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一种内在力量。教师要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教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我结合数学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谈一些肤浅的体会。
【关键词】 情境 生活 数学活动 迁移
1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教材为载体,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有效教学情境,打通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现有教学目标的关节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用课件展示光盘面、钟面、剖开的橙子面、自行车轮。“这些物体上都有圆。”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圆,学生举起带来的圆形物体,动手摸一摸。我逐步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为什么自行车的轮子是圆形的”这一问题,为学生创设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这样一个“愤悱”境界,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习“身边的数学”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的方法和理论。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学生由感性认知引起理性的思考。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学习“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数学模型的建立,并进行解释及应用。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教学目标,选择学生身边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东、南、西、北》
[片段一]出示:说说自己所在的位置,并填空。
我的东面是(),西面是(),南面是(),北面是()。
[目的]使学生加深对四个方位的理解,初步掌握绝对位置的确定方法。
[片段二]出示:说说自己所在的位置,并填空。
我在()的东面,在()的西面,在()的南面,在( )的北面。
[目的]初步掌握相对位置的确定方法。
[比较]片段二与片段一有何不同?
[目的]引导学生体会参照物不同,物体所处的位置不同。
[片段三]填空:我在张雅叶的东面,张雅叶在我的( )面。
王利婷在曾炯辉的西面,( )。
( ),()。
[目的]进一步体会相对位置的确定方法,理解相对位置的互逆性。
“将数学生活化”,是新理念下转变小学数学教学观念的一个重大命题。教师追求的不是简单的“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创新。这样教学才会出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局面。
3 开展多样的数学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反思和交流等数学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且不必说涉及到许多数学术语,光是空间想象,着实令学生头疼。所以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触摸、制作、分解,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认识圆柱的特征。
3.1 观察与触摸。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直观手段。教师可以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图,让学生说说其特征,然后出示圆柱体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找出异同点,接着请学生给圆柱各部分取名,这样学生对圆柱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3.2 制作与分解。学生根据要求自行制作一个圆柱体,这里教师不必强求统一,让学生自由制作,否则很难发现圆柱体侧面展开图的特殊情况是正方形。然后再分解,在制作分解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发现问题,教师只需引导、点拨,使学生达成共识。如:①比较上下底面面积。②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③圆柱的高等等。通过交流反馈得:圆柱面有三个,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一个侧面(曲面)展开图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斜剪的话也可以是平行四边形)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并且都相等。这样逐层深入,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较完整地认识圆柱的特征。
再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的时候,我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出经常见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品;然后,再出示长方形,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长方形有什么秘密吗?请你们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折折,看一看长方形有什么小秘密?”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兴趣,并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找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纷纷回答:“长方形有四条边;长方形的两条长边一样长,长方形的两条短边也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纸对折以后,有的变成两个长方形,有的变成两个正方形。”长方形的特点虽然是零碎的,片面的,但这是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发现的,同时伴随着学生发现秘密的喜悦,学习兴趣也逐渐浓厚了。
4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获得成功,即使是牵强附会,甚至是想入非非的“创新”也应予以热情引导和肯定,以鼓励表扬为主,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如:第九册《数学》第71页练习十四第8小题,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有这样一道题:15÷0.25学生解法有:
一般型:15÷0.25=15÷(0.5×0.5)=15÷0.5÷0.5=60
联想型:15÷0.25=(10+5)÷0.25=10÷0.25+5÷0.25=40+20=60
创新型:15÷0.25=(15×4)÷(0.25×4)=60÷1=60
我请这几位同学把算理讲给大家听,学生听了以后不由自主地为这些学生鼓掌,这些学生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现这几位学生已是班里数学成绩的佼佼者。
5 重视学习兴趣的迁移
学习兴趣的迁移则是指把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来,或者把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迁移到另一学科的学习中去。在教学二年级数学时我发现班上一名叫朱勇的同学,数学作业比较马虎,成绩也不够理想。屡次教育效果不十分明显。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画图特别棒,班级的黑板报的报头都是他画的,特别美观。学生都戏称他为“版头朱勇”。我找他谈话,启发他数学也是“数形结合”也需要用列表、画图等策略来解决问题,建议他遇到困难,也可以想一想、画一画,用对待画图的态度来对待数学学习,从此他逐渐认真起来,我也及时表扬鼓励,他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了。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科学化,使其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在经历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同时带给自己成功的喜悦。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崭新要求,也为我们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
2 李星云著.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与策略
3 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与培养.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小学数学课程
4雷玲著.听名师讲课
【关键词】 情境 生活 数学活动 迁移
1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教材为载体,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有效教学情境,打通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现有教学目标的关节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用课件展示光盘面、钟面、剖开的橙子面、自行车轮。“这些物体上都有圆。”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圆,学生举起带来的圆形物体,动手摸一摸。我逐步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为什么自行车的轮子是圆形的”这一问题,为学生创设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这样一个“愤悱”境界,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习“身边的数学”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的方法和理论。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学生由感性认知引起理性的思考。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学习“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数学模型的建立,并进行解释及应用。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教学目标,选择学生身边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东、南、西、北》
[片段一]出示:说说自己所在的位置,并填空。
我的东面是(),西面是(),南面是(),北面是()。
[目的]使学生加深对四个方位的理解,初步掌握绝对位置的确定方法。
[片段二]出示:说说自己所在的位置,并填空。
我在()的东面,在()的西面,在()的南面,在( )的北面。
[目的]初步掌握相对位置的确定方法。
[比较]片段二与片段一有何不同?
[目的]引导学生体会参照物不同,物体所处的位置不同。
[片段三]填空:我在张雅叶的东面,张雅叶在我的( )面。
王利婷在曾炯辉的西面,( )。
( ),()。
[目的]进一步体会相对位置的确定方法,理解相对位置的互逆性。
“将数学生活化”,是新理念下转变小学数学教学观念的一个重大命题。教师追求的不是简单的“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创新。这样教学才会出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局面。
3 开展多样的数学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反思和交流等数学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且不必说涉及到许多数学术语,光是空间想象,着实令学生头疼。所以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触摸、制作、分解,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认识圆柱的特征。
3.1 观察与触摸。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直观手段。教师可以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图,让学生说说其特征,然后出示圆柱体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找出异同点,接着请学生给圆柱各部分取名,这样学生对圆柱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3.2 制作与分解。学生根据要求自行制作一个圆柱体,这里教师不必强求统一,让学生自由制作,否则很难发现圆柱体侧面展开图的特殊情况是正方形。然后再分解,在制作分解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发现问题,教师只需引导、点拨,使学生达成共识。如:①比较上下底面面积。②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③圆柱的高等等。通过交流反馈得:圆柱面有三个,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一个侧面(曲面)展开图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斜剪的话也可以是平行四边形)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并且都相等。这样逐层深入,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较完整地认识圆柱的特征。
再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的时候,我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出经常见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品;然后,再出示长方形,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长方形有什么秘密吗?请你们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折折,看一看长方形有什么小秘密?”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兴趣,并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找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纷纷回答:“长方形有四条边;长方形的两条长边一样长,长方形的两条短边也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纸对折以后,有的变成两个长方形,有的变成两个正方形。”长方形的特点虽然是零碎的,片面的,但这是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发现的,同时伴随着学生发现秘密的喜悦,学习兴趣也逐渐浓厚了。
4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获得成功,即使是牵强附会,甚至是想入非非的“创新”也应予以热情引导和肯定,以鼓励表扬为主,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如:第九册《数学》第71页练习十四第8小题,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有这样一道题:15÷0.25学生解法有:
一般型:15÷0.25=15÷(0.5×0.5)=15÷0.5÷0.5=60
联想型:15÷0.25=(10+5)÷0.25=10÷0.25+5÷0.25=40+20=60
创新型:15÷0.25=(15×4)÷(0.25×4)=60÷1=60
我请这几位同学把算理讲给大家听,学生听了以后不由自主地为这些学生鼓掌,这些学生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现这几位学生已是班里数学成绩的佼佼者。
5 重视学习兴趣的迁移
学习兴趣的迁移则是指把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来,或者把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迁移到另一学科的学习中去。在教学二年级数学时我发现班上一名叫朱勇的同学,数学作业比较马虎,成绩也不够理想。屡次教育效果不十分明显。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画图特别棒,班级的黑板报的报头都是他画的,特别美观。学生都戏称他为“版头朱勇”。我找他谈话,启发他数学也是“数形结合”也需要用列表、画图等策略来解决问题,建议他遇到困难,也可以想一想、画一画,用对待画图的态度来对待数学学习,从此他逐渐认真起来,我也及时表扬鼓励,他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了。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科学化,使其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在经历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同时带给自己成功的喜悦。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崭新要求,也为我们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
2 李星云著.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与策略
3 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与培养.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小学数学课程
4雷玲著.听名师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