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为了更好的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高等师范学校也在不断进行改革。本文针对当前高师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人本主义的教育观点对高师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高师教学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不断深化,以为基础教育培养职前教师和培训在职教师为职能定向的高等师范教育也在不断反思高师教学存在的问题,抓住机遇,主动应对,积极创新高师课程体系,深化高师教学改革,使之更好的服务于基础教育。
1 当前高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潘懋元先生认为高等教育改革包括制度改革和教学改革两个方面。在教学改革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要影响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知识面,而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影响学生的能力。当前高师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课程理念上,传统观念束缚了手脚。②课程内容上,相对老化,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敏感度低。③课程结构上比例不协调,师范性没有得到充分强调。显然,上述课程设置很难培养出具有“更富接纳力和包容性的知识结构,更强的学习能力、摄取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应变开拓能力,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创造性”的教师,也很难及时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与新要求。
1.2 教学环节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教学模式以灌输为主。②实践教学薄弱。教学实践是提高师范生实践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整合。目前高师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实践薄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式单一,通常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二是时间过短,教育实习一般为6-8周,多在大四上学期进行,没有阶段性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
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从人性是善的、人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固有趋势、有自我完善的潜能等基本观点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思想。下面就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观进行阐述。
2.1 自我实现的教育目标 培养积极愉快、能够适应时代变化的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目标。罗杰斯主张教育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鉴于世界处于迅速变化、充满矛盾的时代,应该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说:“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惟有寻求知识的过程的人才是可靠的人、有教养的人。现代世界中,变化是惟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是取决于静止的知识。”[1]鉴于此,美国实施了自治式教育改革。按此教育目标培养出来的人,是人格魅力得到充分发挥的人。在学校教育中,不惟书是尚,教师上课最多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各种学习读物只起参考辅助作用,采用提问、消化,采用小组教学讨论的方式,自治式教育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施教前提,鼓励学生提问、争论,引导学生自我实现,认为人的成长取决于个体的特性,取决于人的自我实现。
2.2 人本主义的课程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以“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为目的,不再像学科中心课程仅仅把重点放在智力上,不过分强调知识的纯粹性和抽象性,不再过分强调特定学科的知识结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人本主义提出了“适切性”原则。使学习者意识到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学习内容要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密切相联,认为学校课程要十分注意学生的需要,特别是课程对其学习的意义。课程呈现方式并不重要,因为强制性的、与经验相脱离的学习不会产生什么效果,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从课程中获取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当学生自身的目的同课程内容发生关系时,学习各个科目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产生有意义的学习。这样,不是迫使学生按照别人预先设计的模式发展,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全面发展,才能使学生的情感方面得到发展。
2.3 人本主义的教学观 人本主义把教学看作课程实施的关键,它认为课程实施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提出了著名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教师为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的自由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不再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事实性的知识”,或是运用一套现成的教学方法和程序。这一过程是学生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的一种体验过程,从而有效地影响行为,只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达到理解,它没有既定的目的。课程实施不是使学生按别人预设的方案进行的一种活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个体自由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师教的过程就是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自由的氛围”,它同时又是保证课程实施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为了与传统的教师相区别,人本主义把教师称为“学习的促进者”,形成自己的教师观。认为教师要做一个“方便学习的人”,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辅导者、合作者和朋友,他要“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创设一种滋育学习过程的良好的心理气氛,并提供学习的资源,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的东西的个人意义”。
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高师教学改革的启示
人本主义的观点有许多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它相对于当前的高师教学改革,对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观等几方面做了分析,具体来说,人本主义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3.1 高师目标的重新定位 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作为教师的摇篮,高等师范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准则应是实现个体发展需要。在国家出台免费师范生政策的背景下,当代师范生的需求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变化,许多免费师范生由于毕业后有现成的工作,这就昭示教育要以新的视角认识学生,很多学校出现了目标缺失、厌学、懒散现象。当前许多师范学校仍坚持所谓的“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种目标与非师范学校的目标区别在哪儿呢?好像没什么区别。这样的教育目标有流于形式的嫌疑,只强调了知识方面的要求,没有突出反而还弱化了师范性的特色,也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与训练,制定适应师范生全面发展需要的现代教育目标,可以提供让学生既成长为一个“完人”又允许“片面发展”情境。
3.2 变革课程内容,体现人性化、社会化、前瞻性、综合化、现代化原则 针对目前高师课程内容偏重学科知识、陈旧落后、重复多、与中小学脱离等弊病,课程内容的更新应体现人性化、社会化、前瞻性、综合化、现代化原则。将重复和陈旧的内容删除,将核心内容传授给学生。教育类课程除了“老三门”外,应增设教育实践理论课,如中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教材研究,电教技术,班主任工作等课程,体现教育类课程的的技术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公共基礎课程中应开设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技术课程,使学生利用这些媒介管理教学和辅助教学,增设文理兼容的公共选修课,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而提高综合素质,构建坚定的大文化背景和学科知识底蕴。
3.3 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陈旧的教学手段,实现平等与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中,高等师范学校教师应进行非指导性教学,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教学氛围。并把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此,教师一方面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进行有效的自我学习,激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另一方面,要创建真实的问题情景,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潜能,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创造性思维在良性互动中充分发展。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两者都是教学中的主体。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就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不是被动地做出反应,而是主动地在生存的情景中追寻意义和价值,有能力以自己的方式成长和转换。教师不是学生唯一信息源,其角色也不能仅局限于传达知识,而是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教师与情景的对话,学生与情景的对话,还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对话过程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在这个对话网络中,通过交互作用而共同发展与成长,教师与学生在情景和资源互动过程中实现相互交流。
参考文献:
[1]陈燕.人本主义对我过高等教育的启示[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2]何秋钊.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书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1.
[3]魏永丰.人本主义心理学之教育蕴含[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0.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高师教学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不断深化,以为基础教育培养职前教师和培训在职教师为职能定向的高等师范教育也在不断反思高师教学存在的问题,抓住机遇,主动应对,积极创新高师课程体系,深化高师教学改革,使之更好的服务于基础教育。
1 当前高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潘懋元先生认为高等教育改革包括制度改革和教学改革两个方面。在教学改革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要影响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知识面,而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影响学生的能力。当前高师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课程理念上,传统观念束缚了手脚。②课程内容上,相对老化,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敏感度低。③课程结构上比例不协调,师范性没有得到充分强调。显然,上述课程设置很难培养出具有“更富接纳力和包容性的知识结构,更强的学习能力、摄取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应变开拓能力,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创造性”的教师,也很难及时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与新要求。
1.2 教学环节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教学模式以灌输为主。②实践教学薄弱。教学实践是提高师范生实践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整合。目前高师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实践薄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式单一,通常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二是时间过短,教育实习一般为6-8周,多在大四上学期进行,没有阶段性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
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从人性是善的、人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固有趋势、有自我完善的潜能等基本观点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思想。下面就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观进行阐述。
2.1 自我实现的教育目标 培养积极愉快、能够适应时代变化的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目标。罗杰斯主张教育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鉴于世界处于迅速变化、充满矛盾的时代,应该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说:“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惟有寻求知识的过程的人才是可靠的人、有教养的人。现代世界中,变化是惟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是取决于静止的知识。”[1]鉴于此,美国实施了自治式教育改革。按此教育目标培养出来的人,是人格魅力得到充分发挥的人。在学校教育中,不惟书是尚,教师上课最多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各种学习读物只起参考辅助作用,采用提问、消化,采用小组教学讨论的方式,自治式教育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施教前提,鼓励学生提问、争论,引导学生自我实现,认为人的成长取决于个体的特性,取决于人的自我实现。
2.2 人本主义的课程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以“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为目的,不再像学科中心课程仅仅把重点放在智力上,不过分强调知识的纯粹性和抽象性,不再过分强调特定学科的知识结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人本主义提出了“适切性”原则。使学习者意识到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学习内容要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密切相联,认为学校课程要十分注意学生的需要,特别是课程对其学习的意义。课程呈现方式并不重要,因为强制性的、与经验相脱离的学习不会产生什么效果,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从课程中获取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当学生自身的目的同课程内容发生关系时,学习各个科目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产生有意义的学习。这样,不是迫使学生按照别人预先设计的模式发展,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全面发展,才能使学生的情感方面得到发展。
2.3 人本主义的教学观 人本主义把教学看作课程实施的关键,它认为课程实施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提出了著名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教师为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的自由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不再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事实性的知识”,或是运用一套现成的教学方法和程序。这一过程是学生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的一种体验过程,从而有效地影响行为,只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达到理解,它没有既定的目的。课程实施不是使学生按别人预设的方案进行的一种活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个体自由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师教的过程就是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自由的氛围”,它同时又是保证课程实施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为了与传统的教师相区别,人本主义把教师称为“学习的促进者”,形成自己的教师观。认为教师要做一个“方便学习的人”,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辅导者、合作者和朋友,他要“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创设一种滋育学习过程的良好的心理气氛,并提供学习的资源,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的东西的个人意义”。
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高师教学改革的启示
人本主义的观点有许多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它相对于当前的高师教学改革,对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观等几方面做了分析,具体来说,人本主义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3.1 高师目标的重新定位 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作为教师的摇篮,高等师范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准则应是实现个体发展需要。在国家出台免费师范生政策的背景下,当代师范生的需求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变化,许多免费师范生由于毕业后有现成的工作,这就昭示教育要以新的视角认识学生,很多学校出现了目标缺失、厌学、懒散现象。当前许多师范学校仍坚持所谓的“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种目标与非师范学校的目标区别在哪儿呢?好像没什么区别。这样的教育目标有流于形式的嫌疑,只强调了知识方面的要求,没有突出反而还弱化了师范性的特色,也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与训练,制定适应师范生全面发展需要的现代教育目标,可以提供让学生既成长为一个“完人”又允许“片面发展”情境。
3.2 变革课程内容,体现人性化、社会化、前瞻性、综合化、现代化原则 针对目前高师课程内容偏重学科知识、陈旧落后、重复多、与中小学脱离等弊病,课程内容的更新应体现人性化、社会化、前瞻性、综合化、现代化原则。将重复和陈旧的内容删除,将核心内容传授给学生。教育类课程除了“老三门”外,应增设教育实践理论课,如中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教材研究,电教技术,班主任工作等课程,体现教育类课程的的技术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公共基礎课程中应开设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技术课程,使学生利用这些媒介管理教学和辅助教学,增设文理兼容的公共选修课,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而提高综合素质,构建坚定的大文化背景和学科知识底蕴。
3.3 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陈旧的教学手段,实现平等与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中,高等师范学校教师应进行非指导性教学,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教学氛围。并把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此,教师一方面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进行有效的自我学习,激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另一方面,要创建真实的问题情景,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潜能,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创造性思维在良性互动中充分发展。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两者都是教学中的主体。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就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不是被动地做出反应,而是主动地在生存的情景中追寻意义和价值,有能力以自己的方式成长和转换。教师不是学生唯一信息源,其角色也不能仅局限于传达知识,而是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教师与情景的对话,学生与情景的对话,还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对话过程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在这个对话网络中,通过交互作用而共同发展与成长,教师与学生在情景和资源互动过程中实现相互交流。
参考文献:
[1]陈燕.人本主义对我过高等教育的启示[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2]何秋钊.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书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1.
[3]魏永丰.人本主义心理学之教育蕴含[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