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山说:傻和丑听起来都像贬义词,然而物极必反,你会发现很多跟自己认为的世界不一样的东西,傻的背后很可能是种哲学。
莎剧中常有傻丑。傻丑除了增加戏剧的荒诞滑稽效果之外,也是剧中的哲人、预言家,最清醒的人。傻子只能做傻子,不能演傻子,只有聪明人才能演好傻子。莎剧中的傻丑总能得主子欢心,对所有人都不构成威胁,因为他能看透一切,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所有人玩弄于股掌之中。傻丑也是莎剧中最具有表演元素的人。他一上场大家都明白他在演,但往往假作真来成了真,这个最假的人常常是剧中最真实的人。其他人只能本本分分地真真假假,傻丑则不然,他可以借疯话讲真话,在痛苦和残酷的真相上罩一层滑稽可笑的外衣,无心人笑完热闹完就罢了,有心人则笑中有泪,在心底与傻丑一起品味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寂寥。
《如愿》中的杰奎斯也不例外。盛馔面前,有人听闻附近有一位羸弱饥饿的老者,感慨在宇宙这个大舞台上总有更悲惨的角色。杰奎斯接着这个话题,用一段“素体诗”来调侃人生。傻丑说世界是个大舞台,每个男男女女都是舞台上的演员,每个人都有上场的机会,每个人也都必然要退出舞台。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要扮演七个角色——
第一个角色自然是婴儿,只会腻在奶妈的怀里,不是啼哭就是吐奶。第二个角色是学童,背着书包,仰着充满朝气的小脸,抽抽噎噎、不情不愿地上学去。第三个角色是恋爱中人,叹息声好像火炉的风箱,情人的眉梢都能让他作一首忧伤情诗。第四个角色是士兵,热衷荣誉,冲动好斗,不惜到炮口寻求泡影般的声名。第五个角色是法官,人到中年,大腹便便,目光凶狠,留着样板胡子,满嘴哲理名言和现成例证,动不动就把人教训一通。第六个角色是个瘦弱的傻老头,趿拉着鞋子,鼻尖夹着眼镜,腰间垂着钱袋,形销骨立,还不舍得年轻时的紧身裤,如今却只能松松垮垮地荡在小腿上。以往洪亮雄性的大嗓门现在小了三倍,又变成了孩子声,尖细刺耳。最后一个角色好似又回到了孩童期,无知无觉,一样没有牙齿,看不见,无臭无味。
生命似乎是个轮回,但这种轮回只是表面的,经不起推敲。一个经历离奇多舛岁月之后的老人,生命即将结束。他的面前是孩童看不到的终点。孩童会慢慢长出牙齿,会睁开双眼,去品味人生的丰富滋味,可是对于一个行将就木的老朽,牙齿、视力和味觉永远离去了,一无所有,希望和未来只属于真正的孩童。听完这番对人生的感悟,普通人只听出傻丑在调侃那位老者,说他快要走完不寻常的曲折人生,如今正在第六个阶段,不过是个无用的老头子。但在座的有心人可能在心中悄悄鉴定着自己目前在人生中的角色,一面回忆过去,一面对既知的未来感到毛骨悚然。
中國诗人也爱感慨人生,最著名的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只选取了人生中情感最丰富的三个阶段:少年、壮年和暮年。少年类似莎士比亚所说的恋爱中人,壮年相当于士兵期,暮年基本接近莎士比亚所说的第六时期。中国文人爱名利,但不爱把名利挂在嘴上,喜欢把自己的雄心化作游子的辛苦,因此更具诗意。
杰奎斯那番话中让我感兴趣的是一些鸡零狗碎的生活痕迹。至少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阉鸡”是英国人餐桌上的美味。一个事业顺利、生活稳定的中年人,他的生活标准之一就是食“高品质的阉鸡”。杰奎斯是个傻丑,疯话中有真有假。从他的话推断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人吃“阉鸡”,到底有些靠不住。
王传生摘自《文汇报》
莎剧中常有傻丑。傻丑除了增加戏剧的荒诞滑稽效果之外,也是剧中的哲人、预言家,最清醒的人。傻子只能做傻子,不能演傻子,只有聪明人才能演好傻子。莎剧中的傻丑总能得主子欢心,对所有人都不构成威胁,因为他能看透一切,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所有人玩弄于股掌之中。傻丑也是莎剧中最具有表演元素的人。他一上场大家都明白他在演,但往往假作真来成了真,这个最假的人常常是剧中最真实的人。其他人只能本本分分地真真假假,傻丑则不然,他可以借疯话讲真话,在痛苦和残酷的真相上罩一层滑稽可笑的外衣,无心人笑完热闹完就罢了,有心人则笑中有泪,在心底与傻丑一起品味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寂寥。
《如愿》中的杰奎斯也不例外。盛馔面前,有人听闻附近有一位羸弱饥饿的老者,感慨在宇宙这个大舞台上总有更悲惨的角色。杰奎斯接着这个话题,用一段“素体诗”来调侃人生。傻丑说世界是个大舞台,每个男男女女都是舞台上的演员,每个人都有上场的机会,每个人也都必然要退出舞台。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要扮演七个角色——
第一个角色自然是婴儿,只会腻在奶妈的怀里,不是啼哭就是吐奶。第二个角色是学童,背着书包,仰着充满朝气的小脸,抽抽噎噎、不情不愿地上学去。第三个角色是恋爱中人,叹息声好像火炉的风箱,情人的眉梢都能让他作一首忧伤情诗。第四个角色是士兵,热衷荣誉,冲动好斗,不惜到炮口寻求泡影般的声名。第五个角色是法官,人到中年,大腹便便,目光凶狠,留着样板胡子,满嘴哲理名言和现成例证,动不动就把人教训一通。第六个角色是个瘦弱的傻老头,趿拉着鞋子,鼻尖夹着眼镜,腰间垂着钱袋,形销骨立,还不舍得年轻时的紧身裤,如今却只能松松垮垮地荡在小腿上。以往洪亮雄性的大嗓门现在小了三倍,又变成了孩子声,尖细刺耳。最后一个角色好似又回到了孩童期,无知无觉,一样没有牙齿,看不见,无臭无味。
生命似乎是个轮回,但这种轮回只是表面的,经不起推敲。一个经历离奇多舛岁月之后的老人,生命即将结束。他的面前是孩童看不到的终点。孩童会慢慢长出牙齿,会睁开双眼,去品味人生的丰富滋味,可是对于一个行将就木的老朽,牙齿、视力和味觉永远离去了,一无所有,希望和未来只属于真正的孩童。听完这番对人生的感悟,普通人只听出傻丑在调侃那位老者,说他快要走完不寻常的曲折人生,如今正在第六个阶段,不过是个无用的老头子。但在座的有心人可能在心中悄悄鉴定着自己目前在人生中的角色,一面回忆过去,一面对既知的未来感到毛骨悚然。
中國诗人也爱感慨人生,最著名的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只选取了人生中情感最丰富的三个阶段:少年、壮年和暮年。少年类似莎士比亚所说的恋爱中人,壮年相当于士兵期,暮年基本接近莎士比亚所说的第六时期。中国文人爱名利,但不爱把名利挂在嘴上,喜欢把自己的雄心化作游子的辛苦,因此更具诗意。
杰奎斯那番话中让我感兴趣的是一些鸡零狗碎的生活痕迹。至少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阉鸡”是英国人餐桌上的美味。一个事业顺利、生活稳定的中年人,他的生活标准之一就是食“高品质的阉鸡”。杰奎斯是个傻丑,疯话中有真有假。从他的话推断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人吃“阉鸡”,到底有些靠不住。
王传生摘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