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广泛关注。学生学习知识过程本身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无论是对知识理解,还是知识运用,都离不开知识产生的环境和应用范围。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置身于场景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结合几年来的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化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与拓展”的方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创设真实、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这节课时,我创设了明明和爸爸买蛋糕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在蛋糕店里,他们看到这样两种不同的蛋糕,一种蛋糕很矮很粗,另一种蛋糕很高很细,在价钱是一样的情况下,买哪一种蛋糕比较划算,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后得出,应该买体积比较大的蛋糕,这样就从生活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圆柱的体积。这样有目的的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2 激发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学生对认知产生冲突的基础上产生的。好的问题情境,总是能够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可以说,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能够保证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取知识。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教具,在给出长和宽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说出其面积计算的方法。接着,在这个学具上,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拉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思考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学生一定有这样的答案:两边相乘。显然,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没有急于对这样的结论进行评价。而是继续验证,让学生继续拉下去,看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后发现,面积越来越小,在验证中发现结果与自己的结论不相符,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被激活,于是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究竟应该怎么样去求?”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最想弄懂的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碰撞,达到其认识冲突的临界点,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探索学习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搭建了自主探索的平台,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探索的角色。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开发教材,延伸教材情境
教师是教材资源的利用者和开发者,决定着教材资源的鉴别、应用、积累和延伸,延伸教材上的教学情境,实际上就是以“加法”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相应的补充,在延伸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比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实践活动《小小商店》过程中,根据教材的情境图,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模拟商店买卖,学生根据自己的钱买相应的物品,除了判断够与不够之外,还可以进行统筹分配,买什么商品,一样买多少。除此之外,我还设立了物品回收站,学生将矿泉水瓶和各种可回收废弃物变卖成人民币。同时,我设立了小小储蓄所,学生将买东西剩下的钱和卖废品赚下的钱存入储蓄所,汇总后捐给灾区的小朋友。课后之余,学生自行统计一周来花掉的零用钱有多少,有哪些零花钱是可以节省下来的,进一步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这样,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认识人民币及掌握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4 增强趣味性,创设游戏情境
这种方法尤其是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上非常奏效。低年级的数学教学,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动、好奇,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也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游戏时动手、动口、动脑,充分地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一课的巩固练习时,我创设了和学生一起数瓢虫的游戏情境,从“一只瓢虫一个头,七颗星星背上留”一直数下去,一直到学生数不上来为止。学生在这样的游戏中多种感官协同工作,既巩固了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表达能力,可以说达到了“一石多鸟”的效果。
总之,情境的创设要注重真实性、数学性、问题性。因此,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符合,突出教学实质,不能喧宾夺主,或画蛇添足。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根据学情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师采用方法也不同,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调控,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情境的作用。
1 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化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与拓展”的方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创设真实、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这节课时,我创设了明明和爸爸买蛋糕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在蛋糕店里,他们看到这样两种不同的蛋糕,一种蛋糕很矮很粗,另一种蛋糕很高很细,在价钱是一样的情况下,买哪一种蛋糕比较划算,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后得出,应该买体积比较大的蛋糕,这样就从生活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圆柱的体积。这样有目的的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2 激发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学生对认知产生冲突的基础上产生的。好的问题情境,总是能够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可以说,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能够保证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取知识。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教具,在给出长和宽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说出其面积计算的方法。接着,在这个学具上,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拉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思考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学生一定有这样的答案:两边相乘。显然,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没有急于对这样的结论进行评价。而是继续验证,让学生继续拉下去,看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后发现,面积越来越小,在验证中发现结果与自己的结论不相符,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被激活,于是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究竟应该怎么样去求?”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最想弄懂的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碰撞,达到其认识冲突的临界点,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探索学习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搭建了自主探索的平台,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探索的角色。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开发教材,延伸教材情境
教师是教材资源的利用者和开发者,决定着教材资源的鉴别、应用、积累和延伸,延伸教材上的教学情境,实际上就是以“加法”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相应的补充,在延伸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比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实践活动《小小商店》过程中,根据教材的情境图,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模拟商店买卖,学生根据自己的钱买相应的物品,除了判断够与不够之外,还可以进行统筹分配,买什么商品,一样买多少。除此之外,我还设立了物品回收站,学生将矿泉水瓶和各种可回收废弃物变卖成人民币。同时,我设立了小小储蓄所,学生将买东西剩下的钱和卖废品赚下的钱存入储蓄所,汇总后捐给灾区的小朋友。课后之余,学生自行统计一周来花掉的零用钱有多少,有哪些零花钱是可以节省下来的,进一步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这样,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认识人民币及掌握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4 增强趣味性,创设游戏情境
这种方法尤其是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上非常奏效。低年级的数学教学,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动、好奇,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也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游戏时动手、动口、动脑,充分地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一课的巩固练习时,我创设了和学生一起数瓢虫的游戏情境,从“一只瓢虫一个头,七颗星星背上留”一直数下去,一直到学生数不上来为止。学生在这样的游戏中多种感官协同工作,既巩固了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表达能力,可以说达到了“一石多鸟”的效果。
总之,情境的创设要注重真实性、数学性、问题性。因此,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符合,突出教学实质,不能喧宾夺主,或画蛇添足。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根据学情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师采用方法也不同,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调控,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情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