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能让学生在学完历史学科后,在解决现实问题时表现出充分的品格、能力,据此也可以说这是历史学科的落地价值。本文总结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三步骤。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新课程改革
史料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所遗留下来的,能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佐证的依据,如生活用品、历史书籍、遗址等。史料实证是对史料进行鉴别、判断,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这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其实也就是让学生从史料方面对历史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过程,这个完整的过程包括搜集资料、鉴别资料、判断价值、规范运用、进一步完善。即使是篡改教科书的日本人,也在他们的《高中地理历史学习指导要领》中明确规定,要求指导学生理解历史必须建立在客观公正的资料基础上,美英都有相似的规定,可见,史料实证架起有用的历史研究,这已是中外学者的共识。高中生对于阅读并搜集史料是比较有兴趣的,即使是作为任务完成,对他们而言也并非难事,搜集、整理都不成问题,培养史料实证的真正难点,我认为主要在于下面这三方面。
一、 鉴别真伪,判断价值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搜集到海量的历史材料,这些搜集到的史料由于来源的可靠性,搜集方式的不规范等原因,并不一定就真实有效,特别是来自网络的史料,很多不是为了证实历史而出现的,于是真实性便可能大打折扣,因此运用之前首先必须进行真伪的鉴别,再作出价值的判断,方能辨析史料是否能用,能怎么用。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经过提醒以后,会很努力地进行辨别、判断,搜集有一定的能力,但大多方法并不科学,因此我会有意识地教给他们新方法,或引导积累客观方法。在搜集的资料种类不一时,我会建议他们整理好后作一个对照,去看看实物资料与文献资料之间,是否能够相互印证;在搜集网络资料时必须特别谨慎,多打开几个网页看看,他们的表达是否一致,若相互矛盾的话,则应从其他更可靠的途径找依据;即使是来自各种史书的材料,都应当保持立足于教材的理性思考,因为历史上的太史令、著作郞、钦天监等,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有司马迁能不顾性命地坚持写实,大部分人都不得不听从皇帝的旨意写下所谓的“历史”。因此,拥有更多的史料,通过判断推理它们的真实性,是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的第一步。
“辛亥革命”是必修一第十三课,它介绍了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和它的主要发起人。在简单的导入后,我提出了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问题:请说说你所了解的孙中山先生。从同学们的材料展示中,我发现他们是事无巨细都提到了,只要前面的同学没说过的,后面都有补充。有人抱着崇拜之心引用高晓松的评价,认为孙中山是个“妄人”;然后马上有人反驳,认为孙中山就是一个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不能侮辱他,不能只凭高晓松一家之言就否定他。这两种观点甚至在不少贴吧中都有争吵,班上同学也分成了不同的派别,还有人觉得胡适说得对:历史就是一个可以随便装扮涂抹的千依百顺的女孩子。听到这我感觉到了一种危机,学生们所搜集的所谓“史料”,大部分来自各种媒介,他们能够接触到的真正的史料并不多,若源头不准确,那么建立在道听途说基础上的判断也正确不到哪里去,所形成的争论也没多大意义。但三年的时间,又不容学生放开去研究历史,基于此,我并没有让这一争论继续下去,而是说:“如果大家对此有兴趣,我们下课后再花点时间,寻找出历史依据来证明孙中山到底是怎样的孙中山,而不只是听别人的评价,毕竟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我们并没有去查看、证实,所以现在课堂争论暂告一段落,课后请同学们将自己所认同的观点,配上你所找到的佐证材料发到我们班的微信群中,我们可以在那里继续讨论,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材料并不能直接得出观点,这是就要说明推导过程。”
二、 规范运用,表达观点
史料实证的找史料、求实证阶段的任务做好了以后,作为高中生,除了任课老师并没有人会通过看和听来感觉他们是否学会了,只有写出来才能让评卷老师对学生的史料实证运用能力有一个客观而准确的评价,所以写又是一个需要训练的环节。历史史料实证的表述,与语文的作文是有很大区别的,作文讲究的是创新,而史料实证强调的是明晰的观点和规范的逻辑表达,抽象一点说,就是表达出“论从史来”“史从论出”的推演过程,即先表述结论后以史料证明,或從史料推出结论两种方式,具体落实到不同的题型中,可以归纳出不同的思路甚至表达句式。
如2016年全国卷的第四十五题,要求阅读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的节选材料,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和“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应当说两道题的思路是一样的,采用的是从史料推出结论的方法,首先提炼相关材料,然后归纳要点,最后组织语言。阅读材料和题目后,可以发现,能够回答第一道题的材料应该从第二自然段中选择,内容从“他下令修撰……”直到“排除等级,”加上后面唐太宗的那句话,这些内容归纳起来就三点:一是以朝廷名义修撰《氏族志》总谱,二是扩大家族范围,三是建立新的门第标准。第二题的归纳难度大一点,因为主要材料分散在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结尾部分,第一段要经反向思维,从不良的背景中提取谱牒改革的作用,同时还要与第二段的内容部分相比较,才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归纳,即抑制旧士族的门第影响;利于维持政权的稳定;利于维护统一;肯定现有的政治秩序;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三、 发挥价值,完善教材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不仅是为了对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在教学中,我发现只要学生拥有了初步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又能挑起他们质疑权威、质疑教材的兴趣,那就可以促使他们探究教材改良的可能性,如对教材插图的质疑,引用史料缺少注释等,看到史料之“然”,追究出“其所以然”,就能让教材日趋完善,使史料在教科书中的表现更为贴合学生,从而给学生构建一本更有吸引力、具有个性的教材。
我带过的一个班学生,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问题是由教科书上的人物画像引起的,上必修一第三课的时候,有个学生问:“这个画像真的是汉武帝吗?那时的人怎么都长得奇形怪状的?如果是真的,在哪能保存那么久?”还有同学也跟着说:“上第二课时我就想说了的,秦始皇长得也很另类。”在这个问题上,很早以前就有人对初中历史课本中的人物画像质疑过,那时整册书里有不少的人像确实都长得必较相像,现在高中人教版历史教材,已经有很大的改观了,历史上的网红脸已经各具个性了,但又出现另一个问题,不太像正常人了,据此我建议学生组成一个兴趣小组,探究教科书中画像的来源,作出更为学生所信服的更改,另选了其中的好几幅画像进行替代,还进而延伸到对教材中其他史料的考证……
最后的这一运用,又回到了搜集史料、辨别真伪的起点,于是整个学习进程形成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闭环,当然这只是一种学习通道,并非唯一,但确实很有效。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引导他们养成实证的态度,或许有一天他们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所进行的创业,都将与历史毫无干系,并且那时他们也可能将中学历史忘记得差不多了,但史料实证素养所培养出来的求真务实、以理服人、不断追求的精神,却能够支持他们在任一个行业中都脚踏实地地干得出色,干出成就。
参考文献:
[1]张翅.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路径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1).
[2]赖少云.关注史料教学传承学科素养——基于提升“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策略研究中学课程辅导[J].教学研究,2016,10(34).
[3]苗颖.“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分解初探——基于对2000年以来相关高考试题的分析[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7(2):47-54.
作者简介:
陈煜,江苏省苏州市,江苏吴江区青云实验中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新课程改革
史料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所遗留下来的,能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佐证的依据,如生活用品、历史书籍、遗址等。史料实证是对史料进行鉴别、判断,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这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其实也就是让学生从史料方面对历史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过程,这个完整的过程包括搜集资料、鉴别资料、判断价值、规范运用、进一步完善。即使是篡改教科书的日本人,也在他们的《高中地理历史学习指导要领》中明确规定,要求指导学生理解历史必须建立在客观公正的资料基础上,美英都有相似的规定,可见,史料实证架起有用的历史研究,这已是中外学者的共识。高中生对于阅读并搜集史料是比较有兴趣的,即使是作为任务完成,对他们而言也并非难事,搜集、整理都不成问题,培养史料实证的真正难点,我认为主要在于下面这三方面。
一、 鉴别真伪,判断价值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搜集到海量的历史材料,这些搜集到的史料由于来源的可靠性,搜集方式的不规范等原因,并不一定就真实有效,特别是来自网络的史料,很多不是为了证实历史而出现的,于是真实性便可能大打折扣,因此运用之前首先必须进行真伪的鉴别,再作出价值的判断,方能辨析史料是否能用,能怎么用。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经过提醒以后,会很努力地进行辨别、判断,搜集有一定的能力,但大多方法并不科学,因此我会有意识地教给他们新方法,或引导积累客观方法。在搜集的资料种类不一时,我会建议他们整理好后作一个对照,去看看实物资料与文献资料之间,是否能够相互印证;在搜集网络资料时必须特别谨慎,多打开几个网页看看,他们的表达是否一致,若相互矛盾的话,则应从其他更可靠的途径找依据;即使是来自各种史书的材料,都应当保持立足于教材的理性思考,因为历史上的太史令、著作郞、钦天监等,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有司马迁能不顾性命地坚持写实,大部分人都不得不听从皇帝的旨意写下所谓的“历史”。因此,拥有更多的史料,通过判断推理它们的真实性,是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的第一步。
“辛亥革命”是必修一第十三课,它介绍了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和它的主要发起人。在简单的导入后,我提出了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问题:请说说你所了解的孙中山先生。从同学们的材料展示中,我发现他们是事无巨细都提到了,只要前面的同学没说过的,后面都有补充。有人抱着崇拜之心引用高晓松的评价,认为孙中山是个“妄人”;然后马上有人反驳,认为孙中山就是一个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不能侮辱他,不能只凭高晓松一家之言就否定他。这两种观点甚至在不少贴吧中都有争吵,班上同学也分成了不同的派别,还有人觉得胡适说得对:历史就是一个可以随便装扮涂抹的千依百顺的女孩子。听到这我感觉到了一种危机,学生们所搜集的所谓“史料”,大部分来自各种媒介,他们能够接触到的真正的史料并不多,若源头不准确,那么建立在道听途说基础上的判断也正确不到哪里去,所形成的争论也没多大意义。但三年的时间,又不容学生放开去研究历史,基于此,我并没有让这一争论继续下去,而是说:“如果大家对此有兴趣,我们下课后再花点时间,寻找出历史依据来证明孙中山到底是怎样的孙中山,而不只是听别人的评价,毕竟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我们并没有去查看、证实,所以现在课堂争论暂告一段落,课后请同学们将自己所认同的观点,配上你所找到的佐证材料发到我们班的微信群中,我们可以在那里继续讨论,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材料并不能直接得出观点,这是就要说明推导过程。”
二、 规范运用,表达观点
史料实证的找史料、求实证阶段的任务做好了以后,作为高中生,除了任课老师并没有人会通过看和听来感觉他们是否学会了,只有写出来才能让评卷老师对学生的史料实证运用能力有一个客观而准确的评价,所以写又是一个需要训练的环节。历史史料实证的表述,与语文的作文是有很大区别的,作文讲究的是创新,而史料实证强调的是明晰的观点和规范的逻辑表达,抽象一点说,就是表达出“论从史来”“史从论出”的推演过程,即先表述结论后以史料证明,或從史料推出结论两种方式,具体落实到不同的题型中,可以归纳出不同的思路甚至表达句式。
如2016年全国卷的第四十五题,要求阅读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的节选材料,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和“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应当说两道题的思路是一样的,采用的是从史料推出结论的方法,首先提炼相关材料,然后归纳要点,最后组织语言。阅读材料和题目后,可以发现,能够回答第一道题的材料应该从第二自然段中选择,内容从“他下令修撰……”直到“排除等级,”加上后面唐太宗的那句话,这些内容归纳起来就三点:一是以朝廷名义修撰《氏族志》总谱,二是扩大家族范围,三是建立新的门第标准。第二题的归纳难度大一点,因为主要材料分散在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结尾部分,第一段要经反向思维,从不良的背景中提取谱牒改革的作用,同时还要与第二段的内容部分相比较,才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归纳,即抑制旧士族的门第影响;利于维持政权的稳定;利于维护统一;肯定现有的政治秩序;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三、 发挥价值,完善教材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不仅是为了对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在教学中,我发现只要学生拥有了初步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又能挑起他们质疑权威、质疑教材的兴趣,那就可以促使他们探究教材改良的可能性,如对教材插图的质疑,引用史料缺少注释等,看到史料之“然”,追究出“其所以然”,就能让教材日趋完善,使史料在教科书中的表现更为贴合学生,从而给学生构建一本更有吸引力、具有个性的教材。
我带过的一个班学生,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问题是由教科书上的人物画像引起的,上必修一第三课的时候,有个学生问:“这个画像真的是汉武帝吗?那时的人怎么都长得奇形怪状的?如果是真的,在哪能保存那么久?”还有同学也跟着说:“上第二课时我就想说了的,秦始皇长得也很另类。”在这个问题上,很早以前就有人对初中历史课本中的人物画像质疑过,那时整册书里有不少的人像确实都长得必较相像,现在高中人教版历史教材,已经有很大的改观了,历史上的网红脸已经各具个性了,但又出现另一个问题,不太像正常人了,据此我建议学生组成一个兴趣小组,探究教科书中画像的来源,作出更为学生所信服的更改,另选了其中的好几幅画像进行替代,还进而延伸到对教材中其他史料的考证……
最后的这一运用,又回到了搜集史料、辨别真伪的起点,于是整个学习进程形成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闭环,当然这只是一种学习通道,并非唯一,但确实很有效。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引导他们养成实证的态度,或许有一天他们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所进行的创业,都将与历史毫无干系,并且那时他们也可能将中学历史忘记得差不多了,但史料实证素养所培养出来的求真务实、以理服人、不断追求的精神,却能够支持他们在任一个行业中都脚踏实地地干得出色,干出成就。
参考文献:
[1]张翅.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路径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1).
[2]赖少云.关注史料教学传承学科素养——基于提升“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策略研究中学课程辅导[J].教学研究,2016,10(34).
[3]苗颖.“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分解初探——基于对2000年以来相关高考试题的分析[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7(2):47-54.
作者简介:
陈煜,江苏省苏州市,江苏吴江区青云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