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对太空的了解越来越多,想在宇宙中为自己找个伴儿的希望似乎越发渺茫了。
火星和金星上显然没有外星人。外太阳系的某些天体上,在厚厚的冰壳下或许藏有生命,但顶多是些微生物。我们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波,至今没有回音……“外星人,你到底在哪里?”
或许是到了我们改变思路的时候了,与其费尽心思地试图直接与外星人交流,倒不如去寻找外星人在宇宙中可能留下的“人造物”。
这些人造物当然不是像手镯、布娃娃之类的小玩意,而应该是庞然大物(否则不容易发现),如行星般大小的太阳能发电站,能把整颗恒星都圈起来的环或者球,等等。
这种设想可谓异想天开,但也并非毫无根据的瞎想。不妨试想一下:倘若外星人存在,他们创造的文明完全有可能比我们要古老和高级得多,这种“古老”不是以地球上的几百、几千年计,而应该是用几百万、几千万年来计算。人类今天在地球上建起一座座摩天大楼和四通八达的道路,发明出这种那种复杂的机器,而且开始前往太空探险。如果我们在几百年内就能做到了这一切,那么比我们要古老几百万甚至几亿年的外星文明有什么做不到呢?
1960年,英国物理学家弗里德曼·戴森曾经指出,如果外星文明一直不断地发展和扩张,那么必然要消耗越来越多的能源。而在任何一个恒星系统里,最大的能源当然是恒星自身。以我们自己为例。地球人目前每年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每年投射到地球的能量的0.01%,所以单太阳能就足以满足人类目前的需求。但如果能源需求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那么在1000年之内,太阳投射到地球的全部能量就无法满足我们了。届时,我们将不得不在太空建很多太阳能发电站。
与这种情况相仿,外星文明可能已经在太空中兴建了数量庞大的太阳能电站、工厂甚至居住点。在他们所在的“太阳”系里,恒星可能已经完全被密密麻麻、数量庞大的太阳能面板等人造物包围了。这些人造物的整体,我们称其为“戴森球”。戴森球像蛋壳裹住蛋黄一样,把恒星囊括其中。简单计算表明,一个半径为日地距离的戴森球,其表面积是地球的数亿倍,所以它能收集的能量也将是地球的数亿倍。
戴森还进一步计算出,在我们的太阳系,只要使用一个木星大小的行星的所有物质,就可以建造一个半径为地球到太阳距离2倍的球体,它的墙壁厚度可达数米,可以把太阳严严实实地包围起来,什么太阳光都休想透漏出去。外星人也可以根据这一办法就地取材,建造它们的戴森球。
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戴森球之后,什么光都消失了。根据热力学上的规律,戴森球在吸收太阳光之后,温度会不断上升,最后自身又会以红外辐射的形式散发余热。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用红外望远镜找到它。当然,一些自然的天体,如非常年轻或者老年的恒星,因经常被气体和尘埃包围着,也能发出红外辐射,但红外光只是它们整个光谱里的一部分。
此外,尘埃中的硅酸盐矿物或者气体分子,在光谱中都会留下自己独特的“痕迹”,使我们很容易识别出它们的身份。而从一个密不透光的戴森球上发出的光谱中,可见光的成分就消失了,光谱里也很少留下硅酸盐矿物或者气体分子的“痕迹”。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把人造的戴森球跟自然的天体区别开来。所以,如果外星人建造了这么一个戴森球,我们就有机会发现他们。
寻找戴森球的工作自1980年代就开始了,不过迄今一无所获。一个原因可能是以前的红外望远镜分辨率有限,搜寻范围限于距地球1000光年之内。近年来,随着两个功能更强大的空间红外望远镜——宽域红外探测器和斯皮策空间望远镜的建成,人类能搜索的范围扩大了成千上万倍。假如有一个戴森球包围着一颗太阳般大小的恒星,那它只要在银河系,就很难逃过我们的眼睛。
但这一寻找办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如果外星人建造的仅仅是一个有着很多缝隙,让恒星的光可以透漏出去的戴森球,那么红外望远镜就没办法把人造物跟自然天體区别开来。可是谁能保证外星人造的戴森球一定会密不透光呢?
所以与寻找戴森球的工作相补充的是,另两个研究小组的目标是用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去寻找相对较小的人造物。
开普勒空间望远镜是为寻找太阳系外行星建造的。当一颗行星周期性地掠过恒星时,会遮住恒星的部分光线,使其亮度发生周期性变化,这叫“行星凌日”现象。通过观察恒星亮度的细微变化,目前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已经发现了上千颗太阳系外行星。
如果有一颗像气态巨行星那么大的天体掠过,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甚至能够告诉我们这个天体的形状。众所周知,自然的天体绝大多数是球形的,但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像木星大小的长方体天体,那这个天体十有八九是人造物。
总之,我们观察到的恒星亮度之异常,在排除了一切自然的原因(如行星凌日、黑子和耀斑的活动等)之后,就只能是人工因素造成的了。比如说,在轨道上运动的太阳能发电站,若其配有巨大的凹面镜,可能会产生耀眼的反射;或者外星人为了延长他们“太阳”的寿命,可能会往恒星中添加某些元素;这一切都会造成恒星亮度的异常,而且这些异常都无法用现成的自然原因加以解释。所以探测到这些异常,我们就会比较有把握地说:“喏,外星人在那个方向。”
火星和金星上显然没有外星人。外太阳系的某些天体上,在厚厚的冰壳下或许藏有生命,但顶多是些微生物。我们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波,至今没有回音……“外星人,你到底在哪里?”
或许是到了我们改变思路的时候了,与其费尽心思地试图直接与外星人交流,倒不如去寻找外星人在宇宙中可能留下的“人造物”。
这些人造物当然不是像手镯、布娃娃之类的小玩意,而应该是庞然大物(否则不容易发现),如行星般大小的太阳能发电站,能把整颗恒星都圈起来的环或者球,等等。
这种设想可谓异想天开,但也并非毫无根据的瞎想。不妨试想一下:倘若外星人存在,他们创造的文明完全有可能比我们要古老和高级得多,这种“古老”不是以地球上的几百、几千年计,而应该是用几百万、几千万年来计算。人类今天在地球上建起一座座摩天大楼和四通八达的道路,发明出这种那种复杂的机器,而且开始前往太空探险。如果我们在几百年内就能做到了这一切,那么比我们要古老几百万甚至几亿年的外星文明有什么做不到呢?
由人造物组成的太空球壳
1960年,英国物理学家弗里德曼·戴森曾经指出,如果外星文明一直不断地发展和扩张,那么必然要消耗越来越多的能源。而在任何一个恒星系统里,最大的能源当然是恒星自身。以我们自己为例。地球人目前每年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每年投射到地球的能量的0.01%,所以单太阳能就足以满足人类目前的需求。但如果能源需求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那么在1000年之内,太阳投射到地球的全部能量就无法满足我们了。届时,我们将不得不在太空建很多太阳能发电站。
与这种情况相仿,外星文明可能已经在太空中兴建了数量庞大的太阳能电站、工厂甚至居住点。在他们所在的“太阳”系里,恒星可能已经完全被密密麻麻、数量庞大的太阳能面板等人造物包围了。这些人造物的整体,我们称其为“戴森球”。戴森球像蛋壳裹住蛋黄一样,把恒星囊括其中。简单计算表明,一个半径为日地距离的戴森球,其表面积是地球的数亿倍,所以它能收集的能量也将是地球的数亿倍。
戴森还进一步计算出,在我们的太阳系,只要使用一个木星大小的行星的所有物质,就可以建造一个半径为地球到太阳距离2倍的球体,它的墙壁厚度可达数米,可以把太阳严严实实地包围起来,什么太阳光都休想透漏出去。外星人也可以根据这一办法就地取材,建造它们的戴森球。
寻找戴森球
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戴森球之后,什么光都消失了。根据热力学上的规律,戴森球在吸收太阳光之后,温度会不断上升,最后自身又会以红外辐射的形式散发余热。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用红外望远镜找到它。当然,一些自然的天体,如非常年轻或者老年的恒星,因经常被气体和尘埃包围着,也能发出红外辐射,但红外光只是它们整个光谱里的一部分。
此外,尘埃中的硅酸盐矿物或者气体分子,在光谱中都会留下自己独特的“痕迹”,使我们很容易识别出它们的身份。而从一个密不透光的戴森球上发出的光谱中,可见光的成分就消失了,光谱里也很少留下硅酸盐矿物或者气体分子的“痕迹”。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把人造的戴森球跟自然的天体区别开来。所以,如果外星人建造了这么一个戴森球,我们就有机会发现他们。
寻找戴森球的工作自1980年代就开始了,不过迄今一无所获。一个原因可能是以前的红外望远镜分辨率有限,搜寻范围限于距地球1000光年之内。近年来,随着两个功能更强大的空间红外望远镜——宽域红外探测器和斯皮策空间望远镜的建成,人类能搜索的范围扩大了成千上万倍。假如有一个戴森球包围着一颗太阳般大小的恒星,那它只要在银河系,就很难逃过我们的眼睛。
寻找较小的人造物
但这一寻找办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如果外星人建造的仅仅是一个有着很多缝隙,让恒星的光可以透漏出去的戴森球,那么红外望远镜就没办法把人造物跟自然天體区别开来。可是谁能保证外星人造的戴森球一定会密不透光呢?
所以与寻找戴森球的工作相补充的是,另两个研究小组的目标是用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去寻找相对较小的人造物。
开普勒空间望远镜是为寻找太阳系外行星建造的。当一颗行星周期性地掠过恒星时,会遮住恒星的部分光线,使其亮度发生周期性变化,这叫“行星凌日”现象。通过观察恒星亮度的细微变化,目前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已经发现了上千颗太阳系外行星。
如果有一颗像气态巨行星那么大的天体掠过,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甚至能够告诉我们这个天体的形状。众所周知,自然的天体绝大多数是球形的,但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像木星大小的长方体天体,那这个天体十有八九是人造物。
总之,我们观察到的恒星亮度之异常,在排除了一切自然的原因(如行星凌日、黑子和耀斑的活动等)之后,就只能是人工因素造成的了。比如说,在轨道上运动的太阳能发电站,若其配有巨大的凹面镜,可能会产生耀眼的反射;或者外星人为了延长他们“太阳”的寿命,可能会往恒星中添加某些元素;这一切都会造成恒星亮度的异常,而且这些异常都无法用现成的自然原因加以解释。所以探测到这些异常,我们就会比较有把握地说:“喏,外星人在那个方向。”