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探究式学习遇到的问题:1.学生的基础影响探究。2.教学时间影响探究。3教学资源影响探究。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1.教师教育观念要转变。2.教师教学方式要变革。3.教师自身素养要提高。三.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探究教育观念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进入课堂之前,我们教师已经进行了多次新课程培训。知道新课程改革更注重学生的能力、素质以及终身发展。怀着满腔热情,我走进了课堂,一年下来,颇有感触。
一.探究式学习遇到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我们知道探究式学习有很多优点。如:刺激强烈、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不仅能更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还能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因此热爱科学,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但是,我们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1.学生的基础影响探究:
客观地讲,学生基础不齐,学习兴趣欠缺。尽管教师充分主导,但是一节课下来,效率过低。要达到教学目标有一定难度。有的学生对学物理不感兴趣,出现搞小动作、开小差,注意力转到课堂以外的情况。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备探究能力,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俨然是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小组讨论或汇报结果的时候,往往只是少数的好学生在充当“代言人”的角色,一部分在随声附和,还有一部分干脆一言不发。
其实,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不少学生本来对物理就有畏难情绪,甚至谈不上兴趣。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实在培养不起来,也要强制培养。否则的话,高中的物理课程可能就要荒废了。再有就是分小组时,把学生合理搭配,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切忌强强、弱弱搭配。对于经常一言不发的同学要采取措施。如:讲个物理学家的故事、表演个节目,活跃课堂气氛等。
2.教学时间影响探究:
探究式学习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作为保障,教师们在开展探究式学习时,基本立足于课堂。而课堂可以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又是有限的。这使得教师在决定是否采用探究式学习时有些举棋不定。事实上,一些探究式教学已流于形式:学生刚开始探究或还没探究完,教师就急着找学生要结论。尤其一些所谓的优质课: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样样俱全。一节课下来,具有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一切表象,却与新课程改革精神背道而驰。
既然新课程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列入到与“知识与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那么,一节课下来我们就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目标是否完成,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这节课同样是成功的。其实,在我看来,学习物理,思维和方法更重要。
3.教学资源影响探究:
学校教学资源是实施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条件,探究式学习对教学设备、环境和学习的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图书室、实验室、实践活动的场所和必要的经费等等。而我校的教学资源离要求还相差甚远,还不能完全适应探究式学习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如:《自由落体运动》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手头的物品进行探究:“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的关系”。器材为每个学生都有的橡皮、小刀、大小不同的作业纸等。先让学生根据经验判断:“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的关系”。学生的观点可能不同,再让他们用自己拥有的器材进行探究。最后得出正确结论:“物体下落快慢与轻重无关”。这样做,学生兴趣浓厚,知识点掌握牢固。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
1.教师教育观念要转变
新课程改革,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首先,重视过程与方法。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第三,教师要为学生的人生引路。教学过程中,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弘扬,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2.教师教学方式要变革
首先,要改变我们过多地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要建立起平等交往的互动机制。要善于处理教材,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真正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其次,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再次,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
3.教师自身素养要提高
新课程改革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多了,教师的讲授时间减少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降低了。恰恰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如果教师不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那只能是盲目探究,形式上的探究。可见,教师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
另外,教师要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的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所以,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教学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三.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
新课程改革向我们提出了新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我们需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合作、共同成长。物理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可以说,新课程改革,有起点,没有终点。在新课程改革的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研究,认真领悟新课程理念,不断地挖掘新课程标准的实质,才能成为新课程标准下的一名优秀物理教师。我坚信,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将新课程改革工作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6
[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探究教育观念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进入课堂之前,我们教师已经进行了多次新课程培训。知道新课程改革更注重学生的能力、素质以及终身发展。怀着满腔热情,我走进了课堂,一年下来,颇有感触。
一.探究式学习遇到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我们知道探究式学习有很多优点。如:刺激强烈、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不仅能更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还能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因此热爱科学,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但是,我们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1.学生的基础影响探究:
客观地讲,学生基础不齐,学习兴趣欠缺。尽管教师充分主导,但是一节课下来,效率过低。要达到教学目标有一定难度。有的学生对学物理不感兴趣,出现搞小动作、开小差,注意力转到课堂以外的情况。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备探究能力,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俨然是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小组讨论或汇报结果的时候,往往只是少数的好学生在充当“代言人”的角色,一部分在随声附和,还有一部分干脆一言不发。
其实,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不少学生本来对物理就有畏难情绪,甚至谈不上兴趣。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实在培养不起来,也要强制培养。否则的话,高中的物理课程可能就要荒废了。再有就是分小组时,把学生合理搭配,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切忌强强、弱弱搭配。对于经常一言不发的同学要采取措施。如:讲个物理学家的故事、表演个节目,活跃课堂气氛等。
2.教学时间影响探究:
探究式学习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作为保障,教师们在开展探究式学习时,基本立足于课堂。而课堂可以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又是有限的。这使得教师在决定是否采用探究式学习时有些举棋不定。事实上,一些探究式教学已流于形式:学生刚开始探究或还没探究完,教师就急着找学生要结论。尤其一些所谓的优质课: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样样俱全。一节课下来,具有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一切表象,却与新课程改革精神背道而驰。
既然新课程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列入到与“知识与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那么,一节课下来我们就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目标是否完成,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这节课同样是成功的。其实,在我看来,学习物理,思维和方法更重要。
3.教学资源影响探究:
学校教学资源是实施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条件,探究式学习对教学设备、环境和学习的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图书室、实验室、实践活动的场所和必要的经费等等。而我校的教学资源离要求还相差甚远,还不能完全适应探究式学习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如:《自由落体运动》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手头的物品进行探究:“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的关系”。器材为每个学生都有的橡皮、小刀、大小不同的作业纸等。先让学生根据经验判断:“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的关系”。学生的观点可能不同,再让他们用自己拥有的器材进行探究。最后得出正确结论:“物体下落快慢与轻重无关”。这样做,学生兴趣浓厚,知识点掌握牢固。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
1.教师教育观念要转变
新课程改革,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首先,重视过程与方法。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第三,教师要为学生的人生引路。教学过程中,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弘扬,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2.教师教学方式要变革
首先,要改变我们过多地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要建立起平等交往的互动机制。要善于处理教材,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真正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其次,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再次,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
3.教师自身素养要提高
新课程改革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多了,教师的讲授时间减少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降低了。恰恰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如果教师不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那只能是盲目探究,形式上的探究。可见,教师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
另外,教师要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的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所以,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教学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三.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
新课程改革向我们提出了新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我们需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合作、共同成长。物理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可以说,新课程改革,有起点,没有终点。在新课程改革的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研究,认真领悟新课程理念,不断地挖掘新课程标准的实质,才能成为新课程标准下的一名优秀物理教师。我坚信,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将新课程改革工作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6
[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