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的主题“犹帅也”,如人之“灵魂”;文章的材料则如人之“血肉”;而文章的结构恰似人之“骨骼”。失去健壮坚实、分布科学的骨骼,血肉就无所依附,灵魂也无处寄托。那么,中考作文怎样健全“骨骼”,讲究结构技法呢?
线索清晰,体现贯通性
物、事、人、情都能成为文章的线索。串珠成链,才能成为艺术品;将分散的材料贯以一线,文章才能成为有机的整体,呈贯通之美。某地中考作文为“流水”话题,有位考生以《乌江水,霸王情》为题,将目光投向了项羽的悲壮人生。文章穿越时空,涉及巨鹿之战、鸿门之宴、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历史事件,巧妙地以题目为线索串起众多素材,构成“乌江诉说——乌江悲剧——乌江见证——乌江呼喊”这样一条圆润而贯通的艺术金链,“乌江水……似乎在不停地喊:‘霸王,你拔剑挥动的姿影,依然是气盖山河的铿锵姿影;霸王,你头颅运行的曲线,依然是气贯长虹的优美曲线……’”这一结尾,正是这一金链耀眼的闪光点。
线索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类型。一、以物为线索。作为线索的“物”可实可虚。例如中考作文题“灯”(金华市全命题作文)、“远方”(内江市全命题作文)、“心声”(滨州市话题作文)、“力量”(眉山市话题作文)等都可成为文章的线索。二、以事为线索。例如中考作文《岁月花絮》以“钓龙虾”为线索,叙写“下钩子”→“得龙虾”→“逮龙虾”→“状龙虾”→“放龙虾”→“议龙虾”的过程,抒发“得而放生”的博爱情怀,线索的延伸与主题的渐显同步。三、以人为线索。例如课文《我的老师》以蔡芸芝老师为线索,叙写她与学生一起生活的多个片段,凸显“真爱”“和谐”的主题。四、以情为线索。例如中考作文《“无情”的爸爸》叙写“爸爸”在3件事上(学游泳;登山;步行至奶奶家)对“我”的“严厉”甚至是“残酷”,把这3个场面连接贯穿起来的就是“看似无情却有情”这条线索。
除上述4种外,时间、空间等也能成为写人记事文章的线索。用好线索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增强线索意识,发挥线索与所写内容的相关作用。所谓“相关作用”,就是让线索与情节展开,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紧密联系,或拓展,或铺垫,或照应,或点睛。为此,有时可让用作线索的文字反复出现,以提高线索与情节的相关度。
二、增强贯穿意识,发挥线索优化文章结构的作用。线索确定后不要随意转换,以免造成线索混乱。有的文章可以采用双线并进的写法,当然,如果初中生没有较高的驾驭能力,就不要勉强为之。
三、增强主题意识,发挥线索多立面揭示和强化主题的作用。如果写“二三事”一类的文章,不要以多取胜,所选之“事”一定要与已经确定的线索吻合。
照应紧密,体现严谨性
这里的照应包括题文照应、首尾照应、图文照应(如看图作文),所供材料与文章照应等。善作照应是优化文章结构的基本功。
上海市有位考生以《活力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为题作文,行文时运用多种方法作照应。首先,运用重复法进行题文照应,文章中“活力”一词共出现21次;其次,运用相同句式法照应,“于是我知道,在那一段岁月里,有种活力叫……”这一句子出现了4次,使前后勾连贯通;文章还运用首问尾答法,开篇提出“我不解”,结尾点明“我终于懂了”,首尾遥相呼应,使全文成为内在联系紧密的严谨整体。
过渡自然,体现流畅性
过渡自然能使文章的各部分之间榫接丝连,显示环环相扣的连贯美与流畅美。中考作文中,过渡缺失、生转硬接、随意跳脱的现象仍较普遍。为了克服这些毛病,考生必须学会用自然段过渡、用开头语句过渡等方法。例如某省中考为半命题作文《幸福原来 》,有位考生拟题《幸福原来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开头两段叙述了一对残疾夫妇自强谋生、笑对磨难的事迹,接着用一个自然段过渡:“这就是幸福,一种乐观的态度,一种豁达的胸怀,一种相互扶持的人生佳境。”作者用“这”复指,由实转虚,以4个判断句自然地过渡到议论;紧接着两段都用“拥有了这种胸怀,心灵就如……”这一语句开头,转接流畅,过渡语由总及分的过渡功能也很明显。
行文兴波,体现可读性
悬念、误会、抑扬等,都是使文章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有效笔法。云南省有位考生写《属于自己的天空》,虽是议论文,但文章注重内涵的抑扬兴波,将读者步步领入辩证思维的胜境。作者先引秦世王和唐太宗为例得出“兼听善听则明,则成功”,紧接着用“果真如此吗”这一反问句作“抑”,造成一“折”;于是,但丁、三毛、王选、桂希恩等人的名言或事迹纷纷在作者笔下亮相,“张扬个性,放飞自我”这一观点又被推到读者面前,当读者以为这是“扬”笔、是中心论点时,文章却又一“折”:“面对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我陷入了沉思……他们都是对的?抑或他们都错了?”篇末,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辟出新论,造成三“折”:“抬头举目,仰望窗外,七彩的阳光倏地照亮我的心房:漫漫人生旅途,别人的观点时常会左右我的视线,那么,就让真理来擦亮我们的眼睛!驾驶小舟,扬帆起航,不论遇到多大的风浪,只有用事实和真理把持航向,你才能到达光辉的彼岸,觅得属于自己的天空。”一個初中生竟能如此讲究结构艺术,议论时抑扬、进退、开合得心应手,逻辑思维流程波澜迭起,出人意料却又在辩证法之中,实属难得。
线索清晰,体现贯通性
物、事、人、情都能成为文章的线索。串珠成链,才能成为艺术品;将分散的材料贯以一线,文章才能成为有机的整体,呈贯通之美。某地中考作文为“流水”话题,有位考生以《乌江水,霸王情》为题,将目光投向了项羽的悲壮人生。文章穿越时空,涉及巨鹿之战、鸿门之宴、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历史事件,巧妙地以题目为线索串起众多素材,构成“乌江诉说——乌江悲剧——乌江见证——乌江呼喊”这样一条圆润而贯通的艺术金链,“乌江水……似乎在不停地喊:‘霸王,你拔剑挥动的姿影,依然是气盖山河的铿锵姿影;霸王,你头颅运行的曲线,依然是气贯长虹的优美曲线……’”这一结尾,正是这一金链耀眼的闪光点。
线索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类型。一、以物为线索。作为线索的“物”可实可虚。例如中考作文题“灯”(金华市全命题作文)、“远方”(内江市全命题作文)、“心声”(滨州市话题作文)、“力量”(眉山市话题作文)等都可成为文章的线索。二、以事为线索。例如中考作文《岁月花絮》以“钓龙虾”为线索,叙写“下钩子”→“得龙虾”→“逮龙虾”→“状龙虾”→“放龙虾”→“议龙虾”的过程,抒发“得而放生”的博爱情怀,线索的延伸与主题的渐显同步。三、以人为线索。例如课文《我的老师》以蔡芸芝老师为线索,叙写她与学生一起生活的多个片段,凸显“真爱”“和谐”的主题。四、以情为线索。例如中考作文《“无情”的爸爸》叙写“爸爸”在3件事上(学游泳;登山;步行至奶奶家)对“我”的“严厉”甚至是“残酷”,把这3个场面连接贯穿起来的就是“看似无情却有情”这条线索。
除上述4种外,时间、空间等也能成为写人记事文章的线索。用好线索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增强线索意识,发挥线索与所写内容的相关作用。所谓“相关作用”,就是让线索与情节展开,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紧密联系,或拓展,或铺垫,或照应,或点睛。为此,有时可让用作线索的文字反复出现,以提高线索与情节的相关度。
二、增强贯穿意识,发挥线索优化文章结构的作用。线索确定后不要随意转换,以免造成线索混乱。有的文章可以采用双线并进的写法,当然,如果初中生没有较高的驾驭能力,就不要勉强为之。
三、增强主题意识,发挥线索多立面揭示和强化主题的作用。如果写“二三事”一类的文章,不要以多取胜,所选之“事”一定要与已经确定的线索吻合。
照应紧密,体现严谨性
这里的照应包括题文照应、首尾照应、图文照应(如看图作文),所供材料与文章照应等。善作照应是优化文章结构的基本功。
上海市有位考生以《活力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为题作文,行文时运用多种方法作照应。首先,运用重复法进行题文照应,文章中“活力”一词共出现21次;其次,运用相同句式法照应,“于是我知道,在那一段岁月里,有种活力叫……”这一句子出现了4次,使前后勾连贯通;文章还运用首问尾答法,开篇提出“我不解”,结尾点明“我终于懂了”,首尾遥相呼应,使全文成为内在联系紧密的严谨整体。
过渡自然,体现流畅性
过渡自然能使文章的各部分之间榫接丝连,显示环环相扣的连贯美与流畅美。中考作文中,过渡缺失、生转硬接、随意跳脱的现象仍较普遍。为了克服这些毛病,考生必须学会用自然段过渡、用开头语句过渡等方法。例如某省中考为半命题作文《幸福原来 》,有位考生拟题《幸福原来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开头两段叙述了一对残疾夫妇自强谋生、笑对磨难的事迹,接着用一个自然段过渡:“这就是幸福,一种乐观的态度,一种豁达的胸怀,一种相互扶持的人生佳境。”作者用“这”复指,由实转虚,以4个判断句自然地过渡到议论;紧接着两段都用“拥有了这种胸怀,心灵就如……”这一语句开头,转接流畅,过渡语由总及分的过渡功能也很明显。
行文兴波,体现可读性
悬念、误会、抑扬等,都是使文章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有效笔法。云南省有位考生写《属于自己的天空》,虽是议论文,但文章注重内涵的抑扬兴波,将读者步步领入辩证思维的胜境。作者先引秦世王和唐太宗为例得出“兼听善听则明,则成功”,紧接着用“果真如此吗”这一反问句作“抑”,造成一“折”;于是,但丁、三毛、王选、桂希恩等人的名言或事迹纷纷在作者笔下亮相,“张扬个性,放飞自我”这一观点又被推到读者面前,当读者以为这是“扬”笔、是中心论点时,文章却又一“折”:“面对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我陷入了沉思……他们都是对的?抑或他们都错了?”篇末,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辟出新论,造成三“折”:“抬头举目,仰望窗外,七彩的阳光倏地照亮我的心房:漫漫人生旅途,别人的观点时常会左右我的视线,那么,就让真理来擦亮我们的眼睛!驾驶小舟,扬帆起航,不论遇到多大的风浪,只有用事实和真理把持航向,你才能到达光辉的彼岸,觅得属于自己的天空。”一個初中生竟能如此讲究结构艺术,议论时抑扬、进退、开合得心应手,逻辑思维流程波澜迭起,出人意料却又在辩证法之中,实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