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家长本着千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原则,在课下之余纷纷将孩子们送进了各式各样的辅导班。本文从其存在的合理性角度分析这一社会现象。
关键词:辅导班;合理性;存在问题
课外辅导教育与主流教育一样,实属教育领域内的问题。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教育的问题不仅是教育系统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课外补习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更清楚地解释课外补习这一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根源。
一、存在的合理性
(一)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师生比。大城市的学校能做到20-30人一个班,进行小班教学。但是城镇普遍40-50人一个班,偏远的农村甚至有60-80人挤在一个班。这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不公平的,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师有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甚至能根据每位学生的发展状况制定学习计划。而落后地区仅完成教学计划就已经很难了,哪里还有精力来做其他的事情。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常见的状况:教师往往只关注班里的尖子生,对于差生总是不屑一顾的。另外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到了教师水平,发达地区可以用高收入、高福利等吸引优秀的师资力量,在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方面早已经将落后地区的教育甩在了脑后。那么在这种形式下,去辅导班进行加班加点的学习已经成为了不少普通生的选择。
(二)应试教育的必然性。虽然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是高考选拔制度并没有改变。以分数论英雄依然是目前教育的常态。而当前应试制度的单一化、唯分论的现象又加剧了学校、老师、家长对孩子文化分数的敏感程度。学校为了来升学率,老师为了职称、工作绩效,使得孩子成日里为分数而学习。这种压力又“逼迫”家长们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教育资源而选择校外培训机构,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投资慢慢变成了一种“家庭负担”,但是对于这样的“负担”家长们甘之如饴,他们只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补习提高学习成绩,在考试中能够考高分,成为竞争中的佼佼者。
(三)学历至上的大环境。在当今社会,文凭就像标签一样代表着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和能力大小,文凭的高低直接成为了衡量个人知识技能水平的标准。文凭越高,表示个人的能力越强,越可以获得好的职业、高的社会地位、权利、声望等等。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在人才招聘中设置的学历限制。从国外名牌大学到985/211,再到重本一本二本专科。犹如官阶,层层划分,等级鲜明。没有硬核的学历,连进求职门槛的资格都没有。在这种背景下,课外辅导班的出现,实现了家长们帮助孩子提高学业成绩,获得学业成就的愿望。只要学历至上的风气不变,那么家长们选择辅导班的现状就不会改变。
二、目前发展的问题
(一)市场监管存在盲区。目前市面上各种类型的辅导班层出不穷,但是对于相关的审查存在着滞后的现象。是否有办学资质,老师是否有资格证书,上课地点的安全性等等都需要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近两年关于外教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警醒,如外教带领学生吸毒,外教本身没有教学资质,甚至有的还是通缉犯。仅靠辅导班本身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一旦出现问题,这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
(二)出现了超前学的现象。现在的辅导班除了开设本学期的课程外,也提前教授下学期课程。不少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學校表现中独占鳌头,对这一现象也是喜闻乐见的。但是辅导班终究达不到学校的学习氛围,在对于学生的管理上为了招生,往往采取温和纵容的态度。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对于知识的学习往往是走马观花,不解其意。即使辅导班认真教学,也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是超前教学这一行为已经严重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使得同一个班内学生的起点大不相同,课程的教授遇到了极大的障碍。同时,这有导致不曾上过辅导班的学生进入辅导机构,一环又一环,形成了一个畸形的发展,不利于正常教学的开展,导致了马太效应。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外辅导班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一方面可以弥补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帮助家长实现孩子成才的愿望。但是另一方面,它也对学校教育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同时过于强调应试教育的重要性,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此,政府采取单一的禁止和压制政策并不能阻止课外辅导的存在和发展,应辩证地看待补习班的利弊,既要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又要看到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根据其发展现状,实施有效的措施减少课外辅导班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课外辅导班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瑞晴.浅析英语辅导机构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J].技术与市场,2016,23(08):250.
[2]王海荣.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小学生课外补习现象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4.
[3]王贻婷.课外辅导班发展现状分析与治理对策[J].新西部,2018(33):133+129.
[4]郑浩然.校外辅导班存在的不合理性探析[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07):196-197.
[5]肖晓月.小学英语校外辅导班与校内课程教学的比较及启示[D].江西师范大学,2013.
[6]王冰.浅析小学生参加校外辅导班的影响因素[J].成功(教育),2011(12):87.
关键词:辅导班;合理性;存在问题
课外辅导教育与主流教育一样,实属教育领域内的问题。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教育的问题不仅是教育系统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课外补习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更清楚地解释课外补习这一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根源。
一、存在的合理性
(一)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师生比。大城市的学校能做到20-30人一个班,进行小班教学。但是城镇普遍40-50人一个班,偏远的农村甚至有60-80人挤在一个班。这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不公平的,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师有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甚至能根据每位学生的发展状况制定学习计划。而落后地区仅完成教学计划就已经很难了,哪里还有精力来做其他的事情。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常见的状况:教师往往只关注班里的尖子生,对于差生总是不屑一顾的。另外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到了教师水平,发达地区可以用高收入、高福利等吸引优秀的师资力量,在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方面早已经将落后地区的教育甩在了脑后。那么在这种形式下,去辅导班进行加班加点的学习已经成为了不少普通生的选择。
(二)应试教育的必然性。虽然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是高考选拔制度并没有改变。以分数论英雄依然是目前教育的常态。而当前应试制度的单一化、唯分论的现象又加剧了学校、老师、家长对孩子文化分数的敏感程度。学校为了来升学率,老师为了职称、工作绩效,使得孩子成日里为分数而学习。这种压力又“逼迫”家长们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教育资源而选择校外培训机构,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投资慢慢变成了一种“家庭负担”,但是对于这样的“负担”家长们甘之如饴,他们只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补习提高学习成绩,在考试中能够考高分,成为竞争中的佼佼者。
(三)学历至上的大环境。在当今社会,文凭就像标签一样代表着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和能力大小,文凭的高低直接成为了衡量个人知识技能水平的标准。文凭越高,表示个人的能力越强,越可以获得好的职业、高的社会地位、权利、声望等等。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在人才招聘中设置的学历限制。从国外名牌大学到985/211,再到重本一本二本专科。犹如官阶,层层划分,等级鲜明。没有硬核的学历,连进求职门槛的资格都没有。在这种背景下,课外辅导班的出现,实现了家长们帮助孩子提高学业成绩,获得学业成就的愿望。只要学历至上的风气不变,那么家长们选择辅导班的现状就不会改变。
二、目前发展的问题
(一)市场监管存在盲区。目前市面上各种类型的辅导班层出不穷,但是对于相关的审查存在着滞后的现象。是否有办学资质,老师是否有资格证书,上课地点的安全性等等都需要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近两年关于外教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警醒,如外教带领学生吸毒,外教本身没有教学资质,甚至有的还是通缉犯。仅靠辅导班本身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一旦出现问题,这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
(二)出现了超前学的现象。现在的辅导班除了开设本学期的课程外,也提前教授下学期课程。不少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學校表现中独占鳌头,对这一现象也是喜闻乐见的。但是辅导班终究达不到学校的学习氛围,在对于学生的管理上为了招生,往往采取温和纵容的态度。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对于知识的学习往往是走马观花,不解其意。即使辅导班认真教学,也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是超前教学这一行为已经严重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使得同一个班内学生的起点大不相同,课程的教授遇到了极大的障碍。同时,这有导致不曾上过辅导班的学生进入辅导机构,一环又一环,形成了一个畸形的发展,不利于正常教学的开展,导致了马太效应。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外辅导班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一方面可以弥补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帮助家长实现孩子成才的愿望。但是另一方面,它也对学校教育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同时过于强调应试教育的重要性,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此,政府采取单一的禁止和压制政策并不能阻止课外辅导的存在和发展,应辩证地看待补习班的利弊,既要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又要看到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根据其发展现状,实施有效的措施减少课外辅导班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课外辅导班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瑞晴.浅析英语辅导机构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J].技术与市场,2016,23(08):250.
[2]王海荣.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小学生课外补习现象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4.
[3]王贻婷.课外辅导班发展现状分析与治理对策[J].新西部,2018(33):133+129.
[4]郑浩然.校外辅导班存在的不合理性探析[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07):196-197.
[5]肖晓月.小学英语校外辅导班与校内课程教学的比较及启示[D].江西师范大学,2013.
[6]王冰.浅析小学生参加校外辅导班的影响因素[J].成功(教育),2011(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