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一社会矛盾在我国变得日益突出。本文从探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出发,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深层次原因,并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国情、就业形势及社会需求等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能实现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逆转。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困难 就业指导
2014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有727万,加上20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预计2014年的高校就业人数达810万。而据《2013典范创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100家典范企业计划招聘的2014届毕业生人数却仅为45577人,相比2013年的招聘量还下降了7.3%。根据2011年的就业数据统计,2011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而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这无疑使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雪上加霜。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多数行业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招募的大学毕业生规模较大,加上全球经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不景气,市场萎缩,众多企业纷纷倒闭,导致较多行业招聘遇冷。
(2)高等教育制度改革滞后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对学生的职业培训较少,导致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相关理论知识,且盲目自信,缺乏相关的社会实践经验从而不能正确认识本专业,最终导致应聘率低下。且学校所设置的专业和课程不能有效的对接社会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学科设置雷同化,专业供求错位,导致热门专业的学生供大于求,冷门专业人才供小于求。
(二)主观原因
当前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价值观不正确、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受社会及家庭周边环境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主动或被动的形成了不太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自身定位不清晰、薪资要求过高、精英情怀、工作环境期望过高、希望在大城市不愿去农村或艰苦地区工作、希望进国企等获得较稳定的工作等等。
二、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对策
通过上述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进行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客观原因的存在使大学毕业就业状况雪上加霜,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原因。
习近平同志在天津考察时曾勉励当代大学毕业生应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同时要求加大高校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毕业生就业创业和职业的转换能力。
结合我国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形势、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及就业取向以及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宏观及微观手段,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等的专业知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要把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从大学生大一入学开始做起,把就业指导当做日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做。从大一入学教育开始即要求学生进行人生规划、职业规划,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可行性指导,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人生规划、职业规划与大学知识学习相结合,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管学生在高考后填志愿选专业时具有盲目性,可通过高校的指导将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与所选专业相结合,适当拓展,将盲目性转化为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通过四年的学习,拓宽自身知识面,最终实现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通过日常思想教育,为学生分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以及就业市场的五大利益象限对人才的需求及要求,从而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自身定位的清晰性、学习的自觉性、就业的紧迫性。
2.利用高校设立的有关职业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及求职技巧等的指导教育。通过职业课程教育,帮助学生清晰认识自身缺乏的相应技能,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通过职业教育课程,指导学生进行简历制作、应聘技巧及自我优势认识等,帮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好的定位自己、展示自己;通过职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可以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及创业技能等,引导他们主动创业并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及专业技能,将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除此之外,通过职业教育相关课程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相关的政策咨询、就业推荐服务,并且有责任通过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有关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相应信息,鼓励他们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的去,最终实现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3.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就业取向。高校作为大学毕业生与社会就业需求之间的桥梁,我们应积极帮助大学生分析当前就业市场现状、人力资源走向以及大环境对本专业就业的影响,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淡化精英情怀;正确认识五大利益象限的人才需求及相应的要求,根据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积极并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就业信息获得渠道,并通过社会实践来积累经验、提升自己;鼓励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自己的才能。
尽管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只要我们扎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及职业教育工作,实现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相信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一定会逐渐逆转。
参考文献:
[1] 刘颖.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师范院校为例[J]. 周口師范学院学报. 2012(04)
[2] 卢东升.浅议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J]. 科技资讯. 2011(07)
[3] 程丽娜,万铀能.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析[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1(01)
[4] 孙霞,祝薇.新时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变化及高校对策[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27)
[5] 徐东芸.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0(24)
[6] 韩立.浅谈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0(01)
[7] 何创雄,杨阳.谈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建设的策略[J]. 华章. 2011(19)
[8] 胡剑.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分析及指导对策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07)
作者信息:秦婷(1991—),女,四川双流人,西华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会计学、政治经济学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困难 就业指导
2014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有727万,加上20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预计2014年的高校就业人数达810万。而据《2013典范创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100家典范企业计划招聘的2014届毕业生人数却仅为45577人,相比2013年的招聘量还下降了7.3%。根据2011年的就业数据统计,2011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而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这无疑使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雪上加霜。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多数行业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招募的大学毕业生规模较大,加上全球经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不景气,市场萎缩,众多企业纷纷倒闭,导致较多行业招聘遇冷。
(2)高等教育制度改革滞后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对学生的职业培训较少,导致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相关理论知识,且盲目自信,缺乏相关的社会实践经验从而不能正确认识本专业,最终导致应聘率低下。且学校所设置的专业和课程不能有效的对接社会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学科设置雷同化,专业供求错位,导致热门专业的学生供大于求,冷门专业人才供小于求。
(二)主观原因
当前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价值观不正确、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受社会及家庭周边环境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主动或被动的形成了不太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自身定位不清晰、薪资要求过高、精英情怀、工作环境期望过高、希望在大城市不愿去农村或艰苦地区工作、希望进国企等获得较稳定的工作等等。
二、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对策
通过上述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进行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客观原因的存在使大学毕业就业状况雪上加霜,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原因。
习近平同志在天津考察时曾勉励当代大学毕业生应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同时要求加大高校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毕业生就业创业和职业的转换能力。
结合我国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形势、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及就业取向以及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宏观及微观手段,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等的专业知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要把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从大学生大一入学开始做起,把就业指导当做日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做。从大一入学教育开始即要求学生进行人生规划、职业规划,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可行性指导,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人生规划、职业规划与大学知识学习相结合,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管学生在高考后填志愿选专业时具有盲目性,可通过高校的指导将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与所选专业相结合,适当拓展,将盲目性转化为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通过四年的学习,拓宽自身知识面,最终实现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通过日常思想教育,为学生分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以及就业市场的五大利益象限对人才的需求及要求,从而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自身定位的清晰性、学习的自觉性、就业的紧迫性。
2.利用高校设立的有关职业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及求职技巧等的指导教育。通过职业课程教育,帮助学生清晰认识自身缺乏的相应技能,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通过职业教育课程,指导学生进行简历制作、应聘技巧及自我优势认识等,帮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好的定位自己、展示自己;通过职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可以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及创业技能等,引导他们主动创业并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及专业技能,将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除此之外,通过职业教育相关课程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相关的政策咨询、就业推荐服务,并且有责任通过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有关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相应信息,鼓励他们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的去,最终实现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3.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就业取向。高校作为大学毕业生与社会就业需求之间的桥梁,我们应积极帮助大学生分析当前就业市场现状、人力资源走向以及大环境对本专业就业的影响,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淡化精英情怀;正确认识五大利益象限的人才需求及相应的要求,根据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积极并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就业信息获得渠道,并通过社会实践来积累经验、提升自己;鼓励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自己的才能。
尽管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只要我们扎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及职业教育工作,实现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相信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一定会逐渐逆转。
参考文献:
[1] 刘颖.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师范院校为例[J]. 周口師范学院学报. 2012(04)
[2] 卢东升.浅议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J]. 科技资讯. 2011(07)
[3] 程丽娜,万铀能.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析[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1(01)
[4] 孙霞,祝薇.新时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变化及高校对策[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27)
[5] 徐东芸.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0(24)
[6] 韩立.浅谈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0(01)
[7] 何创雄,杨阳.谈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建设的策略[J]. 华章. 2011(19)
[8] 胡剑.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分析及指导对策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07)
作者信息:秦婷(1991—),女,四川双流人,西华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会计学、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