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就搪塞得过去

来源 :中国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on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SD问题卡”?外行人自然是说不清楚的,消费者也只是知道这东西老会给自己添乱子,经销商的售后服务也解决不了,技术产品开发生产企业一会半会也说不清楚,既然台湾电子时报已经以《三星MLC又惹风波控制芯晶片厂忙翻天支援63纳米制程不易客户产品受延误引爆求偿问题》为题报道了“SD问题卡”,引起众多媒体的热情追踪,那就只能说明问题是确实存在的。至于台湾电子时报又在十多天后出来辟谣,说“绝无瑕疵流入大陆”,与此相驳,台湾慧荣公司总经理也出面平息“绝无瑕疵品流入大陆”之说不可靠,“的确有一批不兼容的控制芯片流到市场上,但是数量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多,仅有几十万颗”。媒体报道的这种自相矛盾与厂商表态迥然相异,这更增加了众多消费者的种种怀疑,现在的问题不是SD卡有没有问题,而是媒体与厂商是之间出现了什么问题了,是媒体和厂商如何让消费者相信他们这种互相矛盾的说辞,也就是媒体与企业诚信何在?
   我们知道任何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过程中都会多多少少出现一些问题,即便是很成熟的产品也难免会遭遇如此尴尬,这也是技术产品更新换代中的常态。只要我们采取正确态度,用科学的方法去认真分析问题,去积极解决问题,应当说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消费者来说都是有益的,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技术的发展进步,不也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才得以不断提高新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吗!技术产品出现问题有什么可怕的呢,倒是这媒体和厂商的欲盖弥彰令人十分费解了。
  如果技术产品真的出现瑕疵问题,仅凭一番混淆是非就能搪塞得过去吗。我想作为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企业,首先应当本着对消费负责的态度,招回问题产品,进行技术攻关,问题解决了,消费者满意了,消费者仍然会相信你的诚信商誉,市场仍然还会是你的。作为产品开发和生产企业如果真的没有信心解决问题,却还要硬着头皮把这问题产品推销给消费者,那无疑不是已经走上绝路了吗,媒体再多的捧场又能有什么用呢!
  媒体披露企业产品瑕疵问题,应当说是一种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媒体尽到了这种责任,必然会更多的取得社会公信力,如果因为种种原因却又帮助企业掩盖瑕疵问题,你的公信力又从何而来,媒体失去公信力了,还不可怕吗!
其他文献
回顾问题SD卡被曝光的经过,其实很简单,完全不至于被搞成一团浆糊。  早在今年7月份,SD卡就出现过一次促销降价的热潮,到了本是销售旺季的十月份前后,市场又出现了反常跌价的奇怪现象。据相关媒体调查到的情况,台湾市场金士顿SD1G存储卡的价格当时由138元跌至117元以下,其他品牌还有降幅在25%以上的。在深圳,金士顿、创见等几个主要品牌的产品在150-160元之间就可买到,分别下降了20-30元。
期刊
如果要判断一个城市是否有活力,要看那些能让城市保持鲜活的源源不断的创意都来自于哪里,有着怎样的魔力。创意改变着我们生活的细节,同样也在制造着各种千奇百怪的可能。具体还是说我们生活的本身,比如我们看到的一部电影、一把造型简约独特的椅子,你觉得它们够得上任何语境里的美感,但又言犹在口说不出所以然,为什么,这就是创意的力量。创意的结果,可能是某种实物,也可能仅是一个看似无济于事的概念。所以其实最值得一说
期刊
悲哀、遗憾,甚至愤怒。   在中国商人杂志联合多家网站对“问题SD卡”事件的互动追踪调查中,这种心情一直笼罩着我们。   中国大陆的消费电子产品已经普及到惊人的程度:一个乡下人进城很容易买来一部廉价手机,方便自己去谋生;一个贫困的大学生,咬咬牙,也可以拥有一台二手的笔记本电脑,谋划自己的未来;更有不计其数的中国人,无论是偏远的穷乡僻壤,还是繁华的大都会,都可能体验一把用数码相机来摄影的快感。  
期刊
不知道是何种原因,最近老是听到企业家在讲企业道德,社会责任,社会价值这样的关健词。与此相应的是,也有很多谈企业家原罪的话题。原罪的话题就不说了,有很多种原因,没有原罪的人几乎难以看到。核心在于我们的企业家有没有真诚之心,特别是我们的企业家在大谈社会责任感与企业伦理、企业责任之时,这些话里有多少真诚呢?他们说得倒底有多少是落在了实处,有多少是真的呢?  在2006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马云提出一个观
期刊
中国的民营企业,大都依靠一个强势产品起家,随着企业发展,面临竞争的就越加强,有些后进市场的企业,甚至一开始就面临着国际品牌和本土其他品牌的围剿。这些企业,一方面是继续调整、完善产品,另一方面也在考虑自己品牌的最终走向,期望能够区别于竞争对手,突出自己的特点,建造成一个有持久生命力的品牌。其实,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个品牌战略、未来的品牌方向,也急需要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每天都得面对的销售与库存,生存
期刊
人们常说爱情是一种守望的距离,既不能过于亲密,也不能疏远的相见不如怀念。然而不管什么样的距离,误会与猜忌总会不请自来,感情如同学会了孙大圣的七十二变,可以瞬间变化无穷,所以很多人不明白自己何以转眼成为被猜疑的对象,而男人们也不明白好好的关系为何就被自己的猜疑而搞坏。两个人因为误会而恋爱,因为了解而分开。爱情就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它可以容纳适当的猜疑,通过消解误会来加深了解,而猜疑的过了头奥瑟罗的悲剧
期刊
我国台湾地区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那里的媒体都是信奉新闻自由的。正因为此,台湾地区媒体的客观性、中立性往往被一些人所推崇,认为那里的媒体舆论监督是有力的。但“SD问题卡”问题上,《台湾电子时报》13天内刊载的两篇截然不同的文章,让我们有理由对他们奉行的新闻自由打上一个问号。两篇相互否定的报道,其中必定有一篇是在说谎,个中缘由值得品味。  2006年10月26日,《台湾电子时报》以《三星MLC又
期刊
顾雏军注定会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象征性人物,就像当年的管金生与唐氏兄弟一样。这不是因为他像娱乐明星为众目所瞩,而是因为他成为资本市场私人资本玩家终结的象征。说顾雏军是私人资本玩家,是基于其民间的个体的身份。  中国私人资本玩家纵横市场的一页翻过去了,这个随熊市而来的漫长清算过程,在牛市来临之时即将落下帷幕,可以预料今后将走向常态监管。但由此带来的思考与争议并未终结,其间贯穿着种种对观念与制度的反省,
期刊
眼下,孙大午的一只鞋套成了一个热点话题。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孙大午到别人家里作客,主人请他换鞋套,孙大午很不情愿地换了,接着双方在酒桌上讨论、争执,最后闹得生意没做成,鞋套成了导火索。   有人说,孙大午这是小题大做,也有人说这有关尊严;有人说孙大午不宽容,也有人说鞋套是一种歧视……    对不起,我不套鞋套  文/孙大午    2005年11月27日,我应邀到北京某培训中心讲课,李草根大姐和
期刊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中国人以前所未有的胸怀接纳了“全球化”这个完全西方化的词汇。同时,以超出西方人想象力的高速度,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然而,在这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全球化浪潮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群体行为表现,却出现一个极端:漠视社会道德和公民责任。  中国人曾经的保守,让跨国公司们嫉妒了许久。如今,中国庞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市场的形成,让跨国公司在一面窃喜分享这一成果的同时,却也找到了肆意妄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