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载着你,你载着风
潘际銮是中国焊接专业的泰斗,中科院院士;李世豫是北大教授,化学专业著名专家。让他们爆红的是一张照片。
照片中的潘际銮,稳健地骑着电动自行车,脸上挂满灿烂的笑容;坐在后座的夫人李世豫轻轻搂着前面老伴的腰,苍苍白发随风扬起,眉眼含笑,虽已耄耋,浑身却有着少女般的活泼……
如今,因为担心夫人摔着,潘际銮院士不再骑车载她了,而是改为手牵手,去菜场、去学校、去访学……时时刻刻不分离。潘际銮是南昌大学的老校长,南昌大学有一条“际銮路”,老两口回南昌大学故地重游,牵手走在这条路上,也被学生拍到了。
年轻时骑车,我载着你,你载着风;如今,白发满头压马路,你左手,我右手。人世间的爱情,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
看准了,认定了
在大众眼中,潘际銮似乎一直籍籍无名,哪怕如今他的科研成果的价值早已高达千亿。夫人李世豫解释说,一是因为国家的很多科研项目具有保密性质,不能以论文形式发表;二是作为经历过苦难的一代,潘际銮品尝过家国将亡的滋味,“就想单纯地干点活,为国家挣一点算一点”。潘际銮身上有着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纯粹与倔强,而夫人李世豫就是认准了他这一点。
潘际銮23岁本科毕业后留在清华任教,当时李世豫19岁,来京考学。潘际銮的室友是李世豫的老乡,两人就这么相识了。彼此惺惺相惜,成了恋人。但没过多久,潘际銮就主动申请赴哈工大深造。“哈尔滨天寒地冻,生活条件也差,年轻老师们都不愿意去,他二话没说就举了手,都没和我商量。”尽管如此,李世豫还是默默支持了潘际銮的决定,只是有一事让她啼笑皆非,尴尬了很久。
那时,国内的焊接专业刚起步,人们对焊接的了解等同于零。所以,当得知李世豫的男友在搞焊接时,身边的人都笑了:“李世豫,你男朋友是搞焊接的,他是焊洋铁壶还是焊自行车?”被问得多了,李世豫就写信问:“学焊接到底能做什么?”
这封信后来被潘际銮当作钻石婚纪念相册的扉页。每次翻及,潘际銮都会大笑,而李世豫则会腼腆地低头:“他十多岁就在炮火声中四处逃难,后来流亡到昆明,进了西南联大。他知道强国必须强工业,自此就把自己同国家的命运焊接在了一起。”
你主外,我便主内
潘际銮和李世豫异地相恋五年后才结婚,而今已相濡以沫六十年。后辈羡慕,向他们取经,潘际銮只一句:“从相爱到结婚成家、生儿育女,我们始终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夫人主家,我主外事。我管钱,她管物。若问家里东西放哪儿,我不知;若问钱有多少,她不知。”
对潘际銮总结的这套婚姻秘籍,夫人总是含笑默认。最明显的例证是,年近九旬的潘际銮几乎是“生活白痴”。一次接受媒体采访,夫人说潘际銮“家务完全不会”后,潘际銮心下有些不服,晚饭前便执意要做份番茄蛋汤,但到了调味时,连盐和味精都分不清楚,无奈只好向夫人求助。过后,潘际銮不得不服气地自嘲:“说焊接我什么都懂,说生活我一窍不通。”
有后生小辈为李世豫惋惜:“潘际銮硕果累累、声名显赫,您却从年轻时起就一直默默坚守在北大教书。为家庭奉献那么多,不觉得委屈吗?”李世豫总是轻言细语道:“委屈什么?不委屈呀。他忙他的事,我忙我的教学,带好孩子,很好的……”
结婚后,潘际銮从哈工大毕业回到清华,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搞科研,经常几个月不回家。家里没了顶梁柱,李世豫就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家。她一边在北大教书,一边照顾体弱多病的公公,还要含辛茹苦地抚养三个孩子。“家里最艰苦的时候是何时我都不知道,她生三个孩子时我都不在她身边,甚至都记不起三个孩子是哪天生的……”
从年轻到耄耋,潘际銮一心扑在焊接事业上,鲜有心力照顾妻儿老小,“年轻时甚至都没有一丝愧疚”,但唯独对夫人独自生育三个孩子这事难以释怀,年纪渐长之后更是不由自主地频频提起。夫人总是体贴地安慰:“你那时忙焊接,一心做事,再说,你在我身边也帮不上忙。没事,我自己可以的。我生孩子前都看过书,心里清楚,不怕……”
你在,我便有支持
年轻时,潘际銮常年在外奔波,夫人和他的交流方式是“每个礼拜必须有一封信,我给他一封信,他给我一封信”,这封信,能寄出,便寄出;寄不出,便写下来,夹进日记本里。潘际銮带领团队攻克国内首个核反应堆结构焊接这一高难课题时,与世隔绝的那段日子,他们就是靠这每周一封的信件支撑。
年过六旬,潘际銮应桑梓之邀,担任新成立的南昌大学首任校长。当时的江西还是个“三无省份”——无重点高校、无学部委员、无博士点,从填补这几个空白的意义上说,潘际銮是回家乡“救火”的。为了支持潘际銮,夫人提前办理了退休,举家南迁,陪同潘际銮效力家乡。
再后来,潘际銮退休了,退休后重新开始招博士生,重新组建自己的团队,把他昔日的老部下召集到一起,一群八九十岁的人带着一群年轻人,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里发光发热。
潘际銮分给夫人李世豫的时间很少,夫人说:“他忙得很,你看他现在都快90岁了,还天天上班。”话语间没有一丝责备,有的只是欢喜与骄傲。
其实李世豫一直为潘际銮的成就骄傲。2008年年初,潘际銮完成了全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的焊接工程,高铁验收时,潘际銮特意请夫人去体验。回来后,夫人的脸上神采飞扬:“验收的时候坐到高铁司机旁边,我心里高兴极了。高铁的速度真快,我们从来没坐过那么快的火车。”
谈起一辈子的过往,李世豫說:“他既然是一面红旗,我就不能拖他后腿。他只能往前走,不能后退。”而潘际銮则背着夫人,悄悄地说出了人生余愿:“我希望她长长久久的,她在,我就有支持。”
如果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那最浪漫的事不过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潘际銮是中国焊接专业的泰斗,中科院院士;李世豫是北大教授,化学专业著名专家。让他们爆红的是一张照片。
照片中的潘际銮,稳健地骑着电动自行车,脸上挂满灿烂的笑容;坐在后座的夫人李世豫轻轻搂着前面老伴的腰,苍苍白发随风扬起,眉眼含笑,虽已耄耋,浑身却有着少女般的活泼……
如今,因为担心夫人摔着,潘际銮院士不再骑车载她了,而是改为手牵手,去菜场、去学校、去访学……时时刻刻不分离。潘际銮是南昌大学的老校长,南昌大学有一条“际銮路”,老两口回南昌大学故地重游,牵手走在这条路上,也被学生拍到了。
年轻时骑车,我载着你,你载着风;如今,白发满头压马路,你左手,我右手。人世间的爱情,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
看准了,认定了
在大众眼中,潘际銮似乎一直籍籍无名,哪怕如今他的科研成果的价值早已高达千亿。夫人李世豫解释说,一是因为国家的很多科研项目具有保密性质,不能以论文形式发表;二是作为经历过苦难的一代,潘际銮品尝过家国将亡的滋味,“就想单纯地干点活,为国家挣一点算一点”。潘际銮身上有着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纯粹与倔强,而夫人李世豫就是认准了他这一点。
潘际銮23岁本科毕业后留在清华任教,当时李世豫19岁,来京考学。潘际銮的室友是李世豫的老乡,两人就这么相识了。彼此惺惺相惜,成了恋人。但没过多久,潘际銮就主动申请赴哈工大深造。“哈尔滨天寒地冻,生活条件也差,年轻老师们都不愿意去,他二话没说就举了手,都没和我商量。”尽管如此,李世豫还是默默支持了潘际銮的决定,只是有一事让她啼笑皆非,尴尬了很久。
那时,国内的焊接专业刚起步,人们对焊接的了解等同于零。所以,当得知李世豫的男友在搞焊接时,身边的人都笑了:“李世豫,你男朋友是搞焊接的,他是焊洋铁壶还是焊自行车?”被问得多了,李世豫就写信问:“学焊接到底能做什么?”
这封信后来被潘际銮当作钻石婚纪念相册的扉页。每次翻及,潘际銮都会大笑,而李世豫则会腼腆地低头:“他十多岁就在炮火声中四处逃难,后来流亡到昆明,进了西南联大。他知道强国必须强工业,自此就把自己同国家的命运焊接在了一起。”
你主外,我便主内
潘际銮和李世豫异地相恋五年后才结婚,而今已相濡以沫六十年。后辈羡慕,向他们取经,潘际銮只一句:“从相爱到结婚成家、生儿育女,我们始终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夫人主家,我主外事。我管钱,她管物。若问家里东西放哪儿,我不知;若问钱有多少,她不知。”
对潘际銮总结的这套婚姻秘籍,夫人总是含笑默认。最明显的例证是,年近九旬的潘际銮几乎是“生活白痴”。一次接受媒体采访,夫人说潘际銮“家务完全不会”后,潘际銮心下有些不服,晚饭前便执意要做份番茄蛋汤,但到了调味时,连盐和味精都分不清楚,无奈只好向夫人求助。过后,潘际銮不得不服气地自嘲:“说焊接我什么都懂,说生活我一窍不通。”
有后生小辈为李世豫惋惜:“潘际銮硕果累累、声名显赫,您却从年轻时起就一直默默坚守在北大教书。为家庭奉献那么多,不觉得委屈吗?”李世豫总是轻言细语道:“委屈什么?不委屈呀。他忙他的事,我忙我的教学,带好孩子,很好的……”
结婚后,潘际銮从哈工大毕业回到清华,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搞科研,经常几个月不回家。家里没了顶梁柱,李世豫就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家。她一边在北大教书,一边照顾体弱多病的公公,还要含辛茹苦地抚养三个孩子。“家里最艰苦的时候是何时我都不知道,她生三个孩子时我都不在她身边,甚至都记不起三个孩子是哪天生的……”
从年轻到耄耋,潘际銮一心扑在焊接事业上,鲜有心力照顾妻儿老小,“年轻时甚至都没有一丝愧疚”,但唯独对夫人独自生育三个孩子这事难以释怀,年纪渐长之后更是不由自主地频频提起。夫人总是体贴地安慰:“你那时忙焊接,一心做事,再说,你在我身边也帮不上忙。没事,我自己可以的。我生孩子前都看过书,心里清楚,不怕……”
你在,我便有支持
年轻时,潘际銮常年在外奔波,夫人和他的交流方式是“每个礼拜必须有一封信,我给他一封信,他给我一封信”,这封信,能寄出,便寄出;寄不出,便写下来,夹进日记本里。潘际銮带领团队攻克国内首个核反应堆结构焊接这一高难课题时,与世隔绝的那段日子,他们就是靠这每周一封的信件支撑。
年过六旬,潘际銮应桑梓之邀,担任新成立的南昌大学首任校长。当时的江西还是个“三无省份”——无重点高校、无学部委员、无博士点,从填补这几个空白的意义上说,潘际銮是回家乡“救火”的。为了支持潘际銮,夫人提前办理了退休,举家南迁,陪同潘际銮效力家乡。
再后来,潘际銮退休了,退休后重新开始招博士生,重新组建自己的团队,把他昔日的老部下召集到一起,一群八九十岁的人带着一群年轻人,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里发光发热。
潘际銮分给夫人李世豫的时间很少,夫人说:“他忙得很,你看他现在都快90岁了,还天天上班。”话语间没有一丝责备,有的只是欢喜与骄傲。
其实李世豫一直为潘际銮的成就骄傲。2008年年初,潘际銮完成了全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的焊接工程,高铁验收时,潘际銮特意请夫人去体验。回来后,夫人的脸上神采飞扬:“验收的时候坐到高铁司机旁边,我心里高兴极了。高铁的速度真快,我们从来没坐过那么快的火车。”
谈起一辈子的过往,李世豫說:“他既然是一面红旗,我就不能拖他后腿。他只能往前走,不能后退。”而潘际銮则背着夫人,悄悄地说出了人生余愿:“我希望她长长久久的,她在,我就有支持。”
如果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那最浪漫的事不过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