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国际上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回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自2001年为应对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而提出“教育促进农村社会转型”这一理念以来的主要进展;并在梳理目前已有的衡量农村发展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发展中国家农村社会转型指数的方法论体系,用以衡量城乡居民在整体幸福感方面的差异和差距。
关键词:农村社会转型指数;发展;衡量;发展中国家
一、引言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的理念影响着我们关于人类幸福安康问题的思考模式。在此期间,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国家,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成就。该地区的一些国家已稳步实现了现代化。例如,在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大多数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已与发达国家持平。
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们不难想象,世界还充斥着剥削、贫困和压迫,不平等现象、生存压力和新的剥削形式与日俱增。除了贫困和尚未满足的基本需求,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的不平等现象似乎越来越普遍。俄罗斯联邦的人口多维贫困(multidimensional poverty)风险率最低,仅为0.8%,而肯尼亚则高达23.2%;贫困强度最低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为35.3%,最高的塞内加尔为57.3%。除了阿拉伯地区的数据保持稳定外,在世界其他主要地区,20%最贫困人口的消费份额急剧下降。超过14亿人口忍受着极度贫困的煎熬,勉强度日;平均每天有2.5万人死于饥饿,而每两天就会诞生一个新的超级富豪。[1]
克服这些问题和困难是发展的一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与发展委员会(UNESCO Commission on Culture and Development)指出,“经过四十年的发展,贫困率依然居高不下。除非洲大陆以外,全世界其他地区的贫困人口比例已明显下降,但是绝对数量却在增加”[2]。近40%(26亿)的世界总人口(64.6亿)处于赤贫状态(日均收入低于2美元)。超过10亿人口在全球化进程中被边缘化。非自愿贫困和被排斥是两大弊病,而发展行动旨在根除这些弊病,让人们尽展所长。然而,在发展过程中,穷人的负担往往最为沉重[3]。毋庸置疑,农村地区的儿童、青年和成人承担着贫困带来的主要负担,这影响了他们在身体发育、社会、经济和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立即采取果断的措施。
本文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农村的不平等问题和发展政策,提出了构建农村社会转型指数的方法论体系,用于评估城乡居民在整体幸福感方面的差异和差距。本文的目标是:建立用以衡量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社会转型情况的指标体系,探讨对实现未来城乡协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二、农村人口:一些事实
农村地区通常是指小规模封闭式的田园型社区,依靠亲属关系连结在一起。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主要区别包括农村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社会阶层结构简单、生活水平低、缺乏如电和自来水等公共配套设施、社会流动性低、以农耕为主——生产大量供城市消费的食品,向城市地区输送有能力的青年,让他们也能享受城市资源与现代生活。
农村居民的特点是资本投资少、存款额度低、生产效率低。一般来说,女性的贫困程度高于男性。女性依然挣扎于经济生产和家务劳动的双重责任中,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又面临着贫困、文盲、高健康风险、生产资源不足和缺乏信贷/市场准入条件的困扰。在农村地区,土地所有权决定了生产资本,以及能否获得信贷和农业支持服务,是否有社会影响力以获取更多的资源,能否参与决策。颇为矛盾的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不能赋予女性充分的土地权,让她们可以独立于自己的丈夫或男性亲属。法定条文通常不会保证女性的独立土地权。此外,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都不涉及由女性承担的与各种生产活动相关的家务劳动。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社区动态机制和有限的时间阻止了女性积极参与那些旨在增加社会资本效益和女性赋权的活动。
人们已经尝试了一些旨在促进农村发展的方法,其中大部分是自上而下的方法,对农村发展,特别是女性群体的影响并不大。通常情况下,社区发展活动应提供关于资源、投入和基础设施的信息;开展技术援助、技能培养和开发;提高识字水平;提高生产力并完善生产体系;采用适当的农业技术;寻找潜在的志愿者和捐助者;关注居民的切身需求和基本配套设施建设,如道路、电力、医疗诊所、市集、校舍和农场定居点等。要实现这些崇高的目标,就要有出色的领导者。有了出色的领导者后,人们就会自愿参加,完成上述目标。
研究发现,农村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在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从人口密度层面讲,这两个地区的国内教育问题主要是农村问题。本文的分析突出了农村情境,通过讨论和反思提出了可行的策略;本文还提出了大量困扰教育设施均衡发展的难题,以及优质教育体系的推广问题。
分析旨在突出主要的问题,深入调查各领域的构成因素,以及探讨如何建构并应用农村社会转型指数评估、研究极端城乡差异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两方面的表现。下文的分析部分有丰富的图表,用以形象地表述文章主题内容。此外,笔者还从其他调查研究中选取了一些示例,展现世界各地的现状,这有助于突显农村地区的严酷现实。
三、日益攀升的人口负担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数量依然高于城市人口: 约有31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占总人口的55%。然而,在2020年至2025年期间,农村人口总数将达到顶峰,之后开始回落,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总量将超过农村地区人口总量。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农村人口总量已经呈下降趋势。其他地区的农村人口增长速度正在放缓。中东和北非、南亚和中亚的人口数将在2025年左右开始回落,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回落将从2045年前后开始[4]。因此,在2020年之前,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将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在此之后,预计农村人口的规模将会缩减,这是由于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增速放缓,而城市化发展迅速。世界各地的农村居民比例正在下降(见图1),但是,预计在2030年前,南亚、中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农村人口比例仍然会保持在50%以上(见表1)。[5] 图1显示,在1999年至2010年期间,世界人口从60亿增长到69亿——西南亚的增幅最高(2.696亿),其次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1.703亿)。数据显示,中欧和东欧是唯一一个人口总数下降(100万)的地区,这反映了该地区的生育率在调研期间持续走低。
图1显示了1999-2010年期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发展中地区,仅有西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农村人口在不断攀升。这两个地区的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北美和西欧地区的农村人口也在不断增长。然而,这种增长可能缘于欧盟近期对改变农村区域划分界限所做出的努力。当前蔓延的金融危机也造成欧盟地区的大部分农民工返回农村地区。[7]
图2揭示了农村人口和妇女生育能力之间的关系。如果农村人口比例高,那么二者就会呈显著正相关。一般来说,农村地区的特点是生育率高。事实证明,生育率与贫困、儿童死亡率高、女性的地位和受教育水平低、生育健康服务缺乏、避孕措施的普及和接受程度不高等因素紧密相关。生育率下降和人口变动通常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如人均收入增加、人均寿命延长、新生儿死亡率降低、成人识字率上升、女性受教育和就业的比例增加。
尽管经济条件得到改善,但是,多样化的文化影响会让不同的国家、地区或社会出现不一样的人口模式。大家庭的价值观(尤其是那些几乎不能在发展过程中受益的欠发达国家的农村弱势群体)、保障老年人的安全、女性控制生育的能力、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与权利等都是影响家庭规模和计划生育服务需求的重要文化因素。
扩大计划生育及其他生育健康服务的普及和接受程度是降低人口增长速度的必要途径。此外,其他一些因素,包括受教育机会和女性的经济能力,影响着她们的生育决定。
新生儿死亡率和农村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该图清晰地揭示了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即新生儿死亡率高的发展中国家具有相对庞大的农村人口规模。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05年,有超过50万名女性死于与妊娠或分娩有关的并发症。发展中国家女性死于妊娠的可能性比发达国家高97倍。大多数死亡发生在分娩时或产后不久:25%的产妇死于大出血,15%死于感染,12% 死于子痫(癫痫症),8%死于难产。其他死亡原因包括不安全流产(13%),其他产科直接原因(8%),以及间接原因如艾滋病和疟疾,这些病情可能会在妊娠期间加重。因此,需要研究新技术,尽量防止这些原因造成产妇死亡。[8]
图4强调了农村人口数和平均预期寿命之间的关系。该图清楚地揭示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反相关关系。
人口老龄化即将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主要问题,预计到21世纪上半叶,人口将迅速老龄化。在2050年年底以前,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预计将由8%上升到19%,儿童所占比例将由33%下降到22%。这种人口变化对于资源是重大的挑战。虽然发达国家是逐渐地走向老龄化,但这些国家仍面临着老龄化、失业、退休金制度的可持续性关系所造成的挑战;而发展中国家同时面临发展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9]
目前,在发达国家,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被划定为城市的地区,但在发展中国家,多数老年人生活在农村地区。对人口结构的预测表明,到2025年,发达国家82%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而发展中国家生活在城市的人口不到其总人口的一半。在发展中国家,农村老年人比例超过城市地区老年人比例。对于老龄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但目前的趋势表明,今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老年人比例将会增加。[10]
关于老年人的家庭生活形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区别。在发展中国家,许多老年人生活在几代同堂的家庭。这些区别表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政策行动也将会有所区别。
四、农村贫困与权益的缺失
人类发展指数随着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的增加而降低,如图5所示。然而,人类发展指数难以精确地描绘出农村贫困状况,人类发展指数包含了多个指标,并将这些指标作为发展的衡量指标。
《2011年农村贫困报告》(2011 Rural Poverty Report)指出,“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农村总人口中,大约有35%被列为极端贫困,低于1988年的54%左右;日均2美元贫困线标准对应的百分比刚刚达到60%,而1988年则超过80%”(见图6、7、8)。这主要是由于东亚地区的农村贫困大幅减少,以日均1.25美元生活标准计算,如今的农村贫困发生率是15%左右,以日均2美元计算,发生率是35%。
南亚的农村贫困状况改善缓慢,极端贫困发生率仍然在45%以上,超过80%的人口达不到日均2美元的贫困线。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超过60%的农村人口每天的生活标准不到1.25美元,大约90%的人口每天不到2美元。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中东和北非地区,农村极端贫困发生率分别低于10%和5%,过去十年,这两个地区的贫困发生率都有所下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1/5的农村人口及中东和北非1/8的农村人口的日均生活标准低于2美元)。在上述区域内,个别国家和地区在过去二十年中表现得比其他国家和地区要好一些。例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许多东非和西非地区的农村贫困发生率有所下降,但中非却出现增长;北非的贫困发生率有所下降,而冲突不断的中东部地区则呈现出增长趋势。[11]
过去几十年,虽然全球部分地区——特别是亚太地区——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世界贫困人口中依然有14亿人每天靠不到1.25美元生活,近10亿人处于饥饿状态。世界上70%的极端贫困人口居住在农村,绝大多数处于贫困和饥饿状态的人口是儿童和青年[12]。即使全球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城市化和人口结构变化,这些现象近期内也不可能得到改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最多的西南亚和农村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是受贫困和饥饿问题影响最严重的两个地区。然而,贫困程度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及在国家内部不同区域都存在着很大差异。 如上所述,世界上接近1/6的人口饱受赤贫、饥饿和文盲之苦,他们主要居住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亚太地区。基于千年发展目标框架,教育和培训政策在消除贫困和确保公平分配经济资源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11)估计,全球约有7200万小学学龄失学儿童,其中超过4/5的儿童生活在农村地区。
例如,通过比较印度小学适龄人口组成结构和失学儿童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了解哪些儿童群体更容易错失教育机会。图9显示了印度6~10岁人口的组成结构。在这个年龄段,52%的儿童是男孩,48%是女孩。大约1/4的小学学龄儿童生活在城市地区,其余3/4的儿童生活在农村。[13]
排除年龄因素,印度人口按家庭财富被划分为等量的5个等级。如图10所示,与相对富裕的家庭相比,相对贫穷的家庭更有可能生育孩子。总体而言,在6~10岁年龄段中,26%的儿童生活在最贫穷的家庭,另有23%的儿童生活在第2个等级的家庭。
图10显示了印度6~10岁失学儿童的组成结构。在这个年龄段,虽然女孩只占儿童人口总量的48%,但她们却占失学儿童总数的54%。与城市儿童相比,农村儿童更有可能失学。最值得注意的是,几乎一半的失学儿童来自最贫穷的家庭。1000万儿童——占2100万失学儿童的48%——生活在最贫穷的家庭。74%失学儿童的家庭属于最贫穷的两个等级。
这些数据体现出了印度的贫困和就学率之间的紧密联系。2000年至2006年,最贫穷家庭子女就学率有所上升,但是增幅不大,无法与人口增速相匹配。除非印度更加重视贫困人口的就学率,否则该国将无法在2015年实现全民范围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
谁是发展的受害者?原住民、女性、偏远地区和山区居民、生活在条件糟糕的城市贫民窟的居民、为追逐就业机会而远离家乡的青年男女、因政府项目或私人利益而被迫搬迁的农民,等等。显然,经济变化和发展优先性已经与人们的生存权发生了冲突。
农村地区面临着年轻人和熟练工人外流,老年人和妇女留守家中的问题,且公共服务匮乏(包括公共教育)。大部分地区无法提供资金和基础设施以鼓励和支持农村新兴企业。因此,许多农村地区转而发掘本地特色,刺激新的增长点,如开发景点、生产环保或有文化传统的特色产品,通过增值加工和新的特色作物扩大农业机会。受过良好教育的居民和改良的农村经济网络对新兴农村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与2001年相比,目前,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接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但是农村教育仍然落后于城市教育,地区之间和种族之间依然存在差异。农村学校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贫困、资金不足、缺少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教师、管理人员的流动率高。很多农村学校成功应对了这些挑战,并为今后的工作做好了准备。其他一些学校却失败了,今后工作令人堪忧。此外,一些农村社区对非本地发起的改革讳莫如深,这有可能与之前考虑不周的改革有关。因此,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农村学校在未来是否能取得成功。
在发展中国家,虽然农村学校在公立小学和中学教育中占有极大比重,但是,相对而言,很少有人了解这些学校,其中一个原因是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很少关注农村教育问题。政策制定者缺乏足够的信息,不能制定完善的政策来帮助农村学校,导致农村社区和学校处于劣势。
然而,农村就业技能的需求依然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上升。20世纪90年代,良好的全球经济发展趋势让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成年人也能积极适应,但他们的前景并不明朗。由于受到生产技术变化、海外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的影响,低学历工作者失去了长久以来拥有的农村就业岗位。未来的雇主越来越青睐于能够提供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和熟练工人的地区,这就如同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和成年人仍然倾向于能够提供更高薪资待遇的就业地区——通常是城市地区。虽然教育投资不是帮助某个地区吸引就业和居民的灵丹妙药,但是,它可以成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标准化考试中,农村学生通常和城市学生表现相当。而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一般只设置了有限的专业课程和高级课程,这是由于受过适当培训的教师缺乏和财政拮据。但是,农村学校的教师、家长和学生关系更加密切,进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持的学术环境。研究发现,不同的种族和民族也导致了受教育程度的巨大差异。
有证据表明,教育在农村劳动力市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回报。过去20年,大专学历在劳动力市场的薪资大幅提高。现在,农村大学生的薪资高于农村高中肄业生,失业率也远低于后者。然而,大学生在城市的薪资持续走高,这使得农村更加难以建立自己的人力资源基地。[14]
正如城乡教育水平有所不同一样,农村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也存在着极大差异。低教育水平阻碍了许多农村地区谋求经济发展的进程。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对于改善农村的经济生活和农村人口的福祉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村青年外流到能够提供更好就业机会的地区,这制约了教育投资对当地社区的影响力的发挥。
在农村地区非正规教育问题上,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对此做出了共同努力。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国、泰国、菲律宾、印度、巴西、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规划和实施了非正规教育项目,取得了显著进展,解决了农村贫困问题。然而,在大多数阿拉伯国家[15],现有的非正规教育项目(扫盲和成人教育)基本被视为“教育”项目,而且只处于边缘地位。这些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存在问题,不能有效解决贫困问题。它们不能满足贫困人口的多维需求,一般只提供少量信息。项目重点放在知识上,几乎不关注技能或态度的培养。扫盲项目是单一的干预手段,只传授识字和算术技能。传统的机械学习法让学习者没有机会参与互动、分析信息、了解自身的贫困状况或发展决策技能,而后者是成人学习环境的特点之一。但是,赋权问题被淡化处理,这些国家实施的大多数扫盲项目最多只从课程和教学的外围予以考虑(见图11)。 在过去人们广泛认可的观点中出现了一个重要改变,那就是单一的识字和算术技能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培养一定的态度、知识和技能,不仅满足人们对职业和创收的需求,还应该满足人们对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需求。这种观念超越了一些国家开展的功能性扫盲的定义,功能性扫盲将重点放在培养基本的经济和社会技能上。此前,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需求并不处于重要地位。
有人认为,态度和价值观在贫困人口改善生活条件的尝试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如果没有关于固有的价值、能力和潜力的信念的支撑,人们可能就不会做出这种尝试。他们需要了解自身的状况,需要相信改变可以带来更好的条件[17]。他们需要实现自我独立,而不是依赖他人。教学方法应该支持并发展这些理想的价值观和态度。由于贫困群体往往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不足,不擅于表达,因此,应该鼓励他们在相互尊重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越来越多地表现自己。不论他们表现如何,都应该尊重他们。价值观和态度需要得到思维和分析能力的支持。[18]
之所以要强调实用技能而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主要是因为贫困人口可以在现有条件下立即采取一些有意义的行动,而无需等到条件发生预期变化再行动。如果土地贫瘠,他们现在可以做什么呢?还有可能种植什么作物?不仅需要解答这些问题,他们还应该发展必要的技能并提供其他所需的资源。需要进一步支持、发展和完善贫困人口已有的态度和技能,特别是与合作行动有关的态度和技能。还应该发展管理和创业技能。如果贫困人口想要掌握主动权,那么,这些就显得极为重要。[19]
有证据表明,农村地区在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质量方面普遍受到歧视和忽视,这在亚太地区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尤为明显。在这两个地区,大量农村儿童无法享受学校基础设施,包括永久性建筑设施、教学人员和学习材料。一种近乎普遍的倾向是课程和教学大纲内容过多,突出学术标准而没有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集中开发的课程和全国统一的教科书没有认识到农村环境的多样性,这是大多数国家的情况。此外,管理的普遍疲软给全国教育体系带来负面影响,更为严重地损害了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
根据上述观点,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统一化不是解决方案;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多元化的;“一刀切”的政策不恰当;必须更好地了解农村问题。
注释:
①因为地区总人口数不包含人口数低于50万的国家,所以各地区的人口数总和不等同于世界总人口数。
②“识字”指能够全部或部分阅读一个简单句子。
参考文献:
[1][14]World Bank. Poverty Facts and Figures [M].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2010:27.
[2]UNESCO. Report of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Culture and Development[M]. Paris: UNESCO,1996.
[3]Javier Perez de Cuellar. Our Creative Diversity, World Commission for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Background Document 23)[M].UNESCO, 1998:7-11.
[4][11][12]IFAD.Rural Poverty Report 2011—New Realities, New Challeng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Tomorrow’s Generation [M]. Rome: 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FAD),2011:16.
[5]UN. Trend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griculture, Rural Development,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 [M]. New York: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Divis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ited Nations,2008:14.
[6]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1[M]. New York,2011.
[7]OECD. Innovative Service Delivery——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Rural People [A]. In OECD Rural Policy Conferences——Key Message. Cologne,2008:3.
[8]WHO. Maternal Mortality [EB/OL].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48/en/index.html, 2009-07-28.
[9][10]UN/DESA. Madrid International Plan of Action on Ageing, 2002[A]. Report of the Second World Assembly on Ageing, 2002:1-3.
[13]Hueber, 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atistics [EB/OL]. http://huebler.blogspot.com, 2011-10-30.
[15]UNESCO. Sharpening Our Tools (Draft Document), Education for All Mid-term Review for the Arab States [M]. Beirut: Regional Bureau, 2008:43.
[16]UNESCO. Education for All,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10 [M]. Paris: UNESCO, 2010:29.
[17][19]UNESCO-PROAP. Basic Education for Empowerment of the Poor [M]. Bangkok: UNESCO-PROAP, 1998:57,82.
[18]Suvit, P. Education as a Tool for Empowerment of the Poor: A Review of Formal and Nonformal Education and Its Impact in Thailand, Mimeo [M]. Bangkok: UNESCO-PROAP,1997:107.
编辑 许方舟
关键词:农村社会转型指数;发展;衡量;发展中国家
一、引言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的理念影响着我们关于人类幸福安康问题的思考模式。在此期间,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国家,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成就。该地区的一些国家已稳步实现了现代化。例如,在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大多数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已与发达国家持平。
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们不难想象,世界还充斥着剥削、贫困和压迫,不平等现象、生存压力和新的剥削形式与日俱增。除了贫困和尚未满足的基本需求,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的不平等现象似乎越来越普遍。俄罗斯联邦的人口多维贫困(multidimensional poverty)风险率最低,仅为0.8%,而肯尼亚则高达23.2%;贫困强度最低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为35.3%,最高的塞内加尔为57.3%。除了阿拉伯地区的数据保持稳定外,在世界其他主要地区,20%最贫困人口的消费份额急剧下降。超过14亿人口忍受着极度贫困的煎熬,勉强度日;平均每天有2.5万人死于饥饿,而每两天就会诞生一个新的超级富豪。[1]
克服这些问题和困难是发展的一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与发展委员会(UNESCO Commission on Culture and Development)指出,“经过四十年的发展,贫困率依然居高不下。除非洲大陆以外,全世界其他地区的贫困人口比例已明显下降,但是绝对数量却在增加”[2]。近40%(26亿)的世界总人口(64.6亿)处于赤贫状态(日均收入低于2美元)。超过10亿人口在全球化进程中被边缘化。非自愿贫困和被排斥是两大弊病,而发展行动旨在根除这些弊病,让人们尽展所长。然而,在发展过程中,穷人的负担往往最为沉重[3]。毋庸置疑,农村地区的儿童、青年和成人承担着贫困带来的主要负担,这影响了他们在身体发育、社会、经济和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立即采取果断的措施。
本文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农村的不平等问题和发展政策,提出了构建农村社会转型指数的方法论体系,用于评估城乡居民在整体幸福感方面的差异和差距。本文的目标是:建立用以衡量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社会转型情况的指标体系,探讨对实现未来城乡协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二、农村人口:一些事实
农村地区通常是指小规模封闭式的田园型社区,依靠亲属关系连结在一起。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主要区别包括农村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社会阶层结构简单、生活水平低、缺乏如电和自来水等公共配套设施、社会流动性低、以农耕为主——生产大量供城市消费的食品,向城市地区输送有能力的青年,让他们也能享受城市资源与现代生活。
农村居民的特点是资本投资少、存款额度低、生产效率低。一般来说,女性的贫困程度高于男性。女性依然挣扎于经济生产和家务劳动的双重责任中,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又面临着贫困、文盲、高健康风险、生产资源不足和缺乏信贷/市场准入条件的困扰。在农村地区,土地所有权决定了生产资本,以及能否获得信贷和农业支持服务,是否有社会影响力以获取更多的资源,能否参与决策。颇为矛盾的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不能赋予女性充分的土地权,让她们可以独立于自己的丈夫或男性亲属。法定条文通常不会保证女性的独立土地权。此外,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都不涉及由女性承担的与各种生产活动相关的家务劳动。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社区动态机制和有限的时间阻止了女性积极参与那些旨在增加社会资本效益和女性赋权的活动。
人们已经尝试了一些旨在促进农村发展的方法,其中大部分是自上而下的方法,对农村发展,特别是女性群体的影响并不大。通常情况下,社区发展活动应提供关于资源、投入和基础设施的信息;开展技术援助、技能培养和开发;提高识字水平;提高生产力并完善生产体系;采用适当的农业技术;寻找潜在的志愿者和捐助者;关注居民的切身需求和基本配套设施建设,如道路、电力、医疗诊所、市集、校舍和农场定居点等。要实现这些崇高的目标,就要有出色的领导者。有了出色的领导者后,人们就会自愿参加,完成上述目标。
研究发现,农村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在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从人口密度层面讲,这两个地区的国内教育问题主要是农村问题。本文的分析突出了农村情境,通过讨论和反思提出了可行的策略;本文还提出了大量困扰教育设施均衡发展的难题,以及优质教育体系的推广问题。
分析旨在突出主要的问题,深入调查各领域的构成因素,以及探讨如何建构并应用农村社会转型指数评估、研究极端城乡差异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两方面的表现。下文的分析部分有丰富的图表,用以形象地表述文章主题内容。此外,笔者还从其他调查研究中选取了一些示例,展现世界各地的现状,这有助于突显农村地区的严酷现实。
三、日益攀升的人口负担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数量依然高于城市人口: 约有31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占总人口的55%。然而,在2020年至2025年期间,农村人口总数将达到顶峰,之后开始回落,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总量将超过农村地区人口总量。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农村人口总量已经呈下降趋势。其他地区的农村人口增长速度正在放缓。中东和北非、南亚和中亚的人口数将在2025年左右开始回落,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回落将从2045年前后开始[4]。因此,在2020年之前,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将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在此之后,预计农村人口的规模将会缩减,这是由于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增速放缓,而城市化发展迅速。世界各地的农村居民比例正在下降(见图1),但是,预计在2030年前,南亚、中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农村人口比例仍然会保持在50%以上(见表1)。[5] 图1显示,在1999年至2010年期间,世界人口从60亿增长到69亿——西南亚的增幅最高(2.696亿),其次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1.703亿)。数据显示,中欧和东欧是唯一一个人口总数下降(100万)的地区,这反映了该地区的生育率在调研期间持续走低。
图1显示了1999-2010年期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发展中地区,仅有西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农村人口在不断攀升。这两个地区的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北美和西欧地区的农村人口也在不断增长。然而,这种增长可能缘于欧盟近期对改变农村区域划分界限所做出的努力。当前蔓延的金融危机也造成欧盟地区的大部分农民工返回农村地区。[7]
图2揭示了农村人口和妇女生育能力之间的关系。如果农村人口比例高,那么二者就会呈显著正相关。一般来说,农村地区的特点是生育率高。事实证明,生育率与贫困、儿童死亡率高、女性的地位和受教育水平低、生育健康服务缺乏、避孕措施的普及和接受程度不高等因素紧密相关。生育率下降和人口变动通常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如人均收入增加、人均寿命延长、新生儿死亡率降低、成人识字率上升、女性受教育和就业的比例增加。
尽管经济条件得到改善,但是,多样化的文化影响会让不同的国家、地区或社会出现不一样的人口模式。大家庭的价值观(尤其是那些几乎不能在发展过程中受益的欠发达国家的农村弱势群体)、保障老年人的安全、女性控制生育的能力、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与权利等都是影响家庭规模和计划生育服务需求的重要文化因素。
扩大计划生育及其他生育健康服务的普及和接受程度是降低人口增长速度的必要途径。此外,其他一些因素,包括受教育机会和女性的经济能力,影响着她们的生育决定。
新生儿死亡率和农村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该图清晰地揭示了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即新生儿死亡率高的发展中国家具有相对庞大的农村人口规模。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05年,有超过50万名女性死于与妊娠或分娩有关的并发症。发展中国家女性死于妊娠的可能性比发达国家高97倍。大多数死亡发生在分娩时或产后不久:25%的产妇死于大出血,15%死于感染,12% 死于子痫(癫痫症),8%死于难产。其他死亡原因包括不安全流产(13%),其他产科直接原因(8%),以及间接原因如艾滋病和疟疾,这些病情可能会在妊娠期间加重。因此,需要研究新技术,尽量防止这些原因造成产妇死亡。[8]
图4强调了农村人口数和平均预期寿命之间的关系。该图清楚地揭示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反相关关系。
人口老龄化即将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主要问题,预计到21世纪上半叶,人口将迅速老龄化。在2050年年底以前,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预计将由8%上升到19%,儿童所占比例将由33%下降到22%。这种人口变化对于资源是重大的挑战。虽然发达国家是逐渐地走向老龄化,但这些国家仍面临着老龄化、失业、退休金制度的可持续性关系所造成的挑战;而发展中国家同时面临发展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9]
目前,在发达国家,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被划定为城市的地区,但在发展中国家,多数老年人生活在农村地区。对人口结构的预测表明,到2025年,发达国家82%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而发展中国家生活在城市的人口不到其总人口的一半。在发展中国家,农村老年人比例超过城市地区老年人比例。对于老龄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但目前的趋势表明,今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老年人比例将会增加。[10]
关于老年人的家庭生活形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区别。在发展中国家,许多老年人生活在几代同堂的家庭。这些区别表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政策行动也将会有所区别。
四、农村贫困与权益的缺失
人类发展指数随着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的增加而降低,如图5所示。然而,人类发展指数难以精确地描绘出农村贫困状况,人类发展指数包含了多个指标,并将这些指标作为发展的衡量指标。
《2011年农村贫困报告》(2011 Rural Poverty Report)指出,“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农村总人口中,大约有35%被列为极端贫困,低于1988年的54%左右;日均2美元贫困线标准对应的百分比刚刚达到60%,而1988年则超过80%”(见图6、7、8)。这主要是由于东亚地区的农村贫困大幅减少,以日均1.25美元生活标准计算,如今的农村贫困发生率是15%左右,以日均2美元计算,发生率是35%。
南亚的农村贫困状况改善缓慢,极端贫困发生率仍然在45%以上,超过80%的人口达不到日均2美元的贫困线。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超过60%的农村人口每天的生活标准不到1.25美元,大约90%的人口每天不到2美元。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中东和北非地区,农村极端贫困发生率分别低于10%和5%,过去十年,这两个地区的贫困发生率都有所下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1/5的农村人口及中东和北非1/8的农村人口的日均生活标准低于2美元)。在上述区域内,个别国家和地区在过去二十年中表现得比其他国家和地区要好一些。例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许多东非和西非地区的农村贫困发生率有所下降,但中非却出现增长;北非的贫困发生率有所下降,而冲突不断的中东部地区则呈现出增长趋势。[11]
过去几十年,虽然全球部分地区——特别是亚太地区——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世界贫困人口中依然有14亿人每天靠不到1.25美元生活,近10亿人处于饥饿状态。世界上70%的极端贫困人口居住在农村,绝大多数处于贫困和饥饿状态的人口是儿童和青年[12]。即使全球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城市化和人口结构变化,这些现象近期内也不可能得到改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最多的西南亚和农村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是受贫困和饥饿问题影响最严重的两个地区。然而,贫困程度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及在国家内部不同区域都存在着很大差异。 如上所述,世界上接近1/6的人口饱受赤贫、饥饿和文盲之苦,他们主要居住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亚太地区。基于千年发展目标框架,教育和培训政策在消除贫困和确保公平分配经济资源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11)估计,全球约有7200万小学学龄失学儿童,其中超过4/5的儿童生活在农村地区。
例如,通过比较印度小学适龄人口组成结构和失学儿童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了解哪些儿童群体更容易错失教育机会。图9显示了印度6~10岁人口的组成结构。在这个年龄段,52%的儿童是男孩,48%是女孩。大约1/4的小学学龄儿童生活在城市地区,其余3/4的儿童生活在农村。[13]
排除年龄因素,印度人口按家庭财富被划分为等量的5个等级。如图10所示,与相对富裕的家庭相比,相对贫穷的家庭更有可能生育孩子。总体而言,在6~10岁年龄段中,26%的儿童生活在最贫穷的家庭,另有23%的儿童生活在第2个等级的家庭。
图10显示了印度6~10岁失学儿童的组成结构。在这个年龄段,虽然女孩只占儿童人口总量的48%,但她们却占失学儿童总数的54%。与城市儿童相比,农村儿童更有可能失学。最值得注意的是,几乎一半的失学儿童来自最贫穷的家庭。1000万儿童——占2100万失学儿童的48%——生活在最贫穷的家庭。74%失学儿童的家庭属于最贫穷的两个等级。
这些数据体现出了印度的贫困和就学率之间的紧密联系。2000年至2006年,最贫穷家庭子女就学率有所上升,但是增幅不大,无法与人口增速相匹配。除非印度更加重视贫困人口的就学率,否则该国将无法在2015年实现全民范围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
谁是发展的受害者?原住民、女性、偏远地区和山区居民、生活在条件糟糕的城市贫民窟的居民、为追逐就业机会而远离家乡的青年男女、因政府项目或私人利益而被迫搬迁的农民,等等。显然,经济变化和发展优先性已经与人们的生存权发生了冲突。
农村地区面临着年轻人和熟练工人外流,老年人和妇女留守家中的问题,且公共服务匮乏(包括公共教育)。大部分地区无法提供资金和基础设施以鼓励和支持农村新兴企业。因此,许多农村地区转而发掘本地特色,刺激新的增长点,如开发景点、生产环保或有文化传统的特色产品,通过增值加工和新的特色作物扩大农业机会。受过良好教育的居民和改良的农村经济网络对新兴农村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与2001年相比,目前,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接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但是农村教育仍然落后于城市教育,地区之间和种族之间依然存在差异。农村学校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贫困、资金不足、缺少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教师、管理人员的流动率高。很多农村学校成功应对了这些挑战,并为今后的工作做好了准备。其他一些学校却失败了,今后工作令人堪忧。此外,一些农村社区对非本地发起的改革讳莫如深,这有可能与之前考虑不周的改革有关。因此,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农村学校在未来是否能取得成功。
在发展中国家,虽然农村学校在公立小学和中学教育中占有极大比重,但是,相对而言,很少有人了解这些学校,其中一个原因是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很少关注农村教育问题。政策制定者缺乏足够的信息,不能制定完善的政策来帮助农村学校,导致农村社区和学校处于劣势。
然而,农村就业技能的需求依然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上升。20世纪90年代,良好的全球经济发展趋势让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成年人也能积极适应,但他们的前景并不明朗。由于受到生产技术变化、海外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的影响,低学历工作者失去了长久以来拥有的农村就业岗位。未来的雇主越来越青睐于能够提供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和熟练工人的地区,这就如同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和成年人仍然倾向于能够提供更高薪资待遇的就业地区——通常是城市地区。虽然教育投资不是帮助某个地区吸引就业和居民的灵丹妙药,但是,它可以成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标准化考试中,农村学生通常和城市学生表现相当。而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一般只设置了有限的专业课程和高级课程,这是由于受过适当培训的教师缺乏和财政拮据。但是,农村学校的教师、家长和学生关系更加密切,进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持的学术环境。研究发现,不同的种族和民族也导致了受教育程度的巨大差异。
有证据表明,教育在农村劳动力市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回报。过去20年,大专学历在劳动力市场的薪资大幅提高。现在,农村大学生的薪资高于农村高中肄业生,失业率也远低于后者。然而,大学生在城市的薪资持续走高,这使得农村更加难以建立自己的人力资源基地。[14]
正如城乡教育水平有所不同一样,农村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也存在着极大差异。低教育水平阻碍了许多农村地区谋求经济发展的进程。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对于改善农村的经济生活和农村人口的福祉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村青年外流到能够提供更好就业机会的地区,这制约了教育投资对当地社区的影响力的发挥。
在农村地区非正规教育问题上,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对此做出了共同努力。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国、泰国、菲律宾、印度、巴西、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规划和实施了非正规教育项目,取得了显著进展,解决了农村贫困问题。然而,在大多数阿拉伯国家[15],现有的非正规教育项目(扫盲和成人教育)基本被视为“教育”项目,而且只处于边缘地位。这些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存在问题,不能有效解决贫困问题。它们不能满足贫困人口的多维需求,一般只提供少量信息。项目重点放在知识上,几乎不关注技能或态度的培养。扫盲项目是单一的干预手段,只传授识字和算术技能。传统的机械学习法让学习者没有机会参与互动、分析信息、了解自身的贫困状况或发展决策技能,而后者是成人学习环境的特点之一。但是,赋权问题被淡化处理,这些国家实施的大多数扫盲项目最多只从课程和教学的外围予以考虑(见图11)。 在过去人们广泛认可的观点中出现了一个重要改变,那就是单一的识字和算术技能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培养一定的态度、知识和技能,不仅满足人们对职业和创收的需求,还应该满足人们对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需求。这种观念超越了一些国家开展的功能性扫盲的定义,功能性扫盲将重点放在培养基本的经济和社会技能上。此前,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需求并不处于重要地位。
有人认为,态度和价值观在贫困人口改善生活条件的尝试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如果没有关于固有的价值、能力和潜力的信念的支撑,人们可能就不会做出这种尝试。他们需要了解自身的状况,需要相信改变可以带来更好的条件[17]。他们需要实现自我独立,而不是依赖他人。教学方法应该支持并发展这些理想的价值观和态度。由于贫困群体往往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不足,不擅于表达,因此,应该鼓励他们在相互尊重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越来越多地表现自己。不论他们表现如何,都应该尊重他们。价值观和态度需要得到思维和分析能力的支持。[18]
之所以要强调实用技能而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主要是因为贫困人口可以在现有条件下立即采取一些有意义的行动,而无需等到条件发生预期变化再行动。如果土地贫瘠,他们现在可以做什么呢?还有可能种植什么作物?不仅需要解答这些问题,他们还应该发展必要的技能并提供其他所需的资源。需要进一步支持、发展和完善贫困人口已有的态度和技能,特别是与合作行动有关的态度和技能。还应该发展管理和创业技能。如果贫困人口想要掌握主动权,那么,这些就显得极为重要。[19]
有证据表明,农村地区在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质量方面普遍受到歧视和忽视,这在亚太地区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尤为明显。在这两个地区,大量农村儿童无法享受学校基础设施,包括永久性建筑设施、教学人员和学习材料。一种近乎普遍的倾向是课程和教学大纲内容过多,突出学术标准而没有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集中开发的课程和全国统一的教科书没有认识到农村环境的多样性,这是大多数国家的情况。此外,管理的普遍疲软给全国教育体系带来负面影响,更为严重地损害了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
根据上述观点,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统一化不是解决方案;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多元化的;“一刀切”的政策不恰当;必须更好地了解农村问题。
注释:
①因为地区总人口数不包含人口数低于50万的国家,所以各地区的人口数总和不等同于世界总人口数。
②“识字”指能够全部或部分阅读一个简单句子。
参考文献:
[1][14]World Bank. Poverty Facts and Figures [M].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2010:27.
[2]UNESCO. Report of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Culture and Development[M]. Paris: UNESCO,1996.
[3]Javier Perez de Cuellar. Our Creative Diversity, World Commission for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Background Document 23)[M].UNESCO, 1998:7-11.
[4][11][12]IFAD.Rural Poverty Report 2011—New Realities, New Challeng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Tomorrow’s Generation [M]. Rome: 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FAD),2011:16.
[5]UN. Trend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griculture, Rural Development,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 [M]. New York: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Divis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ited Nations,2008:14.
[6]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1[M]. New York,2011.
[7]OECD. Innovative Service Delivery——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Rural People [A]. In OECD Rural Policy Conferences——Key Message. Cologne,2008:3.
[8]WHO. Maternal Mortality [EB/OL].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48/en/index.html, 2009-07-28.
[9][10]UN/DESA. Madrid International Plan of Action on Ageing, 2002[A]. Report of the Second World Assembly on Ageing, 2002:1-3.
[13]Hueber, 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atistics [EB/OL]. http://huebler.blogspot.com, 2011-10-30.
[15]UNESCO. Sharpening Our Tools (Draft Document), Education for All Mid-term Review for the Arab States [M]. Beirut: Regional Bureau, 2008:43.
[16]UNESCO. Education for All,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10 [M]. Paris: UNESCO, 2010:29.
[17][19]UNESCO-PROAP. Basic Education for Empowerment of the Poor [M]. Bangkok: UNESCO-PROAP, 1998:57,82.
[18]Suvit, P. Education as a Tool for Empowerment of the Poor: A Review of Formal and Nonformal Education and Its Impact in Thailand, Mimeo [M]. Bangkok: UNESCO-PROAP,1997:107.
编辑 许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