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种渠道并重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编者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言而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能力,它应该包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本期我们刊发了5位老师的探索文章,他们的经验表明,语文教学必须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只有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反复实践当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比较注重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却往往忽略听说能力的训练。而21世纪是一个高信息化、高效率化的时代,口头交流越来越多,“说”在现代社会交际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通过“说”的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让学生明确“说”的重要性,激发其“说”的兴趣
众所周知,说话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它不仅是一般说话的技能技巧,还包括说话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其他有关因素。可以说,说话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因而,让我们的学生大胆地“说”,可以使他们的这些能力都能有所提高,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当今社会人才辈出,只有善于“说话”、勇于展示自我风采之人,才能抓住更多机会,一展自己的抱负。学生只有逐渐认识到锻炼说话能力的重要性,“说”的兴趣才能不断地被激发出来。
二、给学生营造“说”的环境,为其搭建“说”的舞台
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要让学生说起来,首先就要让他们有“说”的欲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要让学生自我设疑,互相质疑,研究讨论,尤其是设计一些情境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觉不吐不快。有了这种欲望,学生才会主动去说。
⒉采取多种形式,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
为了给学生以充分的“说”的机会,我们可以开展一系列“说”的实践活动,如举办故事会、演讲比赛、辩论会、诗词赏析、时事论坛等活动,甚至可以编演课本剧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都有机会“说”起来,都愿意“说”起来。
⒊指导“说”的技巧,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说话”,每个人都会,可真要说出水平,也并不容易。没有哪个人天生就可以“说”得很好,所以在学生“说”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许多问题,比如不少学生要么在讲故事的时候总让人感觉平淡,没有起伏,不能吸引人;要么就是语无伦次,没有条理。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说话”。演讲和辩论的技巧则更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只有学生掌握了“说”的技巧,才能更好地提高“说”的能力。
三、与学生共同拟订“说”的计划,激励“说”的实践
说话能力的培养并非朝夕之功。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说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能言善辩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才有可能具备这种技能。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说,说的内容不定,在课前3分钟进行:可以作自我介绍,可以朗诵诗词,可以讲述见闻,可以推荐作品,还可以随便说说感受,目的是克服胆怯、自卑心理,大胆地面对听众开口说。等到学生不再心存胆怯、自卑时,就可以指定(或学生自定)内容,要求学生拟好讲稿,逐步脱稿演说。此时,不仅要求“说”的内容明确集中,而且要求“说”的仪态大方、语言得体。教师要适时指导,或让学生互相评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这种“说话”活动还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和社会。每周都可以安排一节说话课,让人人都登台演说,教师则应对学生的音调、语速、仪态等方面进行量化评定,分项打分;或者让学生民主评议,教师再予以引导和鼓励。
事实证明,学生“说”的能力提高了,也必然会促使听、读、写能力的提高,进而促使其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
编者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言而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能力,它应该包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本期我们刊发了5位老师的探索文章,他们的经验表明,语文教学必须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只有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反复实践当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比较注重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却往往忽略听说能力的训练。而21世纪是一个高信息化、高效率化的时代,口头交流越来越多,“说”在现代社会交际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通过“说”的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让学生明确“说”的重要性,激发其“说”的兴趣
众所周知,说话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它不仅是一般说话的技能技巧,还包括说话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其他有关因素。可以说,说话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因而,让我们的学生大胆地“说”,可以使他们的这些能力都能有所提高,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当今社会人才辈出,只有善于“说话”、勇于展示自我风采之人,才能抓住更多机会,一展自己的抱负。学生只有逐渐认识到锻炼说话能力的重要性,“说”的兴趣才能不断地被激发出来。
二、给学生营造“说”的环境,为其搭建“说”的舞台
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要让学生说起来,首先就要让他们有“说”的欲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要让学生自我设疑,互相质疑,研究讨论,尤其是设计一些情境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觉不吐不快。有了这种欲望,学生才会主动去说。
⒉采取多种形式,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
为了给学生以充分的“说”的机会,我们可以开展一系列“说”的实践活动,如举办故事会、演讲比赛、辩论会、诗词赏析、时事论坛等活动,甚至可以编演课本剧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都有机会“说”起来,都愿意“说”起来。
⒊指导“说”的技巧,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说话”,每个人都会,可真要说出水平,也并不容易。没有哪个人天生就可以“说”得很好,所以在学生“说”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许多问题,比如不少学生要么在讲故事的时候总让人感觉平淡,没有起伏,不能吸引人;要么就是语无伦次,没有条理。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说话”。演讲和辩论的技巧则更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只有学生掌握了“说”的技巧,才能更好地提高“说”的能力。
三、与学生共同拟订“说”的计划,激励“说”的实践
说话能力的培养并非朝夕之功。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说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能言善辩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才有可能具备这种技能。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说,说的内容不定,在课前3分钟进行:可以作自我介绍,可以朗诵诗词,可以讲述见闻,可以推荐作品,还可以随便说说感受,目的是克服胆怯、自卑心理,大胆地面对听众开口说。等到学生不再心存胆怯、自卑时,就可以指定(或学生自定)内容,要求学生拟好讲稿,逐步脱稿演说。此时,不仅要求“说”的内容明确集中,而且要求“说”的仪态大方、语言得体。教师要适时指导,或让学生互相评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这种“说话”活动还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和社会。每周都可以安排一节说话课,让人人都登台演说,教师则应对学生的音调、语速、仪态等方面进行量化评定,分项打分;或者让学生民主评议,教师再予以引导和鼓励。
事实证明,学生“说”的能力提高了,也必然会促使听、读、写能力的提高,进而促使其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