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中叶,我在贵州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读大三时,受省美术家协会派遣,与杨长槐、何伊华两位同班同学一起,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行写生。在20多天的时间里,先后到凯里、台江、三穗、黄平、黎平、锦屏等好几个县城。每到一地我们都是先在城内城外作写生画,然后步行到民族风情浓郁的寨子走村串户,画村寨风光,画村民的生活和劳动情景,也给老人和男女青年画肖像。
杨长槐师兄当时在孟光涛先生门下专攻中国山水画,何伊华师兄跟宋吟可先生学画人物,我则在盛济坤先生指导下画油画。画山水写生是长愧师兄的拿手好戏,画人物是我和伊华所长。我主要画素描和水彩,伊华则像宋吟可先生那样画小写意画。虽然天气寒冷,在户外写生时,三人的手脚都长了不少冻疮,但几个县城画下来,我们每人的行囊里很快就装满了厚厚一叠写生画稿。
我们去到的这几个县城,大多有一条小江小河穿城或绕城而过。有了江河的陪衬,这些小城的风光就增色不少。山水画山水画,有了山,有了水,自然就生成一幅幅很美的图画了。
出门在外,名副其实地在江湖上行走,时间过得就是快。不知不觉春节就要到了。
我们的侗族老大哥长槐师兄热情邀请我和伊华到他家过年。按原定的旅行写生路线,已经来到离他家不远的天柱县城,我和伊华师兄没有推辞便欣然答应了。
于是,我们3人便在除夕那天上午从县城出发,步行到他的家乡天柱县蓝田村去。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省相对较为富裕的一个州。这里温暖多雨,土地肥沃,林木丰富,再加上各兄弟民族同胞的勤劳智慧和共产党民族政策所给予的关照,农业生产及整个国民经济从三年困难时期的阴影下走出来,恢复和发展都比较快。
因此,过春节时很多人家都酿了飘香的米酒,打了又白又细的糯米粑粑,宰杀了自家喂养的肥猪,腌制好了必不可少的腊肉、香肠。长槐师兄家也不例外,过节的衣物食品一应备办齐全,就等出门在外的子女们回家团聚了。
我们在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走到了长槐师兄家。
我记得,那是位于简易公路旁边小山坡上一幢还比较大的侗家木楼。木楼分上下两层,底层是堂屋和左右两间起居室,楼上则是几间卧房。木楼两侧,似乎还有用石头、木柱和木板搭建的牛圈、猪圈和存放农具、种子以及其他杂物的库房。楼后则是几株枝繁叶茂的大榕树。
木楼四周尽是一道道布满稻茬子的梯田。田坎上矗立着几个黔东南一带特有的、捆扎在木柱或大树干上的稻草垛子,一群麻雀正穿梭于稻草垛子间,争相啄食残存的谷粒。
离木楼不远处还有一个小池塘,布满绿色和紫色浮萍的池塘水面上,正星星点点映衬着落日的七彩霞光。
长槐师兄的父母微笑着将我们迎到堂屋坐下,说怎么不早点动身,天都快要黑了才到,还以为我们赶不回来吃年饭嘞,又连声说:“到了就好!到了就好!”
他们专门杀了一头猪过年,所以满桌的菜,蒸盐菜肉啦,炖排骨啦,炒猪肝、炒腰花、炒回锅肉啦等等,几乎全是用猪肉和猪内脏做成。不要说吃,就是看也很久没看到这么多有肉的美味佳肴了。我们心中不禁大喜,狼吞虎咽吃了个够。
师兄的老父用大碗端着米酒要我们喝,我和伊华都说不会不会。平时说话四平八稳的长槐大哥,一字一字慢慢吐出几句话,说:“你俩个不会喝也要喝一点,今天是吃年夜饭嘛,何况这是我们自家酿的米酒,尝也要尝一口!度数不高,不会醉人的。”
结果,盛情之下,我和伊华师兄那天晚上喝得晕头晕脑,根本就不知道那顿年夜饭是如何吃完的,更不知道如何被人抬着、搀扶着,爬到楼上去睡的觉。
第二天一早,我迷迷糊糊听见有人来拜年的道贺声,听见楼脚有人吹奏起音色浑厚、节奏感强的长管芦笙。还听见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响起,一股火药的硝烟味很快就飘进了鼻孔。
我揉揉眼睛醒来一看,原来昨晚我是睡在长槐和伊华两位师兄中间,我脑袋瓜的左右两边,竟堂而皇之毫不客气地摆放着他们二位的臭脚丫子。
当然,彼此彼此,我那双同样臭并且没有脱掉袜子的脚,也正好搁在他们胸前。
这时,我听见木板楼梯上传来吱哑吱哑的脚步声响,便使劲仰了仰头,颠倒着眼晴朝门口看去,原来是长槐师兄的老母亲正往我们的房间走来。
“酒醒了吧?好,好,你们年轻人的酒量要得嘞,四五个人就喝去了一大坛,还能不醉?起来起来,该去拜年喽!”
听老母亲这么一说,我才懵懵懂懂回想起昨晚我们几个人喝酒的情形;昨晚,我们可能真的喝光了一大坛味道有点像香槟的黔东南米酒喔!
接着,老母亲一边说话,一边微笑着往我们每人枕头下塞进两块钱。
怎么回事?我一翻身从床上坐起,明白事理的伊华师兄也从床那头爬过来:“不要不要。”我们俩拼命推辞着,把钱硬往老母亲的手里放。
“收下吧,这是老母亲给你们的压岁钱。”长槐师兄在床那头用胳膊肘支起身子,仍然是一板一眼慢慢地说。边说也边从床上起来,抓起褡在被窝上面的衣服裤子就往身上套。
要知道,当年城里的一般机关干部和中小学老师,每月也才只有三四十元的薪水哩!农村的情况就更差了,在生产队干一天活,一般也就是八九分钱、一角钱,一个强壮劳力天天出工,起早贪黑拼死拼活干满一个月,顶多三四块钱。
所以,拿着老母亲给的这两元钱,我和伊华师兄仿佛都像发了一笔横财似的惴惴不安。
早餐吃过甜酒煮荷包鸡蛋后,师兄就带我们去他的长辈亲友家拜年。总共去了哪几家,给多少长辈拜过年我已记不清楚了。反正我们在每家拜年的过场都差不多,客套话、寒喧话反反复复说了又说,堂屋里有高龄长辈在座的,我们差不多都为他们画了肖像留念。
画的时候,左右邻里的大人小孩仍然是将我们里外三层围个水泄不通。
他们中有挤着争着看稀罕的,有评头品足说些俏皮话逗老人笑的,有些不谙世事的小仔,则纯粹是在人堆里挤出挤进凑热闹。
占据有利位置,在我们身后观看作画的几个青壮汉子则不多说话,他们亲眼目睹了我们用不同的绘画手段,怎样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鲜活人像的全部过程。所以,看得出他们的神情中,透着几许对我们娴熟技艺的赞赏、羡慕和尊敬。
过完春节,寒假也就快过完了。我们三人便坐车经凯里返贵阳,准备回学校上课。
杨长槐师兄当时在孟光涛先生门下专攻中国山水画,何伊华师兄跟宋吟可先生学画人物,我则在盛济坤先生指导下画油画。画山水写生是长愧师兄的拿手好戏,画人物是我和伊华所长。我主要画素描和水彩,伊华则像宋吟可先生那样画小写意画。虽然天气寒冷,在户外写生时,三人的手脚都长了不少冻疮,但几个县城画下来,我们每人的行囊里很快就装满了厚厚一叠写生画稿。
我们去到的这几个县城,大多有一条小江小河穿城或绕城而过。有了江河的陪衬,这些小城的风光就增色不少。山水画山水画,有了山,有了水,自然就生成一幅幅很美的图画了。
出门在外,名副其实地在江湖上行走,时间过得就是快。不知不觉春节就要到了。
我们的侗族老大哥长槐师兄热情邀请我和伊华到他家过年。按原定的旅行写生路线,已经来到离他家不远的天柱县城,我和伊华师兄没有推辞便欣然答应了。
于是,我们3人便在除夕那天上午从县城出发,步行到他的家乡天柱县蓝田村去。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省相对较为富裕的一个州。这里温暖多雨,土地肥沃,林木丰富,再加上各兄弟民族同胞的勤劳智慧和共产党民族政策所给予的关照,农业生产及整个国民经济从三年困难时期的阴影下走出来,恢复和发展都比较快。
因此,过春节时很多人家都酿了飘香的米酒,打了又白又细的糯米粑粑,宰杀了自家喂养的肥猪,腌制好了必不可少的腊肉、香肠。长槐师兄家也不例外,过节的衣物食品一应备办齐全,就等出门在外的子女们回家团聚了。
我们在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走到了长槐师兄家。
我记得,那是位于简易公路旁边小山坡上一幢还比较大的侗家木楼。木楼分上下两层,底层是堂屋和左右两间起居室,楼上则是几间卧房。木楼两侧,似乎还有用石头、木柱和木板搭建的牛圈、猪圈和存放农具、种子以及其他杂物的库房。楼后则是几株枝繁叶茂的大榕树。
木楼四周尽是一道道布满稻茬子的梯田。田坎上矗立着几个黔东南一带特有的、捆扎在木柱或大树干上的稻草垛子,一群麻雀正穿梭于稻草垛子间,争相啄食残存的谷粒。
离木楼不远处还有一个小池塘,布满绿色和紫色浮萍的池塘水面上,正星星点点映衬着落日的七彩霞光。
长槐师兄的父母微笑着将我们迎到堂屋坐下,说怎么不早点动身,天都快要黑了才到,还以为我们赶不回来吃年饭嘞,又连声说:“到了就好!到了就好!”
他们专门杀了一头猪过年,所以满桌的菜,蒸盐菜肉啦,炖排骨啦,炒猪肝、炒腰花、炒回锅肉啦等等,几乎全是用猪肉和猪内脏做成。不要说吃,就是看也很久没看到这么多有肉的美味佳肴了。我们心中不禁大喜,狼吞虎咽吃了个够。
师兄的老父用大碗端着米酒要我们喝,我和伊华都说不会不会。平时说话四平八稳的长槐大哥,一字一字慢慢吐出几句话,说:“你俩个不会喝也要喝一点,今天是吃年夜饭嘛,何况这是我们自家酿的米酒,尝也要尝一口!度数不高,不会醉人的。”
结果,盛情之下,我和伊华师兄那天晚上喝得晕头晕脑,根本就不知道那顿年夜饭是如何吃完的,更不知道如何被人抬着、搀扶着,爬到楼上去睡的觉。
第二天一早,我迷迷糊糊听见有人来拜年的道贺声,听见楼脚有人吹奏起音色浑厚、节奏感强的长管芦笙。还听见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响起,一股火药的硝烟味很快就飘进了鼻孔。
我揉揉眼睛醒来一看,原来昨晚我是睡在长槐和伊华两位师兄中间,我脑袋瓜的左右两边,竟堂而皇之毫不客气地摆放着他们二位的臭脚丫子。
当然,彼此彼此,我那双同样臭并且没有脱掉袜子的脚,也正好搁在他们胸前。
这时,我听见木板楼梯上传来吱哑吱哑的脚步声响,便使劲仰了仰头,颠倒着眼晴朝门口看去,原来是长槐师兄的老母亲正往我们的房间走来。
“酒醒了吧?好,好,你们年轻人的酒量要得嘞,四五个人就喝去了一大坛,还能不醉?起来起来,该去拜年喽!”
听老母亲这么一说,我才懵懵懂懂回想起昨晚我们几个人喝酒的情形;昨晚,我们可能真的喝光了一大坛味道有点像香槟的黔东南米酒喔!
接着,老母亲一边说话,一边微笑着往我们每人枕头下塞进两块钱。
怎么回事?我一翻身从床上坐起,明白事理的伊华师兄也从床那头爬过来:“不要不要。”我们俩拼命推辞着,把钱硬往老母亲的手里放。
“收下吧,这是老母亲给你们的压岁钱。”长槐师兄在床那头用胳膊肘支起身子,仍然是一板一眼慢慢地说。边说也边从床上起来,抓起褡在被窝上面的衣服裤子就往身上套。
要知道,当年城里的一般机关干部和中小学老师,每月也才只有三四十元的薪水哩!农村的情况就更差了,在生产队干一天活,一般也就是八九分钱、一角钱,一个强壮劳力天天出工,起早贪黑拼死拼活干满一个月,顶多三四块钱。
所以,拿着老母亲给的这两元钱,我和伊华师兄仿佛都像发了一笔横财似的惴惴不安。
早餐吃过甜酒煮荷包鸡蛋后,师兄就带我们去他的长辈亲友家拜年。总共去了哪几家,给多少长辈拜过年我已记不清楚了。反正我们在每家拜年的过场都差不多,客套话、寒喧话反反复复说了又说,堂屋里有高龄长辈在座的,我们差不多都为他们画了肖像留念。
画的时候,左右邻里的大人小孩仍然是将我们里外三层围个水泄不通。
他们中有挤着争着看稀罕的,有评头品足说些俏皮话逗老人笑的,有些不谙世事的小仔,则纯粹是在人堆里挤出挤进凑热闹。
占据有利位置,在我们身后观看作画的几个青壮汉子则不多说话,他们亲眼目睹了我们用不同的绘画手段,怎样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鲜活人像的全部过程。所以,看得出他们的神情中,透着几许对我们娴熟技艺的赞赏、羡慕和尊敬。
过完春节,寒假也就快过完了。我们三人便坐车经凯里返贵阳,准备回学校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