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的重大社会问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尤其严重的现实状况,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日益体现出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弊端。如何寻找到一个适合中国国情,能够合理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客观要求的养老模式,已经成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核心课题。而社区养老模式的出现,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我国养老保障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我国城市老龄化速度快,幅度大。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老龄人口以平均每年3.2%的速度递增。局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约占总人口数的25%。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必将改变我国人口结构,给政府财政增添巨大负担,同时会促使家庭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一系列的变化。
其次,城市高龄老人增长速度迅速。所谓高龄老人,是指年龄再80岁及以上的老人。这些老年人将更多的依赖于医疗照顾和养老设施的建设,这无疑将更加加重家庭、社会的养老负担。
再次,“未富先老”是我国老龄化的典型写照。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点,最为突出的就是“未富先老”特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总人数7%的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在10000美元以上,而我国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000美元左右。未富先老的特征,无疑将影响到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这也更加需要我们在面临养老问题时要采取审慎的态度,努力寻找一种合适的养老模式。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所面临的挑战
几千年来,家庭养老一直都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方式。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子女的工作占据了他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以至于根本无法抽出大量的时间对老年人给予日常的照顾,同时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也加重了子女养老方面的经济困难;另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更多的家庭形成了“四二一”的结构,家庭的概念更加小型化、核心化,这无疑将使得子女在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上面临更大的困难。所以,虽然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从前乃至现在依然发挥着比不可少的作用,但其存在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社会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决定,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养老金账户中个人缴费的比例应为本人工资的8%,这一部分积累资金应全部由个人承担,单位缴费划入社会统筹,而不再划拨到个人账户中。对此有分析指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通过社会统筹资金来支付老职工的养老金,偿还养老金债务。其次,公办养老院和私人养老院也多由于建设成本较高,资金紧张,再加上有些养老院服务质量低、服务项目少、服务人员水平不高等原因,始终不能得到很快的发展。
社区养老模式的优势
首先,社区养老延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万事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伴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子女以很难承受单纯的家庭养老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同时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子女也很难有较多的时间和家里的老人进行思想和精神的交流,这无疑会使老人产生孤独感,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感;社会养老又要迫使老年人离开熟悉的环境,这不但从心理上让老人产生“背井离乡”的压抑感,同时也可能让子女在道德上背负起不孝的骂名。而社区养老可以使在老人不需要离开熟悉的环境,不需要受到管束,并且可以不需要离开家庭,依然可以享受子女的亲情的状态下进行养老,这无论是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还是对老年人的精神状态都将是非常有利的。
其次,社区养老减轻了社会、家庭负担。社区养老把社会养老的重担化整为零分摊给社区,把社区作为载体进行老年人的养老工作,这不仅使养老变得易于管理,而且也开辟了多渠道的养老资金来源,减轻了社会的负担;另一方面,社区养老也改变了传统家庭养老的责任承担方式,把部分养老的责任从完全的家庭负责转变为群体负责,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子女忙于工作和照顾老人之间的矛盾。社区可以提供日常物质满足,使子女不必担心老人独自的生活起居,可以安心地投入工作中,而且也可以满足子女随时见到老人的心理,不耽误子女随时的床前尽孝。
再次,社区养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精神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社会嵌入理论,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原因,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也随之转变,老人们丧失了家庭中的权威地位,也逐渐脱离社会职业角色,这很容易让老年人在心理上产生落差,觉得已经被社会所抛弃,在精神上处于空虚孤独的状态。社区养老通过向老年人提供精神上的慰藉和心理上的辅导等多种服务,充实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目前我国养老保障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我国城市老龄化速度快,幅度大。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老龄人口以平均每年3.2%的速度递增。局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约占总人口数的25%。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必将改变我国人口结构,给政府财政增添巨大负担,同时会促使家庭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一系列的变化。
其次,城市高龄老人增长速度迅速。所谓高龄老人,是指年龄再80岁及以上的老人。这些老年人将更多的依赖于医疗照顾和养老设施的建设,这无疑将更加加重家庭、社会的养老负担。
再次,“未富先老”是我国老龄化的典型写照。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点,最为突出的就是“未富先老”特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总人数7%的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在10000美元以上,而我国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000美元左右。未富先老的特征,无疑将影响到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这也更加需要我们在面临养老问题时要采取审慎的态度,努力寻找一种合适的养老模式。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所面临的挑战
几千年来,家庭养老一直都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方式。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子女的工作占据了他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以至于根本无法抽出大量的时间对老年人给予日常的照顾,同时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也加重了子女养老方面的经济困难;另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更多的家庭形成了“四二一”的结构,家庭的概念更加小型化、核心化,这无疑将使得子女在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上面临更大的困难。所以,虽然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从前乃至现在依然发挥着比不可少的作用,但其存在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社会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决定,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养老金账户中个人缴费的比例应为本人工资的8%,这一部分积累资金应全部由个人承担,单位缴费划入社会统筹,而不再划拨到个人账户中。对此有分析指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通过社会统筹资金来支付老职工的养老金,偿还养老金债务。其次,公办养老院和私人养老院也多由于建设成本较高,资金紧张,再加上有些养老院服务质量低、服务项目少、服务人员水平不高等原因,始终不能得到很快的发展。
社区养老模式的优势
首先,社区养老延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万事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伴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子女以很难承受单纯的家庭养老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同时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子女也很难有较多的时间和家里的老人进行思想和精神的交流,这无疑会使老人产生孤独感,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感;社会养老又要迫使老年人离开熟悉的环境,这不但从心理上让老人产生“背井离乡”的压抑感,同时也可能让子女在道德上背负起不孝的骂名。而社区养老可以使在老人不需要离开熟悉的环境,不需要受到管束,并且可以不需要离开家庭,依然可以享受子女的亲情的状态下进行养老,这无论是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还是对老年人的精神状态都将是非常有利的。
其次,社区养老减轻了社会、家庭负担。社区养老把社会养老的重担化整为零分摊给社区,把社区作为载体进行老年人的养老工作,这不仅使养老变得易于管理,而且也开辟了多渠道的养老资金来源,减轻了社会的负担;另一方面,社区养老也改变了传统家庭养老的责任承担方式,把部分养老的责任从完全的家庭负责转变为群体负责,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子女忙于工作和照顾老人之间的矛盾。社区可以提供日常物质满足,使子女不必担心老人独自的生活起居,可以安心地投入工作中,而且也可以满足子女随时见到老人的心理,不耽误子女随时的床前尽孝。
再次,社区养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精神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社会嵌入理论,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原因,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也随之转变,老人们丧失了家庭中的权威地位,也逐渐脱离社会职业角色,这很容易让老年人在心理上产生落差,觉得已经被社会所抛弃,在精神上处于空虚孤独的状态。社区养老通过向老年人提供精神上的慰藉和心理上的辅导等多种服务,充实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