枯,水泉巷的井水依然丰足,阳光下闪闪烁烁从巷子里流出去。
  吴莲城坐在巷子里喝茶的时候,眼光从巷子中间穿过去,缠绕着流水。水流进了莲湖,吴莲城的眼光也落在湖边。湖里是他劳作的地方,劳作虽苦,但他心里喜欢。湖面不大,被老城墙隔成两块,城墙上有水桶粗的刺槐,还有新栽的女贞树,碗口粗,籽实隐在叶子间,光滑油亮,一粒一粒像用黑漆染过,湖边是垂柳。
  吴莲城听爷爷说,湖区原是城壕,是连接漕运的一个码头,江水落下去的时候,形成了湖,满湖生着九眼雪藕。为啥是九眼雪藕?其他地方的莲藕只是七眼八眼,只是莲城的雪藕切开有九眼。早年间,水泉巷的吴姓出过一巨商,字芝润。为了水上进出货物方便,巨商在南门码头养了一家摆渡人,当家的就是吴莲城的爷爷吴尚清。巨商每月给他半斗麦子、半斗玉米,渡口边的半亩地也免租给他种。一家往北逃荒的流民,就此落脚。一百年后莲湖改建,在湖中心挖出了两个满身生锈的铁锚,佐证了吴尚清家船工的身份。
  巨商的家在祠堂隔壁,但这个吴家祠堂不是吴尚清的血脉根源,所以他一次都没进过。那年吴尚清得子,想请巨商起名。吴尚清恭捧着一壶酒,终于等到机会。巨商好像早准备好了,客套两句,递给他一张毛边纸,纸上写着“佑根”二字,笔力遒劲,另外是红纸封着的两块大洋,算作贺礼。
  到底共一个“吴”字,吴尚清感激涕零。
  吴尚清给巨商做了一生船工,儿子佑根长大接了他的班。
  莲湖往南是一条河,叫丹水,河流下游汇入汉江。顺丹水上溯,有一湖区,名字叫大洋浜,也产九眼雪藕。湖水容量相当于六个西湖那样大。湖心有山,山脚落石,巨石如屋,石隙间生蓝花鱼,红蓝花纹绕身,恍若仙物。早年莲城显贵招呼贵宾,必有两菜——红烧蓝花鱼和九眼雪藕,这两菜成了莲城第一饭馆德胜斋的招牌菜,也是莲城的名菜。
  旧城拆了,吴莲城新分的房子在临近莲湖的高层上,十二楼。现在,穿白绸衫的吴莲城正走在中心街上,商铺已经遮住莲湖,一家挨着一家,先是明月楼酒家,过去是嘉盈足道,再过去是曼城和托教中心。吴莲城小心翼翼地过了十字街口,过江滨公园,来到河边,手扶着河边的汉白玉栏杆。
  “河里依然没水!”吴莲城心里失落。河道有水的日子,拦起橡皮坝,就是一面碧绿的湖。一个多月了,他希望有水,有水莲城空气好,滋润。他打听原因,有人说河道下游施工,上游就拦了水。有人说,拦湖口的机器坏了,水下不来。
  河中无水,河道成了一摊稀泥,抓鱼的、摸虾的,一溜带串。不几天,鱼抓完了,众人开始挖河底结块的淤泥,挖出碗口大的河蚌。再往后,河道里长出了狗尾巴草、芦苇、毛柳。吴莲城觉得这些荒草就长在自己心上。
  “莲城是个养活人的地方呀,宝地!”
  吴尚清说给吴佑根。
  吴佑根又说给吴莲城。
  吴莲城又把这话说给儿子们。大儿子不吭声儿。小儿子笑父亲没见过世面,说:“啥地方不能养活人呢?”吴莲城笑骂:“逆子!”逆子大学毕业后到南方一个叫吴桥的地方做了驻村扶贫干部,在电话里说:“说不定咱就是吴桥人呢!吴桥的水呀,那才叫水呢!”吴莲城说:“我是莲城人了!吴桥好,吴桥有九眼雪藕?吴桥有蓝花鱼?”逆子不回答。逆子给他拍了好些张自拍,都有桥,都有湖,都有水,逆子都伸着两个指头微笑。吴莲城知道小儿子爱水是借口,想在那儿工作才是真正目的,心说:“你喜欢水你就待那儿创业吧,有一天你会想莲城,想你爹,你会乖乖地回到莲城。”
  南方的水是温柔的,但南方的山洪汹涌像猛兽。猛兽将吴莲城的逆子吞噬在去吴桥山区的路上,他成了一名英雄。吴莲城后来去了吴桥,吴桥的人见了吴莲城都哭了,说吴莲城给吴桥人养了一个心连心的好儿子。陪同的人怕吴莲城撑不住,吴莲城却一定要去儿子工作过的地方看看。他不坐车,他说儿子是走着去的,他也要走着去。山很高,路很陡,峡谷很深,吴莲城的脚板麻木了。旷野苍茫,吴莲城看见了黄羊,看见了麋鹿,看见了林麝,看见了落日。吴莲城知道儿子受了很多苦,忍着泪,心说:“逆子,这才是你不敢给爹说的吴桥。”
  吴莲城带着逆子的遗物和疼痛回到了莲城。
  吴莲城在月光里往家走,城市的夜晚没有黑暗,环湖新盖的几幢大楼亮着一窝一窝的灯火,每一窝里都是一个幸福的家。这情景在吴莲城的眼里,很像一个切开的巨大的雪藕。吴莲城擦擦眼睛,大楼和无数灯火倒映在莲湖里,密密的“藕眼”亮晶晶的,被水纹酥酥地拉长、放大,布满湖面。
  [责任编辑 王彦艳]
其他文献
2020年的春节,一个静字,让女人揪心。乡下的马路和城市一样,看不见行人,听不见汽车喇叭声。  到了正月初六,乡下的老屋里,依然只是男人和女人。两个人在三十六平方米的空间转来转去,吃饭、睡觉、看电视,单调乏味。两个人说话,找不到新鲜的话题。  女人说:“你还是睡觉吧,看着你晃来晃去我就心烦。”  男人说:“你好几夜没睡了,你躺下,眯一会儿再起来就不烦了。”  “甭管我,我乐意烦!”女人的语气里带着
期刊
吴局长好棋,闲暇之时,总爱喊几个会下象棋的部下,于棋牌室里摆开战场,鏖战厮杀。  文化局会下棋者,都比吴局长年轻。大张小四十岁,文化科科长;小马三十挂零,市场办副主任;小刘最小,二十四五,人事科办事员;还有老徐,四十多岁,艺术科副科长兼创编室主任。四个人中,前三个最听话,吴局长一喊就来,即便有事,也会先放下来,跟局长杀上两盘之后,再回办公室接着忙碌。唯有老徐有些架子,吴局长喊他,他也会爽快地答应,
期刊
如果我们保持对生命的敬畏,那一定离灵魂不远。从本质上说,正是缘于敬畏生命,我们才会关注人的喜怒哀乐,关注人的遭际和命运。而当我们的目光探寻到生命的底部,我们或许就会隐隐看到灵魂的模样。  文学,生命是底色,命运是载体,灵魂是本质。在我的小小说中,我渴望穿过生命的幽深,终而抵达灵魂。  2018年,我年迈的老父身患重病,住进ICU。我在那里经受了十余天昼与夜的煎熬,也感受了众多病患家属的忧伤、烦躁、
期刊
战功赫赫的青格勒图将军的死因一直是个谜。  这么说也不准确。因为青格勒图将军的死因其实还是明确的——他死于一次后来被证实蓄谋已久的行刺。行刺者趁青格勒图将军卸下铠甲毫无防备之际,一刀将其砍杀。用汉人的话来说,行刺者属于青格勒图将军的同乡,也就是说他跟青格勒图将军来自同一个部落,那是科尔沁草原南缘的一个极小的部落,小到连部落名称许多人都说不上来。  我们说青格勒图将军的死因是一个谜的缘由是,行刺者的
期刊
肖新颜一边砸门一边大叫:“出事了,开门!”  透过门上的猫眼儿,我看见肖新颜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像某部动画片里的坏蛋。我给他打开门,扔了双拖鞋过去。  “昨天夜里——”肖新颜脱掉一只鞋,把脚扳到鼻子底下嗅了嗅,接着说:“有人把我家玻璃打碎了。”  “你还是穿上鞋吧。”我捂着鼻子揶揄道。  “真的。我正做梦呢——战战兢兢地走在玻璃栈道上,左边是巉岩峭壁,右边是万丈深渊——突然,哗啦一声,把我吓得
期刊
人要富,就得有门道。一个农民发家致富能有什么门道?跑城里打小工?一年下来,即便遇到从不拖欠工钱的良心老板,那也只是赚几个小钱。山沟沟里待着,从土里刨食吃?再能干的庄稼汉,到头来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那就只能搞副业了。  俺们村就有这么个养猪大户,名叫杨疯子。这可不是他的真名,他的真名早让村里人给忘了。干吗叫他杨疯子?因为他总能想出别人没想过的法儿。就比方说养猪这码事儿,本来家家户户都在院墙外砌个猪圈
期刊
20世纪70年代,物资很匮乏,好多东西都是拿钱也买不来,全靠供应。有些生活必需品,像肥皂、洗衣粉、煤油、火柴等,都没得卖的。  老彭和老吴是儿女亲家,都五十多岁了,孩子们都在县城里工作。他们在一个生产队住着,免不了经常在一起抽烟喝酒。恰恰这烟酒也是紧缺物资,很难买到。没办法,只好自己动手。  他们除了自己酿酒外,还从自留地里辟出一小块地来,种烟草。烟叶收起来后,晒干切碎,用一小布袋装好,想抽的时候
期刊
春香不是本地人。那年她与东林在一起打工时认识,如今嫁给东林十多年,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  东林的父母相继去世后,东林继续去外面打工,春香和众多留守妇女一样,在家里照看学生。  不同的是,其他妇女除了照看好孩子外,更多的时间消耗在麻将桌上,而春香还要种庄稼、养猪、养鸡鸭鹅,里里外外忙得团团转。春香还会开车,电动摩托、小车都会开。小车停在院坝里,不常用。电动摩托节能环保,每天接送学生,来去自如。  村
期刊
小小说体量比较小,长一点儿的也就两千多字。它是小容器,如同一个小小玻璃杯。要使它的意义变得无限大,改变它装的东西的质地只是一方面,比如把水换成酒;另一种思路是,我们要让读者看到它具有溢出部分。前者大家都知道,后者大家想得少。一个小杯子只能装那么多酒,如果继续倾注,马上就会流出来。它的溢出部分可以无限多,但难以被人发现。能让读者发现它拥有巨大的溢出部分,这应该是小小说作家的追求。这追求是追求小小说的
期刊
京剧院是一座挺气派的剧院,来看戏的人却不多。  在我们这个城市,不要说那些追求新潮的年轻人,就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喜欢京剧的也很少。  我却是个另类。上大学的时候我就经常一个人出去看戏。  当时除我之外,台下坐的是一帮老头儿,最小的也有五六十岁。  有一次,身边一个老头儿轻轻碰了我一下,问我:“你是戏校里学京剧的学生吧?”我说:“不是。我是学法律的。”他很意外也很高兴:“难得有这么年轻的人喜欢京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