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 :大学·教学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ff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新形势下,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积极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秉持“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推出一流课程”的思想,进行专业课程多元化建设,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在此背景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从定位教学目标、坚持创新导向、不断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持续改进;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F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3-0086-03
  随着2015年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的下发,全国各高校纷纷根据“双一流”建设的总体方案,提出各自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力争进入“双一流”梯队[2-4]。2021年济南大学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为专业、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机遇。一流的本科建设离不开一流的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课程作为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支撑,对“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及工程专业认证的大环境下,做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流本科建设,要以新标准、新理念为指引,构建适应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一流本科专业课程体系[5]。
  一、将课程思政深度融入课程建设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6]因此,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目标来展开,将“课程思政”融入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中,通过“讲好课程故事,用好人物事迹,做好专业规划”等途径,实现思政教育在专业授课中的潜移默化,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学习楷模,建立专业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指出,人才培养规格涵盖了素质、能力、知识三方面的要求,思想素质要求是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愿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责任感[7]。课程思政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主要体现在政治方向、思想品德、家国情怀、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根据这些方面进行专业课设计,课程思政建设才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及思政工作要求。
  二、坚持创新导向,开展线下拓展性实践活动
  线下拓展性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个性化创新发展的有效方式。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线下实践活动的拓展方向包括:绿色建筑节能、高层建筑供水安全、新型建筑给排水系统设备、材料等。任课教师精心设计准备拓展课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拓展实践活动,以申报国家级、校级、院级科创项目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充分利用开放型实验室的资源进行实践探索。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实验研究成果,撰写科技论文及发明专利,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建筑排水系统中地漏存在的“返味”“冒水”等问题,首先挑选对该课题感兴趣的学生;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程参与调研、实验,自主完成卫生间“防跑、冒、溢”地漏的设计;最后尝试归纳总结实验成果,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此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专业课学习热情,而且能够多维度、多元化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除此之外,线下拓展实践活动还有其他形式,如专题教育、交流探讨、现场参观等。整合教学资源,开展拓展活动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推进器,也是激发学生对内化知识主动转化的有效途径。
  三、整合线上资源,构建层次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是高校各级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程的教学互动、课程评价以及教学资源共享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来说,构建信息化、功能化,集合课程管理、教学互动、成果展示为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尤为重要。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授课信息量大,课程任务繁重,教师需要讲解大量的工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设计理念和熟悉各类行业规范标准。因此,教学过程不能是单一的类型和单一的模式,需要多阶化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课程平台建设要在充分整合线上资源的前提下,打造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多模式教学环境。此外,为了能够向“一流课程”靠拢,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及智能评价功能,围绕课程评价反馈,将“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融入课程建设的具体观测点上,做到课程可量化、可追溯、可监测,促进任课教师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建立协同育人模式,丰富课程评价体系
  校企协同育人是高校工科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着力点,也是“新工科”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种多元化的育人模式,以滿足行业共性及行业关键技术的发展为导向,充分结合高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对市场的敏锐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对接,能够为学生的工程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证。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包含课程设计环节,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也有建筑给排水设计这一重要方向。因此,在设计阶段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必要环节。2021年,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与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联合,开设医疗领域特色毕业设计方向,主要针对医药建筑的给排水系统设计进行研讨,将医药工业设计院的产业资源、行业经验、人才培养要素植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为学生提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实践平台,设计院的工程师为学生授课,协助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学生参观、实习的实践场所。在此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学生考核评价的一系列指标,为丰富课程评价体系提供了有效措施,实现了集成、高效、互补的多元协同育人模式。   五、落实持续改进,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2017年,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核通过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并提出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组织研修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强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
  一流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学校应加强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把好课程思政关。其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授课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资格技能,因此,学校积极鼓励教师进行行业技能培训,如BIM培训、注册设备师培训等。目前,课程组教师取得相关培训证书及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已占到较大的比例。再次,严把教学关,定期开展教师“磨课”,从PPT制作到课堂讲授再到课下指导,力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精雕细刻”。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组教师在学校各类教学竞赛及指导学生参加专业科创活动中均取得了较好成绩。最后,师资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为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应持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等的短期或长期培训,吸收各方先进的教学思想,不断提升育人水平。
  六、结语
  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背景下,推动一流课程建设的核心在于新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主要依托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大环境,在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的理念指引下,通过对专业发展内涵、专业培养目标的解读,围绕创新思维培养和突出实践,从加强课程思政、开展线下拓展、构建网络平台、建立协同育人、落实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革的探索。这些课程改革措施,对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培养专业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以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为借鉴,构建专业课程群改革体系,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 (2015-10-24). http://www.gov.cn/xinwen/2015-11/05/content_2960898.htm.
  [2] 郑文涛. “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交叉学科建设研究[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160-166.
  [3] 王洪才. “双一流”建设的重心在学科[J]. 重庆高教研究,2016,4(01):7-11.
  [4] 金红梅,王树明,吴小华.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路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0(24):4-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EB/OL]. (2019-04-0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04.
  [6] 新華社. 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8-09-10). 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 content_5320835.htm.
  [7] 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规范[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淳洁)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利用多球训练法等相关理论在羽毛球教学中进行实验研究。研究表明,武汉商学院体育学院在羽毛球传统单球训练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效果与预期相差太远、训练技巧和训练水平有待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从而对学生的羽毛球学习产生了阻力和障碍。在羽毛球教学训练中采取形式多样的多球训练,是被实践证明能够有效提升技术能力和水平的卓有成效的训练方法,对帮助
期刊
摘 要:中职和高职教育是我国职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种层次的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而职业能力培养关系着职校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表现。本文以数控加工专业为例,从学生就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定位的角度出发,通过“三层次”能力递进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为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保障。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三大构成”课程为例,分别从混合教学方式,课堂翻转的教学手段以及理论与实践多元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具体实施情况和成效入手探索其在线教学模式,以期为更好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经验借鉴,为后续课程开展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混合;翻转;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
期刊
摘 要:为了改变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在我国发展缓慢这一现状,也为了更好地解决由此引起的部分社会问题,本研究尝试将主题化教学与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结合,通过对案例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进行梳理,选择《产品设计(三)》作为实践样板,以社会老龄化为范例主题,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体系中,探寻更为科学实用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案例的效果分析,总结出了主题与课程知识体系的对接方式,以及同类高校选择合适主题的原则,充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日语专业招生不景气,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亦不乐观,这给大学日语专业尤其是独立学院日语专业的生存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商务日语专业近几年的就业现状为切入点,以数理统计和数学模型为分析手段,以珠三角地区的市场需求为起点,拟对独立学院应用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性探索,以期走出一条市场定位准确、地区特色鲜明、应用技能培养成效卓著的应用日语人才培养之路。  关
期刊
摘 要:本文总结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慕课改革的重要意义及课程建设的最新要求,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以及当前的机遇与挑战,重点论述了如何从实际出发,对该门课程开展慕课改革的探索,提出课程设计的若干要素,并尝试以“第1讲——职业生涯规划导论”为例建构慕课,形成具体的课程内容、执行计划及反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慕课改革;职业生涯规划导论;课程建构  
期刊
摘 要: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在二外日语学习中亦不例外。当前国内一线工作者对此研究颇多,但是几乎都是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对象仅是日语学习者,或日语二外学习者,并没有对其他影响因素进行剔除,尤其是影响重大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文在同一教师采用同一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两届英语专业学生的二外日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进行研究,以便选课前对学生的二外选课做出充分的指导,教学
期刊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部推进高校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应用类高校广告学专业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研究中,山西传媒学院广告学专业运用教练教学法,以课程体系为基础,以师资队伍为灵魂,以合作机构为保障,与国家级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形成研究案例,形成基于双创教育的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对于探索应用类高校双创教育与广告学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应用类高校;广告学专业;双创教育
期刊
摘 要:本文依据“十四五”教育规划纲要,提升教师能力素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精神,结合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美术教育专业实际情况,通过美术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整合优化,有效构建职前师范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突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成就。突出时代特征,强调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新时代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研究等素养能力的新型教育者。  关
期刊
摘 要: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课题选取粤港澳大湾区180个钟表制造企业作为调查样本,进行了深入的实证调查研究,客观地揭示了粤港澳大湾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希望能有助于上级部门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遇到瓶颈及其深层次原因,以便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