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控制场域中的儿童成长

来源 :江苏教育·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ia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由与枷锁”是理解学校中儿童成长的诸多视角之一,这一视角聚焦儿童成长的真实状态,即儿童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处于被控制的纪律环境中。理解这一事实,有助于教育者引领、陪伴儿童以主体身份体验自我实现,从而拥有能够自我感知的生命成长。
  【关键词】儿童成长;自由与枷锁;空间性和时间性;自我实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5-0065-03
  【作者简介】李竹平,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北京,100176)教师,高级教师,安徽省语文特级教师。
  一、枷锁中的儿童选择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话适用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包括学校中的儿童。因此,教育语境中的“尊重天性”,也就不是纯粹的诗意情怀,应包含理性思考和判断;尊重的不是简单的“自然属性”或“天然品性”,而是儿童成长的一般规律性。
  学校作为一种组织性的存在,从一诞生就拥有了“规则”属性,按照既定目标培养和塑造“人”是其根本职责。进入学校的每一个儿童,无论愿意是否,都被要求学习并内化学校规则,朝着相同的目标前进。
  讨论学校中的儿童成长问题,不可避免地要谈到“自由”和“规则”,卢梭所言之“枷锁”,也可以理解为“规则”。但本文要讨论的与“自由”对举之“枷锁”,还包括其本义。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一个一年级的班主任,新学期一开学就遇上了一个“特殊”的学生——这个刚满6周岁的小男孩死活不肯上学校的厕所,嫌学校厕所脏。不上厕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他在教室里尿裤子了。小男孩第一次尿裤子,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后,综合各方面情况,推断原因是孩子贪玩,于是便颁布了一条班级纪律:每节课后必上厕所。但是,小男孩还是尿裤子了。原来,他每节课后虽然都去厕所了,却都是“适可而止”——到了厕所门口就不再向前。班主任再次采取了措施,开了班会,让孩子们认识到憋尿的危害。小男孩几天无事,班主任以为大功告成,没想到真相是他用尽量不喝水或少喝水的对策解决问题,导致口干舌燥,嗓子发炎……
  上述案例中,判断学校厕所脏不脏和选择上不上,都是小男孩的自由,从儿童人身权利的角度来考量,学校和班主任应该尊重他的判断和选择。但是,当小男孩连续8个小时都身处学校这一特定空间范围内,却不上厕所解决大小便问题,显然会对其身体造成伤害。这种情况下,班主任颁布了“每节课后必上厕所”的班级规定,明显是为儿童的健康着想的,维护了儿童的健康权。如果小男孩遵守这条规定,就要被迫放弃不上学校厕所的“自由”;如果不遵守这条纪律,就会伤害到自己的身体。那么,“每节课后必上厕所”这条纪律,是“规则”还是“枷锁”呢?以小男孩为主体进行考量,这条纪律显然是强加的,他并没有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协商和制订;同样,学校厕所气味难闻,蚊虫飞舞,这样的厕所环境也是小男孩无法选择和改变的。所以,这条纪律对于小男孩而言,不是规则,而是“枷锁”。这是我们将“自由”与“枷锁”对举的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是,在很多情况下,儿童以主体身份参与协商制订的规则也是他们眼中的“枷锁”。有一个哲学命题是“禁止与引诱”,只要是规则,必然包含了“禁止”和“控制”,之所以“禁止”“控制”,从单向度考虑,是为了尊重和保护“他者”的权益,尽管反之亦然,很多人还是觉得“禁止”和“控制”是对自己的约束——儿童更容易有这种感受。“设身处地”是理解规则合理性和必要性的应有姿态,儿童往往也能懂得这一点,且大多情况下明白违反规则的不良后果,但在他们的心中,规则本身就是“枷锁”。
  面对“规则”或“枷锁”,不同的儿童会有不同的选择,有的选择遵守(屈服),有的选择直接对抗,还有的选择“二次调整”。上面案例中的小男孩面对“每节课后必上厕所”这个规定,就运用了二次调整策略——下课即去往厕所,到厕所门口后返回。他这样做,与一些儿童把玩具藏在口袋或书包里,以应对“不准带玩具到学校”这一规则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属于儿童的“二次调整”。
  学校中的儿童,遵守规则是成长,二次调整也是成长,直接挑战规则同样是成长。这是我们理解学校中儿童成长的基调,也是教育者“尊重天性”的理性认同。前者是符合教育目标、合乎教育者期待的成长姿态的,后面两种属于儿童自发的,或者创造性地吸收并整合成人世界解决问题方式的成长选择,教育者需要深入研究其成长价值并做出积极回应。
  二、被控制的儿童成长
  理解童年离不开两个重要的维度——童年的空间性和时间性,这两个维度对儿童自身的成长和如何理解儿童的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自由”离开了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就无从谈起,“规则”亦然。正因如此,时间和空间有时直接成了儿童眼中的“枷锁”。我们讨论学校中儿童的成长自由与否,首先就要承认一个事实:儿童无时无刻不是被“控制”的。
  这里要讨论的儿童成长的空间性和时间性,只限于学校之内——虽然我们很清楚,学校之外的家庭、社会同样在这两个维度上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深远,同时,学校还始终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甚至不可分割。
  “任何课程的核心组织原则是时间表,而时间表本身是国家意志的高度编码的空间化。”《童年论》中的这句话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学校课程以时间表或课程表的方式,赋予学校内的每一个空间单元以纪律性,使其成为儿童成长的具有特定意义的空间,儿童也就自然地被这样的空间所定义、所控制。一间间教室、一座座教学楼、一堵堵围墙,将学校以课程和儿童成长的名义封闭起来,这种空间上的封闭,为的是“塑造”的目的,也是控制的目的。现今,教育研究者越来越强调开放性、综合性或实践性的课程,如最近提出的“研学旅行”,从表面上看,儿童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学校空间结构单元或围墙的控制,置身于更廣阔更自由的空间,实际上,这只不过是被控制的实际空间发生了转移而已。教育者,尤其是一线班主任,如果不清楚这一点,就很难理解儿童在学校空间里的真实感受。   关于童年的时间性,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独立的时间段,也可以理解为时间的结构和秩序塑造了童年。从儿童成长的角度理解时间,它又是儿童以主体身份对童年时间节奏的体验和参与,没有儿童主体的体验和参与,时间也就失去了意义。在学校中,童年的时间性首先表现为年龄的序列特征,这在现代学校中,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体现得尤为明显,如统一年龄入学。这种统一,从制度层面完成了对儿童成长的控制,它简单地将所有儿童同质化,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在制度层面就被忽视——这是标准化对时间的管理加之于儿童的控制。当这种年龄序列成为制度化的一部分,人们就容易忽视其对儿童成长的实际影响。例如,大家在谈论落实教育或教学目标时,往往只谈“课程标准”是怎样规定的,当然也会说到“学段”这类时间概念,但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些目标所对应的儿童的年龄序列,更没有考虑到这种年龄序列本身对不同儿童差异性的忽视。这些目标将儿童的成长框定在“标准”中,为特定年龄儿童分配了相应楼层的“房间”,而不会关心儿童有没有能力登上那个楼层。我曾遇到一个孩子,在6周岁入学时被测定心智年龄比一般同龄孩子落后了两年,因此要推迟两年入学,但家长必须要提供相关证明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家长觉得这有损自尊,更担心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便放弃申请,让孩子按“规定年龄”入学。现在这个孩子五年级了,学业上始终无法跟上班级同龄儿童的步伐,也无法与同龄儿童正常交流。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空间和时间对儿童的控制?学校中童年的空间性和时间性并非完全外在于儿童成长体验的。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可以肯定,学校中的空间和时间管理立足的是未来导向的视角,指向了儿童未来的样子。这是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儿童习得成人世界规则和节奏的必由之路。在这必由之路上,儿童也并非完全以客体的身份“被控制”和“被建构”,他们会越来越清晰地以主体身份去体验、去参与,并进行创造性的自我建构,逐步发现这种空间性和时间性对自身成长的意义。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将有助于与儿童展开理解性的对话,从最大限度上消解这种控制对儿童个体的伤害。
  三、自我实现是自由成长的本质
  既然童年是整个生命历程中受控制最多的阶段,儿童又如何实现自由成长?
  空间和时间在学校环境中限制了儿童的主体性,同时也塑造了儿童的主体性。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他们的自我实现都只能在特定的纪律环境中才具有意义和价值。有人用“农业”来比喻理想的教育和儿童成长,“尊重天性”“顺其自然”成为教育叙事的追求。显然,传统农业只能聊以解决温饱问题,且难以实现置身其中者的精神启蒙。面对一个在课堂上肆意展现“个性”(如随意走动且大声说笑)的儿童,或者一个觉得体育锻炼很累就执意不上体育课的学生,教师是否可以将责任归咎于学校里的时间和空间(即课程)对这些儿童的控制?问题的源头,要追寻到儿童是如何体验这些控制的,有没有真正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对这些控制的建构当中——缺失了主体身份的建构,也就放弃了自我实现的权利和愿望,纪律环境就成了令人恐惧的“枷锁”,而非可以内化为积极体验的规则。因此,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引导儿童以主体身份去参与、去体验学校课程。现实教育背景下学校中的儿童被当作了主体,却没有自我感知的主体意识,这才是自由被异化的根源。
  儿童是由年龄和身份相互交织的具体形态所定义的。儿童在学校中的体验,是自我身份确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可能选择一种更加重视当下的世界观,而非如成人所期望的未来导向的世界观。教师读懂了这一点,就能理解儿童当下的心思和成长的需求,也就拥有了教育意义上的同理心,从而让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建立起沟通的可能。这样,“控制”或“枷鎖”就不再是“自由”的对立面,而是“自由”的保障,儿童才能够以主体身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其他文献
我是一个喜欢尝鲜的人也是一个喜欢体验新游戏的玩家。有新游戏发布了,只要它的类型、画面基本符合我的胃口,我就会将它装上试玩一把。  正固如此,所以我很会为某一款游戏花上太多时间,甚至有不少游戏,我玩的时间还没有安装的时间长。不过,回首2007年,却还是有这么几款游戏让我为之心动,让我甘心为它们付出一些宝贵的时间。在我看来,它们,就是今年最成功的游戏了。    《魔兽世界:燃烧的远征》    毫无疑问
无责任幻想:Vista今年未能迅速普及的原因Vista出来这么久了,大家最热衷的居然不是怎么把Vista用好,而是——如何在XP下模拟Vista的界面效果。凄惨的Vista为啥没能重现微软当年“新品一出,追捧者云集”的雄风?其根本原因就是XP做得太好了!  当年Windows 3.1到Windows 95一样是操作习惯大变革,大家换得那么快,是因为Windows 3.1实在太难用了。到了XP出现的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标着“清华紫光”、“方正”牌子的“山寨”闪盘,虽然这些闪盘的品质不是很好,但由于价格便宜,购买的人还是趋之若鹜。让人头痛的是,这些闪盘非常容易损坏,经常出现各种故障(图1)……。    闪盘假死,数据丢失烦人      谁也不希望自己的闪盘三天两头出问题,但俗话说“人倒霉,喝口凉水都碜牙”,如果不小心遇到问题,怎么办?如果你所遇到的故障是表1所示的几种,那么就还有挽回的机会。   
【摘 要】在小学低年级,很多班主任会用“你真聪明”这句话来对学生进行表扬,但这简单的四个字并不关注学生的全部天赋,不能真正激励学生实现发展。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时,应该注意表扬“过程”而不是表扬“个人”,应用具体的描述评价学生的做法,以此激励他们做得更好,迎接新的挑战。  【关键词】激励教育;表扬;聪明;努力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
凡是第一次加我为QQ好友的人,大多跟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这QQ号真够丑的,这么多4。”这个号码可是当年QQ号最难申请的时候我好不容易申请到的,所以,尽管丑,我还是带着它南征北战东飘西荡了这么多年,舍不得换。不过,最近却发现了一个秘诀,丑号是可以被藏起来的。  安装最新版本的QQ2007后,打开“个人设置”,点击“用户账号”下面那一行小字“使用Email地址作为账号”(如图1)。我不太喜欢QQ邮
【摘 要】以“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课教学为例,把“动”作为主线,通过“动框架”“动方式”和“动学生”三个层次的“动”,来探索和阐释“历史解释”素养在教学中的“动态”滲透。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动态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91-0051-04  【作者简介】顾青,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210008)教师,一级教
来怨念墙,怨气随便发    早就听其他单身哥们儿说网上有个“去死去死团”,团结着一大帮感情失意、嫉妒情侣的单身者,高喊着“情侣去死去死吧!”那几个哥们儿都是去死团团员,—直游说我入团。  打开“去死去死团”的官方网站(http://www.orz.net.cn)随便逛了一圈,看见右上角有个“怨念墙”链接,这是什么东东?进去看看吧!啊哟!这里的留言要么是朝甜蜜情侣宣战,要么就是对感情失意的哀怨,真是
单击WLM主界面的“工具”→“选项”,在选项窗口的“消息”标签页勾选“在新对话窗口中显示最近的对话”即可。
【摘 要】英语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要让他们基于单元板块在基础能力上都获得长足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单元主题进行递进式的学习活动设计,通过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逐步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整体架构英语素养的需要,也能让他们的思维逐步向纵深漫溯。  【关键词】主题语境;多样活动;递进设计;单元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
微软的试题:破解Windows Vista    用出师末捷身先死来形容2007年1月30口微软发布的操作系统Windows Vista一点也不为过。早在Vista还在使用Longhorn这个开发代号的时候,破解就已经开始了。而伴随着正式版的发布,人们对于破解的讨论和兴趣远远超过了Vista系统本身。对于破解高手来说,新的操作系统只是微软发布的。道新试题而已。  无独有偶,iPhone在众多“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