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总体语文学习的效果。通过多种方式的课外阅读,弥补课堂学习中阅读量不足的问题,是提高初中学生阅读水平的良好方式。利用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教学,养成学生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是对有效阅读教学的进一步追求。
【关键词】初中学生 课外阅读 提升效果
目前,初中学段大多开设了较多的学科,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课余时间明显较少,加之大多数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进行着大量特长班的课外培训学习。长期以来,这种局面严重挤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数量,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从更宏大的视角来看,阅读量的偏少,最终将直接影响学生所有课程的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全面达成。因此,要通过多种渠道,保障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数量,提升阅读质量,培养阅读兴趣,最终实现学生人格的完善发展做如下探索:
一、抓实“名著导读”,落实课标要求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就像是在和文学大师对话,其意义和价值自然是不言而喻,因此,在当前出版的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对这一点都有体现,体现着编者对相关内容的重视。其中,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新版初中语文教材,共六册,每册均设有六个单元的讲读课文。除此之外,在各册的最后都设有“名著导读”和“自主阅读推荐”的专门章节,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名著解读和基本内容的介绍,选材纵贯古今,横跨中外,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自主阅读。例如七年级上册课外名著导读所选内容即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西游记》,相关章节对该书的大体内容做了一定篇幅的介绍,对唐僧师徒四人一路坎坷,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情节做了串讲,对其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做了分析解读。学生如能对其中的内容认真的研读,将对进一步阅读整本著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各学期学生必须完成相关著作的阅读。如能按照以上要求完成阅读任务,则学生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至少能阅读近30本完整的中外名著,其数目不可谓不大。但在对部分初中即将毕业学生的抽样调查中,有10%的学生表示,未曾阅读相关的名著阅读;30%的学生未完成推荐阅读的一半著作;对推荐名著能完成全部阅读任务的不及5%。大多数学生只停留在为了应付考试而阅读相关名著简介的层面,这显然与教材编写者的初衷存在巨大的差距。而相似的情况则在更广泛的抽样调查中,具有普遍的存在,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明显问题之一。
鉴于以上形势,尽最大的努力,确保初中学生完成课本推荐名著的阅读任务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过程中发现,将推荐阅读的部分以假期作业的形式安排给学生,较笼统的安排学生去阅读,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完成率。最终的抽样对比调查显示,学生的总体完成率将普遍提高至87%以上。因此,以假期作业的形式督促学生完成相关内容,不失为解决相关问题的良好途径。而且由于寒暑假期间,学生每天不用再按时上课下课,注意力相对集中,精力不易分散,阅读的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二、利用“网络阅读”,扩大知识视野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看出古人对“新”的重视。时代在变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加速了人类的进步,每个置身其中的人,都将受到不可避免的影响。作为新时代的初中学生,不可能置身事外,对新事物视而不见,不应该掩耳盗铃,刻意回避新事物,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更不应该穿新鞋走老路,刻意回避和阻拦学生接触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互联网的出现,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各种移动阅读器的出现,对广大学习者更是带来了巨大的福音,因此,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调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了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然而,在进行有效的网络阅读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響,目前依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家长的反对。各位家长很自然地将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的网络阅读,全部等同于自由的游戏活动,将其视作洪水猛兽,坚决杜绝学生接触,最终浪费了宝贵的学习资源;二是教师的抵制。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一部分教师依然认为学生的网络阅读有百害而无一利,不能解放思想,客观公正地看待网络阅读的利弊得失,在学生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对进行网络阅读一禁了之,或者刻意回避,唯恐避之不及;三是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建设绿色网络环境花了不少气力,但在实际使用网络学习时,依然存在网页不断弹出未成年人不宜观看的部分内容,在尝试利用相关内容进行学习时,客观上存在一定障碍;四是学生自控能力较差的问题。面对新事物,学生充满好奇心,容易走神,难以安心进行阅读,更是家长和教师所共同担心的问题。
问题既然存在就应该设法克服,而不是视而不见,或者刻意回避。面对新的学习媒介,积极教导学生合理使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利用多学科的交叉影响,改善网络阅读不失为一条出路。实践证明,在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课的联合学习中,利用学校的网络优势,教师的监督指导,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进行固定内容的网络查阅学习,能解决以上所述的诸多问题。因为是在校期间的课堂学习,所以受到家长的干预几乎不存在;因为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互动学习,能保证在学生进行阅读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得到技术解决,并获得教师的专业指导;因为是在教师管理下的学习,对学生注意力的管控,更能够得到及时进行,保证了学习的有效进行。
三、习惯“碎片阅读”,养成良好习惯
由于初中学生在校学习的科目较之小学学生明显增多,课业负担随之加重,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客观上被压缩,加之这一过程的转变,存在明显较大的梯度,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于是经常能听见好多学生抱怨没有时间进行中外名著的阅读,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鲁迅说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这个比喻是相当恰当的。当下初中学生普遍存在以各种理由为借口,认为没有时间读书,于是干脆不去进行大量的阅读的现象,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贻害无群,这是值得每一位教育从业者警惕的想象,而这种现象的存在,在当前形势下,显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因此,教会学生合理利用阅读时间,是提升学生阅读效果的很好途径。实践发现,可以给学生安排睡前十分钟的阅读行为,积少成多,长期坚持,必然能在一段时间内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同时在利用碎片阅读时,还可以放宽阅读的方式和内容,养成在细小处用心,积极做好读书笔记的习惯,做到将生活中优秀的对联等尽力抄录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对相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的分组实验中,经过一定时期后发现,能进行有效利用碎片时间的学生,课外阅读量会有显著的增加,相应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成效显著。
四、体验“无字句书”,升华阅读行为
周恩来曾作一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王守仁也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可见前人一直重视“学”与“致用”的结合问题。这种优良的传统,长期以来一直激励着更多的人奋发图强,最终学有所成,并在个人行为上体现出积极的担当精神。因此,阅读良好的文学作品能更好地指导人的生活,丰富的生活体验同时也是提升高效阅读水平的有力保障,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当下初中学生随着生活条件的提升,不论城乡,大多已经基本脱离了生产劳动,这种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本应成为积极学习的有利因素。但实际情形是,除了以上有利的一方面以为,还存在着极易被大家所忽视的另一面,即学生与多彩的大自然之间出现了更大的隔阂。部分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寄宿制办学模式,让学生和社会之间又多了一堵无形的墙。这种多形式的封闭办学,自然有很多好处,如易于管理等。然而,缺少了生活和亲近自然的体验的读书始终是不够深刻地,长期的这种学习生活,给学生势必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当前的实际背景下,给在校的初中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去阅读自然、社会和人情,即所谓读“无字句书”便显得格外重要。从实践观察来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春游活动和社团活动等,能积极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探索的精神,增进读书的热情,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在与自然的亲近过程中,学生对书中所述内容的理解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印证,事实也可以算是进一步和更高阶层的阅读。所以,鉴于以上情形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做真正的读书人,既用双眼阅读书本,也用双脚阅读大地。
五、培养 “浩然正气”,树立担当意识
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只是过程,并非终极的目的,而良好的阅读教育,其最终目的一定是学生能够主动阅读,积极阅读,并最终上升到一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孟子的《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著名论点,人立天地间,不可缺少浩然正气,对学生的培养亦是如此。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今天看来,仍然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历久弥新,当前依然应该受到鼎力传扬。
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影响着生活于期間的每一个人,劳动分工的进一步精细,使我们的生活更臻于技术的提升,而忽视了“担当”。前所未有的太平生活,更是让学生难以体会过生活的“苦”滋味,在阅读过程中难以和真正深刻伟大的,悲天悯人的经典名著产生共鸣。
我们自然不可求苦难,但通过提醒生活的艰辛,让学生知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养成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才可以算是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而这种伟大的信念,也必然支撑学生更好地去进行阅读更多的经典著作。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从小处说,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更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影响着未来一代担当精神的健康形成,关系重大,应该受到师生极大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师生会面临很多现实的障碍和困难,但巧妙利用上文所述的方式方法,能有效降低初中学生阅读教学的难度,提高阅读教学的可行性,深化阅读教学的成效。通过阅读教学的提高,正面影响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积极内化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为今后国家和人民所需要的建设人才,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2]章清.拓展认知中外文化的视野[J].课程·教材·教法,2020(10).
【本文是甘肃省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初中学生作文水平的策略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DX〔2020〕GHB319)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初级中学)
【关键词】初中学生 课外阅读 提升效果
目前,初中学段大多开设了较多的学科,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课余时间明显较少,加之大多数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进行着大量特长班的课外培训学习。长期以来,这种局面严重挤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数量,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从更宏大的视角来看,阅读量的偏少,最终将直接影响学生所有课程的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全面达成。因此,要通过多种渠道,保障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数量,提升阅读质量,培养阅读兴趣,最终实现学生人格的完善发展做如下探索:
一、抓实“名著导读”,落实课标要求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就像是在和文学大师对话,其意义和价值自然是不言而喻,因此,在当前出版的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对这一点都有体现,体现着编者对相关内容的重视。其中,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新版初中语文教材,共六册,每册均设有六个单元的讲读课文。除此之外,在各册的最后都设有“名著导读”和“自主阅读推荐”的专门章节,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名著解读和基本内容的介绍,选材纵贯古今,横跨中外,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自主阅读。例如七年级上册课外名著导读所选内容即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西游记》,相关章节对该书的大体内容做了一定篇幅的介绍,对唐僧师徒四人一路坎坷,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情节做了串讲,对其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做了分析解读。学生如能对其中的内容认真的研读,将对进一步阅读整本著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各学期学生必须完成相关著作的阅读。如能按照以上要求完成阅读任务,则学生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至少能阅读近30本完整的中外名著,其数目不可谓不大。但在对部分初中即将毕业学生的抽样调查中,有10%的学生表示,未曾阅读相关的名著阅读;30%的学生未完成推荐阅读的一半著作;对推荐名著能完成全部阅读任务的不及5%。大多数学生只停留在为了应付考试而阅读相关名著简介的层面,这显然与教材编写者的初衷存在巨大的差距。而相似的情况则在更广泛的抽样调查中,具有普遍的存在,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明显问题之一。
鉴于以上形势,尽最大的努力,确保初中学生完成课本推荐名著的阅读任务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过程中发现,将推荐阅读的部分以假期作业的形式安排给学生,较笼统的安排学生去阅读,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完成率。最终的抽样对比调查显示,学生的总体完成率将普遍提高至87%以上。因此,以假期作业的形式督促学生完成相关内容,不失为解决相关问题的良好途径。而且由于寒暑假期间,学生每天不用再按时上课下课,注意力相对集中,精力不易分散,阅读的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二、利用“网络阅读”,扩大知识视野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看出古人对“新”的重视。时代在变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加速了人类的进步,每个置身其中的人,都将受到不可避免的影响。作为新时代的初中学生,不可能置身事外,对新事物视而不见,不应该掩耳盗铃,刻意回避新事物,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更不应该穿新鞋走老路,刻意回避和阻拦学生接触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互联网的出现,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各种移动阅读器的出现,对广大学习者更是带来了巨大的福音,因此,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调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了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然而,在进行有效的网络阅读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響,目前依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家长的反对。各位家长很自然地将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的网络阅读,全部等同于自由的游戏活动,将其视作洪水猛兽,坚决杜绝学生接触,最终浪费了宝贵的学习资源;二是教师的抵制。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一部分教师依然认为学生的网络阅读有百害而无一利,不能解放思想,客观公正地看待网络阅读的利弊得失,在学生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对进行网络阅读一禁了之,或者刻意回避,唯恐避之不及;三是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建设绿色网络环境花了不少气力,但在实际使用网络学习时,依然存在网页不断弹出未成年人不宜观看的部分内容,在尝试利用相关内容进行学习时,客观上存在一定障碍;四是学生自控能力较差的问题。面对新事物,学生充满好奇心,容易走神,难以安心进行阅读,更是家长和教师所共同担心的问题。
问题既然存在就应该设法克服,而不是视而不见,或者刻意回避。面对新的学习媒介,积极教导学生合理使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利用多学科的交叉影响,改善网络阅读不失为一条出路。实践证明,在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课的联合学习中,利用学校的网络优势,教师的监督指导,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进行固定内容的网络查阅学习,能解决以上所述的诸多问题。因为是在校期间的课堂学习,所以受到家长的干预几乎不存在;因为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互动学习,能保证在学生进行阅读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得到技术解决,并获得教师的专业指导;因为是在教师管理下的学习,对学生注意力的管控,更能够得到及时进行,保证了学习的有效进行。
三、习惯“碎片阅读”,养成良好习惯
由于初中学生在校学习的科目较之小学学生明显增多,课业负担随之加重,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客观上被压缩,加之这一过程的转变,存在明显较大的梯度,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于是经常能听见好多学生抱怨没有时间进行中外名著的阅读,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鲁迅说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这个比喻是相当恰当的。当下初中学生普遍存在以各种理由为借口,认为没有时间读书,于是干脆不去进行大量的阅读的现象,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贻害无群,这是值得每一位教育从业者警惕的想象,而这种现象的存在,在当前形势下,显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因此,教会学生合理利用阅读时间,是提升学生阅读效果的很好途径。实践发现,可以给学生安排睡前十分钟的阅读行为,积少成多,长期坚持,必然能在一段时间内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同时在利用碎片阅读时,还可以放宽阅读的方式和内容,养成在细小处用心,积极做好读书笔记的习惯,做到将生活中优秀的对联等尽力抄录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对相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的分组实验中,经过一定时期后发现,能进行有效利用碎片时间的学生,课外阅读量会有显著的增加,相应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成效显著。
四、体验“无字句书”,升华阅读行为
周恩来曾作一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王守仁也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可见前人一直重视“学”与“致用”的结合问题。这种优良的传统,长期以来一直激励着更多的人奋发图强,最终学有所成,并在个人行为上体现出积极的担当精神。因此,阅读良好的文学作品能更好地指导人的生活,丰富的生活体验同时也是提升高效阅读水平的有力保障,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当下初中学生随着生活条件的提升,不论城乡,大多已经基本脱离了生产劳动,这种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本应成为积极学习的有利因素。但实际情形是,除了以上有利的一方面以为,还存在着极易被大家所忽视的另一面,即学生与多彩的大自然之间出现了更大的隔阂。部分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寄宿制办学模式,让学生和社会之间又多了一堵无形的墙。这种多形式的封闭办学,自然有很多好处,如易于管理等。然而,缺少了生活和亲近自然的体验的读书始终是不够深刻地,长期的这种学习生活,给学生势必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当前的实际背景下,给在校的初中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去阅读自然、社会和人情,即所谓读“无字句书”便显得格外重要。从实践观察来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春游活动和社团活动等,能积极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探索的精神,增进读书的热情,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在与自然的亲近过程中,学生对书中所述内容的理解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印证,事实也可以算是进一步和更高阶层的阅读。所以,鉴于以上情形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做真正的读书人,既用双眼阅读书本,也用双脚阅读大地。
五、培养 “浩然正气”,树立担当意识
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只是过程,并非终极的目的,而良好的阅读教育,其最终目的一定是学生能够主动阅读,积极阅读,并最终上升到一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孟子的《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著名论点,人立天地间,不可缺少浩然正气,对学生的培养亦是如此。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今天看来,仍然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历久弥新,当前依然应该受到鼎力传扬。
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影响着生活于期間的每一个人,劳动分工的进一步精细,使我们的生活更臻于技术的提升,而忽视了“担当”。前所未有的太平生活,更是让学生难以体会过生活的“苦”滋味,在阅读过程中难以和真正深刻伟大的,悲天悯人的经典名著产生共鸣。
我们自然不可求苦难,但通过提醒生活的艰辛,让学生知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养成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才可以算是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而这种伟大的信念,也必然支撑学生更好地去进行阅读更多的经典著作。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从小处说,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更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影响着未来一代担当精神的健康形成,关系重大,应该受到师生极大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师生会面临很多现实的障碍和困难,但巧妙利用上文所述的方式方法,能有效降低初中学生阅读教学的难度,提高阅读教学的可行性,深化阅读教学的成效。通过阅读教学的提高,正面影响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积极内化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为今后国家和人民所需要的建设人才,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2]章清.拓展认知中外文化的视野[J].课程·教材·教法,2020(10).
【本文是甘肃省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初中学生作文水平的策略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DX〔2020〕GHB319)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