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问题意识;创新精神;问题情境;合作氛围;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2(B)-0028-01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索,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产生积极探索问题答案的心理,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例如,在教《荷塘月色》一课时,我说:“我觉得课文中的《采莲赋》这段内容应该删去,因为不管是对采莲人的描写还是对采莲生活的描写都是自由快乐的,而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不宁静’的‘淡淡的哀愁’,两者不太吻合。不知各位意下如何?”这下学生头脑里的思维火花一下被点燃了,有学生点头表示赞同,更有几个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我的观点,有学生说这段内容与课文中心是吻合的,因为作者在课文中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正是体现了一种喜悦、祥和的气氛;有学生说作者的感情在文中是有变化的,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才来到荷塘,从而获得一种暂时的愉悦;有学生说作者引用《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反衬出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因此,此段不应该删去。一个巧妙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二、营造合作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营造合作氛围,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应尽量尊重学生意见,了解他们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习心理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心理互换;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创设自由活动天地,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处在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会得到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从批判性思维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例如,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项链》时说:“课文提示一开始就把主人公玛蒂尔德定性为‘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并把主题思想分析为‘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同学们认同这些观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我看到了玛蒂尔德身上可贵的品质,那就是真诚。”有的同学说:“我为玛蒂尔德的勇气所折服,她不像现实中的某些人只知逃避责任。”有的同学说:“我从玛蒂尔德身上读出了一个妇女的自尊。”还有的同学说:“文末的‘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句话,说明文章的主题并不一定是讽刺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巧妙的点拨唤起学生内心潜伏的批判性思维,引出了学生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
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编辑:张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2(B)-0028-01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索,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产生积极探索问题答案的心理,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例如,在教《荷塘月色》一课时,我说:“我觉得课文中的《采莲赋》这段内容应该删去,因为不管是对采莲人的描写还是对采莲生活的描写都是自由快乐的,而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不宁静’的‘淡淡的哀愁’,两者不太吻合。不知各位意下如何?”这下学生头脑里的思维火花一下被点燃了,有学生点头表示赞同,更有几个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我的观点,有学生说这段内容与课文中心是吻合的,因为作者在课文中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正是体现了一种喜悦、祥和的气氛;有学生说作者的感情在文中是有变化的,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才来到荷塘,从而获得一种暂时的愉悦;有学生说作者引用《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反衬出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因此,此段不应该删去。一个巧妙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二、营造合作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营造合作氛围,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应尽量尊重学生意见,了解他们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习心理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心理互换;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创设自由活动天地,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处在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会得到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从批判性思维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例如,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项链》时说:“课文提示一开始就把主人公玛蒂尔德定性为‘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并把主题思想分析为‘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同学们认同这些观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我看到了玛蒂尔德身上可贵的品质,那就是真诚。”有的同学说:“我为玛蒂尔德的勇气所折服,她不像现实中的某些人只知逃避责任。”有的同学说:“我从玛蒂尔德身上读出了一个妇女的自尊。”还有的同学说:“文末的‘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句话,说明文章的主题并不一定是讽刺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巧妙的点拨唤起学生内心潜伏的批判性思维,引出了学生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
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