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人口大国,我国在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十分充足。这一方面为各个产业的建设发展补充了完备的人才支持,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就业压力。近年来,随着企业改革以及产业结构等的升级优化,一度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供需失衡等情况。基于此,本文首先就国内劳动力供需现状进行分析,随后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最后给出平衡劳动力供需问题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劳动力;供需失衡;治理策略
近些年,我国正处于劳动力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由此,对于劳动力质量要求势必更高。而反观当前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质量提升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也直接导致部分行业充斥着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而一些高新产业,则存在严重的人才匮乏等情况。合理解决劳动力供需问题,对于产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均有着重要意义。
1.国内劳动力供需现状
我国是典型的人口大国,就劳动力的增量层面而言,每年都有着稳定的劳动力资源流入市场。而作为人口再生产的重要结果,未来,国内即便于人口体量达到最高值情况下依旧会保持五至十年的劳动力增量。但也需要认识到,我国人口体量庞大,失业人群尤其多,长期失业者更是呈现出攀升的态势。但就结构调整方面分析,近些年,失業人群主要表现为规模大、年龄小、学历逐年提升以及就业越来越困难的发展态势。由此可见,国内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2.劳动力供需失衡原因分析
2.1产业架构调整
也正是产业架构的不断调整,导致对于部分劳动力出现排挤现象。典型地,产业架构的调整对于劳动力架构也一并提出的调整的诉求,导致一些上市比较优势以及国际实力的部分催生出大量劳动力。因为国内经济的多外依赖度较大,行业、商品等的对比优势关系到产业架构的调整趋势。国际市场在不断地浮动,加上非公经济之间竞争,国企等的产业架构调整也是必然。由此,也就导致包括国企等在内的各个机构的职工处在结构性失业态势。对于失业人员而言,如若无法顺着产业架构调整的诉求,有效的调解自我技能水平,随即会被市场所淘汰,挤出劳动力市场。
2.2传统经济体制遗留问题
计划经济时期,国内的劳动就业主要诉求为平均主义的低层面的普遍就业,于政策层面主要主张低工资、广就业等趋势。于劳动力供需方面,也使用了大量的政治手段。就经济环境下的这种政策理念,也主要依赖于牺牲劳动生产力以及风险共担、工资不高等扩大就业的,主要依赖于禁止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形式保持的,最终的结果也就导致了大量职员的充斥,效率不高以及企业中富集了大量的人力,导致隐蔽性失业人群。而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此类原本大量隐蔽性失业的人群也就随即丧失了存在的基础保障。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需要谋求更好的发展以及生存,势必需要把这些富集的人群剥离出去,减员增效也是企业为实现发展所必然的选择之一。
3.治理策略分析
3.1推动经济建设和就业协调发展
就整体角度而言,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劳动力就业供给提升彼此的协调建设模式,可以有效带动劳动力供求彼此的总量平衡以及结构平衡,从而保证广大的劳动力诉求以及提升劳动力供给等实现同步发展,由此可以较好地解决劳动力供需不平衡问题。对此,可以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深入转型以及产业架构的不断优化,从而进一步扩增对于劳动力的诉求,期间还需要不断提升劳动力的数量以及质量,更好地改良提升劳动力供给架构。由此,保持经济的建设和就业发展之间的协调性。
3.2保证劳动市场的供需平衡
对于相对理性的劳动力市场而言,市场力量会自主的调解劳动力的供需,由此建立起劳动力均衡工资水平以达到劳动力市场的平稳发展。而于市场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劳动力的诉求方以及供给方就基于各方面利益诉求开展价格博弈期间,也会受制于劳动力流动体制的影响、供给人员的隐形诉求影响以及预期难以为供给方发现以及满足、劳动力诉求方用工歧视以及供需信息不对称等情况的制约,这也就导致劳动力供需彼此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方面表现失衡。故而,还需要综合劳动力市场的彼此诉求,进行调和。基于此,搭建相对稳定的劳动力供需联系,从而行为主体方面推动地方劳动力市场供需的切实平衡性。
3.3加强引导与调控
职能部门等需要勇于肩负起引导以及调控的责任,基于政策、体制等,适度引领和管控,为地方劳动力市场平衡发展提供重要保障。职能部门进行调控以及引导的主要思路为需要于宏观方面,肩负起推动经济和就业发展的顶端设计规划。于微观层面,切实推动实现供需的平衡发展肩负起纽带桥梁的作用。此外,于劳动力市场公共服务层面上,为当地劳动力市场平衡发展肩负起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此,首先,可以制定利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以及就业供需平衡的经济发展策略、产业转型方向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策略,保证经济发展和就业发展的协调性;其次,深入提升劳动力市场建设,搭建相对数据公开透明、交易公正合理的劳动力市场,提升对于劳动力就业数据的搜集、管控和分析,不断提高对于农民工再就业以及大学生毕业和失业人群等的各个层次劳动力的服务支持;最后,完善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借助于税收、财政补贴、社保优惠等方面措施,鼓励企业更多地增加就业岗位,为职员提供更为全面系统性的培训提升。
4.结束语
劳动力供需不平衡,不论是对于经济建设,或是和谐社会发展等均存在不利影响。对此,地方职能部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于深入研究当地劳动力市场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地方发展规划趋势,从而制定出切实有效的促经济保就业的策略。在解决劳动力供需问题方面,职能部门无疑是走在最前线的,因此,需要勇于担当职责,客观清楚地认识到于时代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拥有的权力,合理应用各方面举措,切实为地方劳动力市场平稳发展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刘彩凤.我国劳动力供需形势分析及就业战略思考[J]. 学海,2006(05):143-149.
[2]朱丽.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人力资本回报与薪酬政策优化[J].中国劳动, 2016(22):62-66.
[3]李洋.基于产业结构的"供需"失衡:"城市病"发生机制研究-以北京市F区为例[J].中国名城,2017, 000(007):26-31,25.
[4]李子彦.协同治理视角下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创新[J].现代教育论丛,2017,000(003):21-27.
关键词:劳动力;供需失衡;治理策略
近些年,我国正处于劳动力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由此,对于劳动力质量要求势必更高。而反观当前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质量提升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也直接导致部分行业充斥着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而一些高新产业,则存在严重的人才匮乏等情况。合理解决劳动力供需问题,对于产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均有着重要意义。
1.国内劳动力供需现状
我国是典型的人口大国,就劳动力的增量层面而言,每年都有着稳定的劳动力资源流入市场。而作为人口再生产的重要结果,未来,国内即便于人口体量达到最高值情况下依旧会保持五至十年的劳动力增量。但也需要认识到,我国人口体量庞大,失业人群尤其多,长期失业者更是呈现出攀升的态势。但就结构调整方面分析,近些年,失業人群主要表现为规模大、年龄小、学历逐年提升以及就业越来越困难的发展态势。由此可见,国内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2.劳动力供需失衡原因分析
2.1产业架构调整
也正是产业架构的不断调整,导致对于部分劳动力出现排挤现象。典型地,产业架构的调整对于劳动力架构也一并提出的调整的诉求,导致一些上市比较优势以及国际实力的部分催生出大量劳动力。因为国内经济的多外依赖度较大,行业、商品等的对比优势关系到产业架构的调整趋势。国际市场在不断地浮动,加上非公经济之间竞争,国企等的产业架构调整也是必然。由此,也就导致包括国企等在内的各个机构的职工处在结构性失业态势。对于失业人员而言,如若无法顺着产业架构调整的诉求,有效的调解自我技能水平,随即会被市场所淘汰,挤出劳动力市场。
2.2传统经济体制遗留问题
计划经济时期,国内的劳动就业主要诉求为平均主义的低层面的普遍就业,于政策层面主要主张低工资、广就业等趋势。于劳动力供需方面,也使用了大量的政治手段。就经济环境下的这种政策理念,也主要依赖于牺牲劳动生产力以及风险共担、工资不高等扩大就业的,主要依赖于禁止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形式保持的,最终的结果也就导致了大量职员的充斥,效率不高以及企业中富集了大量的人力,导致隐蔽性失业人群。而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此类原本大量隐蔽性失业的人群也就随即丧失了存在的基础保障。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需要谋求更好的发展以及生存,势必需要把这些富集的人群剥离出去,减员增效也是企业为实现发展所必然的选择之一。
3.治理策略分析
3.1推动经济建设和就业协调发展
就整体角度而言,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劳动力就业供给提升彼此的协调建设模式,可以有效带动劳动力供求彼此的总量平衡以及结构平衡,从而保证广大的劳动力诉求以及提升劳动力供给等实现同步发展,由此可以较好地解决劳动力供需不平衡问题。对此,可以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深入转型以及产业架构的不断优化,从而进一步扩增对于劳动力的诉求,期间还需要不断提升劳动力的数量以及质量,更好地改良提升劳动力供给架构。由此,保持经济的建设和就业发展之间的协调性。
3.2保证劳动市场的供需平衡
对于相对理性的劳动力市场而言,市场力量会自主的调解劳动力的供需,由此建立起劳动力均衡工资水平以达到劳动力市场的平稳发展。而于市场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劳动力的诉求方以及供给方就基于各方面利益诉求开展价格博弈期间,也会受制于劳动力流动体制的影响、供给人员的隐形诉求影响以及预期难以为供给方发现以及满足、劳动力诉求方用工歧视以及供需信息不对称等情况的制约,这也就导致劳动力供需彼此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方面表现失衡。故而,还需要综合劳动力市场的彼此诉求,进行调和。基于此,搭建相对稳定的劳动力供需联系,从而行为主体方面推动地方劳动力市场供需的切实平衡性。
3.3加强引导与调控
职能部门等需要勇于肩负起引导以及调控的责任,基于政策、体制等,适度引领和管控,为地方劳动力市场平衡发展提供重要保障。职能部门进行调控以及引导的主要思路为需要于宏观方面,肩负起推动经济和就业发展的顶端设计规划。于微观层面,切实推动实现供需的平衡发展肩负起纽带桥梁的作用。此外,于劳动力市场公共服务层面上,为当地劳动力市场平衡发展肩负起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此,首先,可以制定利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以及就业供需平衡的经济发展策略、产业转型方向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策略,保证经济发展和就业发展的协调性;其次,深入提升劳动力市场建设,搭建相对数据公开透明、交易公正合理的劳动力市场,提升对于劳动力就业数据的搜集、管控和分析,不断提高对于农民工再就业以及大学生毕业和失业人群等的各个层次劳动力的服务支持;最后,完善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借助于税收、财政补贴、社保优惠等方面措施,鼓励企业更多地增加就业岗位,为职员提供更为全面系统性的培训提升。
4.结束语
劳动力供需不平衡,不论是对于经济建设,或是和谐社会发展等均存在不利影响。对此,地方职能部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于深入研究当地劳动力市场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地方发展规划趋势,从而制定出切实有效的促经济保就业的策略。在解决劳动力供需问题方面,职能部门无疑是走在最前线的,因此,需要勇于担当职责,客观清楚地认识到于时代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拥有的权力,合理应用各方面举措,切实为地方劳动力市场平稳发展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刘彩凤.我国劳动力供需形势分析及就业战略思考[J]. 学海,2006(05):143-149.
[2]朱丽.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人力资本回报与薪酬政策优化[J].中国劳动, 2016(22):62-66.
[3]李洋.基于产业结构的"供需"失衡:"城市病"发生机制研究-以北京市F区为例[J].中国名城,2017, 000(007):26-31,25.
[4]李子彦.协同治理视角下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创新[J].现代教育论丛,2017,000(003):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