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活动课上,我教孩子们学习制作沙包,让他们在事先准备的废旧布上剪出一块长大约是宽两倍的长方形布块,对折后缝好两边,翻转装入一些大米,最后缝上第三条边,这样,一个正方形的沙包就完成了。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了,只见他们剪的剪,缝的缝,穿针引线,煞是起劲。不久,有一个孩子将已完成的沙包抛玩起来。动作如此之快,让我非常高兴,伸手接住他抛出的沙包,我的气不打一处来,心想:做的什么东西,上下不对称,顶端缩在一起,圆鼓鼓的。我很生气地责问他为什么不按老师的要求做?他原本得意的神情一下子凝住了,低声说:“我准备的布太小,怕剪掉不够,就沿着布边缝了一圈,然后把米装进再抽紧线。这不也一样能玩吗?”几个好动的孩子凑过来瞧稀奇,“真像个肉包子。”一个孩子冒出的一句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他顿时羞红了脸,满眼尽是不安。
【反思】
1.这样的“肉包子”沙包好不好?
孩子不安的神情一直在我眼前浮现,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深切地感到这个男孩看似不合规矩的举动,其中却包含了多少勇于求新,勇于实践的可贵品质啊!其实,仔细看看他的作品,制作起来更简便快速,而且很有特点:样子傻傻的,带有卡通感,玩起来完全不受影响,简直是“杰作”。都说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我相信这个男孩能够如此变通,他的将来也必定灵动丰富!可是再想想一直跟着哄笑的孩子们,我忽然意识到这些“乖孩子”们的未来将拿什么去跟上时代的步伐,拿什么去创造、发展呢?
2.孩子们为什么会哄堂大笑?
我想原因还在于教师。我们不难发现,日常教学中老师常会在活动前提出较多的要求,反复强调操作中按顺序进行,还要提出保持桌面地面清洁,声音要轻等等诸多规定。在众多的孩子眼中,听从老师的各种要求,符合老师的各种规范就是好的,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各种出奇不意、特立独行的玩意,那是不规范、不好的。长期以来的“规范”,束缚了他们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活动,使得他们习惯于消极地顺从,被动地接受,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无主见地听从于大人,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做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这实际上是要求给予儿童极大的自由。而作为老师的我们,习惯于要求整齐划一的教学效果,却不知道这样的要求会扼杀了多少创新的幼苗!
3.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呵护他?
因为大家的哄堂大笑,让可贵的创新意识如昙花一现。因为长久的习惯与顺从,让太多的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正确的认识,甚至忘记了还有与众不同。所以,呵护孩子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个“肉包子”沙包一定不能再受到嘲笑。但如何纠正孩子们心中长久以来形成的“好”的标准呢?还是得从老师做起,一定需要慎重对待,重新认识和正确引导,还受嘲孩子一份骄傲和自信,还更多孩子灵动的思维,张扬的个性,还他们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和未来。
【行动】
在认识了问题后,我果断地采取行动,决定再上一次学习制作沙包的活动课。具体做法:1.上课伊始,我将本节课的内容告诉大家——继续学做沙包。有些孩子窃窃私语表现出不耐烦。我不动声色,随即向大家展示“肉包子”沙包并大力表扬它是上节课上制作出的最优秀的作品。2.我请一位同学领大家背诵陶行知的《人有两个宝》,告诉孩子们“动手又动脑,才会有创造”。3.何为“创造”?我给孩子们讲起《苹果里的五角星》,让他们明白“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4.引导孩子们说说为什么“肉包子”沙包最优秀。5.鼓励大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来制作一回与众不同的沙包,并夸夸它的好。
这下,教室里炸开了锅,不时见小手举起来:“老师,我可不可以做半圆的?”“老师,我可不可以在沙包上画上画呀?”“老师,我可不可以……”我忙回答:“可以,可以,可以啊,只要你能想象得出,能做得出来,都可以啊!”
接下来,学生们完成出来的作品五花八门,有圆的半圆的,有方的三角的,有月牙形的,有五角星的,还有许多不规则的形状。有些带上了花边,有些画上了图案,有些还扎上了两小辫,还有些是许多碎布拼接出来的……虽然针脚粗细不一且很粗糙,瘪的瘪鼓的鼓很是稚气,但我觉得孩子们是快乐的,他们的思维是跳跃的,作品是精彩的。也许,这样的沙包制作对于孩子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乐趣,一种表达,一种想象创造和宣泄的乐趣。
(作者单位:常州市北港中心小学
江苏常州 213023)
责任编辑谢光灵
活动课上,我教孩子们学习制作沙包,让他们在事先准备的废旧布上剪出一块长大约是宽两倍的长方形布块,对折后缝好两边,翻转装入一些大米,最后缝上第三条边,这样,一个正方形的沙包就完成了。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了,只见他们剪的剪,缝的缝,穿针引线,煞是起劲。不久,有一个孩子将已完成的沙包抛玩起来。动作如此之快,让我非常高兴,伸手接住他抛出的沙包,我的气不打一处来,心想:做的什么东西,上下不对称,顶端缩在一起,圆鼓鼓的。我很生气地责问他为什么不按老师的要求做?他原本得意的神情一下子凝住了,低声说:“我准备的布太小,怕剪掉不够,就沿着布边缝了一圈,然后把米装进再抽紧线。这不也一样能玩吗?”几个好动的孩子凑过来瞧稀奇,“真像个肉包子。”一个孩子冒出的一句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他顿时羞红了脸,满眼尽是不安。
【反思】
1.这样的“肉包子”沙包好不好?
孩子不安的神情一直在我眼前浮现,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深切地感到这个男孩看似不合规矩的举动,其中却包含了多少勇于求新,勇于实践的可贵品质啊!其实,仔细看看他的作品,制作起来更简便快速,而且很有特点:样子傻傻的,带有卡通感,玩起来完全不受影响,简直是“杰作”。都说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我相信这个男孩能够如此变通,他的将来也必定灵动丰富!可是再想想一直跟着哄笑的孩子们,我忽然意识到这些“乖孩子”们的未来将拿什么去跟上时代的步伐,拿什么去创造、发展呢?
2.孩子们为什么会哄堂大笑?
我想原因还在于教师。我们不难发现,日常教学中老师常会在活动前提出较多的要求,反复强调操作中按顺序进行,还要提出保持桌面地面清洁,声音要轻等等诸多规定。在众多的孩子眼中,听从老师的各种要求,符合老师的各种规范就是好的,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各种出奇不意、特立独行的玩意,那是不规范、不好的。长期以来的“规范”,束缚了他们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活动,使得他们习惯于消极地顺从,被动地接受,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无主见地听从于大人,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做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这实际上是要求给予儿童极大的自由。而作为老师的我们,习惯于要求整齐划一的教学效果,却不知道这样的要求会扼杀了多少创新的幼苗!
3.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呵护他?
因为大家的哄堂大笑,让可贵的创新意识如昙花一现。因为长久的习惯与顺从,让太多的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正确的认识,甚至忘记了还有与众不同。所以,呵护孩子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个“肉包子”沙包一定不能再受到嘲笑。但如何纠正孩子们心中长久以来形成的“好”的标准呢?还是得从老师做起,一定需要慎重对待,重新认识和正确引导,还受嘲孩子一份骄傲和自信,还更多孩子灵动的思维,张扬的个性,还他们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和未来。
【行动】
在认识了问题后,我果断地采取行动,决定再上一次学习制作沙包的活动课。具体做法:1.上课伊始,我将本节课的内容告诉大家——继续学做沙包。有些孩子窃窃私语表现出不耐烦。我不动声色,随即向大家展示“肉包子”沙包并大力表扬它是上节课上制作出的最优秀的作品。2.我请一位同学领大家背诵陶行知的《人有两个宝》,告诉孩子们“动手又动脑,才会有创造”。3.何为“创造”?我给孩子们讲起《苹果里的五角星》,让他们明白“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4.引导孩子们说说为什么“肉包子”沙包最优秀。5.鼓励大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来制作一回与众不同的沙包,并夸夸它的好。
这下,教室里炸开了锅,不时见小手举起来:“老师,我可不可以做半圆的?”“老师,我可不可以在沙包上画上画呀?”“老师,我可不可以……”我忙回答:“可以,可以,可以啊,只要你能想象得出,能做得出来,都可以啊!”
接下来,学生们完成出来的作品五花八门,有圆的半圆的,有方的三角的,有月牙形的,有五角星的,还有许多不规则的形状。有些带上了花边,有些画上了图案,有些还扎上了两小辫,还有些是许多碎布拼接出来的……虽然针脚粗细不一且很粗糙,瘪的瘪鼓的鼓很是稚气,但我觉得孩子们是快乐的,他们的思维是跳跃的,作品是精彩的。也许,这样的沙包制作对于孩子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乐趣,一种表达,一种想象创造和宣泄的乐趣。
(作者单位:常州市北港中心小学
江苏常州 213023)
责任编辑谢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