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家训的家训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_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在上小学的时候,除了课本和毛主席著作之外,可读而又能够读到的书很少,这很少的书当中有一本本县编印的阶级教育读本,其中一篇比较特别:《四十五年两重天》。这篇忆苦思甜材料的主人公是我们公社的一位贫下中农,于是读的次数就多一些,并记得整理和写作者的署名是卢成国。
  进入高中,才知道那位卢成国就是本公社“最高学府”的语文老师。与同学议论起来,更知道他居然也来自跟我差不多的一个农村大队,不过许多同学都不知道他曾经写过书,更不知道《四十五年两重天》。因为他的缘故,我第一次意识到,在我的同学当中,我原来是如此的“博学”。
  无疑,他是我們这个中学最有学问最有成就的老师之一。与其他老师不同的是,他还相当幽默,我就领略过一次卢老师幽默的辛辣。那是卢老师教高二期间,我的一次作文誊抄相当马虎(那时候誊抄作文必须用毛笔),正好又一次语文小测验之后,老师上课把作文与小测验放在一起讲评。他先是表扬我:小测验中的词解“复辟”,只有你答出了是“剥削阶级”的行为,这很好,有阶级斗争的意识,懂得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接着把我叫起来,说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作为革命小将应该刻苦学文化,为了显示你刻苦的决心,建议你中午不要休息,将作文认认真真重新誊抄一遍。那些不懂得复辟的同学这下可全懂得了老师的意思,一起使劲地哄堂大笑,使得整个课堂都似乎充满着“复辟”的意味。
  一个有名声,有学问,同时又有幽默感的老师,在我经历过的上百位业师中很少遇到。因此,在所有我能够时常想起来、记起来、说起来乃至写起来的师长序列中,卢老师的位置始终很突出。而卢老师这30多年来也非常关注我的人生与学习,为我的每一点进步感到由衷的自豪,这也是我对卢老师始终怀着朴素的亲近感的原因。
  考出家乡以后,几乎每个假期我们师生都能见上一面,地点多在他老家那间已经明显老旧又很有味道的乡间小屋,一壶清茶,一番问候,一屋子亲切的气氛。我记得在上大学时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文印成了铅字,便给卢老师寄去,卢老师果然欣喜万分,在家乡那有限的空间“广为传播”,以至于数年之后回到家乡,仍有朋友戏问我:“你的南湖船摇到哪里了?”——是的,那篇登在校报上的题为《南湖船》的文章,是由嘉兴南湖上的那只革命船联想到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世界革命的前景的抒情文字。当自己第一本书出版的时候,也自然想到先给卢老师寄去,卢老师那时担任校长,便“利用职权”在全校大会上展示“校友朱寿桐的著作”,顺便对我的后辈同学进行了一番励志教育。这件事的直接影响之一便是,我的一位表哥的儿子,也是当时受卢校长教育的学生之一,多次来到我家跟我母亲索取“表叔的书”,我那不识字的母亲只好将我中学毕业后读过的一些斑驳陆离的杂书随便挑了几本给他。
  卢老师荣休以后的一段时间,我回故乡度假总是见不着他。王学元校长告诉我,卢老师到北京的晓冬师弟家去了。说起晓冬师弟,那才是卢老师的骄傲:当初小小年纪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后来出国深造,回国以后即被引进到国内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卢老师离开家乡到京城的这段时间,在别人说来是在“当爷爷”,成日里含饴弄孙。我将信将疑,因为我知道我的老师本质上是一个读书人,是一个不甘心无所事事的读书人。果然,此次寒假相见,卢老师捧出了厚厚一叠原稿纸,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圆珠笔字,老到而俊逸,是我非常熟悉的手笔。原来这是他日常整理的人生笔记和经常搜集的养生良方。他想将这些东西印出来,作为他馈赠亲友特别是留给后辈的“一点东西”,并要求我写些字作为序言。
  我手捧着这叠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原稿纸,仿佛回到了30年以前。那时候,原稿纸是学问和出息的象征。当我从卢老师那里领到几张原稿纸,将我写的本校勤工俭学办图书室的报道誊抄下来寄到县广播站的时候,我就明白了原稿纸的分量和意义。现在已是计算机时代,原稿纸成了落后、原始的象征:谁还真正去做爬格子的事情?但我的老师通过这“陈旧”的方式所显露出来的著述立意却非常超前。当文字信息泛滥成灾,知识之流泥沙俱下时,卢老师不想再凑那份热闹,但他又觉得至少该为师弟妹们准备点精神财产。说到老年人给后辈准备的精神财产,我们会联想到《颜氏家训》,联想到《曾国藩家书》乃至《傅雷家书》等等经典的教训式的文字。但卢老师知道,随着时代的变更和人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教训文字不再切合时宜,而且,诚如鲁迅先生说过的,青年人应该有他们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既然如此,声色俱厉的教训文字还有什么力量?但对后辈的拳拳之心和关切之意又需要表现,需要体现,于是他从关怀他们的健康和幸福的角度,整理、结集了这样的一册文字,以为自己的一番关爱,一番叮咛,以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一份贡献。我想,晓冬弟和其他诸弟妹奉读老师的这册不是家训的家训,一定会比以前更加觉得,他们有一位多么伟大多么慈爱的父亲,尽管在茫茫的人海中,他是那么的普通,那么的土气。
  他土气么?不,从他这本书的著作理念和新颖的立意看,他是走在时代潮流前面的“先锋派”,只不过是带着古道热肠、仙骨柔肠的“先锋派”而已。
  记此,为向老师顺理成章地讨得一本。我将像当年在课堂上一样专注地阅读老师的文本,体验老师的心血,然后格外小心地加以珍藏。
  朱寿桐:人文社科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编辑 木木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烟雾中的那个身影是那样的瘦小,好像纸片人一樣,怒号的风,不断地翻卷着他的衣服,随着“噗嗤噗嗤”的响声,小胳膊小腿的他像要随时被掀飞。  最近几次上班,路过这个必经之地,总能看到这样一个小人儿,蹲在一堆石块旁,不顾周围缭绕烟尘,不畏耳畔的嘈杂轰鸣。这个郊区的一角要建一个大型的养殖基地。“突突突”“轰隆隆”“咔嚓咔嚓”,各种机械声交织在一起,刺耳无比。  尽管每次都开着车,可我还是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
期刊
李永生的长篇小说《观心宝石》,展示了共和国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进入大学的数名年轻人的成长历程。小说以一块际遇神奇的宝石为线索,串联起种种跨越不同社会发展时段的故事,由此映射人世悲欢,透析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作者李永生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曾任某研究所总工程师、所长等,工作之余从事文学创作。通读《观心宝石》可知,理工科出身的李永生是有小说家天赋的。该作在风格上既有长篇小说的厚度和分量,也具
期刊
嘎——嘣!嘎——嘣!是过年放鞭炮了吗?来,穿上这件新衣看看。哇!多漂亮的旗袍,妈妈,这是给我的吗?……连日行军,疲乏不堪的她睡在稻草地铺上,做了个美梦,脸上挂着甜蜜的笑容。“敌人来了!”队友的喊声惊醒了她,她一个激灵,爬起来就背着挎包往外冲。东方微微泛白,眼前的田埂、芦苇丛都还是黑乎乎的,只有不远处的清水河在曙色中闪着粼粼波光。  田野渐渐顯现出轮廓,碧绿的麦田静谧又清新,迎春花在晨曦中灿烂绽放。
期刊
茫茫草地,一支红军队伍在缓缓挺进。烈日当空,眼看就到了中午,队伍停了下来。?班长喊道:“清点人数。”14个人的班,如今只剩下了七人。大家都很饿,可是野菜和草根都已经吃光了,就连身上的皮带也都被吃掉了。大家把目光盯到了年仅14岁的周广才身上,就他身上还系着皮带,乌黑的皮带被周广才擦得锃亮,那是一场战争的战利品,也是他最喜爱的东西。虽然舍不得,可周广才还是把他的皮带捐了出來。班长拿出铁锅,起了火,随后
期刊
窗外,鞭炮声不时响起,那烟花的光亮接连不断地从门前窗后闪烁而过。室内,一个个精彩的春晚节目正在电视机的荧屏上显现。  已是11点钟了,王贵明和往日一样,双手戴着手套,拿着铁钩,在路边的垃圾筒里掏来捣去,寻找一些能卖钱的废品。  干了10多年保安的王贵明,夜里跑出去捡废品已有6个年头了。他这个习惯,身边的人知道后很不理解,按说他的工资养家糊口还是能将就的。  同事去邮局办事,一眼看见王贵明正在那里填
期刊
亲爱的霞:  你好!  今天是2021年的端午节,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落在浓密如云的香樟树上,玉兰花香溢满整个房间,鸟儿的叫声清脆如梦,此刻,我在书房里,给2035年的你写一封信。  2035年,你是个66岁的老人,已经退休六年了。我很好奇那时的你会是什么样子?你一定不会变得老态龙钟,说不定比现在的我还要更年轻呢。每一个自律的当下,一定不會有失控的未来,对吗?所以,2035年的你,增长的是阅历,是
期刊
徐州一拍胸脯,当你需要时,有我!连云港感激道,你的光照亮我的世界!泰州点评,我们是同一种力量!宿迁补充,平凡中也能迸发出不平凡的力量!  “社区的傍晚……”常州刚开始抒情,无锡便呼应道:啊,“风从这边来”!扬州突然有了预感,家里来了客人。南通兴奋地对客人说,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盐城紧跟,我长学问了。南京微笑,我长胖了,吃嘛嘛香,“食趣”无限。苏州急忙提醒,别忘了,还有那些灿烂的细节。  只有淮安
期刊
1  小文在田里薅地。天热了,她眯着眼睛看看头顶上的烈日,踏着热土往村子里走。  田里蹲伏着薅地的男女,东一个西一个,个个像青蛙。  小文走进屋的时候,母亲正弯着腰在厨房端盆洗碗地忙乎,看一眼小文,说:“你叔叔明个儿搬家,你去帮个忙。”  小文脱掉外衣,搭在里屋搭杆上,瞄一眼镜子,看见了自己那张瘦脸上的汗道子,她到外屋从水缸里往洗脸盆里舀水,说:“北坡还有一半地没薅完呢!”  母亲说:“你爸我俩忙
期刊
1  都旺是在睡梦中被一阵喧哗声吵醒的。  工地里一栋楼房前面,十几名工人围成一圈,有人焦急地打电话,有人喊来包工头,有人安慰着躺在地上的人,都旺从缝隙中挤进人群,看见主人葛秋阳躺在地上,地上是一摊殷红的血迹。都旺低下头,用舌头舔了舔主人的脸。  一辆救护车哇呜哇呜地开过来,又哇呜哇呜地把都旺的主人带走了。  都旺追着救护车跑向大门口,被一个工人呵斥住,“都旺,回来,小心跑到外面让人抓起来。”  
期刊
妈妈是一个马虎的妈妈,她让我给外婆送新做的衣物,却没有给我准备雨伞。当我回家时,雨点突然一个接一个地砸在土路上,噗噗地响,然后地面的颜色很快变深了。我的脑海里只剩下两个字:躲雨!可是要躲到哪里去呢?举目四望,幸好二百米外的原野上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榆树,我冲刺一般奔过去,依靠这把天然的雨伞,安心地等候雨早些停下来。  需要躲的雨,大多来得急也去得快,仿佛一个喜欢恶作剧的顽童,有人招惹了他,他便由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