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2005年我国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1500亿至2000亿元之间。不少地方高校目前都已是负债累累。用业内人士的话说:“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其实已经破产。”
负债的根源在于高校的无序扩张。高校扩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信贷。据业内人士估计,银行贷款占到学校基建总投资的80%以上,一些高校不仅从财务核算上来看已经破产,从实际运行上也已经陷于困境。
大量圈地的背后
在南京,浦口大学城是南京最早建设的大学基地,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落户高等院校12座,在校生44045人。
但相对于其他两个“后起之秀”,浦口大学城的容量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江宁大学城占地27平方公里,到2008年人口可达15万至20万,而仙林大学城管委会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规划中的“仙林大学集中区”占地面积为27平方公里,其中一期工程规划区域已经达到20平方公里。大学城、科技工业园区和中心区、高档住宅区总面积达到34平方公里。
在2005年,随着6所高校的进驻,浦口大学城扩容近万亩,是过去10年总和的一半。
有了大学城的“大肚皮”,各大高校的“圈地”就有了保障。据了解,南京大学在仙林大学城圈了5000亩土地,准备将位于鼓楼校区的大学本部全部搬到仙林大学城;东南大学在征地1000亩之后,又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悄然签订新校区协议,把主校区从江北南迁至江宁,规模近4000亩,大量圈地的背后是什么?“大学城的地价格非常便宜,圈下来后将来可以升值,还可以想办法进行经营性的开发。先圈下来再说,将来肯定有用。”这是某些高校领导的真实意图。
从北京大羊坊店收费站出发,沿着京津高速公路行车半个小时左右,便可以在路西南侧廊坊境内见到一片颇为壮观的建筑群——宽阔的马路、现代化的高楼、片片绿地,这就是东方大学城。
在2000年以前,这里是一片庄稼地。1999年底,由北京市外企服务集团公司和民营的爱新日语培训学校合资建立了东方大学城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注册地是廊坊,当时的注册资金是1亿元。工程从2000年起正式开工,并迅速完成了10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占地数千亩的一期工程。
另据西部大学城规划资料显示,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的西部大学城,南依秦岭终南山,西临长安科技产业园,曾经是陕西省重点建设项目。该大学城总体规划25.1平方公里,总投资85亿元人民币,目前,18所高校已在这里动工建设。
西部大学城分南区、北区、西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包括西安财经学院、陕西教育学院、西京大学等九所院校;北区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包括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学院等五所院校;西区规划面积9.1平方公里,包括西北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四所院校。其中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京大学已建成招生。
据陕西省教育厅有关人士介绍,“西部大学城”计划征地400公顷,初步规划建设标准化学生公寓及有关后勤服务、学生娱乐、基础教育设施的面积将达100万平方米,可以供10万学生入住。
在苏南,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大学城”,动辄占地10万平方公里,这些田都是昔日的高产亩。可这些城市大多只拥有1-3家国家认可的高校,其余的所谓高校都是中专或职业学校。
扩招引发的贷款风潮
正是由于中国几乎所有的院校都想做“大”学,疯狂圈地,拼命扩张,大兴土木,使劲盖楼,建设所谓大学城,动辄占地数千亩,就是哈佛这样的大学也望尘莫及。花费巨资,哪来那么多钱还账?造成巨大的坏账可想而知。
一项专门调查显示,目前各地高校建设资金绝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财政拨款和自筹资金所占比例较低。除个别高校外,银行贷款占整个建设投资一般在80%以上,有的高校银行贷款已占其整个投资额90%以上。
从1999年扩招开始卷入贷款风潮中的中国高等院校,2008年前后将陆续迎来还款高峰期。一项调研表明,中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亿到2500亿元。高校贷款有可能成为新的高风险贷款项目。
“部分高校‘破产说’言过其实,教育不会成为第二个国有企业。”教育部部长周济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高等教育的固定资产有5000多个亿,目前存在的高校贷款问题“会认真解决”。但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其实从理论上说已经破产。即便按周部长所说,高等教育的固定资产有5000多个亿,偿还2000亿债务绰绰有余,但是如果高校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还债,要把固定资产折旧变现后再还贷,简直无法想像:把高校的办公大楼、教学楼、实验室都变卖还贷去了,老师到哪上班,学生到哪上课?学校怎能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这种做法没有可行性可言。
根据中国高校建设投资借贷率超过80%的现状,如果按照其目前的财务收支测算,仅靠其每年的收支结余,是难以按期归还银行贷款的。对银行信贷依赖度过高,一旦高校收费政策发生调整,或国家财政拨付政策有所变化,高校的贷款风险将集中凸现。其次,银行信贷资金期限结构普遍存在不合理现象,流动性风险明显。
目前高校的抵押物多为教学、科研设施,所以难以变现,难以查封追偿。而我国担保法又规定,高校不得是保证人,高校的用地和建筑物等不动产不能用于贷款抵押,在实际操作中以公益设施为抵押的贷款又缺乏法律保障,且高校也很难找到合适的企业、财产为其贷款提供担保。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李志仁教授担心这会形成新一轮呆账。据报道,中国银监会已经向各金融机构下发了一份通报,要求高度警惕对一些企业的贷款,其中就包括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
高校为何欠下那么多的债务?这跟最近几年的高校改建扩建有关。但在扩招名义下的这些贷款很大一部分并未用在教育资源的增加上,而是助推了高校形象工程。更可怕的是,高校浪费在形象工程上的巨款,往往还成了拼命提高学费的正当理由。
冗员资本也让高校难承受。以某部属高校为例:2006年度学校教育事业费支出约为6.6亿,其中人员经费开支约为3.1亿元,占教育事业费支出的47.2%。经计算,该大学行政人员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28%(15%为正常范围),专任教师仅占职工总数比例不到38%。
而在大学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学城是否太多”的话题总是要面对的。比如,江苏省普通高校在校生为61万多人,占地6.2万多亩,各类教学、生活、后勤设施建筑面积4000多万平方米,规模、总量已经创下多个全国第一。高校进驻大学城,建设分校区,势必要扩大招生。生源在哪里?据了解,2006年江苏高考报考人数341419人,按江苏教育强省建设目标,学生毛入学率要达到30%,而江苏每年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到省外读书,这和外省学生来江苏就读的数量大致扯平,那么江苏每年的大学新生应该不到20万人。
这个数字相对于大学城动辄四五万的“容量”而言,显然是不够的。这是各地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
债务应由谁来埋单
中国所有大学城建设的资金主要来自国有银行的贷款,“有些校长甚至不敢想怎么还银行贷款”。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程方平说,大学城动辄从银行贷款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年息就是很大一个数字。起初设想通过学生学费还贷,但现在多数大学城的实际生源只能达到设计生源的1/4左右,用学费偿还利息已很不容易。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2008年后适龄大学生数目将会下降,大学光靠学费还贷的设想是不现实的,何况目前大学对收费普通家庭而言已很高,再进一步提高的话,从道德上和可操作性上也说不通,走不通。
比如,耗资8亿元的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其中银行贷款占筹资总额的90%以上。
这几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还贷勒紧裤带,每年仅偿还银行利息就要花费近5000万,而学校每年的学费收入不过1亿元左右,其中政府年拨款6000多万,支付1000多教职工工资奖金尚有缺口,再加上其他教学、科研和行政开支,学校只能承受贷款的年利息,无力偿还本金。
事实上,在政府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银行便是高校唯一的大额资金来源。银行之所以愿意把钱贷给公立大学,尤其是把重点大学视为优质客户,是因为这些大学负载着高等教育的重任,银行认为政府是不会让这些大学破产的,把钱借给公立大学远比借给企业安全,因此银行争相把钱贷给大学。
而公立高校的属性决定了巨额债务只能由政府和学校共同承担。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说,“原本高校基建就应该政府掏腰包,学校已经承担了贷款的职责,政府还钱就是应当的。”
可以说,现在部分高校遇到了此前国有银行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在现有的体制下,在“安全”的考量下,无论有多少坏账,国有银行不能破产,公立大学尤其是公立重点大学,无论背负多少债务也不能破产。前提是要国家拿钱出来将亏损的大洞填平,就像国家拿出巨额资金来消化国有银行的 不良资产一样。这样,中国纳税人在为国有银行重组埋了天文数字的单后,可能又将为高等教育再交一笔“学费”。
有专家坦言,处于高风险状态的高校,由于其贷款远远超出了总资产负担能力,难以抵御发生的意外情况,可能会在难以承担风险损失时将其风险转嫁给最终责任人——政府。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3月15日透露说:“江苏省政府将拿出三四十亿财政资金直补高校贷款,目前已经有了初步解决方案。”
据王斌泰介绍,江苏省高校现在有100多亿元债务,江苏省将通过“三三制”来化解——政府拿出三四十亿,另外通过资金运作再筹集三四十亿,余下部分由高校自己承担。
在浙江省,高校偿贷工作已在静悄悄进行——省财政拿出40亿为高校贷款贴息,浙江大学还以24.6亿元高价卖掉了靠近风光绮丽的西子湖的湖滨校区地块。
高校负债经营问题的由来,确实肇始于政府。
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吹响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号角。在为中国经济起飞输送人才的同时,全国高校大兴土木,为新招的大学生们提供崭新的教室和宿舍。短短5年间,全国的高校校舍增加了3.2亿平方米,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23%。
高校借扩招之机,抢占市场份额;政府则希望高等教育拉动消费需求;而银行认为,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无论怎样贷款都会有财政托底,绝对安全。
负债的根源在于高校的无序扩张。高校扩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信贷。据业内人士估计,银行贷款占到学校基建总投资的80%以上,一些高校不仅从财务核算上来看已经破产,从实际运行上也已经陷于困境。
大量圈地的背后
在南京,浦口大学城是南京最早建设的大学基地,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落户高等院校12座,在校生44045人。
但相对于其他两个“后起之秀”,浦口大学城的容量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江宁大学城占地27平方公里,到2008年人口可达15万至20万,而仙林大学城管委会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规划中的“仙林大学集中区”占地面积为27平方公里,其中一期工程规划区域已经达到20平方公里。大学城、科技工业园区和中心区、高档住宅区总面积达到34平方公里。
在2005年,随着6所高校的进驻,浦口大学城扩容近万亩,是过去10年总和的一半。
有了大学城的“大肚皮”,各大高校的“圈地”就有了保障。据了解,南京大学在仙林大学城圈了5000亩土地,准备将位于鼓楼校区的大学本部全部搬到仙林大学城;东南大学在征地1000亩之后,又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悄然签订新校区协议,把主校区从江北南迁至江宁,规模近4000亩,大量圈地的背后是什么?“大学城的地价格非常便宜,圈下来后将来可以升值,还可以想办法进行经营性的开发。先圈下来再说,将来肯定有用。”这是某些高校领导的真实意图。
从北京大羊坊店收费站出发,沿着京津高速公路行车半个小时左右,便可以在路西南侧廊坊境内见到一片颇为壮观的建筑群——宽阔的马路、现代化的高楼、片片绿地,这就是东方大学城。
在2000年以前,这里是一片庄稼地。1999年底,由北京市外企服务集团公司和民营的爱新日语培训学校合资建立了东方大学城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注册地是廊坊,当时的注册资金是1亿元。工程从2000年起正式开工,并迅速完成了10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占地数千亩的一期工程。
另据西部大学城规划资料显示,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的西部大学城,南依秦岭终南山,西临长安科技产业园,曾经是陕西省重点建设项目。该大学城总体规划25.1平方公里,总投资85亿元人民币,目前,18所高校已在这里动工建设。
西部大学城分南区、北区、西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包括西安财经学院、陕西教育学院、西京大学等九所院校;北区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包括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学院等五所院校;西区规划面积9.1平方公里,包括西北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四所院校。其中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京大学已建成招生。
据陕西省教育厅有关人士介绍,“西部大学城”计划征地400公顷,初步规划建设标准化学生公寓及有关后勤服务、学生娱乐、基础教育设施的面积将达100万平方米,可以供10万学生入住。
在苏南,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大学城”,动辄占地10万平方公里,这些田都是昔日的高产亩。可这些城市大多只拥有1-3家国家认可的高校,其余的所谓高校都是中专或职业学校。
扩招引发的贷款风潮
正是由于中国几乎所有的院校都想做“大”学,疯狂圈地,拼命扩张,大兴土木,使劲盖楼,建设所谓大学城,动辄占地数千亩,就是哈佛这样的大学也望尘莫及。花费巨资,哪来那么多钱还账?造成巨大的坏账可想而知。
一项专门调查显示,目前各地高校建设资金绝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财政拨款和自筹资金所占比例较低。除个别高校外,银行贷款占整个建设投资一般在80%以上,有的高校银行贷款已占其整个投资额90%以上。
从1999年扩招开始卷入贷款风潮中的中国高等院校,2008年前后将陆续迎来还款高峰期。一项调研表明,中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亿到2500亿元。高校贷款有可能成为新的高风险贷款项目。
“部分高校‘破产说’言过其实,教育不会成为第二个国有企业。”教育部部长周济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高等教育的固定资产有5000多个亿,目前存在的高校贷款问题“会认真解决”。但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其实从理论上说已经破产。即便按周部长所说,高等教育的固定资产有5000多个亿,偿还2000亿债务绰绰有余,但是如果高校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还债,要把固定资产折旧变现后再还贷,简直无法想像:把高校的办公大楼、教学楼、实验室都变卖还贷去了,老师到哪上班,学生到哪上课?学校怎能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这种做法没有可行性可言。
根据中国高校建设投资借贷率超过80%的现状,如果按照其目前的财务收支测算,仅靠其每年的收支结余,是难以按期归还银行贷款的。对银行信贷依赖度过高,一旦高校收费政策发生调整,或国家财政拨付政策有所变化,高校的贷款风险将集中凸现。其次,银行信贷资金期限结构普遍存在不合理现象,流动性风险明显。
目前高校的抵押物多为教学、科研设施,所以难以变现,难以查封追偿。而我国担保法又规定,高校不得是保证人,高校的用地和建筑物等不动产不能用于贷款抵押,在实际操作中以公益设施为抵押的贷款又缺乏法律保障,且高校也很难找到合适的企业、财产为其贷款提供担保。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李志仁教授担心这会形成新一轮呆账。据报道,中国银监会已经向各金融机构下发了一份通报,要求高度警惕对一些企业的贷款,其中就包括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
高校为何欠下那么多的债务?这跟最近几年的高校改建扩建有关。但在扩招名义下的这些贷款很大一部分并未用在教育资源的增加上,而是助推了高校形象工程。更可怕的是,高校浪费在形象工程上的巨款,往往还成了拼命提高学费的正当理由。
冗员资本也让高校难承受。以某部属高校为例:2006年度学校教育事业费支出约为6.6亿,其中人员经费开支约为3.1亿元,占教育事业费支出的47.2%。经计算,该大学行政人员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28%(15%为正常范围),专任教师仅占职工总数比例不到38%。
而在大学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学城是否太多”的话题总是要面对的。比如,江苏省普通高校在校生为61万多人,占地6.2万多亩,各类教学、生活、后勤设施建筑面积4000多万平方米,规模、总量已经创下多个全国第一。高校进驻大学城,建设分校区,势必要扩大招生。生源在哪里?据了解,2006年江苏高考报考人数341419人,按江苏教育强省建设目标,学生毛入学率要达到30%,而江苏每年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到省外读书,这和外省学生来江苏就读的数量大致扯平,那么江苏每年的大学新生应该不到20万人。
这个数字相对于大学城动辄四五万的“容量”而言,显然是不够的。这是各地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
债务应由谁来埋单
中国所有大学城建设的资金主要来自国有银行的贷款,“有些校长甚至不敢想怎么还银行贷款”。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程方平说,大学城动辄从银行贷款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年息就是很大一个数字。起初设想通过学生学费还贷,但现在多数大学城的实际生源只能达到设计生源的1/4左右,用学费偿还利息已很不容易。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2008年后适龄大学生数目将会下降,大学光靠学费还贷的设想是不现实的,何况目前大学对收费普通家庭而言已很高,再进一步提高的话,从道德上和可操作性上也说不通,走不通。
比如,耗资8亿元的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其中银行贷款占筹资总额的90%以上。
这几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还贷勒紧裤带,每年仅偿还银行利息就要花费近5000万,而学校每年的学费收入不过1亿元左右,其中政府年拨款6000多万,支付1000多教职工工资奖金尚有缺口,再加上其他教学、科研和行政开支,学校只能承受贷款的年利息,无力偿还本金。
事实上,在政府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银行便是高校唯一的大额资金来源。银行之所以愿意把钱贷给公立大学,尤其是把重点大学视为优质客户,是因为这些大学负载着高等教育的重任,银行认为政府是不会让这些大学破产的,把钱借给公立大学远比借给企业安全,因此银行争相把钱贷给大学。
而公立高校的属性决定了巨额债务只能由政府和学校共同承担。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说,“原本高校基建就应该政府掏腰包,学校已经承担了贷款的职责,政府还钱就是应当的。”
可以说,现在部分高校遇到了此前国有银行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在现有的体制下,在“安全”的考量下,无论有多少坏账,国有银行不能破产,公立大学尤其是公立重点大学,无论背负多少债务也不能破产。前提是要国家拿钱出来将亏损的大洞填平,就像国家拿出巨额资金来消化国有银行的 不良资产一样。这样,中国纳税人在为国有银行重组埋了天文数字的单后,可能又将为高等教育再交一笔“学费”。
有专家坦言,处于高风险状态的高校,由于其贷款远远超出了总资产负担能力,难以抵御发生的意外情况,可能会在难以承担风险损失时将其风险转嫁给最终责任人——政府。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3月15日透露说:“江苏省政府将拿出三四十亿财政资金直补高校贷款,目前已经有了初步解决方案。”
据王斌泰介绍,江苏省高校现在有100多亿元债务,江苏省将通过“三三制”来化解——政府拿出三四十亿,另外通过资金运作再筹集三四十亿,余下部分由高校自己承担。
在浙江省,高校偿贷工作已在静悄悄进行——省财政拿出40亿为高校贷款贴息,浙江大学还以24.6亿元高价卖掉了靠近风光绮丽的西子湖的湖滨校区地块。
高校负债经营问题的由来,确实肇始于政府。
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吹响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号角。在为中国经济起飞输送人才的同时,全国高校大兴土木,为新招的大学生们提供崭新的教室和宿舍。短短5年间,全国的高校校舍增加了3.2亿平方米,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23%。
高校借扩招之机,抢占市场份额;政府则希望高等教育拉动消费需求;而银行认为,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无论怎样贷款都会有财政托底,绝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