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是一项深受群众喜爱的活动。在学校里,体育课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课程。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研究学校体育的文化价值及其对发展学生个性的影响,是一个新的观念、新的探索,对学校体育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意义。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作探讨。
1.体育文化与学生心理活动的关系
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人的发展与完善,除受遗传基因的影响外还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吸收着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的养料。学生的身心发展受着后天社会的物质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体育是人类所创造的,它是文化的结晶,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育对学生的影响,就不仅是身体的物质因素的影响,而且具有精神因素的影响。如中国女排的五连冠,许海峰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第一块金牌,体操健儿李宁在二十四届奥运会中包揽个人全能、自由体操、单杠、双杠、吊环和鞍马等金牌,他们的拼搏精神感染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这就反映了体育文化的价值及其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方向的影响。在学校体育中,学生通过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在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产生相应的变化,表现出个性心理特征。如:喜欢篮球或足球的学生,通过经常性活动或比赛就有助于机智、灵活、勇敢、顽强和集体精神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爱好长跑的学生,通过长跑锻炼,有助于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自强、自制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总之,学生经常通过体育活动锻炼有助于形成和发展以这种身体运动表现或相关的个性心理品质。
2.在体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
学生个性的形成,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他们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即“心理生活空间”。学生在气质、能力、性格上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就是对其“心理生活空间”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的折射。学校体育同样占有影响学生心理活动的生活空间。学生的心理活动在体育运动中将毫无保留、毫不掩饰地表露出来。如果我们能自觉地利用这一有利的因素,通过合理的运动形式,注意运动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不同运动的心理倾向性的主要方面,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
2.1体育运动对学生个性的影响
在体育运动中,学生的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定时期内,在某一个体身上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身体运动形成,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个性的心理特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在社会刺激下得到再现。这种心理活动是不同情景刺激的内在联系的表现,是学生把运动刺激所引起的心理特征迁移到社会刺激中去的表现。如在体育活动中,一个经常组织进攻的核心队员,在社会实践中同样也能表现出富有组织才能的个性特征。但是在心理过程中这种个性心理特征,对两种不同刺激的迁移,并不是一个同等的转换,而是通过学生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能动的筛选、提炼、加工后产生的,转换率和学生认识水平相一致。如一个对其他课程认识不足的长跑队员在学习中就不一定能充分体现出长跑中坚韧不拔的个性品质。所以我们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时,一定要根据社会的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对社会的各种刺激产生良性的心理反应。
2.2运动中的自我意识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学生在运动中对身体运动的支配,是通过对他人身体运动的再现判断和对自身运动状态的体验所反映出来的自我意识支配。如在体育运动中,进攻一方(个人或集体)的表现,就成了支配防守一方身体运动的反应机制。也就是说,学生以身体运动为中介,以体验自身或集体的反应结果为镜子,反映出自我运动的形象和支配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这种运动中的自我意识,对身体外部运动形式起着积极的制约和矫正作用。同时,在心理活动中对个性的内在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自我完善的作用。因为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客观反映,不单纯是对某个人或某一集体的反映,而且是对个人所在的集体及集体所在的社会范围的反映。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身体运动的客观反映,应具有社会的内涵和外延因素,这样使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肌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内驱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个性和为个性发展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体育社会环境。
2.3培养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个性倾向性
学校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政治、经济、道德、伦理、民族意识等多种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影响到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不同兴趣。如健美运动的发展就是在社会意识的发展下,使人们认识到人体美的价值,并在社会的承认下,激发了广大青少年追求人体美和积极参加健美运动的欲望和动机。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个性倾向性,是在社会范畴内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学校体育中张扬学生的个性,不仅要重视身体运动和身体交往的重要作用,而且要重视学生心理倾向性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因素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深入了解参加各种体育运动的意义,自觉地、有目的地选择自己所要从事的体育项目,利于身心的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总之,学校体育作为外在的社会文化的客观影响,通过学生自身的内在反应,转变成学生主体内心世界的个性特征,并表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这种转化过程中,学校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客观反映因素,通过学生在身体运动与相互交往中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倾向性等活动,转变成学生具有主观意识的客观能动反映。所以在学校体育中培养学生的个性一定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认识文化因素是学生产生心理活动的社会根源,正确理解“作为人脑这块物质本身,实质上也是社会文化因素的物质存在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苏]安德列耶娃著.社会心理学.
[2]张伯源.小心理活动及其异常表现的社会——文化根源.
1.体育文化与学生心理活动的关系
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人的发展与完善,除受遗传基因的影响外还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吸收着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的养料。学生的身心发展受着后天社会的物质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体育是人类所创造的,它是文化的结晶,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育对学生的影响,就不仅是身体的物质因素的影响,而且具有精神因素的影响。如中国女排的五连冠,许海峰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第一块金牌,体操健儿李宁在二十四届奥运会中包揽个人全能、自由体操、单杠、双杠、吊环和鞍马等金牌,他们的拼搏精神感染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这就反映了体育文化的价值及其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方向的影响。在学校体育中,学生通过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在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产生相应的变化,表现出个性心理特征。如:喜欢篮球或足球的学生,通过经常性活动或比赛就有助于机智、灵活、勇敢、顽强和集体精神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爱好长跑的学生,通过长跑锻炼,有助于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自强、自制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总之,学生经常通过体育活动锻炼有助于形成和发展以这种身体运动表现或相关的个性心理品质。
2.在体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
学生个性的形成,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他们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即“心理生活空间”。学生在气质、能力、性格上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就是对其“心理生活空间”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的折射。学校体育同样占有影响学生心理活动的生活空间。学生的心理活动在体育运动中将毫无保留、毫不掩饰地表露出来。如果我们能自觉地利用这一有利的因素,通过合理的运动形式,注意运动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不同运动的心理倾向性的主要方面,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
2.1体育运动对学生个性的影响
在体育运动中,学生的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定时期内,在某一个体身上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身体运动形成,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个性的心理特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在社会刺激下得到再现。这种心理活动是不同情景刺激的内在联系的表现,是学生把运动刺激所引起的心理特征迁移到社会刺激中去的表现。如在体育活动中,一个经常组织进攻的核心队员,在社会实践中同样也能表现出富有组织才能的个性特征。但是在心理过程中这种个性心理特征,对两种不同刺激的迁移,并不是一个同等的转换,而是通过学生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能动的筛选、提炼、加工后产生的,转换率和学生认识水平相一致。如一个对其他课程认识不足的长跑队员在学习中就不一定能充分体现出长跑中坚韧不拔的个性品质。所以我们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时,一定要根据社会的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对社会的各种刺激产生良性的心理反应。
2.2运动中的自我意识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学生在运动中对身体运动的支配,是通过对他人身体运动的再现判断和对自身运动状态的体验所反映出来的自我意识支配。如在体育运动中,进攻一方(个人或集体)的表现,就成了支配防守一方身体运动的反应机制。也就是说,学生以身体运动为中介,以体验自身或集体的反应结果为镜子,反映出自我运动的形象和支配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这种运动中的自我意识,对身体外部运动形式起着积极的制约和矫正作用。同时,在心理活动中对个性的内在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自我完善的作用。因为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客观反映,不单纯是对某个人或某一集体的反映,而且是对个人所在的集体及集体所在的社会范围的反映。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身体运动的客观反映,应具有社会的内涵和外延因素,这样使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肌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内驱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个性和为个性发展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体育社会环境。
2.3培养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个性倾向性
学校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政治、经济、道德、伦理、民族意识等多种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影响到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不同兴趣。如健美运动的发展就是在社会意识的发展下,使人们认识到人体美的价值,并在社会的承认下,激发了广大青少年追求人体美和积极参加健美运动的欲望和动机。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个性倾向性,是在社会范畴内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学校体育中张扬学生的个性,不仅要重视身体运动和身体交往的重要作用,而且要重视学生心理倾向性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因素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深入了解参加各种体育运动的意义,自觉地、有目的地选择自己所要从事的体育项目,利于身心的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总之,学校体育作为外在的社会文化的客观影响,通过学生自身的内在反应,转变成学生主体内心世界的个性特征,并表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这种转化过程中,学校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客观反映因素,通过学生在身体运动与相互交往中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倾向性等活动,转变成学生具有主观意识的客观能动反映。所以在学校体育中培养学生的个性一定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认识文化因素是学生产生心理活动的社会根源,正确理解“作为人脑这块物质本身,实质上也是社会文化因素的物质存在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苏]安德列耶娃著.社会心理学.
[2]张伯源.小心理活动及其异常表现的社会——文化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