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女儿单方面“效忠”的代价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erz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同海、张秀枝夫妇今年都已六十多岁了,苏同海是河南郑州一名普通铁路职工,张秀枝系一所铁路小学退休教师,苏琼是老两口的独生女儿。
  从苏琼懂事起,他们便有意识地教育女儿:在这个世界上,父母是最爱你的人,除了父母之外,都是外人。在父母的教导下,苏琼对父母言听计从。
  2001年7月,苏琼从省内一所师范院校毕业后,成了一名中学教师。转眼间就到了婚嫁年龄。
  几年间,曾经有几个男孩和苏琼处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可每当苏琼抛出“婚后必须无条件地孝敬我父母,并且不能有任何怨言”的要求时,那些男孩都选择了知难而退。就这样,一个个机会从苏琼身边溜走了。转眼间,苏琼已是27岁了。
  2006年8月,苏同海的一位老同事给苏琼介始了一个叫李泉良的小伙子,李泉良是豫西卢氏县朱阳关镇人,7年前大学毕业后,应聘到郑州铁路局工程公司,从技术员一直干到工程师。因为家里姊妹较多,父母体弱多病,李泉良挣来的钱大都贴补了家里。所以,他在婚姻方面一直高不成低不就,转眼间年近而立,还是单身一人。
  经过中间人牵线,李泉良和苏琼开始了接触。恋爱期间,李泉良像公主一样捧着苏琼。他觉得自己要钱没钱,要房没房,像苏琼这样的郑州姑娘能嫁给他,算是他的福气了。所以,当苏琼提出“婚后要无条件孝敬我父母,不得有任何怨言”的要求后,李泉良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按苏琼的要求,李泉良从不多的积蓄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为未来的岳父母买了一台柜式空调、一台高配置电脑,好让苏琼的父母在网上打发时光。尽管花这些钱李泉良有些不情愿,但为了讨苏琼的欢心,也只能忍痛出血。
  随后,两人按揭了一套房子,房产证上的名字苏琼执意写成了“苏同海”,当然,这也是苏同海授意的。李泉良纵然满肚子意见,也说不出来。
  2007年国庆节期间,苏琼和李泉良举行了结婚典礼,开始了婚姻生活。李泉良本以为婚后可以喘口气,集中精力还房贷了,可妻子还要他每月给岳父母300元块钱的“孝敬钱”。李泉良很不情愿地照做了,心里的疙瘩却越结越大。
  2008年6月底,苏琼所带的毕业班在郑州市中招考试中获得了优异成绩。作为班主任,苏琼获得了学校5000元重奖。按惯例,每当有喜事降临,苏琼都要多买几张彩票。那天下班后,她一下子买了五十多元的福利彩票。
  买过彩票后,苏琼顺路先回了娘家,并把那5000元奖金交由父母保管,苏同海夫妇高兴得眉开眼笑。
  好事成双。获得学校重奖后的第三天,苏琼去一直光顾的那家彩票店买彩票,还没走进去,她便看到店外面的玻璃上贴着大红喜报,上面写着“本店喜中二等奖一注,奖金19.8万元!”
  苏琼掏出上期买的一沓彩票,突然,一组让她狂喜的数字跃入眼帘:不错,正是店主喜报上公布的数字。啊!中奖了!
  苏琼掩饰住内心的狂喜,买了几注彩票后,便跑回了娘家,向爸妈报告了自己中奖的消息。苏同海夫妇欣喜若狂,一家三口高兴过后,苏同海像想起什么似的,对女儿说:“小琼啊!获奖的事情就别给小李说了,我们悄悄领来就是了,这笔钱是咱老苏家的!”苏琼对爸爸的话欣然同意。
  妥善处理好中奖奖金后,苏琼悄悄请好友意珊吃了顿西餐,让她分享自己的快乐,并再三叮嘱意珊替她保守秘密,千万不能传到李泉良的耳朵里。
  2008年10月中旬,苏琼发现自己一向准时的例假没有来,买来测孕试纸一试,发现自己怀孕了。李泉良很兴奋,自此更加用心地照顾着妻子。
  2009年2月初,李泉良接到大哥从老家打来的电话,父亲患了胰腺癌,需要手术。
  回到家里,李泉良把父亲患绝症需要手术的事告诉了苏琼,并说他得带些钱赶紧回去。苏琼嘟哝了一句:“嫁给农村人事情就是多!”随后到卧室取来2000元钱,递了过去。李泉良嫌少,苏琼又走进卧室拿了1000元,丢到茶几上,说:“就这么多了,再想多拿只好卖房了!”
  李泉良拿着钱回到老家,给父亲做了手术。手术后,医生告诉李泉良,他父亲的病已进入晚期,生命只能按月来计算了。老人从医院回到家里不到半年,就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2009年9月中旬,李泉良办完父亲的丧事,从老家回到了郑州。父亲的病使他经受了心理上的折磨,情绪也愈发沉郁。
  接下来的一个双休日的午后,李泉良在卧室午休,似醒非醒之间,他听到妻子在客厅和好友意珊聊天。只听意珊说:“是啊!嫁个农村老公事情是很多,但在你公公生病这件事上,你也该多拿点钱来表示一下啊!再说,你不是有彩票中奖的20万块钱放在你爸妈那里吗?拿出一些又伤不了元气!”听了这话,李泉良顿时警惕起来。只听苏琼“嘘”了一声,压低声音说:“我爸妈说了,那笔钱谁都不能动,将来一旦李泉良有外心了,还可以做我的养老钱……”
  妻子的话让卧室里的李泉良肺都要气炸了,好不容易等到意珊告辞,他三两步蹿到客厅,照着苏琼脸上就是一巴掌,吼道:“你这个狠心的女人,彩票中奖的事情为啥不告诉我,我老爸患绝症你都舍不得拿点钱出来,你连外人都不如,这样的日子过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李泉良气头上的力气奇大,苏琼竟被她一掌推翻在地,恰好趴在了地上的一个小凳子上,隆起的肚子把凳子挤压得翻倒在地,看着苏琼痛得龇牙咧嘴的样子,李泉良想到了妻子肚里的孩子,想去救又拉不下面子,可内心积蓄已久的怒火又无处发泄,他吼叫着跑到厨房,抓起菜刀,对准自己的手指砍了下去——
  苏琼听到厨房里一声惨叫,她挣扎着爬起来,看到了眼前这血腥的一幕,不由惊呆了。清醒过来后,她赶紧拨打了120。
  救护车及时赶来,把李泉良和受了惊吓的苏琼拉到了附近的医院。经过一番抢救,李泉良斩断的手指通过断指再植手术被植活了,而苏琼因为肚子受外力挤压,加上受了惊吓,孩子最终没能保住。
  得知苏琼流产的消息,李泉良痛苦之余,对这桩只有防范和算计的婚姻已心如死灰。2009年10月中旬,在他的坚持下,苏琼也同意了离婚。看到女儿再次恢复了单身,苏同海和老伴感到了深深的悔意。
  (责编:辛娅)
其他文献
在菜市场门口,一群人围着一个卖枣摊位挑选,摊主是个小伙子,见一下来了这么多的顾客,有点手忙脚乱。一位老伯挑好了一袋枣,那小伙儿接过称了:“5斤。”“5斤?”那大爷狐疑地掂了掂袋子问一句:“年轻人没看错秤?”小伙儿不耐烦地说:“你不信我,去那边的公平秤上称去。”那老伯便提上兜子去那边称,一会儿回来,仍是柔声叫那小伙儿:“刚才你可能是看错了。”小伙儿皱着眉头一把夺过兜子放在秤盘上,有好事者伸过脑袋看秤
期刊
南宋词人辛弃疾说:“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载屋行。”老鹤翱翔于长空,不为今夜投宿操心;蜗牛多虑,载屋行走,活得太累。然而,人毕竟不是老鹤,没有翅膀,想“高飞”就要借助于多学习、多见世面。  退休后,我成了时间的富翁,便时常独步郊外,晨练半小时,晚上疾走一万步,闲看蓝天白云,坐听泉水丁冬。闲时手不释卷,读书使我遇事想得开,忘掉了功名利禄。时下有个口头禅,说“不会电脑就是新文盲”。我学会电脑后,
期刊
与朋友聊天,常听到有人在叹息:做人难,做老年人更难。  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各种新潮思想层出不穷,年轻人特立独行成为时尚。老年人定有难言之惑,难受之感,这也难怪。其实,解决这些困惑,有一秘诀:老年人也要会做人。  一要换位思考,多些理解,少些指责。多些宽容,少些埋怨,做个明事知理的老年人。刘女士与儿子、媳妇同住,每天帮着照看孙子。儿媳妇每天下班回来躺在沙发上,刘女士看见了,觉得让她这个婆婆除了照顾孙
期刊
在人民日报宿舍区,只要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人们总会看到年届85岁的林钢在顽强地迈动双腿,慢慢地步行。这是他在生活道路上应对的又一次挑战——与帕金森症进行的抗争。  林钢的一生经历过无数挑战,都走过来了。他在抗战胜利前夕投身新四军,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一位活跃的记者,奔走于大江两岸,中原大地。他奋飞的翅膀曾在1957年的风暴中摧折;改革开放之初,他曾任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离休后,他深入汽车行业作专题报道,
期刊
5年前,我在国内提前办理了内退手续,随在美国工作的先生到美居住。去年老母亲来我这里小住,一天,她在附近散步回来兴奋地告诉我,在外面遇到了一个美国老太太,热情地和她打招呼,两个人站在那里,比比划划“交谈”甚欢。自此我才知道我家对面房子里住着个热情的美国老太,名叫薇姬,后来我终于在到路边的信箱取信时和她不期而遇,算正式认识。薇姬盛情邀我去她家里坐坐。  第一次登薇姬的门,她喜出望外,张开双臂拥着我,左
期刊
去年国庆六十周年,著名演员谢芳非常想做些特殊的事情来表示纪念。于是她灵机一动,挥毫泼墨,亲手将自己的简历书写成了几十幅书法作品。本来是“自娱自乐”的个人消遣,可没想到,许多人闻讯后纷纷向谢芳讨要这难得的作品,这种标新立异的书法尝试,为谢芳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快乐。  谢芳与张目合作录制了一张专辑取名为《高唱青春之歌》,里面共收录了20首经典歌曲,谢芳说:“我很喜欢张目唱歌,他现在80岁了,高音从
期刊
1965年秋,我们响应“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上山下乡到湖南零陵县一个国营农场。我们在那里奋斗了三年多,把数十里荒山改造成农田,自力更生建起了房屋,可“文革”中我们农场被改成五七干校,本已锻炼成黑皮肤、铁肩膀的知青,又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中,再次插队落户到一个贫困的小山村。  我的战友王资生孤零零一个人被分到了浏阳金江公社,没料到他受到的关心和照顾最多。
期刊
老年人在处世做人上,不妨多引入一点“加减乘除”的法则,使晚年生活增加更多的欢乐与喜悦。  爱心用加法,凡友情、恩泽应用“加法”显示德行与情感程度,感受温暖付出爱心。  凡忧怨、愤懑,以“减法”去其重荷,淡化无谓的负面心理,胸怀自会开阔三分。有两位年龄相近的老太太,其中过得很富裕的那位老太太终日躺在病床上,对每个去探望的人抱怨,抱怨疾病伤痛、丈夫早死。而一生操劳的老太太却说:“我真好命!丈夫早死,还
期刊
巡防员揭开面包车秘密    2010年3月2日上午10点,郑州市金水区巡防队队员毛广川来到顺河路上的金苑小区巡逻,他看到那辆银灰色面包车仍静静地停在物业公司办公楼前,一位面容消瘦、身体蜷缩在一起的老太太仍躺在车里闭目养神,车载电台里放着豫剧……  眼前这一幕在毛广川的心里始终是个谜。半年前,他第一次看到老太太在面包车里静静躺着,以为老人在等人。没想到,半年来,他几乎每天都看到这一幕。  他决心解开
期刊
口述:黄之非 整理:小禾    我喜欢上了房东家的“三妮”    我是在“文革”前上的大学,从北京一所美术院校毕业后,我没有到分配的单位报到,而是回到我当年写生的地方埋头创作。  那是河南辉县境内太行山区的一个小山村,这里民风淳朴,风景秀丽。吸引我的不光是这里的风景,还有房东家的女儿玉阁。玉阁在姊妹中排行老三,家人都喊她“三妮”。刚到玉阁家借宿时,我一下子就被这个青春、健美的山妹子吸引住了。离开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