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找准品味语言的训练点,授之以品味语言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抓住关键词语、加强朗读训练、注重读写结合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品味语言的方法,以供借鉴。
关键词:阅读;品味;方式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体验特定情境中人物的情感,领会作品的人文内涵,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
一、抓住关键词语,品语言之精确
1.抓课题中的关键词
课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很多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教学中只要抓“文眼”做文章,就会有收获。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这课时,我就从课题中“脚”这个文眼出发,上课伊始,先发问:“大家都很熟悉脚吧,说说谁有脚?”学生有的说“人有脚”,有的说“有些动物有脚”。我话锋一转,说:“见过植物有脚吗?今天我们就跟随大作家叶圣陶先生走进课文去看看爬山虎的脚。请同学们先默读全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脚的自然段。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想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样子像什么?颜色怎样?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和课文中的插图画出脚的简图。”就这样学生很快了解了爬山虎脚的基本情况。
2.抓句子中的关键词
教师要指导学生特别关注品味那些经过作者反复锤炼的关键词语,让学生通过品味,与文本产生心灵契合,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达到品味语言之精确的目的。下面是我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笋芽儿》的教学片段:
出示: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往上钻。
师:哪些词语让你感觉笋芽儿长得特别快?
生:我从一个“钻”字感觉到笋芽儿长得很快。
师:(出示钻字在字典里的意思)钻:表示用锥状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穿孔。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中竹笋的形状,再来感受一下“钻”字的准确。
生:竹笋头的形状很尖,就像锥子往上穿孔。
生:这个“钻”字说明笋芽儿迫切想迎接春天。
点评:这就是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钻”,引导学生比较、揣摩,从中对文字有所品味。
二、加强朗读训练,品语言之精妙
1.创设情境,感受语言的意境
要想让学生进入文本的意境,就要善于营造氛围,激发情感。例如课文《一面五星红旗》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我先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五星红旗是怎样来的,它对新中国的成立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学生对五星红旗的来之不易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后,再出示课后资料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五星红旗象征着什么。接着通过引读,把学生带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
2.多元探读,体会语言的意蕴
在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多元探读,体味语言的节奏和音韵,就能从中启迪思想,体会意蕴。如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在读课题上就做足了文章。
师:让我们好好读读题目。(课件)
生:林冲棒打洪教头。(学生朗读时重音在“打”上)
师:如闻其声。
生:林冲棒打洪教头。(学生朗读时重音在“林冲”)
师:如见其人。
生:林冲棒打洪教头。(学生朗读时重音在“洪教头”)
师:打的不是别人,正是洪教头。
(点评:窦老师在引导学生读课题时,就妙出高招着重引导学生在不同地方读出重音,从各自的感悟出发,使人物的初步形象留在学生脑海中,这多元探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注重读写结合,品语言之表达
1.触类旁通练仿写
“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读了课文或多或少领悟到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奥妙,再通过仿写,把领悟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例如教学《赵州桥》第3自然段,老师抛出下列问题:如果你来当设计师,你还会在赵州桥上雕刻什么图案?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先练说,再根据老师设计的练习单进行仿写。
2.举一反三巧迁移
崔峦老师曾提到:在阅读课上,特别是中高年级的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如教学《全神贯注》,可以这样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师:课文学完了,咱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到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句子)。这段话出现“全神贯注”这个词,你们能体会到罗丹全神贯注的情景吗?作者是通过人物的哪些方面来写的?
生:动作、语言、神态。
师:说得真好,你们不仅读懂课文,还读懂了课文的写作方法。同学们,你们能模仿这种写作方法把一个同学思考问题或看书的样子写出来吗?相信大家能行。
这就是语言纳入后的应用、情意领会后的倾吐。学生通过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体现人物特点,巧妙地迁移这一写法,既得意又得言。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西安小学)
关键词:阅读;品味;方式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体验特定情境中人物的情感,领会作品的人文内涵,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
一、抓住关键词语,品语言之精确
1.抓课题中的关键词
课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很多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教学中只要抓“文眼”做文章,就会有收获。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这课时,我就从课题中“脚”这个文眼出发,上课伊始,先发问:“大家都很熟悉脚吧,说说谁有脚?”学生有的说“人有脚”,有的说“有些动物有脚”。我话锋一转,说:“见过植物有脚吗?今天我们就跟随大作家叶圣陶先生走进课文去看看爬山虎的脚。请同学们先默读全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脚的自然段。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想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样子像什么?颜色怎样?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和课文中的插图画出脚的简图。”就这样学生很快了解了爬山虎脚的基本情况。
2.抓句子中的关键词
教师要指导学生特别关注品味那些经过作者反复锤炼的关键词语,让学生通过品味,与文本产生心灵契合,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达到品味语言之精确的目的。下面是我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笋芽儿》的教学片段:
出示: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往上钻。
师:哪些词语让你感觉笋芽儿长得特别快?
生:我从一个“钻”字感觉到笋芽儿长得很快。
师:(出示钻字在字典里的意思)钻:表示用锥状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穿孔。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中竹笋的形状,再来感受一下“钻”字的准确。
生:竹笋头的形状很尖,就像锥子往上穿孔。
生:这个“钻”字说明笋芽儿迫切想迎接春天。
点评:这就是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钻”,引导学生比较、揣摩,从中对文字有所品味。
二、加强朗读训练,品语言之精妙
1.创设情境,感受语言的意境
要想让学生进入文本的意境,就要善于营造氛围,激发情感。例如课文《一面五星红旗》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我先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五星红旗是怎样来的,它对新中国的成立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学生对五星红旗的来之不易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后,再出示课后资料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五星红旗象征着什么。接着通过引读,把学生带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
2.多元探读,体会语言的意蕴
在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多元探读,体味语言的节奏和音韵,就能从中启迪思想,体会意蕴。如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在读课题上就做足了文章。
师:让我们好好读读题目。(课件)
生:林冲棒打洪教头。(学生朗读时重音在“打”上)
师:如闻其声。
生:林冲棒打洪教头。(学生朗读时重音在“林冲”)
师:如见其人。
生:林冲棒打洪教头。(学生朗读时重音在“洪教头”)
师:打的不是别人,正是洪教头。
(点评:窦老师在引导学生读课题时,就妙出高招着重引导学生在不同地方读出重音,从各自的感悟出发,使人物的初步形象留在学生脑海中,这多元探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注重读写结合,品语言之表达
1.触类旁通练仿写
“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读了课文或多或少领悟到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奥妙,再通过仿写,把领悟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例如教学《赵州桥》第3自然段,老师抛出下列问题:如果你来当设计师,你还会在赵州桥上雕刻什么图案?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先练说,再根据老师设计的练习单进行仿写。
2.举一反三巧迁移
崔峦老师曾提到:在阅读课上,特别是中高年级的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如教学《全神贯注》,可以这样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师:课文学完了,咱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到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句子)。这段话出现“全神贯注”这个词,你们能体会到罗丹全神贯注的情景吗?作者是通过人物的哪些方面来写的?
生:动作、语言、神态。
师:说得真好,你们不仅读懂课文,还读懂了课文的写作方法。同学们,你们能模仿这种写作方法把一个同学思考问题或看书的样子写出来吗?相信大家能行。
这就是语言纳入后的应用、情意领会后的倾吐。学生通过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体现人物特点,巧妙地迁移这一写法,既得意又得言。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西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