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诗歌翻译中的文化意识和美学蕴藉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schick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翻译者要完成翻译任务,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然而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制于时代背景、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及其他因素。而且其文化意识和美学蕴藉的掌控程度,也是译者能否积极应对这些制约因素的关键。
  关键词:诗歌翻译文化意识美学蕴藉
  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
  
  诗歌是翻译中最难的,因为缺乏理论共识,对诗歌翻译的评价也是颇具争议的,从语气系统、情态系统和评价系统等角度来探讨翻译诗歌问题很必要。但是笔者认为在诗歌翻译中,还应该渗透着问题意识和文化意识,旨在揭示诗歌翻译中人际意义的建构过程,并对诗歌翻译的批评进行理论上的尝试。
  诗歌具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因而诗歌翻译可以说是翻译艺术最高形式的表现。诗歌翻译是一种让人绞尽脑汁的文字活动,有时候甚至费力不讨好。美国诗人Robert Frost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translation,也就是说诗歌在翻译过程中,原诗会失去其自身的一些东西。
  美国著名的翻译家奈达在1964年出版了《翻译科学初探》,他在书中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的概念。起初奈达特别强调动态对等,因为在他看来,形式对等的翻译是很少见的。目前翻译界对“功能对等”、“形式对等”翻译争论颇多,有些学者认为形式对等较功能对等重要,有些学者则认为功能对等比形式对等更胜一筹。笔者认为在翻译诗歌的时候,形式对等在翻译拟形诗的时候非常重要。
  英汉诗歌翻译中的“忠实”并非亦步亦趋,追求“形似”应以“神似”为前提。比如翻译家皆诗人的朱湘,时逢我国五四时期,应时代大潮而提笔进行英诗翻译,他内向忧郁的性格决定了他选译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济慈等人的诗歌。朱湘翻译英诗直译与意译并用,十分注重音韵和节奏,他的意译不仅是为了协韵,还要在不脱离原诗意境的前提下表现自己对原诗的独到见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染上了译语国的文化情调,是一种颇有造诣的个性化翻译。这里可以看到一种性格趋同背后的文化意识和生命意识的体现。
  而翻译中又如何能很好的把握这种文化意识和生命意识呢?这和诗的创作史有很大关系。诗的创作史与诗的翻译史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诗人兼译者们翻译、改写着来自异域的诗作,移植着来自异邦的诗歌语言,借以创造出本土文学的经典。作为不同语言在最深层面上的碰撞,诗的翻译、改写和移植不断挑战着本土的语言形式和审美习规,开创着文学语言的新的可能。
  因此在另一种意义上,诗不但可译,不但并未在翻译中丢失,而且正是在翻译中得以不断产生。视觉诗是非常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其语言意象建立在两级符号系统上,有两套能指+所指关系。除了语言的翻译,视觉形式的转换往往影响到它的译文的成功与否,因而也常常成为翻译中的一个难点。
  除此之外,前景化是诗歌语言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性特征。“组合前景化”即平行结构体现的,是诗歌语言在语音结构和表层语法结构上的特征,“聚合前景化”即变异体现的是诗歌语言在语义和深层语法结构上的特征。以此为理论框架,意境与风格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方面,通过分析比较诗歌翻译中的典型例子,认识到中英诗互译中意境、风格再现问题,看来只有准确地把握语境,才能正确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体味作者蕴涵于其中的生命意识。
  总的来说,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要体现其思想内涵之外,一定要保持其美学风格特征。中国古典诗歌一向有一种至为“玄妙”的境界——“静”的境界。此境界渗透着一种博大的人文精神,弥漫着中华民族美与哲思相汇相合的智慧“气息”。诗歌的美对于译者的判断而言具有相对性,且译者的审美心理及审美经验中既含有客观性,也含有主观性,所以译者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动态活动。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应做到主客观的辩证统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极其复杂,研究翻译的心理。
  近几十年来,由于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的出现和发展,语境的研究已渗透到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对于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尤其如此。译者必须将自己融入原文的语境,否则吃不准、吃不透原文的语境意义,就势必导致误解和误译。因为诗歌本身就具有一直朦胧性的特征,所产生的审美特性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那么,在本身所属的文化中尚需揣摩和感悟,而在翻译的文章中体现这种意境,难度可想而知。这不仅需要有深厚的翻译功底,而且,需要深味不同国度的文化意蕴。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正视我国传统诗歌翻译中“忠实”原则之不足,所以在翻译活动中尤其要注意符合知识的客观性、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普遍有效性及符合原文语境的定向性等。而且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翻译的本质,在于交流,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与源泉。而无论是语内交流还是语际交流,其中皆具目的。有时候,翻译活动中会出现一些跨越交流障碍,而翻译本身就是有效的交流手段。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语言的各种功能都是为达到交流目的而服务的。
  最后,翻译活动是跨文化和跨语际的交际和交往活动,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在翻译主体中起决定作用的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更不可忽略。先在性、创造性、个性、心理、审美观等都是很重要的内在结构,只有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认识,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生机,使译作的艺术生命力永不衰竭。
  
  参考文献:
  [1] 赵阳:《思维差异和翻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 张敬辉:《诗歌翻译中的思维方式的转换》,《湘潭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3] 邓汗:《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诗歌翻译的影响》,《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作者简介:马明,女,1980—,辽宁辽阳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工作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技巧,反讽是东西小说中的一种语言手段,是一种叙述策略,也是后现代语境下东西在小说中的一种突围。  关键词:东西小说语言反讽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反讽是小说中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技巧。它由于在叙述情节事件、塑造人物形象、显示作者的情感态度上,具有意婉旨微而又深刻有力、耐人寻味的特点,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东西的小说,在对人生的生存悖论与生存困境的关注
程万里(以下简称“程”):张老师,您好!长期以来您致力于艺术学的研究以及艺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为艺术学学科的建立、成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表现出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
《红楼梦》中林黛玉咽气时,话未说完便“魂归离恨天”;《项链》中玛蒂尔德刚得知项链是假的,还来不及反应,小说便收笔了。这两部作品的写作者都同一地采用了“戛然而止”的艺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六期发表了南京大学王杰教授等人对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的学术访谈,伊格尔顿对当代西方左翼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改刊后的《山西文史资料》第一期,重新发表了周恩来总理于1959年4月29日,在全国政协60岁以上委员茶话会上的讲话《把知识和经验留给后代》。编辑部作出这样的决定,真是个非
最近市场上又看到了2001版的 ENCARTA电子百科全书,顿时生出些感慨。 微软的霸气,惹的世界上很多人不高兴,招来了一大堆官司。我对微软急吼吼地到处排挤对手的风格,也不那么欣赏。但平心而论
作为史学的载体,文史刊物的出版较前更加繁荣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阶段,文史刊物也面临着与市场接轨的问题。新时期的文史期刊如何办,如何走
面对高职院校“内涵提升”转型发展的要求,高职卓越院校建设单位纷纷推进“有效课堂建设与认证”等各项措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职教师可以采用“推陈出新做好教学设计”“因
通过基因免疫诱导针对к链Ⅴ抗体的产生(文摘)[英/WatanabeAK…J.Immunol.1993;151(5):2871]以往人们获得某种抗体都是将相应的免疫原免疫动物而产生。最近,人们可以通过一种将外源DNA注入动物体细胞内即基因免疫获得相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