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景漂”艺术家为研究方向,从“景漂”艺术家的由来、源流与历史作用及贡献、发展概述、发展新格局等四大方面,全面阐释“景漂”这一种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关键词
景 漂陶瓷艺术
一、前言
目前关于“景漂”艺术家尽管是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有份量的研究性论著论文还比较少。在中国知网中搜索关键字“景漂”,命中10条记录,只有6篇论文,4条新闻报道;其中论文分别是于长敏撰写的论文《“景漂”艺术现象探究》概括性论述“景漂”的四个艺术现象;赵欢欢撰写的论文《年轻的“景漂”在生存和梦想之间》介绍老厂、老鸦摊、乐天陶舍活跃的一批与当年“北漂”一样,带有梦想的艺术家;李松杰撰写的论文《“景漂” 和景德镇当代陶艺--以乐天陶社创意市集为案例分析》运用艺术人文学的研究方法对乐天陶社创意市集运作模式、作品风格、摊主来源等进行分析,为景德镇文化陶瓷创意产业提供理论支持;刘火金撰写的论文《也说“景漂”》中谈到随着景德镇“景漂”人数的逐年递增,国家政策应当给“景漂”一定的倾斜,以便其更好的发展;张文婧、王玉鹏等撰写的论文《从“景漂”现象透视陶瓷文化的再繁荣》从“景漂”的概念,现象的成因两个方面阐述“景漂”人士为陶瓷文化的再繁荣所做的贡献;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涉及“景漂”艺术家方面的论文较少,专门针对“景漂”艺术家对景德镇陶瓷艺术推动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所以研究潜力还很大。
二、“景漂”的由来
景德镇历史悠久,自古就是闻名中外的陶瓷产地,被誉为瓷都。所烧制的瓷器从古至今,品种繁多,制作精良,远销海外。因其历史文化悠久,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瓷都文化。景德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大批喜欢瓷器的艺术爱好者,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景漂”现象。初次看到“景漂”这个词,给人是印象漂泊不定,会不约而同地与“北漂”、“沪漂”、“深漂”等联系起来。其中,“北漂”一般是按照自己想从事的职业怀揣着梦想到北京工作;“景漂”则是一些人对陶瓷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体验陶瓷艺术的魅力而来,就是那些真正想把陶瓷艺术作为一种职业及毕生的兴趣来追求,他们背井离乡,甚至漂洋过海,来到位于中国内陆深处的这座古老小城,追寻心中的陶瓷艺术梦想;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在景德镇的工厂,几乎所有陶瓷制作工艺环节都凝聚着“景漂”的汗水,但是他们奋斗的酸甜苦辣却鲜有人知。据不完全统计,长期在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外来艺术家已经有几千名,而定期、不定期到景进行艺术交流的艺术家则有几万人。
三、“景漂”艺术家的源流与历史作用及贡献
“景漂”的历史可追溯到宋元时期,明朝时期以周丹泉为代表的“景漂”艺术家是仿古瓷的名家,他烧制的瓷窑,被后人称为“周窑”。在清朝时期唐英能文善画,精通制瓷,他奉命到景德镇担任督陶官,乾隆年间的官窑也有“唐窑”一说。在晚清至民国初年,景德镇由于浅绛彩极盛,而造就了一批专画浅绛彩的名家。程门就是最早从事浅绛彩的著名画家,他从安徽黟县来到景德镇御窑厂工作,在咸丰、同治时期名噪大江南北,其代表作浅绛彩《仙寺图》瓷板画,有唐伯虎山水之气势。
景德镇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随着清朝国力的衰败,皇家御窑厂的衰落,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民间陶瓷艺术家异军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艺超群的代表人物。“珠山八友”似乎成了一定时期瓷器的代名词。在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邓碧珊、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毕伯涛、何许人等人中,形成了群体共同延续了景德镇瓷器的余韵,给近代景德镇瓷业的生产方式与文化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四、当代“景漂”艺术家发展概述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了振兴新中国的陶瓷业,浙江出生的祝大年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带领师生怀着满腔热忱来到了景德镇,主持建国瓷设计与制作工作。他把流散在民间的陶瓷老艺人招募在一起,包括梅健鹰、郑可、高庄等人一起筹办“建国瓷厂”,恢复了古窑。这就是当代早期的“景漂”艺术家,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设计瓷上的装饰纹样,一起试制失传的颜色釉瓷,一起烧造器型新颖的日用瓷,在技术资料极为短缺的年代,经过摸索和实践,终于烧出了建国后的第一批精品瓷器,对恢复景德镇的传统瓷器工艺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建国瓷”的主持者与参与者,他们不仅努力恢复地方名窑的生产,也从理论上对传统艺术的发展做了重要工作;其中祝大年曾留学日本,他的作品装饰性强、色彩明朗,透出很强烈的人情味;高庄的作品不仅很好地继承了传统工艺技法,还反映出了历史时期的特征;这些当代“景漂“艺术家的风格特性至今对景德镇陶瓷艺术产生着深远影响。
五、“景漂”的新格局
随着国家建设、社会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通过各种方式涌入我国,尤其是艺术创作领域受外来影响,而出现的大繁荣更是让曾经经历了文化浩劫的国人们耳目一新。曾几何时,外来技艺被艺术家们极力推崇,而我们的民族技艺却被丢弃至墙脚,无人问津。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兴盛,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技艺。而陶瓷艺术作为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瑰宝,在这一时期也逐渐地被不同国度、不同领域、不同方向的艺术家们所重新提及。众多的艺术家、陶瓷爱好者开始关注景德镇,来到景德镇,扎根于此静心创作。经过了近十余年的人才积累,目前景德镇已经出现了以陶溪川、三宝瓷谷、陶院创意街、雕塑乐天陶社、建国瓷厂、古窑、新都陶瓷园等为中心的“景漂”艺术家聚居群落。诸如陶瓷雕塑、陶瓷绘画、陶瓷书法、陶瓷饰品、陶瓷创意产业等领域也在这样一批注重彰显个性文化价值的“景漂”艺术家的带动下蓬勃发展。通过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对传统文化进行的自我剖析,“景漂”艺术家们在实践过程中,开始意识到传统形式的表现手法,在现今社会并非要完全抛弃,完全可以将传统文化表现方式用现代手段进行重新构建,在现代雕塑和烧制中展示出新的风采。景德镇再一次成为新文化新艺术的试验地,全国各地的陶瓷爱好者、美院学生和许多国外陶艺家们,纷纷汇聚到景德镇,在这里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对现代陶艺的理解。创作的灵感启迪着“景漂”艺术家的全情投入,景德镇艺术的熏陶使“景漂”艺术家受益匪浅。不同类型的思想艺术形式在这里演绎着华彩乐章。自由的空间,浓浓的艺术氛围,使景德镇的传统陶瓷文化,在这里不再是一种束缚,经众人演绎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创作的资源。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景德镇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和挑战,即由手工艺制作向信息化的转变。手工传承的技艺越来越少,将会使传统的手工技艺面临淘汰的危险。是保持传统还是产业创新,将是摆在陶瓷从业人员面前的现实问题。“景漂”艺术家把世界各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质引进景德镇,使得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产业化。克服了陶瓷原有的实用性不高、只供欣赏等诸多的不足。通过技艺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陶瓷更加地贴近生活、实用性大大增强,如日用瓷器的餐具、茶具,金属陶瓷刀具、纳米陶瓷、陶瓷保温杯、陶瓷优盘等不断地向高科技产品发展。
六、总结
“景漂”是中国陶瓷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他们对陶瓷文化的新材质、新工艺、新技术的感悟,将给陶瓷文化注入全新的美学元素,将对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进行重新构造,用崭新的形式表达对陶瓷的理解,对瓷都传统技艺的发展提高产生了创新和推动作用,使景德镇瓷器风格展现出多样性。“景漂”艺术家如何更好地与本土陶瓷传统文化对接和融合,对“景漂”艺术家更进一步地融入瓷都等问题,是今后研究的热点。目前景德镇“景漂”人员数量猛增,已经达到几万人,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推动作用无疑是非常巨大的。毋庸置疑“景漂”热潮的到来为陶瓷艺术注入了新的思想、新的语言、新的活力,将彻底地改变景德镇传统技艺观念,给景德镇陶瓷注入了全新的美学元素,用现代手段和其他技艺手法来重新构造景德镇陶瓷文化,使景德镇的瓷器风格展现百花齐放的新气象;让大家感觉到景德镇陶瓷新的发展动力,成为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基石。
本文以“景漂”艺术家为研究方向,从“景漂”艺术家的由来、源流与历史作用及贡献、发展概述、发展新格局等四大方面,全面阐释“景漂”这一种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关键词
景 漂陶瓷艺术
一、前言
目前关于“景漂”艺术家尽管是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有份量的研究性论著论文还比较少。在中国知网中搜索关键字“景漂”,命中10条记录,只有6篇论文,4条新闻报道;其中论文分别是于长敏撰写的论文《“景漂”艺术现象探究》概括性论述“景漂”的四个艺术现象;赵欢欢撰写的论文《年轻的“景漂”在生存和梦想之间》介绍老厂、老鸦摊、乐天陶舍活跃的一批与当年“北漂”一样,带有梦想的艺术家;李松杰撰写的论文《“景漂” 和景德镇当代陶艺--以乐天陶社创意市集为案例分析》运用艺术人文学的研究方法对乐天陶社创意市集运作模式、作品风格、摊主来源等进行分析,为景德镇文化陶瓷创意产业提供理论支持;刘火金撰写的论文《也说“景漂”》中谈到随着景德镇“景漂”人数的逐年递增,国家政策应当给“景漂”一定的倾斜,以便其更好的发展;张文婧、王玉鹏等撰写的论文《从“景漂”现象透视陶瓷文化的再繁荣》从“景漂”的概念,现象的成因两个方面阐述“景漂”人士为陶瓷文化的再繁荣所做的贡献;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涉及“景漂”艺术家方面的论文较少,专门针对“景漂”艺术家对景德镇陶瓷艺术推动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所以研究潜力还很大。
二、“景漂”的由来
景德镇历史悠久,自古就是闻名中外的陶瓷产地,被誉为瓷都。所烧制的瓷器从古至今,品种繁多,制作精良,远销海外。因其历史文化悠久,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瓷都文化。景德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大批喜欢瓷器的艺术爱好者,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景漂”现象。初次看到“景漂”这个词,给人是印象漂泊不定,会不约而同地与“北漂”、“沪漂”、“深漂”等联系起来。其中,“北漂”一般是按照自己想从事的职业怀揣着梦想到北京工作;“景漂”则是一些人对陶瓷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体验陶瓷艺术的魅力而来,就是那些真正想把陶瓷艺术作为一种职业及毕生的兴趣来追求,他们背井离乡,甚至漂洋过海,来到位于中国内陆深处的这座古老小城,追寻心中的陶瓷艺术梦想;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在景德镇的工厂,几乎所有陶瓷制作工艺环节都凝聚着“景漂”的汗水,但是他们奋斗的酸甜苦辣却鲜有人知。据不完全统计,长期在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外来艺术家已经有几千名,而定期、不定期到景进行艺术交流的艺术家则有几万人。
三、“景漂”艺术家的源流与历史作用及贡献
“景漂”的历史可追溯到宋元时期,明朝时期以周丹泉为代表的“景漂”艺术家是仿古瓷的名家,他烧制的瓷窑,被后人称为“周窑”。在清朝时期唐英能文善画,精通制瓷,他奉命到景德镇担任督陶官,乾隆年间的官窑也有“唐窑”一说。在晚清至民国初年,景德镇由于浅绛彩极盛,而造就了一批专画浅绛彩的名家。程门就是最早从事浅绛彩的著名画家,他从安徽黟县来到景德镇御窑厂工作,在咸丰、同治时期名噪大江南北,其代表作浅绛彩《仙寺图》瓷板画,有唐伯虎山水之气势。
景德镇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随着清朝国力的衰败,皇家御窑厂的衰落,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民间陶瓷艺术家异军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艺超群的代表人物。“珠山八友”似乎成了一定时期瓷器的代名词。在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邓碧珊、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毕伯涛、何许人等人中,形成了群体共同延续了景德镇瓷器的余韵,给近代景德镇瓷业的生产方式与文化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四、当代“景漂”艺术家发展概述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了振兴新中国的陶瓷业,浙江出生的祝大年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带领师生怀着满腔热忱来到了景德镇,主持建国瓷设计与制作工作。他把流散在民间的陶瓷老艺人招募在一起,包括梅健鹰、郑可、高庄等人一起筹办“建国瓷厂”,恢复了古窑。这就是当代早期的“景漂”艺术家,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设计瓷上的装饰纹样,一起试制失传的颜色釉瓷,一起烧造器型新颖的日用瓷,在技术资料极为短缺的年代,经过摸索和实践,终于烧出了建国后的第一批精品瓷器,对恢复景德镇的传统瓷器工艺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建国瓷”的主持者与参与者,他们不仅努力恢复地方名窑的生产,也从理论上对传统艺术的发展做了重要工作;其中祝大年曾留学日本,他的作品装饰性强、色彩明朗,透出很强烈的人情味;高庄的作品不仅很好地继承了传统工艺技法,还反映出了历史时期的特征;这些当代“景漂“艺术家的风格特性至今对景德镇陶瓷艺术产生着深远影响。
五、“景漂”的新格局
随着国家建设、社会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通过各种方式涌入我国,尤其是艺术创作领域受外来影响,而出现的大繁荣更是让曾经经历了文化浩劫的国人们耳目一新。曾几何时,外来技艺被艺术家们极力推崇,而我们的民族技艺却被丢弃至墙脚,无人问津。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兴盛,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技艺。而陶瓷艺术作为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瑰宝,在这一时期也逐渐地被不同国度、不同领域、不同方向的艺术家们所重新提及。众多的艺术家、陶瓷爱好者开始关注景德镇,来到景德镇,扎根于此静心创作。经过了近十余年的人才积累,目前景德镇已经出现了以陶溪川、三宝瓷谷、陶院创意街、雕塑乐天陶社、建国瓷厂、古窑、新都陶瓷园等为中心的“景漂”艺术家聚居群落。诸如陶瓷雕塑、陶瓷绘画、陶瓷书法、陶瓷饰品、陶瓷创意产业等领域也在这样一批注重彰显个性文化价值的“景漂”艺术家的带动下蓬勃发展。通过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对传统文化进行的自我剖析,“景漂”艺术家们在实践过程中,开始意识到传统形式的表现手法,在现今社会并非要完全抛弃,完全可以将传统文化表现方式用现代手段进行重新构建,在现代雕塑和烧制中展示出新的风采。景德镇再一次成为新文化新艺术的试验地,全国各地的陶瓷爱好者、美院学生和许多国外陶艺家们,纷纷汇聚到景德镇,在这里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对现代陶艺的理解。创作的灵感启迪着“景漂”艺术家的全情投入,景德镇艺术的熏陶使“景漂”艺术家受益匪浅。不同类型的思想艺术形式在这里演绎着华彩乐章。自由的空间,浓浓的艺术氛围,使景德镇的传统陶瓷文化,在这里不再是一种束缚,经众人演绎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创作的资源。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景德镇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和挑战,即由手工艺制作向信息化的转变。手工传承的技艺越来越少,将会使传统的手工技艺面临淘汰的危险。是保持传统还是产业创新,将是摆在陶瓷从业人员面前的现实问题。“景漂”艺术家把世界各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质引进景德镇,使得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产业化。克服了陶瓷原有的实用性不高、只供欣赏等诸多的不足。通过技艺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陶瓷更加地贴近生活、实用性大大增强,如日用瓷器的餐具、茶具,金属陶瓷刀具、纳米陶瓷、陶瓷保温杯、陶瓷优盘等不断地向高科技产品发展。
六、总结
“景漂”是中国陶瓷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他们对陶瓷文化的新材质、新工艺、新技术的感悟,将给陶瓷文化注入全新的美学元素,将对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进行重新构造,用崭新的形式表达对陶瓷的理解,对瓷都传统技艺的发展提高产生了创新和推动作用,使景德镇瓷器风格展现出多样性。“景漂”艺术家如何更好地与本土陶瓷传统文化对接和融合,对“景漂”艺术家更进一步地融入瓷都等问题,是今后研究的热点。目前景德镇“景漂”人员数量猛增,已经达到几万人,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推动作用无疑是非常巨大的。毋庸置疑“景漂”热潮的到来为陶瓷艺术注入了新的思想、新的语言、新的活力,将彻底地改变景德镇传统技艺观念,给景德镇陶瓷注入了全新的美学元素,用现代手段和其他技艺手法来重新构造景德镇陶瓷文化,使景德镇的瓷器风格展现百花齐放的新气象;让大家感觉到景德镇陶瓷新的发展动力,成为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