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论辩思维浅议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ib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迅先生的论战杂文大多执行着这样一个思维:“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样一个思维的好处是让对方自证其谬,自相矛盾,无话可说。经笔者研究,其思维来源可能是鲁迅先生对佛经研习的结果与心得。
  关键词:鲁迅;杂文;论战;思维;佛经
  作者简介:傅狮虎(1978-),男,汉族,湖南祁东人,本科,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01
  关于鲁迅先生杂文的研究,各类论文、专著汗牛充栋,大多集中于思想性、批判性以及语言的变革与运用等方面。今天只从一个小的方面——论辩思维——切入,来研究鲁迅先生的杂文特别是其论战性杂文,从而提出我的一个小看法,以有补于时。
  一、鲁迅杂文论辩思维的一个特点
  关于鲁迅先生杂文尤其是与人论战的杂文,思维上有什么特点呢?他在《两地书》中有所表述:“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与致命的重伤者!”(《两地书》44页)这个一击的方法,他也有过透露,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例证之如下。
  (1)与陈西滢的论战。“记得首先根据了‘流言’,来判决杨荫榆事件即女师大风潮的,正是这位西滢先生……不信‘流言’的陈源教授”。(《华盖集续编·不是信》)
  (2)與梁实秋的论战。“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而已集·文学与出汗》)
  (3)与林语堂的论战。“对于这风气,口号家很愤恨,他的‘真理哭了’,于是大声疾呼,投一切‘文人’以轻蔑。‘轻蔑’,他是最憎恶的,但因为他们‘相轻’,损伤了他理想中的一道同风的天下,害得他自己也只好施行轻蔑术了。自然,这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古圣人的良法,但‘相轻’的恶弊,可真也不容易除根。”(《且介亭杂文二集·文人相轻》)
  从这三个例子来看,鲁迅先生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从对方的观点出发,逻辑性地导出矛盾,自证其谬,从而让对方自己驳倒自己。
  在(1)中,且不说陈源有没有制造“流言”,单从他“不信‘流言’”,却又根据“流言”指责说是“某籍某系”的鲁迅等人“挑剔”了风潮,就是丑态毕露的自我打脸式行为。
  在(2)中,针对梁实秋说莎士比亚等人的著作能流传下来是因为描写了永久不变的人性,而其他人则不是的观点,鲁迅先生反问道:其他人的没流传下来,你怎么知道它不是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如果你知道不是,那说明它流传下来了。
  在(3)中,林语堂反对“文人相轻”,但反对之法却是对“一切‘文人’”投以“轻蔑”,这其实也是一种“相轻”,说话者说着说着就走向了自相矛盾。
  翻看鲁迅先生的论战杂文,我们会看到上述的论辩思维被鲁迅先生一再使用,犹如一粒粒的珍珠,闪烁着思想和思维的光芒,在读者的头脑里引起阵阵风暴。
  二、佛学逻辑对鲁迅论辩思维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这种论辩思维源自何处呢?我觉得跟他深入阅读佛经是分不开的。
  根据林贤治先生《人间鲁迅》的描述,鲁迅先生早在日本留学时,因老师章炳麟先生的影响,就已经接触到了佛教。1911年,他开始扩大对佛经的阅读,进入北京后,经常一个人出入琉璃厂大肆购买佛经进行研读,有时还和好友许寿裳、二弟周作人进行讨论,收获很大。在佛学特别是在中国佛教——禅宗中,通过利用悖论来开启学人的例子非常常见。下面聊举几例:
  (温州净居尼玄机)乃往参雪峰。峰问:“甚处来?”曰:“大日山来。”峰曰:“日出也未?”师曰:“若出则镕却雪峰。”峰曰:“汝名甚么?”师曰:“玄机。”峰曰:“日织多少?”师曰:“寸丝不挂。”遂礼拜退,才行三五步,峰召曰:“袈裟角拖地也。”师回首。峰曰:“大好寸丝不挂。”(《五灯会元》卷二)尼姑玄机说自己已经修炼到“一丝不挂”的境界,但还时刻关注袈裟角是否拖地,可见还不是真正的“一丝不挂”——自相矛盾了。
  鲁迅先生曾说:要研究中国佛教,必须要了解禅宗。可见,鲁迅先生不仅对佛教有精深领悟,对禅宗也是相当熟悉,对禅宗公案中的这些方法,也是了然于胸的。
  三、现实意义
  研究鲁迅先生的论辩思维不仅可以深化对他的认识,也很有现实意义。
  我们发现现实中很多辩论不能深入下去,甚至最后沦为互伤感情的对骂,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论辩方式出了问题:双方都是从自己的逻辑起点出发去评论、辩驳别人,而不是同情地理解、平等地对话,这样双方就不能形成真正的正面交锋,而只能成为两条平行线。结果就自说自话,谁也没法说服谁,最后只好从思想观点之外去攻击别人,变成毫无理性的谩骂。
  参考文献:
  [1]鲁迅,景宋.两地书 原信.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2]鲁迅.华盖集续编.北京:译林出版社.2018.
  [3]鲁迅.而已集.北京:译林出版社.2018.
  [4]鲁迅.三闲集.北京:译林出版社.2018.
  [5]鲁迅.且介亭杂文集二集.北京:译林出版社.2018.
  [6]林贤治.人间鲁迅.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7]普济.五灯会元.北京:中华书局.1984.
其他文献
摘 要:莫言是当代中国文坛实力派作家之一,他的小说语言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红高粱》作为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为80年代的中国文坛开启了新的篇章,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语言艺术能力。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语言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02  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在我国现代文学发展
生态批评将“世界”的概念拓展到了“整个生态圈”,将文学研究的触角伸向了自然界.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也用自己的笔触,关注河流健康、生命价值,探索河流叙事的生态文化学价值
摘 要:存在主义是在二十世纪西方社会影响最为广泛的哲学思潮之一。与传统哲学思想最大的不同是存在主义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强调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与自由。本文将从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出发,从人在世间的感受、“人性异化”、“自由选择”三个哲学观点切入,探究小说《软埋》中的存在主义主题,挖掘作者方方的创作倾向,体会作者对人情人性的高扬。  关键词:存在主义;人的存在;异化;自由选择  [中图分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红柯《生命树》的精神诉求与艺术价值”(编号:2015J019)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不同于传统文学作品中唯美的和二维的意境构建模式,《生命树》中选取的意象均为现实日常生活中普通的物象,同时物象与传说的融合使小说呈现出三维立体的空间形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说意象空间的构建,理清小说的审美特点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意象空间;生命树;大公牛;洋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